<p class="ql-block"><b>二十七、秘鲁-7</b></p><p class="ql-block"><b>4、库斯科</b></p> <p class="ql-block">↑欢迎来库斯科,一下飞机看到的大广告。</p> <p class="ql-block">库斯科,是秘鲁南部一省,面积71,892平方公里,人口117万(2007)。首府库斯科。</p><p class="ql-block">1822年建省。最北部为安第斯山东坡热带雨林区,其余均为山地、高原,多河流深切的峡谷;最高峰奥桑加特山,海拔6,384米。气候因地而异,山地气候凉爽,谷地气候炎热。</p><p class="ql-block">乌鲁班巴河流贯全省,筑有水电站。耕地面积较少。高地产小麦、玉米、马铃薯、大麦;低地产咖啡、古柯(可提制可卡因)和茶;畜牧业以饲养绵羊、驼类动物为主。有铅、锌、金矿开采和新兴的纺织等工业。原为古印加帝国的中心,多印加文化遗址,以马丘比丘最为著名;游览业甚盛。</p> <p class="ql-block">世界遗产</p><p class="ql-block">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成为《世界遗产城市联盟》成员。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p><p class="ql-block">库斯科古城位于秘鲁的安第斯山脉,在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统治之下发展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中心,具有独特的宗教和行政职能。古城的四周是清晰可见的农业,手工业和工业区。</p><p class="ql-block">当十六世纪西班牙人占领这块土地时,入侵者保留了原有的建筑,但同时又在这衰落的印第安城内建造了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和宫殿。</p> <p class="ql-block">历史遗址</p><p class="ql-block">库斯科是古印加帝国的首都。</p><p class="ql-block">库斯科(有资料译为“科斯科”)古城位于秘鲁安第斯山脉的山谷中。这里气候宜人,崇山峻岭和葱郁的林木围绕在城市的四周。因而又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之美称。在克丘亚语中,“库斯科”,意为“肚脐”(另一资料:意为“世界的中心”)。</p><p class="ql-block">11世纪印加帝国初期,皇帝曼科卡巴克主持兴建了这座城市。经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征服之后,在强盛的印加帝国时代达到它的顶峰,库斯科发展成为帝国的首都和神圣的城市,是印加帝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宗教中心。</p><p class="ql-block">在印加帝国统治下,库斯科是一座用巨大石头堆砌建造的城市。殖民者保持了巨石堆砌建筑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采用了新的建筑结构。数量众多的狭窄石板街道在印加古建筑的两个城墙间蜿蜒,就像石头走廊。巴洛克和混血人种的教堂圆屋顶与城市的广场毗邻,离市中心稍远的地方,分布着白色低矮外墙的民居。</p><p class="ql-block">1533年11月15日西班牙殖民者攻破了这个城市,使之遭到毁灭的命运(另一资料:1536年,西班牙征服者接管了库斯科城)。经过内战岁月之后,城市在同一时期与波托西并入秘鲁总督管辖区,利马城成为首都。</p><p class="ql-block">城市化发展时期,库斯科印加城市的布局得到保护。16世纪,新的城市规划者在印加广场上增加了阿马斯广场。他们的工作也保护了其他的城市广场和印加棋盘式街道布局。17世纪,库斯科的经济依赖于波托西的矿山而繁荣,然而1650年的大地震使重建的城市遭到破坏而毁于一旦。</p><p class="ql-block">1670年城市按照巴洛克风格重建,并使它成为艺术中心。库斯科的主要建筑物属于这一时期。</p><p class="ql-block">西班牙人并没有把印加人的神庙,城墙完全销毁,而是在它们的基础上再建自己的教堂,修道院,所以<b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库斯科常常能看到一个建筑里存在了两种风格,两种文明,而水乳交融。</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例如</span>著名的Santo Domingo教堂,就是建筑在印加的太阳神庙的基础上。还有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 的库斯科大教堂,它的藏品“最后的晚餐”世界闻名。这可不是达芬奇的原画,而是Marcos Zapata<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意非凡</span>的模仿之作,耶稣和他门徒面前的餐桌上摆的竟是印加人的佳肴---豚鼠,因此,库斯科的建筑及其装饰既有印加帝国的痕迹,又有西班牙的风格。</p><p class="ql-block">库斯科城遭受了三番五次的被毁又重建的命运,所幸的是虽然几经风雨,但城中仍保留有大量有价值的遗迹。1790年,库斯科整座城市被占领。这以后,与波托西的矿山息息相关的利马,享受着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繁荣,库斯科则随着利马的兴起而衰落。</p><p class="ql-block">在库斯科城内,印加帝国时代的街道、宫殿、庙宇和房屋建筑仍保存完好,在城中心的武器广场正中,秘鲁民族英雄,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图帕克·阿马鲁二世的全身雕像耸立在那里,广场四周则环绕着西班牙式的拱廊和四座天主教堂。</p><p class="ql-block">广场东北是建在高耸的金字塔顶的太阳神庙、月亮神庙和星神庙。左右对峙的蛇神殿和太阳女神大厦的墙壁遗迹位于广场东南。</p><p class="ql-block">为迎接帝国军队凯旋归来的欢庆广场坐落在武器广场的西南,当地人把欢庆广场称为“库西帕塔”。陈列着印加帝国时期的陶器、纺织品、金银器皿和雕刻碎片等的考古博物馆位于这两个广场附近。</p><p class="ql-block">城中还有1692年建立的大学。</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1)库斯科-萨萨瓦曼要塞</b></p> <p class="ql-block">萨萨瓦曼</p><p class="ql-block">秘鲁库斯科以西约两公里的地方萨萨瓦曼位于秘鲁库斯科以西约两公里。</p><p class="ql-block">今天的秘鲁境内,曾是古印加帝国帝都的库斯科城中,已经不存在任何完整的古建筑,而在城外却保存着一些雄伟的卫城遗址。库斯科四面的制高点建有4座用以守卫都城的卫城。现在留存较为完整的是库斯科城西北郊3千米、海拔3600米的高原上的萨萨瓦曼城。“萨萨瓦曼”的含义是“山鹰”。它依山而筑,占地4平方千米。从上到下共有3道平行的、用巨石砌成的围墙守卫着城堡,这些围墙用30多万块深褐色巨石构筑而成,他们原高在18米左右,最里层的石墙周长360米,最外层的石墙长540米,城墙上遍布坚固的堡垒、瞭望台。</p><p class="ql-block">1950年,库斯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殖民时期的建筑颓然倒塌,而山鹰城堡却依旧雄视四方。</p><p class="ql-block">这些巨大的石块引起人们的惊叹和困惑---当初的建造者是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轻易地切割、运输、倒置并准确地放置到它们各自的位置上的呢?</p><p class="ql-block">兴修沿革</p><p class="ql-block">开始兴修萨萨瓦曼堡垒的印加王帕查库特克,原是古代阿亚尔马卡(Ayarmaca)部落的人。在其击退昌卡人(Chancas)后,便开始在此处修筑碉堡,以贮存武器、衣物、珠宝、金、银等物件。</p><p class="ql-block">到帕查库特克之子图帕克·印卡·尤潘基在位,动用了大批劳动人力,致力兴建萨萨瓦曼。另外,秘鲁史家Marí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指出,萨萨瓦曼正是图帕克·印卡·尤潘基时开始兴建,并由后继的君主继续进行建设。如瓦伊纳·卡帕克时,就在北部增建堡垒,以庆祝自己取得的军事胜利。</p><p class="ql-block">修筑规模</p><p class="ql-block">整个萨萨瓦曼工程约兴修于帕查库特克(约1438年至1471年)、图帕克·印卡·尤潘基(约1471年至1493年)及瓦伊纳·卡帕克(约1493年至1527年)三代君主时,估计动用了二万人(另有说法用动用了三万人):约四千人负责在矿石场切割出大型石块,最大块的高约5米;六千人负责用滚筒将石磈拖到施工场地,最重的可逾300吨;施工地点跟矿石场距离约20公里(据《印卡王室述评》所说,石料的最近来源是穆伊纳,克丘亚语为Muina);另外一万人再将之装嵌到适当位置。</p> <p class="ql-block">为了拱卫首都,印加人在库斯科城周围建起了许多巨石堡垒,其中以萨萨瓦曼古堡最为有名。它位于库斯科北面的1.5公里的300米高处,是印加帝国最重要的城堡,也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印加帝国遗迹之一。</p><p class="ql-block">萨萨瓦曼城堡占地约4平方公里,主体由里外三层围墙组成。这些围墙全用巨型石块堆砌,高18米,最外面的那道围墙全长达540米,而且墙身不是平直的,而是呈锯齿状,共有66个突出的锐角形墙垛,墙垛上的士兵可以利用这种阵地交叉投掷标枪,射杀来犯的敌人。</p><p class="ql-block">整个城堡在建造中共用了30多万块石料,全部都是重达数十甚至数百吨的巨石。在这些精心雕凿的巨石中,其中最大的石块高达9米,宽5米,约361吨重。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笨重的巨型石块被精细地雕凿成多角形,然后又巧妙地拼合在一起。有些石块上不仅凿有台阶和斜坡,而且刻着螺旋形的洞眼,以便与别的石块吻合。雕琢的手法极为轻巧流畅,缝隙之处细如发丝,连手指也摸不出来。为了整体的坚固,有些巨大无比的石块竟然倒着安放。萨萨瓦曼城堡经历了无数岁月的风风雨雨,至今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印加人还以这座古堡为起点,修筑了漫长的栈道,全长23000公里,是秘鲁古代一条主要交通干线。</p><p class="ql-block">1950年,库斯科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许多西班牙时期的建筑轰然倒塌,而萨萨瓦曼城堡却安然无恙,令世人叹为观止。</p><p class="ql-block">一位西方史学家在目睹了萨萨瓦曼城堡之后,曾万分惊讶地写到“只有你亲眼目睹城堡时,才会发现它在整个设计建造上可谓鬼斧神工,使人不得不怀疑它是全能者的杰作,而绝非出自人类之手!”</p><p class="ql-block">的确,面对这些无比巨大的石块组成的建筑,现代人除了惊叹,更多的是困惑:当初这些建造者是采用什么方法,将这些巨石切割、挪移、倒置并精确地安放在指定的位置呢?</p><p class="ql-block">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见到这些巨大建筑的欧洲人一直想当然地认为,这些人间奇迹全部是印加帝国的子民创造的。可是考古研究发现,即使在印加帝国鼎盛时代,印加人也没有发明铁制工具和带轮子的交通工具。他们也没有大牲畜,能在安第斯山区饲养的最大家畜是南美洲的羊驼,这种动物体形太小,即使一只大羊驼最多也只能驮运不到20公斤的货物,所以,当时的大部分货物都靠印加男人用人力背送的。他们靠什么来加工和搬运这些巨大的石块呢?</p><p class="ql-block">而且,萨萨瓦曼城堡中最大的石块重达300吨,不要说当时的印加人,就是在今天,在全世界所有的地方,恐怕也都找不到搬运重达300吨的石块的巨型车辆(现在的中国已经有这种能力)。要想把重达二三百吨的巨石运到蜿蜒陡峭的半山腰,再垒砌成密不透风的石墙,确实是难以想像的。建造者们用什么办法建成了这座巨石古堡,实在是一个难解之谜。</p><p class="ql-block">据秘鲁史料记载,曾有一位印加君王,试图效法修建萨萨瓦曼城堡的先人,从数公里外运来一块巨石,想要竖立在城堡中,以增加他的光彩。“两万余名印第安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进发……途中石头忽然坠落悬崖,压死300多名工人。”这段记载说明,印加人似乎并不具备这种非凡的建筑技术。</p><p class="ql-block">所以,有的专家不同意萨萨瓦曼古堡是印加帝国鼎盛时期建成的这一结论。他们认为,根据古堡的建筑风格和技巧,应当是印加人来到此地之前的某个不知名的民族,用一种现在已经失传了的高难度技术建成的。</p><p class="ql-block">当地的印加人自己对此也另有一种说法。他们说,根据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网和这座宏大的巨石建筑早在印加时代出现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很久之前由一个名叫维拉科查的神和他的信徒们建造的。而他们只是这些巨石建筑的使用者与南美古老文化传统的最后守护者。这位大神维拉科查,也就是库斯科太阳神庙未被毁灭之前供奉的主神。</p><p class="ql-block">印加人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发明文字。印加人的记录系统叫“奎普”,这是一种用来记录重要官方信息的绳结语(结绳记事)。只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抄写员才懂得“奎普”,它可能用来记录货物的数量和人数,也可能还记录历史事件。但不幸的是,随着西班牙人的入侵,这种“奎普”也早已消亡。</p> <p class="ql-block">精密的装嵌技巧</p><p class="ql-block">在16世纪,西班牙人看到萨萨瓦曼堡垒时,由于巨石与巨石之间几乎是天衣无缝,便不得不对印加人的装嵌技术大感诧异。神父庞塞·德<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阿科斯塔(José de Acosta)形容了巨石装嵌的情形:“这些工程规模非常之大,更令人吃惊的是,他们不使用灰浆,也没有铁制或钢制工具来切割和打磨石料,更没有机械和工具来远运载石料。尽管如此,石料却打磨得如此平整精细,许多地方连石块之间的接缝也看不出来。……而更为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我讲的这道墙上的石块虽然切割的很不规则,大小不一,形状各异,堆砌时也没有使用灰浆,但相互之间接合得非常严密,真可谓天衣无缝。在完成这项工程时必然动用了大量人力,而且极为辛苦,因为多数石块大小不一,表面也不平坦光滑,要使一块巨石同另一块严丝合缝地紧密相接,非经多次试验调整不可。”</p><p class="ql-block">实际用途</p><p class="ql-block">据学者María Rostworowski de Diez Canseco的考证,萨萨瓦曼堡垒,实质上并没有作为军事要塞的用途。理由在于,它兴修于印加帝国崛起扩张的时期,国都库斯科并无受袭之虞。即使昌卡人(Chancas)曾进攻库斯科但被击退(发生于帕查库特克即位之前),亦与堡垒无关,因为当时城堡尚未修筑。</p><p class="ql-block">所以,萨萨瓦曼堡垒或许是用以纪念印加帝国的军事胜利,以及在某些仪式中进行战争模拟。如图帕克·印卡·尤潘基有一次胜利凯旋,印加人在萨萨瓦曼举行战争模拟的仪式,王子瓦伊纳·卡帕克亦参与扮演,以供统治贵族及平民观赏。</p><p class="ql-block">印加没落后的残破</p><p class="ql-block">印加帝国被西班牙征服后,萨萨瓦曼的巨型石砖逐渐被移走,用于其他建设,尤其在1940年代,由于当地政府鼓励进行新建设,对萨萨瓦曼造成甚为严重的破坏。 到目前,只能看到原址的五分之一。</p> <p class="ql-block"><b>探索</b></p><p class="ql-block">最初见到这些巨石建筑的欧洲人曾不假思索地认为这些奇迹皆是11世纪~15世纪的印加人创造的,但是当时此地的印加人并没有用来切割、打磨、运输这些巨石的工具。事实上,在15世纪,世界上也难以寻找到可以在平地上运输重达300多吨的石块的工具,更何况这项工程是在陡峻的安第斯山脉上进行。来自当地印加人的解释则源于古印加传说,他们说,这些巨石建筑在印加时代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它们都是由一位叫做维拉卡查的神和信徒们建造的,而印加人只是这些巨石建筑的使用者和守护者。</p><p class="ql-block">西班牙史学家维加在其《印加皇朝述记》一书中记载,曾有一位印加国王试图效法修建萨克塞华曼的先人,从数千米之外运来一块巨石,想要树立在城堡中以显示其功业。结果,“两万名印第安工人牵引着这块大圆石,沿着崎岖陡峭的山路小心翼翼地艰难行进,概述图中巨石忽然坠落悬崖,压死3000多名工人”。这段记载可以说明古印加人确实不具备建筑山鹰的能力。那么,它到底是谁,用什么办法建造的呢?难道真与神话中安第斯山脉的造物主有关?</p><p class="ql-block"><b>传说</b></p><p class="ql-block">据说,“山鹰”的中央有一个圆塔形建筑,塔内有一个构造特殊的平台,平台连接着迷宫般的通道。其中的一条或几条通往地道,在地道的某个地方可以寻找到埋藏宝藏的机关。</p><p class="ql-block"><b>总结</b></p><p class="ql-block">历史已经进入21世纪,人类在黄金国都金黄色的梦想则随着这些神秘废墟的发现而变得更加灿烂诱人。</p><p class="ql-block">印加城市库斯科最初是由它的建造者以美洲狮的形式设计和布局的。在城市上方发现的被世界称为 Sacsaywaman 的奇妙遗址是美洲狮的头部。Sacsaywamen 曾经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仪式中心,在 1536 年印加起义后被西班牙征服者部分摧毁,作为力量和权威的展示。直到 1930 年代,Sacsaywamen 一直是现代城市库斯科的预切采石场,所以现在可悲的是,剩下的只是墙壁下部令人惊叹的错综复杂的整体尺寸块,它们横跨绿色景观,挑衅地举起两根手指来破坏西班牙征服者的破坏努力,将印加人的这一巨大成就夷为平地。</p> <p class="ql-block"><b>萨萨瓦曼圆形古堡</b></p><p class="ql-block">萨萨瓦曼圆形古堡世界闻名,距库斯科城1.5公里处,举世闻名的萨萨瓦曼圆形古堡是举行“太阳祭”的地方。古堡是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工程之一。它建筑在一个小山坡上,是俯瞰全城的巨大防御系统。从上至下有三层围墙,每一层墙高达18米,长540米,均用巨石垒砌而成。</p><p class="ql-block">古堡高处有3座塔,上塔是圆柱体,塔内有温泉。古堡下层台阶用石板铺成,长达800米。古堡地下有用石头砌成的网状地道,它和3座塔楼相通。古堡最高处是由3座塔楼围起来的一个非常整齐的三角形。圆柱体主塔基层呈放射状。其他两座塔呈正方形,是驻军之处。</p><p class="ql-block">据说其主堡是由印加王帕查库蒂于15世纪70年代动工修建的,持续了50多年,直到西班牙殖民者入侵之前还没完全竣工。这里也是印加王的行宫。</p><p class="ql-block">这一宏伟壮观的建筑群显示了印加帝国的强大,从建筑艺术上,其结构新颖而复杂,建筑庞大而坚固,是美洲古代印第安人最伟大的古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这是穆玉马克萨神庙(Muyucmarca)的假设性重建图,穆玉马克萨是萨萨瓦曼(Sacsayhuamán)的一部分,位于秘鲁库斯科。</p> <p class="ql-block">↑这是穆玉马克萨(Muyucmarca)古老神庙遗迹,位于秘鲁库斯科。是印加帝国军事和宗教的重要建筑遗址之一,以巨大的石块和精妙的建筑结构著称。</p> <p class="ql-block">接近萨萨瓦曼要塞,一片绿茵茵的草地,几匹马悠闲地在吃草。</p><p class="ql-block">我突然想到,500年前,这片土地上没有这个物种。而印加帝国正是因为没有马(重要原因之一),败给了少数西班牙殖民者。</p> <p class="ql-block">↑要塞用不规则的巨型石头垒成,由于古时的南美没有西方的罗马水泥或石灰砂浆,也没有中国的黄泥浆或糯米沙浆,印加人通过对巨石的面做适当切割并巧妙拼接后,靠重力咬合垒成。这反应印加人的聪明才智。这样不规则的垒搭具有特定的抗震性。</p> <p class="ql-block">↑有些石头的拼接还构成特定的图案在里面,如后图所示。</p> <p class="ql-block">↑其上文字翻译:</p><p class="ql-block">神话中的美洲狮</p><p class="ql-block">印加建筑中的石雕作品,再现了作为战争与权力之神的神圣猫科动物,位于“哈图恩鲁米约科街”</p><p class="ql-block">石制美洲驼</p><p class="ql-block">神圣美洲驼的石雕,被印加人尊崇为“卡塔奇利亚”星座 。</p> <p class="ql-block">不同寻常的南美砌体</p><p class="ql-block">在世界各地的建筑工地上,人们普遍认为使用方块的做法是确保建造水平墙的最简单方法。</p><p class="ql-block">但是南美洲前欧洲美洲文化的石匠已经发展出一种令人费解的能力,可以非常准确和明显地轻松地塑造和齐平组装整体尺寸的块,但由于某些奇怪的原因或选择,这些石匠以非常不规则的方式建造,石块不是均匀排列的,石块很少包含任何90'直角,并且一些石块在单个面上具有5、6、7、8、9或更多角,就是不规则的多边形。然而,这些工匠在将这些巨大的抽象石块的表面组装在一起时,仍然设法表现出明显的轻松和优雅。</p> <p class="ql-block">↑这是其中一块切面最多的巨石。从横截面看是有11个边的多边形。</p> <p class="ql-block">↑有些地方大石块不能完全合缝拼接就用碎石填塞。</p> <p class="ql-block">从萨萨瓦曼要塞俯瞰库斯科城。</p> <p class="ql-block">↑秘鲁的石头房一般用茅草做屋顶,印加的房屋是石构+木梁+茅草顶。没有瓦这种建筑材料。</p> <p class="ql-block">↑这好像是要塞的蓄水池。</p> <p class="ql-block">要塞不远处有一大片空地,被绿草覆盖,饲养着一些羊驼。</p> <p class="ql-block">↑当年建造是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要塞另一侧,也是同样的巨石垒砌,或用小石块堆砌。印加建筑以精湛的石工技艺,和巧妙石块拼接技能,所垒砌的石墙契合紧密,不用粘合剂却十分牢固。</p> <p class="ql-block">↑美女依偎着巨石墙。</p> <p class="ql-block">↑顽强生存在石墙的缝隙中,迎风怒放!</p> <p class="ql-block">↑印加建筑没有拱形技术的应用,就是用石梁,所以门窗都比较窄。</p> <p class="ql-block">↑要塞遗址与库斯科城市。</p> <p class="ql-block">↑萨萨瓦曼城堡不远有个小号的耶稣像。</p> <p class="ql-block">↑来自西方的冥想者。</p> <p class="ql-block">俯瞰整个库斯科,皆时红顶建筑。</p> <p class="ql-block">↑远处草坪放养着羊驼。游人可以近距离拍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库斯科-太阳神殿</b></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殿是库斯科和整个印加帝国最受尊敬的寺庙,供奉太阳神印蒂。</p><p class="ql-block">其墙壁和地板曾经覆盖纯金,相邻的庭院充满金色的雕像。西班牙人报告说“难以置信的美妙”。西班牙人勒索阿塔瓦尔帕的赎金,大部分的黄金都来自太阳神殿。</p><p class="ql-block">西班牙殖民者拆毁寺庙,在其遗址上利用其基础建立圣多明哥修道院和教堂。大地震严重破坏了教堂,但巨大又紧密相扣的石块建成的印加石墙仍然屹立。附近有一个地下考古博物馆,其中包含了许多有趣的作品,包括木乃伊、纺织品和偶像。</p><p class="ql-block">太阳神殿(克丘亚语Coricancha)是库斯科和整个印加帝国最受尊敬的寺庙,供奉太阳神印蒂。</p><p class="ql-block">库斯科太阳神庙和庙前的中心广场是举行宗教庆典和节日狂欢的神圣场所。太阳神的儿子---印加王国的始祖曼可·卡帕将金杖插入此地,这里发出金光,耀如太阳,所以又称“金宫”。</p><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由一个主殿和周围几个小配殿组成。西班牙的一位史学家描述这座神庙:太阳神庙面朝东方,是在一块圣地上建筑起来的。整座庙宇用精心修整过的平滑巨大的石板砌成,这里有一个很优美的祭台,主殿占地约400平方米,上下都镶有较厚的纯金片。正面墙壁上有太阳神偶像,是一块绘有男子脸形、周围环绕着光芒和火焰的、用黄金制成的厚重的圆形凸片,它面朝东方,在太阳照射下,放出万道金光。在太阳神左右两侧的金御椅,举行典礼时,当政的印加王就坐在上面。主殿的周围是五个正方形的小殿,它们依次为供奉月神---太阳神的姐妹和妻子的月神殿,殿里的每一件东西都纯银制成的。月神像是绘有女人面容的银制圆凸片,接着是供奉金星和7颗启明星以及天上其他的星星的“星房”。与月亮神殿一样,殿中所有的器物也均由白银制成。</p> <p class="ql-block">↑清晨街巷空无一人,可以看到太阳神庙的一角的钟楼,悠古沧桑,默默伫立。</p> <p class="ql-block">↑白墙上有精美的雕花木窗。</p> <p class="ql-block">↑库斯科虔诚的居民,每日清洁太阳神庙的石墙。</p> <p class="ql-block">↑大门一侧的巨大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这个门平时不开。</p> <p class="ql-block">↑一进门处有耶稣受难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穹顶的壁画非常奇怪,显然不是欧洲古典风格的绘画,而有着某种东方神韵。</p> <p class="ql-block">↑神龛的雕饰非常精美。</p> <p class="ql-block">↑柱子基座的雕饰充满了印加风情。</p> <p class="ql-block">↑原印加用修饰平整的巨石砌成的石墙上,还保留着印加式的梯形窄窗,平行墙面的窄窗都在同一个位置,一个一个看去,有一种类似中国园林中月亮门的透视效果。</p> <p class="ql-block">奇怪的门窗形状</p><p class="ql-block">大多数门窗的形状一般是梯形,即类似于一端比另一端窄的长方形。我想知道窗户和门的微小角度是否对他们的建造者具有象征意义,或者它可能只是当时所需的时尚。</p><p class="ql-block">正如已经提到的那样,泥瓦匠倾向于不使用方形块或偶数行进行建造,但是当涉及到任何窗户或门的形状和位置时,他们会采取不同程度的准确性。请看下图,每个窗口的下边缘和上边缘大致平行,每个窗口左右两侧的角度是一致的。</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中心的方形庭院,四周是二层立柱式回廊。</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没有泥沙浆砌墙,依靠精湛的凿磨技术,石块磨的非常平整,叠砌后几乎没有缝隙,我用纸币根本插不进去,实在令人叹服!</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年院子的模型,厚的外墙全部由纯金打造。当年印加帝国的黄金有多少啊?西班牙殖民者又从南美掠夺了多少黄金?都说欧洲富裕,可是有多少是非分之财呢?</p> <p class="ql-block">↑一看便知是后来西班牙人建造的,因为石缝中的水泥和拱形石门都不是印加人的。</p> <p class="ql-block">↑立柱式回廊的二层。</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最有意思的是,建筑的下层或底部是印加人的,上面也是西班牙人的欧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门门框的石头显然是经过特别测量和精准雕凿的,无论是圆形孔洞,还是矩形的槽或是半圆形槽,以及一些特殊几何形状的边角、边槽,其制作的精密程度就像是车床或模具制造的。令人不可思议,印加时代没有铁制工具啊?</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些特别制造的石块。应该是某种特殊构件。</p> <p class="ql-block">↑这里显然暴力拆下了什么构件,说明构件与石块连接的非常牢固。</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幅17世纪的殖民时期装饰壁画残片,名为“ORNAMENTAL VIRREINAL MURAL”,绘制在石膏上。该壁画曾是圣多明各修道院会议室装饰的一部分,原建筑内有许多印加建筑,其内部用石膏和壁画装饰,现仅存此细节。于2005年5 - 6月修复。</p> <p class="ql-block">↑影印在石墙中的我!</p> <p class="ql-block">石块切割的非常平整,而且交错堆砌。</p> <p class="ql-block">↑局部顶棚的藻井。</p> <p class="ql-block">↑尽显古典风格。</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中最神奇的纯金部件,形状并不规整,用作什么不知道?上面有一堆奇怪的图案,展示了印加文明的象征和符号系统,包括太阳(Sol Inti)、月亮(Luna Quilla)、金星(Ch'aska Qoyllur和Choqe Chinchay )、昴宿星团(pleiades Huchu verano)、南十字座(Cruz del Sur Chacana)等天文符号,还有雷电(Rayo Illapa )、彩虹(Arco iris )等等自然现象符号,以及代表人类的男性(Hombre Qhari )和女性(Mujer Warmi )、代表大地的(Mundo Mamapacha )等符号,此外还有科里坎查神庙(Templo Coricancha )等建筑符号。这些符号反映了印加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认知。</p><p class="ql-block">令人不解的是在金板外面的左上角,还摆放着几个金制的小件,不知代表什么?据说金板原来摆放时就有左上角的小件。好像在世界之外,或宇宙之外,存在的某种东西。</p><p class="ql-block">由于没有文字,印加文明的很多东西恐怕永远无法解读!</p> <p class="ql-block">↑这个头盖骨上刻的图案与金板很相似。</p> <p class="ql-block">↑是库斯科的塞克(Seqe)系统。这是印加文明在库斯科地区用于宗教和天文等用途的一种系统,由一系列从库斯科中心辐射出去的线条和相关的圣地组成,用于标记重要的天文和宗教事件等。</p> <p class="ql-block">↑某些地方的印加石墙会有一个突出小圆凸,不知干什么用的?</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殖民者留下的古典家私。</p> <p class="ql-block">↑这种拱形的小窗户,与欧洲古堡的窗户很像。</p> <p class="ql-block">↑我喜欢这种光影。</p> <p class="ql-block">↑印加人堆砌大石块。</p> <p class="ql-block">↑西班牙人建造的拱形门。</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外部平台上堆砌的大石块,构成防护外墙。</p> <p class="ql-block">↑在太阳神庙外部平台上眺望库斯科成。</p> <p class="ql-block">↑拱形梁坐在印加叠砌的石块上。</p> <p class="ql-block">依据宗教故事的油画。</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