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某一方长期采取打人就打脸,骂人就揭短方式处理问题,那么对对方会造成什么样的伤害呢?为什么要提及这个问题呢,因为可能在采取打人打脸,骂人揭短方式处理冲突的人看来,被打脸,被揭短都是小事,不会对对方造成伤害。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长期遭受伴侣的打脸、辱骂和揭短,会对受害者造成极其深远的、多层面的严重伤害。这些伤害主要有五个方面。第一个是严重的身体伤害与安全隐患。即时身体创伤指打脸可能导致淤青、肿胀、鼻梁骨折、牙齿损伤、颚骨骨折、耳膜穿孔、视力受损甚至脑震荡等严重伤害。面部神经丰富,非常脆弱。长期健康问题指反复的头部击打可能导致慢性疼痛、脑损伤(如创伤性脑损伤)、听力或视力永久性受损等。生命安全威胁指暴力行为具有极高的失控和升级风险。打脸行为本身就极具侮辱性和危险性,极易在冲突激烈时演变成更致命的行为。亲密伴侣暴力是导致女性严重受伤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第二个是深重的心理创伤与精神健康损害。创伤后应激障碍指长期生活在恐惧和暴力威胁下,受害者可能出现PTSD症状,如闪回(反复经历被打的场景)、噩梦、高度警觉、易受惊吓、回避相关情境或情绪麻木等。抑郁与焦虑指 感到绝望、无助、无价值感是常见的反应。持续的恐惧和压力会导致严重的焦虑症、恐慌症。低自尊与自我否定指 辱骂揭短的核心目的是摧毁对方的自尊和自我认知。受害者会内化这些贬低和侮辱,认为自己真的“活该被打”、“一无是处”、“不值得被爱”,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和自我厌恶。恐惧与不安全感指生活在持续的肢体暴力和言语暴力威胁下,受害者会感到极度恐惧、紧张不安,时刻提防下一次攻击,基本的安全感被彻底剥夺。习得性无助,长期努力尝试改变现状却失败,或认为无法逃脱,会导致受害者陷入一种被动、绝望的状态,认为自己做什么都无法改变处境,从而放弃抵抗或求助。第三个是人际关系与社会功能的损害。社交孤立指施暴者常常会故意隔离受害者(切断其与亲友的联系),或者受害者因为感到羞耻、害怕被人发现伤痕、担心不被理解而主动疏远亲友,导致社会支持网络崩溃。信任感崩塌指被本应最亲密、最信任的人伤害,会严重破坏受害者对他人(尤其是亲密关系)的基本信任能力,对未来建立健康关系产生巨大障碍。工作或学习能力下降指心理创伤、身体伤害、睡眠障碍、持续的恐惧和焦虑会严重影响受害者的注意力、记忆力、判断力和工作效率或学业表现。第四个是对自我认知和身份的扭曲。身份认同混乱指施暴者通过言语贬低和暴力控制,企图定义受害者是谁。受害者可能会逐渐认同施暴者强加的负面标签(如“废物”、“疯子”、“丑八怪”),失去真实的自我感。丧失自主权,暴力与控制紧密相连。受害者会感到自己的思想、感受、行动甚至身体都不再属于自己,完全被施暴者主宰,失去独立决策和行动的能力。第五个是对儿童(如果有)的间接伤害。目睹家庭暴力本身就是对儿童的严重虐待。孩子会感到恐惧、焦虑、自责,可能产生行为问题、学习困难、社交障碍,并可能在未来复制暴力模式(成为施暴者或受害者)。</p><p class="ql-block">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打人打脸”是极其恶劣的行为,这不仅是身体攻击,更是极具羞辱性和侮辱性的行为,旨在摧毁受害者的尊严。它传递的信息是:“我可以随意践踏你最基本的尊严和人身安全”;“骂人揭短”是精神虐待的核心手段,利用对方最脆弱、最在意的痛点进行攻击,目的是进行心理操控,让对方感到羞耻、无地自容,从而更容易被控制。这比一般的争吵谩骂要恶毒得多;这种模式是典型的亲密伴侣暴力和虐待,它包含了身体暴力、精神/情感暴力(辱骂、贬低、揭短、恐吓)和心理操控(如孤立、灌输羞耻感)。这绝不是正常的“冲突处理方式”,而是权力与控制的表现;伤害具有累积性和长期性,即使身体伤痕愈合,心理创伤也可能持续数年甚至一生,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总之,爱里不应该有恐惧,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在相互尊重、平等沟通和安全的基础上。暴力,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不可接受的。每个人都有权利生活在没有恐惧和暴力的环境中。</p><p class="ql-block"> 既然”打人打脸,骂人揭短“的方式对于亲密关系,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另一半有这么大的伤害,那么为什么还有某些人采取这种方式处理亲密关系中的冲突呢?其原因何在呢?在亲密关系中,使用打人(尤其是打脸)、骂人揭短等暴力或侮辱性方式处理问题,是绝对不可接受且有害的行为。这标志着关系的严重不健康和潜在的虐待性质。理解为什么有人会这样做,有助于认清其本质并保护自己或他人,但老白要提醒你给的是:理解原因绝不等于为其开脱或容忍这种行为。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和心理机制。第一个可能是习得的沟通模式与行为模式。*原生家庭影响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如果一个人在成长环境中目睹或亲身经历了父母或照顾者之间(或针对自己)使用暴力、辱骂、揭短作为解决冲突的方式,他们可能潜意识里认为这就是“正常”的沟通或表达愤怒/控制的方式。他们可能没有学会健康的冲突解决技巧。社会或亚文化影响指在某些环境或亚文化中,暴力或侮辱性的“男子气概”或“管教方式”可能被错误地合理化或容忍。第二个可能是追求权力与控制。建立支配地位指认为打人(尤其是打脸,带有极强的羞辱意味)和揭短(攻击对方最脆弱的部分)是极端有效的控制手段。施暴者通过这些行为让对方感到恐惧、羞耻、无力,从而压制对方,让对方屈服,不敢反抗或表达不同意见。消除威胁感,当施暴者感到自己的权威、地位或控制权受到挑战(即使是伴侣合理的需求或意见)时,他们可能用暴力或侮辱来“打压”对方,重新确立自己的主导地位。第三个可能是情绪调节能力低下与冲动控制障碍。无法处理强烈情绪指愤怒、挫败、嫉妒、恐惧等强烈情绪涌上心头时,他们缺乏健康的情绪调节策略(如暂停、深呼吸、表达感受)。暴力或辱骂成为一种原始的、冲动的情绪发泄出口。无法控制冲动行为,在情绪爆发点,他们可能完全被冲动驱使,无法考虑行为的后果。第四个可能是低自尊与深层的不安全感。这种方式可以转移羞耻感,内心充满羞耻感或不安全感的施暴者,可能通过贬低、羞辱伴侣(揭短)来暂时转移自己的痛苦,获得一种虚假的优越感。这种方式体现了恐惧被抛弃/失控,极度的不安全感可能让他们对关系中的任何风吹草动(如伴侣的独立、不同意见)感到恐慌,进而用极端手段试图牢牢抓住控制权。第五个可能是工具性目的。可能他们希望快速达到目的,他们发现,使用暴力或侮辱是让对方快速屈服、停止争论、满足自己要求的最“有效”(短期、表面有效)手段,尽管代价是巨大的情感伤害。可能他们在逃避责任,通过攻击对方(揭短、辱骂),可以将问题的焦点从自身的问题和责任上转移开。第六个可能是扭曲的认知与合理化。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责备受害者,施暴者常常将自己的行为归咎于对方(“是你逼我的!”、“谁让你不听话/顶嘴?”),以此来减轻自己的内疚感并为暴力辩护。这种方式也体现了他们对暴力的误解,有些人错误地认为打是“爱之深责之切”的表现,或者认为“不打不成器”也适用于伴侣关系。他们可能将控制欲误解为“在乎”和“保护”。他们可能会最小化后果,事后可能会说“我只是轻轻碰了一下”、“我说的是气话,不是真心的”,试图淡化行为的严重性和伤害性。第七个可能是缺乏同理心与尊重。核心问题在于施暴者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伴侣的痛苦、尊严和边界。他们不尊重伴侣作为独立个体应有的权利和感受。</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有一个极其重要的认识:这不是爱,爱是尊重、理解、支持、安全感和建设性的沟通。暴力、羞辱和控制是爱的反面;这是虐待,这种行为属于亲密关系暴力/虐待,包括身体虐待(打人)和情感/心理虐待(辱骂、揭短、贬低);这种行为的责任完全在施暴者,无论伴侣做了什么(除非是正当防卫),都不是使用暴力或侮辱的理由。施暴者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这种行为会循环与升级,这种行为模式通常是循环的(紧张积累 - 暴力/辱骂爆发 - 蜜月期/道歉 - 再次积累),并且如果不干预,可能会不断升级,造成更严重的伤害;这种行为对受害者的深远伤害,受害者会遭受身体伤害、严重的心理创伤(抑郁、焦虑、PTSD)、自尊心摧毁、社交孤立,甚至危及生命。总之,在亲密关系中使用打人打脸、骂人揭短的方式,是权力控制、情绪失控、习得性行为、深层不安全感和扭曲认知的产物,本质上是虐待行为。它严重违背了亲密关系应有的尊重、信任和安全感。这种行为绝对不可容忍。** 识别其本质,寻求帮助,保护自己或支持受害者离开危险环境,是最重要的。爱从来不是伤害的借口,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安全与温柔的港湾,而非恐惧与痛苦的牢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