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南美6国-行旅画报(二十六)一路向南,寻南美百年孤独,访印加千年文明,看南极万年冰原。

醉牛翁

<p class="ql-block"><b>二十六、秘鲁-6</b></p><p class="ql-block"><b>3、皮斯科</b></p><p class="ql-block"><b>4)皮斯科-鸟岛</b></p> <p class="ql-block">鸟岛是帕拉卡斯Paracas的一个小岛,位于位于太平洋中西部沿岸的贝列斯达斯群岛(Islas Bellestas) 中。</p><p class="ql-block">鸟岛是Paraca自然保护区内最引人入胜的去处,鸟岛由南岛、北岛和中岛及6个礁石岛组成。其中北岛最大,面积为64公顷,距海岸11公里。它的总面积为33.5平方公里。这里雨量极少,终年阳光灿烂。在冬天常有小雨,晚上的气温偏低,大约为10度。但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充满阳光,平均气温在22度。一般在下午有较强劲的东南风,海面有较大的波浪,所以观光的时间一般的安排在上午,最好不要在下午1点以后出海。</p><p class="ql-block">从Paracas海湾乘游艇来回的路途单程约一小时行程,总共需时2小时到2小时半。</p> <p class="ql-block">秘鲁的皮斯科鸟岛(又称钦查群岛或贝列斯塔斯群岛)是南美洲最著名的鸟类和海洋生物栖息地之一,位于秘鲁太平洋沿岸的帕拉卡斯国家自然保护区内。距离皮斯科小镇约11公里。</p><p class="ql-block">由南岛、北岛、中岛及多个礁石岛组成,总面积约2.5平方公里。</p><p class="ql-block">属于帕拉卡斯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禁止游客登岛,只能乘船环绕游览。</p><p class="ql-block">岛上的野生动物</p><p class="ql-block">鸟类:岛上栖息着数百万只海,包括鹈鹕、海鸥、鸬鹚、信天翁、印加燕鸥等200多种鸟类。</p><p class="ql-block">海洋哺乳动物:海狮、海豹成群栖息,部分区域还能看到洪堡企鹅(濒危物种,全球仅存3300-12000只)。</p><p class="ql-block">由于秘鲁寒流与暖流交汇,附近海域鱼虾丰富,鸟类每天可消耗上千吨鱼类。</p><p class="ql-block">自然奇观</p><p class="ql-block">鸟粪覆盖:鸟粪堆积使礁石呈现灰白色,部分区域鸟粪层厚达30米,历史上曾是秘鲁重要的经济资源。</p><p class="ql-block">喀斯特地貌:海水侵蚀形成石拱门、洞穴等奇特景观。</p><p class="ql-block">神秘“三叉烛台”:在前往鸟岛的途中,可看到山坡上的巨型地画(高约128-270米),与纳斯卡地画类似,至今仍是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历史与经济</p><p class="ql-block">鸟粪时代”(1840-1880年):秘鲁曾依靠鸟粪出口致富,鸟粪收入一度占政府财政的<b style="color:rgb(237, 35, 8);">80%</b>。</p><p class="ql-block">华工血泪史:19世纪,约1万多名中国劳工被强迫在岛上挖鸟粪,因恶劣环境导致极高死亡率。</p><p class="ql-block">鸟粪战争:秘鲁曾与智利、玻利维亚因鸟粪资源爆发冲突,最终智利获胜,玻利维亚失去出海口。</p><p class="ql-block">皮斯科鸟岛不仅是自然奇观,也承载着历史记忆,是秘鲁旅游不可错过的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在港口等船时,拍摄港口众生相。</p> <p class="ql-block">↑登出出发,驶向鸟岛。</p> <p class="ql-block">↑一字排开的海鸟。</p> <p class="ql-block">鸟岛喀斯特地貌,拱形石门。</p> <p class="ql-block">接近鸟岛。</p> <p class="ql-block">鸟岛的海豹滩。</p><p class="ql-block">此外,在鸟岛上栖息着许多濒临灭绝的海洋动物和鸟类,主要有:海狮、海豹、企鹅、火烈鸟、海龟、海豚等,及其它一些不知名的海洋生物等等,其中尤以为数众多的海豹最为壮观。一些胆大的海豹会在游船四周探头探脑,十分逗人喜爱。在海豹的家族群落中,每一只雄海豹都有十几或几十只的雌海豹,且不允许其他雄海豹侵犯。要么就打架,那一只雄海豹赢了,所有的雌海豹就虽它,打败的下海,另觅去处。据说曾经有一位法国的研究海豹女士,她研究的课题是:为什么那么多的雌海豹要跟一只雄海豹?而且研究了十多年。她给每只雌海豹编号后每天用望远镜观察,但至今不知她是否已经有了结论?</p> <p class="ql-block">与纳斯卡地画类似的神秘“三叉烛台”。</p> <p class="ql-block">据考古学家考证,帕拉卡斯自有人居住至今已有5000年历史。从<span style="font-size:18px;">帕拉卡斯</span>海湾到鸟岛的途中,我们可看到在一个半岛的坡面上有一幅巨大的图案,它的形状如同一架未完成的多枝蜡烛台,也有些象仙人掌树。或被称为罗马神话中海神的三叉戟。它长128米,宽67米。根据原先的说法,深度有3米。现在画的深度大约有20cm,宽度约有2米多。</p><p class="ql-block">有的人认为这幅巨大的图案是为外星人刻画的。由于它向上的方向是指向南方,有人将他与在南方的纳斯卡地画联系起来,认为同<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斯卡</span>地画是同样的意思。有的考古学家认为这是过去为渔舟船只导航用的地标,如果这个推论正确的话,那么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斯卡</span>的大地画,推论为航天的导航标志,那也是很合理了。至于<span style="font-size:18px;">纳斯卡</span>大地画究竟是对谁的导航呢?是印加人早有飞天的技术?或者那是外星人航天的标志?这还有待研究人员去考证。还有些人则认为它是海盗所标示的一个符号,是路标、藏宝图或其他含义就不得而知了。这个图案是什么年代刻画的?是谁人所作?其作用是什么?至今仍是个难解的谜。有的考古学家考证,其至少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但令人不解的是,这是一片黄沙世界,又常吹袭着强烈的海风,它怎么历经八百年而都不被黄沙所覆盖?</p> <p class="ql-block">↑鸟岛,鸟岛,要有鸟啊!</p> <p class="ql-block">↑浪花与海鸟。</p> <p class="ql-block">水中海豹与空中海鸟。</p> <p class="ql-block">海鸟栖息的海岛群---贝列斯达斯群岛(Islas Bellestas) ---即鸟岛。</p><p class="ql-block">当船靠近鸟岛之后,旅客们便可以看到满天飞翔的各种海鸟,满岛上也都占满着海鸟。这里海鸟的种类有200种以上。海鸟的数量也非常多,据说最多时期海鸟的数量是5000万只。仅其中一个岛,就有六百多万只海鸟;这些海鸟每天吃掉的鱼虾多达1000吨。</p><p class="ql-block">据船员说,如有一两只---老鹰或秃鹫飞临“鸟岛”上空,就会使全岛鸟儿骚动,众鸟纷纷起飞,黑压压地遮天蔽日,十分壮观。鸟鸣时,伴随着阵阵海涛声,奏出了一首首旋律雄壮的“大自然交响曲”。可惜我们没有遇到这样壮观的奇景。</p><p class="ql-block">这个曾被誉为南美“飞禽王国”的鸟岛,近二十年来突然开始了一种逐渐的衰落的过程。海鸟一群群地飞离自己的故乡熟土。秘鲁渔民还在“鸟岛”上发现了成千上万只饿死的飞禽幼雏。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它和洋流有关。南美洲西海岸从南向北的“温博特冷海潮”(又称秘鲁寒洋流),流经秘鲁海域,与热带海水相混合,形成一条宽达一百七十五公里的温水带。这里的海水温和适度,宜于浮游生物和藻类生长,大量的浮游生物和藻类为鱼虾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使秘鲁沿海成了鱼虾生长的乐园。鱼虾又是海鸟的美味佳肴。秘鲁沿海蔚为奇观的“鸟岛”完全是洋流影响下的一种奇妙产物。1957年前后,秘鲁海域内突然出现了另一股从北来的强大的中美洲暖洋流。由于这股暖洋流是在圣诞节时出现的,故被秘鲁人命名为“耶稣之子”(即现在所说的厄尔尼诺现象)。这股洋流的名字虽美,但给秘鲁渔业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厄尔尼诺现象使秘鲁沿海水域的水温、含盐度和其它化学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浮游生物、藻类因之大量死亡,海水发臭。经常生活在秘鲁沿海的鳗鱼也逃之夭夭。秘鲁捕鱼量惨跌,由过去的年产一千多万吨降到只有几百万吨。秘鲁“鸟岛”因之显露出衰颓之势。厄尔尼诺暖洋流为什么会在秘鲁海域出现,至今还是海洋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据有的海洋学者估计,这很可能和近二十年来南极夏令气候紊乱有关。</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海区,有时可以看到海豚及红虾等海洋生物,当然要有点运气才会遇上。</p><p class="ql-block">鸟岛群岛本身的地理景观,也是够特殊够迷人的。大小无数的海岩洞,也是一种鬼斧神工的景观,这都是多年来大风和海浪侵蚀的结果。其中有一个大拱洞还是秘鲁明信片上的风景。有些大一点的海岩洞,是可以连船带游客一同入洞探险。</p> <p class="ql-block">↑海水侵蚀形成的层层石洞,海鸟自由飞翔。</p> <p class="ql-block">这里可以观看海鸟在岩洞中翱翔的画面。</p> <p class="ql-block">↑挖鸟粪的建筑和设施。</p> <p class="ql-block">鸟岛不仅是秘鲁沿海的奇景之一,也是秘鲁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宝岛。由于海鸟众多,鸟粪堆积,鸟岛成了一座规模巨大的天然肥料厂。群岛地面复盖着厚达几十米厚的鸟粪层。鸟粪被视为上好的有机肥料。远在古老的印加时代,聪明勤劳的印第安人已经开始用鸟粪肥改良土壤。秘鲁沿海大多是砂石土质,土地十分贫瘠,现在秘鲁沿海和沿海附近地区今天之所以能成为盛产棉花、甘蔗和水果等农作物的肥沃之地,鸟岛的鸟粪有很大的功劳。</p><p class="ql-block">十九世纪以来,鸟岛上的鸟粪更成了秘鲁开发的主要自然资源,并且成为一项重要的出口资源。从1848年至1874年间,秘鲁鸟粪肥的总开采量计二千多万吨。</p><p class="ql-block">鸟岛与中国人还有很深的渊源。19世纪中叶,从事奴隶贸易的国家纷纷“公议禁贩”,黑奴制度瓦解。拉美各国大批矿山、种植园劳力匮乏。由于鸟粪开采所获得的利益使秘鲁有了一个逐步壮大的资产阶级,并开始了资本主义化的激烈竞争,一些新经济领域的开辟,造成了对劳工的大量需求。当时秘鲁的人口为200万,其国会通过了输入外国劳工,特别是中国劳工的法律,简称《中国法》。规定每引进一名垦植者(10岁至40岁),引进人可得30比索的奖金。多埃利亚斯和利马商人胡·罗德里格斯被授予为期4年的进口苦力的特许权,成为最早向秘鲁引进华工的人。</p><p class="ql-block">当时,大洋那边,中国门户被外国的炮舰打开,白银外流,战祸天灾,民不聊生;同时期人口反而激增,生活资源无着,迫使广东、福建民众豁出性命,出海谋生,作异邦客。许多华人被外国“招工馆”欺骗画押,在1858-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期间,外国人绑架强掳华工无人过问。一旦画押,即丧失人身自由,毒打虐待,任意杀戮。</p><p class="ql-block">1849年10月首批中国劳工从澳门抵达秘鲁卡亚俄港,此后25年,秘鲁从中国共引进了将近10万劳工(基本上都是广东人),开始了“中秘关系史上最可耻最不幸的一页”,华工在航运至秘鲁的3-4个月的途中,死亡率平均为32%,十分令人震惊。</p><p class="ql-block">这些劳工除挖鸟粪、采硝石,还有大批华工参加了秘鲁的铁路、港口、利马市政扩建等基础工程建设、在沿海种植园种植棉花和甘蔗等。这些华工来到秘鲁的时候,都签订了为期8年的契约,这种契约无异于卖身契。但实际上由于种植园主一惯不守信用,契约成了无用的废纸。虽然当时的奴隶制度已被废除,但是,华工通常还是像奴隶一样被当做可买卖的物品一样来使用,或者说象牲畜一样地用来干活。来自中国的所有劳工都被迫处于这种次奴隶状态之下。对于大种植园主们来说,他们就是要用各种方式占有华工的劳动成果。而秘鲁对于华工来说,则是一座地狱,他们在这里流尽了血和汗,秘鲁沿海的任何一块土地上都至少有一座华人的墓冢。不少人在履行契约期间就已经死去,合约期满后,很少有人回到中国,剩下的人大多留了下来,在当地繁衍生息,现在很多华裔就是他们的后裔。熬到契约期满的华工不足6000人。</p><p class="ql-block">当时在鸟岛这个地方,经常可以看到140-150多条船同时停泊在小海湾里,等候装船。虽说是鸟粪的世界,在岛上大部分鸟粪已经被太阳晒干了,颜色是白的,虽不感到特别的臭,但在刨粪时,却是臭味呛人。中国劳工从早5点开始干活,每人每天要挖4-5吨粪,生活待遇极差,受到的种种虐待不堪忍受,1853年,秘鲁政府的一个调查团报告:在鸟粪岛上的华工每天都遭到鞭打,每天正常情况下有两三人自杀。最多的一次,有60名华工逃出警戒线,集体跳崖自尽。还有挖鸟粪自埋死的。</p><p class="ql-block">1869年和1871年清政府接到来自秘鲁的《华民公禀》,诉说华工苦难。因为双方交涉华工事务,秘鲁才成为拉丁美洲同中国建交最早的国家。1878年中秘建交。1881年,中国第二任驻美、西、秘公使郑藻如赴利马递交国书,设立驻秘鲁公使馆。</p><p class="ql-block">自1849年10月首批中国劳工抵达秘港鲁卡亚俄时算起,中国人大规模移民秘鲁至今已经有152年了。经过几代华人的艰苦奋斗,由于华人勤劳、纯朴、坚韧、与人为善、易于相处,因而与各阶层的人都相处得十分融洽,当代旅秘华侨已落地生根,以实力融入秘鲁社会。他们终于在秘鲁为自己赢得了应有的权利,成为该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秘鲁的发展作出极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秘鲁是拉丁美洲中华人最多的国家。目前秘鲁的华裔达120万,占秘鲁总人口的5%。(还有的说:秘鲁华裔血统的人数已达300万)。</p><p class="ql-block">华人在零售、制鞋、餐饮等行业作出突出成就的大有人在。已有华人担任秘鲁的议员、部长、将军。华侨戴宗汉因发明“平面弯曲种植法”大面积提高了秘鲁水稻产量获得秘鲁农业部颁发的“功绩勋章”。</p><p class="ql-block">中国文化随着华人、华侨的地位改善也在秘鲁弘扬。利马中国餐馆不下3000家。大米为主食的中餐成为秘鲁人饮食的一部分。中国餐馆直接叫“吃饭”(CHIFA),秘鲁专用名词白菜、豆腐、炒饭、馄饨、酱油都均为汉语译音。中国人每次抬关公像“出游”,关公像前寻签的秘鲁人比中国人还多。七十多年前国难当头,旅秘华侨三次筹捐军饷,资助抗日。国共首脑纷纷 题字盛赞海外华侨爱国举动。在秘鲁中山隆善会馆,有专设墨宝堂,悬挂周恩来、蒋介石、冯玉祥、于右任、白崇禧、俞大维、张道藩等国共首脑手书的对联、条幅。周恩来题字五幅,其中一幅写道:“万里外六千侨胞,统筹债捐达二百万秘币。是侨胞之模范,是抗日之光荣。”蒋介石题道:“精诚爱国”。</p> <p class="ql-block">↑一字排开。</p> <p class="ql-block">↑结队掠过海面。</p> <p class="ql-block">↑豆包曰: 岩礁伫立,飞鸟翔集,船只在辽阔海疆游弋,绘出一幅苍茫的海洋诗画。</p> <p class="ql-block">↑豆包曰: 赭红沙丘静卧,飞鸟成线划过天空,把荒漠的寂寥,晕染成诗意的留白。</p> <p class="ql-block">↑豆包曰: 飞鸟掠过工业岸线,机械与自然共存,在蓝天下,谱一曲奇妙的融合乐章。</p> <p class="ql-block">↑豆包曰: 船舶停靠码头,起重机如沉默的卫士,飞鸟划过天际,书写海港的日常诗行。</p> <p class="ql-block">返回皮斯科港口。</p> <p class="ql-block">↑白头翁,也就是白鹭,是鹭科白鹭属鸟类。它们常栖息于沿海岛屿、海岸、海湾、河口及其沿海附近的江河、湖泊、水塘、溪流、稻田和沼泽等地带。白鹭以小鱼、虾、蛙、蝗虫、蝼蛄等为食,飞行时颈缩成“S”形,两脚直伸向后,超出于尾外,两翅鼓动缓慢,姿态十分优雅。</p> <p class="ql-block">码头附近,有很多白鹭,它们在碧海蓝天中纷纷飞翔的姿态成为港湾中使馆一景。</p> <p class="ql-block">↑豆包曰: 白鹭掠水而飞,翅影裁开水波,在清浅的时光里,晕染出灵动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5)皮斯科-纳斯卡线</b></p> <p class="ql-block"><b>纳斯卡</b></p><p class="ql-block">纳斯卡荒原,在秘鲁共和国西南沿海伊卡省的东南隅,有一座名字叫“纳斯卡”的小镇。小镇边上有一片广袤的荒原,人称“纳斯卡荒原”。</p><p class="ql-block">上世纪中叶,一支考古队来到纳斯卡荒原进行考察。他们在寻找水源时,意外地发现荒原上有许多“沟槽”。“沟槽”深度为0.9米,宽度有的只有15厘米,有的达20米。当时他们弄不清楚这“沟槽”是怎么回事,称这是“一个不知为何建造的巨大而玄妙的工程”。之后,考古学家从高空俯瞰,才发现这些“沟槽”是组成许多巨大图案的线条。</p><p class="ql-block">这些巨大图案内容丰富:有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有类似现在的飞机场跑道和标志线的图案;有许多动物和植物的图案;有人形的图案,其中有一个人形,只有一个头和两只手,且一只手仅有4个手指。</p><p class="ql-block">这些图案线条精确,互不交叉,画面栩栩如生。这些图案是什么时候创制的?是谁创制的?创制这些图案干什么?半个多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都在探讨这些问题。</p><p class="ql-block">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有实用价值的古地图,一些巨画标明宝藏的所在,但一般人无法“读懂”“密码”。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盛大体育活动的场所,那些图案为各项体育活动而设计的。有的科学家认为,荒原图案可能是古纳斯卡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地,那些图案中的每个图像分别为各个氏族的图腾。</p><p class="ql-block">总之,纳斯卡荒原图案仍是一个未解之谜。</p> <p class="ql-block">纳斯卡大地画(Nazca Lines)距今已有约2000年历史,被认为是古纳斯卡文明(公元前100年—公元700年)的杰作。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因其神秘性和规模宏大,被称为“人类第八大奇迹”。</p><p class="ql-block">发现时间:1939年由美国考古学家保罗·科索克(Paul Kosok)在飞机上偶然发现。</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约公元前500年至公元500年。</p><p class="ql-block">主要特点:</p><p class="ql-block">(1)图案类型</p><p class="ql-block">动物图形:蜂鸟(50米)、蜘蛛(46米)、秃鹫(120米)、猴子(100米)、蜥蜴(180米)、鲸鱼等。</p><p class="ql-block">植物图形:树木、花朵等。</p><p class="ql-block">几何图形:直线、三角形、螺旋形、梯形等,最长可达8公里。</p><p class="ql-block">人形图案:如著名的“宇航员”(Astronaut)图案,位于山坡上。</p><p class="ql-block">(2)制作方法</p><p class="ql-block">通过刮除地表深褐色砾石,露出下方浅色沙土形成对比。</p><p class="ql-block">采用“一笔画”技术,即连续不断的线条勾勒出完整图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发现与研究</b></p><p class="ql-block">1926年:最早由秘鲁考古学家托里比奥·梅希亚·赫斯佩(Toribio Mejía Xesspe)记录,但当时未引起广泛关注。</p><p class="ql-block">1939年:保罗·科索克在飞机上发现,并注意到某些线条与冬至日落方向吻合,推测其可能用于天文观测。</p><p class="ql-block">1940年代起:德国数学家玛丽亚·赖歇(Maria Reiche)花费数十年研究,提出天文历法理论,认为地画可能与星座、节气相关。</p><p class="ql-block">2020年后:借助AI和无人机技术,日本山形大学团队在6个月内新发现300多幅地画,包括武士、虎鲸等新图案。</p><p class="ql-block"><b>关于用途的假说</b></p><p class="ql-block">(1)天文历法说(赖歇理论):某些线条指向夏至/冬至日出方向,可能与农业历法相关。</p><p class="ql-block">(2)宗教仪式说:用于祭祀或朝圣,如通往卡瓦奇神庙(Cahuachi)的路径。</p><p class="ql-block">(3)水源标记说:部分线条指向地下水源,可能用于灌溉系统。</p><p class="ql-block">(4)外星人/史前文明说:如埃里克·冯·丹尼肯(Erich von Däniken)在《上帝的战车》中认为这是外星飞行器跑道(但缺乏科学依据)。</p><p class="ql-block">(5)社会活动说:部分学者认为地画可能是赛跑或舞蹈仪式的路径。</p><p class="ql-block"><b>相关文化</b></p><p class="ql-block">(1)纳斯卡文明:以彩陶和纺织品闻名,图案与地画风格相似。</p><p class="ql-block">(2)帕拉卡斯文化(前身):影响纳斯卡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3)印加文明:虽晚于纳斯卡,但部分学者认为印加“神圣之路”可能与地画有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纳斯卡大地画至今仍是未解之谜,其真正的用途可能结合了天文、宗教和社会功能。近年来,AI技术的应用加速了新地画的发现,未来或许能揭开更多秘密。如果前往秘鲁旅游,乘飞机俯瞰地画是不可错过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驾驶飞机的是一个女飞行员,很飒!</p> <p class="ql-block">↑白云留漂在旁边,似乎伸手可及。</p> <p class="ql-block">↑进入自动驾驶状态,女机长在看Pad,双手大撒把。</p> <p class="ql-block">↑副驾驶是个小伙子。</p> <p class="ql-block">↑飞机虽小但也能飞到云中,四周雾茫茫的。</p> <p class="ql-block">↑大地在我们脚下。</p> <p class="ql-block">↑大自然在这片地域也“画”出很多弯曲的线条,但是仔细比较,纳斯卡线形成的图案还是与自然形成的图形不一样,其闭合形成的图形更像人类所为,其线条的笔直或弯曲的弧度或线条之间的平行是自然界难以形成。</p> <p class="ql-block">很遗憾,一遇上飞机来回盘旋,来回侧飞,我就又晕菜了,脑子混浆浆的,没能成功拍下几张纳斯卡大地画。</p> <p class="ql-block">↑猴子,有100米高。</p> <p class="ql-block">猴子图案</p><p class="ql-block">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队在纳斯卡地区发现了大量的陶器,这些陶器上都装饰有一些动物图案。而这些图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规模重复出现。这些图案的相同使人们相信神秘的线条是古纳斯卡人所为。</p><p class="ql-block">根据纳斯卡制陶风格的不同,考古学家们把纳斯卡文明分为5个时期。考古学家在线条所处的地层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处于同一地层,因此纳斯卡线条的年代与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过对陶器的碳14测定,人们得出了陶器的年代,从而也就间接得出纳斯卡线条的制作年代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p><p class="ql-block">纳斯卡平原上最常见的是黄沙和黏土,上面铺着一层薄薄火山岩和砾石,长期的风吹日晒使它们发黑变暗。在这些所谓天然黑板上画线条,不过就是古纳斯卡人刮去几厘米的岩石层,让下面苍白的泥土显露出来。如果是在另外一种气候条件下,也许剧烈的外界侵蚀会在数月内磨蚀掉这些线条,但纳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区之一,再加上那里几乎没有强风,因此风蚀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纳斯卡高原是如此贫瘠,如此与世隔绝。这些都为纳斯卡线条保留至今提供了条件。</p><p class="ql-block">然而,纳斯卡线条太巨大了,人们在地面上根本无法识别,以至于直到上世纪40年代才被人们从飞机上全部发现。但是,这些线条是在2000年前创造的,那时的人们不可能掌握现代飞行技术,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况下,古代的纳斯卡人又是怎样设计、制造出这些巨大的直线、弧线以及那些动物图案来的呢?</p><p class="ql-block">德国女数学家玛利亚·赖歇将自己的一生献给了纳斯卡线条。作为一个数学家,她特别想知道那些纳斯卡人在设计和刻画线条时是否依据了几何学原理,她发现许多线条爬坡穿谷,绵延很长距离却能保持笔直,很可能是在木桩间拉线作为画线的标准,只要三根木桩在目测范围内保持一条直线,那么,整条线路就能保持笔直。</p><p class="ql-block">上世纪80年代,纳斯卡镇的学生们在赖歇的带领下,向人们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条纳斯卡线条的:首先用标杆和绳索标出一条笔直的线,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闪光的白沙,反衬着周围富含铁矿的岩石,于是,一条线就出现了。也许,这就是纳斯卡线条的本来面目吧。</p><p class="ql-block">尽管赖歇的实验形象地验证了她的假说,但是,有一点,她的实验无法解释,那就是,在纳斯卡地区不仅有大量的直线条,还有众多的弧线所组成的图案,比如,那只长达100多米的猴子。</p> <p class="ql-block">↑鹈鹕局部。</p> <p class="ql-block">↑大鹦鹉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花。</p> <p class="ql-block">↑蜘蛛。</p> <p class="ql-block">↑螺旋。</p> <p class="ql-block">↑在飞机上看,公路就从纳斯卡地画边上穿过。</p> <p class="ql-block">↑主要纳斯卡大地画都在这里。</p><p class="ql-block">小贴士: 在空中找这些画很不容易,飞行员会用带西班牙口音的英文提示你,所以如果你向我一样英文不好,就要事前做功课,记熟这些图案,然后在空中找起来会容易一些。如果你悲催的和我一样,英文不好又晕机。那么你就事先对焦好大地,凡是有线条或好像有图案的地方,只管一通拍摄。回来再仔细寻找,把没用的删除即可。这也能有收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6)皮斯科酒</b></p> <p class="ql-block">终于买到心心念念的皮斯科。</p> <p class="ql-block">皮斯科酒(Pisco)是秘鲁法定产区的葡萄蒸馏烈酒,被视为该国国酒,其原产地权于2007年获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确认归属秘鲁。</p><p class="ql-block">该酒历史可追溯至16世纪西班牙殖民时期,融合欧洲白兰地蒸馏技术与秘鲁传统工艺,名称源于储存容器或产区名称。原料限定为100%葡萄汁,经去皮去核、发酵蒸馏后储存在圆锥形泥制容器中,酒精含量38%-48% 。</p><p class="ql-block">秘鲁皮斯科酒分为纯皮斯科、芳香型、绿酒和混酿四类。其中绿酒因提取率低而更稀有,其不加水稀释、未经木桶陈年,可直接饮用或调制经典鸡尾酒如“皮斯科酸” 。</p><p class="ql-block">法定产区包括利马、伊卡等沿海地区,使用铜制壶式蒸馏器生产。秘鲁政府通过国际认证和“皮斯科走向世界”项目推动出口,2021年出口额同比增长82%,2022年获西班牙国际大赛“大金奖” 。</p> <p class="ql-block">皮斯科酒本质上属于白兰地的一种,但因其原料、工艺和法规的特殊性,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p><p class="ql-block"><b>品类归属关系‌</b></p><p class="ql-block">皮斯科酒是白兰地的细分品类,属于葡萄白兰地类别。其定义严格限定于秘鲁和智利特定产区,使用法定葡萄品种发酵蒸馏而成。‌‌‌‌</p><p class="ql-block"><b>工艺特征对比</b></p><p class="ql-block">‌蒸馏方式‌,皮斯科仅允许单次蒸馏,且蒸馏后不得添加任何物质(包括水),而多数白兰地需经两次蒸馏并加水调整酒精度。‌‌‌‌</p><p class="ql-block">‌陈酿规范‌,秘鲁皮斯科禁止橡木桶陈酿,仅允许用惰性容器静置3个月以上;其他白兰地普遍采用橡木桶陈年以提升风味复杂度。‌‌‌‌</p><p class="ql-block"><b>风味与感官差异</b></p><p class="ql-block">‌香气特征‌,皮斯科保留更多新鲜葡萄的果香与花香,智利版本因部分允许陈酿会出现坚果香气;传统白兰地普遍带有焦糖、香草等橡木桶陈化香气。‌‌</p><p class="ql-block">口感表现‌,皮斯科口感清爽锐利,酒精度多在38-48%之间;普通白兰地口感更圆润柔和,典型酒精度40%左右。‌‌</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好酒!好酒!好酒!</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来秘鲁必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