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府之国》——成都之行

悠悠

一、成都掠影 <p class="ql-block">端午节前夕我们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时隔17年又一次踏上了这片热土 ,感受的依然是历史与现代的交融,悠闲与繁华的并存。</p> <p class="ql-block">来到天府广场,毛主席他老人家依然在向我们挥手致意。轩昂伟岸的雕塑饱含着四川人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p> <p class="ql-block">走进春熙路依然是游人如织 ,依然是购物天堂。IFS爬墙大熊猫引得游人排队打卡,抬头仰望裸眼3D冲击着你的视线,路口的雕塑还在与你同行。……</p> <p class="ql-block">太古里——成都最具特色和魅力的商业综合体。“低密度,开放型”,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建筑,营造出古朴而宁静的氛围,游人如织却悠闲自得,店铺奢华时尚,商品熠熠生辉,灯光柔和暧昧,仿佛时光在这里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来到锦里​古街,仿佛穿越时空,来到了远古时代繁华的市井。它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吃、喝、玩、乐、游、购、娱于一体,是体验成都悠闲生活方式的绝佳去处。特色小吃:钟水饺、龙抄手、三大炮刺激着你的味蕾,各种手工艺品店和民俗表演冲击着你的眼球。艺人边创作,边出售他们的产品,行人边欣赏,边参与,形成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浓郁的市井气息和历史文化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带有浓郁的满族特色的宽窄巷子,曾是年羹尧修筑的满城。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群落组成。</p><p class="ql-block">走进宽窄巷子,看到高耸的两个门柱,没有横梁,一个上面写“宽”,另一个上面写“窄”。这里充满了悠闲、安逸的生活气息,​川剧变脸、糖画、剪纸等传统技艺表演随处可见,特色小店,各种手工艺品、文创产品比比皆是。成都美食在这里大放异彩,龙抄手、钟水饺、蛋烘糕等小吃,以及火锅、串串香等美食应有尽有。​它是成都的一张名片,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让人们在漫步古巷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活力交融。​</p> <p class="ql-block">天府广场附近的成都人民公园,把“安逸成都”四个字展示的淋漓尽致。园内绿树成荫,花草繁茂,湖水清澈,环境优美。公园内有许多著名的景点,如“辛亥保路运动纪念碑”“薛涛井”等。园内的茶馆众多,每天都有大量的市民和游客前来品茶、聊天、打麻将,享受悠闲的“慢生活”。成立于1923年的“鹤鸣茶社”是这里的代表茶社。在这里,人们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成都盖碗茶,感受成都独特的茶文化魅力。这里喝茶的场面宏大,人之多,是我从未见过的,安逸成都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川剧是四川地区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来到成都怎能不看川剧。在四川省川剧院,我们看了一场正宗的川剧表演。这里的规矩是先喝茶后看戏。在川剧表演中极具特色和代表性的绝活就是变脸。​</p><p class="ql-block">来看川剧的人很多,还有老外。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观众席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川剧各种表演形式结束后,川剧变脸正式登场,一人变,多人变,高跷变,三人变,小孩变……变幻莫测,看得人眼花缭乱 ,目不暇接。‌川剧变脸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的瑰宝,其技艺的精妙、表现力丰富,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在成都期间,我们还参观了成都环球中心,这是成都市标志性建筑之一,是集游艺、展览、商务、购物、酒店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综合体,被誉为“亚洲第一大单体建筑”。总建筑面积约176万平方米,可容纳20个悉尼歌剧院或3个五角大楼。‌‌‌‌整体建筑以“飞翔的海鸥”和“起伏的海浪”为灵感,外观采用全通透式玻璃幕墙,在阳光和水景映衬下形成“水上聚宝盆”的视觉效果。‌‌‌‌</p> 二、武侯祠 <p class="ql-block">在成都我们拜谒了心心念念的“武侯祠”,途径西藏驻成都办事处时,目睹了长长的街道全都是藏族同胞和他们开的店铺。</p><p class="ql-block">来到“武侯祠”的大门口,映入眼帘的是刻有“三国圣地”的一块大石头和大门上“汉昭烈庙”四个大字。导游说:最初刘备的“汉昭烈庙”和诸葛亮的“武侯祠”是分开的,由于诸葛亮的功绩深入人心,民间对他的崇拜远超过刘备,​明代合并​形成君臣合祀的格局,但人们依然习惯称这里为“武侯祠”。</p> <p class="ql-block">进入“汉昭烈庙”大门不远处有两块石碑,一块唐碑,一块明碑。</p><p class="ql-block">唐碑是809年西川节度使武元衡为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命裴度撰文,柳公绰书丹,鲁建镌刻。因文章、书法、镌刻皆为一时之绝,故称“三绝碑”。</p><p class="ql-block">明碑,1547年四川巡抚张时彻亲自撰写了碑文,介绍了武侯祠的历史面貌及渊源沿革,歌颂刘备、诸葛亮明君良臣的千古典范,强调蜀汉政权的正统地位。</p> <p class="ql-block">在汉昭烈庙,有一块“业绍高光”的牌匾,导游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匾额是清朝四川总督完颜崇实亲自撰写的</span>,意为刘备继承了刘邦、刘秀的帝业,可与他们相提并论,蜀汉是汉朝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汉昭烈庙大殿里,刘、关、张三人的塑像赫然在目,但有两个塑像位置引起了我的好奇 ,一是在放塑像的位置放了一根朽木 ,导游说:这是刘婵 ,“朽木不可雕也”,使人哑然失笑。</p><p class="ql-block">还有一尊塑像 是刘谌,是刘备的孙子,刘禅的第三子。当蜀汉面临曹魏的进攻,形势危急之时,刘谌表现出了强烈的忠诚和抗争精神。他坚决反对父亲刘禅投降曹魏的决定。还主动要求去守卫城门,刘禅没有同意,刘谌在看到父亲投降已成定局时,悲愤交加,回到家里,先杀了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然后自杀身亡,以死殉国。他的行为体现了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成为了后人歌颂的对象,被视为一种对家族和国家的忠诚典范。​反观刘婵,我想起一句成语“乐不思蜀”。</p> <p class="ql-block">离开汉昭烈庙来到武侯祠,大门两边的柱子上分别有三幅对联,其一,“<span style="font-size:18px;">三顾频烦天下计,一</span>番晤对古今情”,其二,“时艰每念出师表,日暮如闻梁父吟”,其三,“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都是对诸葛亮君臣的歌功颂德。</p> <p class="ql-block">在诸葛亮殿前高大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p><p class="ql-block">此联简称“攻心联”,意为:能采取攻心办法服人的,会使那些疑虑不安、怀有二心的对立面自然消除,自古以来深知用兵之道的人并不喜欢用战争解决问题;不能审时度势的人,其处理政事无论宽或严都要出差错,后代治理蜀地的人应该深思,据说,毛泽东十分推崇此联,</p> <p class="ql-block">“静远堂”是武侯祠内供奉诸葛亮的主殿,其名源自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殿内供奉诸葛亮祖孙三代塑像,并陈列大量匾联碑刻,集中体现其廉洁自律、鞠躬尽瘁的精神品格。‌‌‌‌房梁上刻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八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内的刘备墓(惠陵)是刘备与其夫人甘、吴二后的合葬墓,高12米,周长180米,陵园建筑保存完整,包括照壁、山门、神道等遗迹,据导游说:是刘备的真身墓,从未被挖掘,有人戏称:诸葛亮神机妙算或许有机关,无人敢动。</p> <p class="ql-block">在武侯祠<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一处川西园林特色的庭院,取名</span>“听鹤苑”,与听鹂馆、和畅园等共同构成武侯祠内的园林景观。​听鹤苑内有竹林和中式建筑,红墙绿竹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是拍照打卡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的最后一个景点是“三义庙” 。这是纪念刘备、关羽、张飞桃园结义的清代古建筑,原建于康熙年间,1997年迁至武侯祠内,由拜殿、大殿和两廊组成,殿内塑有三兄弟泥像,是三国文化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武侯祠是三国文化的璀璨明珠,承载着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它不仅仅是一座庙宇,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这里的一砖一瓦透露着历时的沧桑,一草一木都蕴含着文化的韵味。总之,武侯祠是一座集历史文化、建筑艺术和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珍贵文化遗产。</p> 三、杜甫草堂 <p class="ql-block">坐落在浣花溪畔的杜甫草堂,是诗圣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 ,也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成都之行的重要一站。为避安史之乱,759年杜</span>甫来到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在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居住了近四年,创作了240余首诗歌,其中包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夜喜雨》《蜀相》等脍炙人口的名篇。</p> <p class="ql-block">在杜甫草堂,我们首先看到了出土的杜甫草堂真实场景。</p> <p class="ql-block">还有《杜甫传》作者冯至题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故居经过历朝历代多次修葺,形成了以茅屋为中心,周围有杜甫邻居住宅、殿宇、竹林、溪流等清幽的园林景观。整个草堂布局错落有致,具有浓郁的川西民居风格,茅屋周围的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乡间田园的氛围。站在茅屋前我的脑中浮现出“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脍炙人口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这里杜甫过起了“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隐居生活。</p> <p class="ql-block">工部祠是草堂的核心建筑,供奉着杜甫的神位,两侧还供奉着唐代诗人李白、高适、严武等人的塑像。黄庭坚、陆游因在成都寓居,陪侍在左右。祠堂内还悬挂着许多名人题写的匾额和对联,其中最著名的是清代学者顾复初撰写的对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这副对联高度概括了杜甫草堂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和“工部祠”对着的就是“柴门”。“柴门”一词最早出现在杜甫的诗中。“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象征着诗人生活的质朴与清贫。门的两侧有一副以杜甫诗词作的对联:“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p><p class="ql-block">杜甫曾在诗中多次提到“柴门”。例如在《狂夫》中,他写道:“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即沧浪。风含翠篠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描写了诗人虽生活的困苦但仍乐观豁达的心境。在《江村》中,杜甫写道:“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诗中描绘了草堂周边的自然景色和家庭生活的温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的关怀。柴门作为草堂的入口,见证了这些美好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少陵草堂碑亭也是杜甫草堂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是一座以茅草作顶的亭子。亭内立有一石碑,镌刻“少陵草堂”四个大字,笔力浑厚,笔姿秀润,是由清果亲王允礼所书。</p> <p class="ql-block">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堂内陈列着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p> <p class="ql-block">来到穿堂式建筑大廊,堂前小桥卧溪,古梅擎空,勾勒出一种恬静整肃的情境。堂中安放着杜甫拈须沉思的全身塑像,壁间由清代著名学者顾复初题撰的楹联,恰到好处地总结了杜甫才华横溢却命运多舛的一生,曲折地抒发了作者自己生不逢时的喟叹:</p><p class="ql-block">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p><p class="ql-block">  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p> <p class="ql-block">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正中是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像,堂内陈列有历代名人题写的楹联、匾额。</p><p class="ql-block">此刻,当我们面对诗史堂中忧国伤时的诗人塑像,默吟“诗有千秋,南来寻丞相祠堂,一样大名垂宇宙;桥通万里,东去问襄阳耆旧,几人相忆在江楼”的清人联语,怎不为诗人的文章道德和比肩诸葛的爱国爱民之心顿生景慕之情呢?</p> <p class="ql-block">花径是连接草堂各景点的小道,两旁花木扶疏,环境清幽,正是“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草堂影壁则是一面装饰性的墙壁,上有“草堂”二字,是游客拍照留念的好地方。 </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周边的浣花溪公园,主要由万树山、沧浪湖和白鹭洲三大景点组成,以杜甫草堂的历史文化内涵为背景,百年古桂、香樟、马褂木等枝繁叶茂,环境清幽。​</p> <p class="ql-block">杜甫草堂是后人研究杜甫诗歌创作的重要场所,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处圣地。它见证了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和创作,反映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同时,杜甫草堂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如今,杜甫草堂已成为成都市的一处著名旅游景点和文化地标。</p> 四、三星堆 <p class="ql-block">在成都期间,我们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来到广汉市,参观举世闻名的“三星堆”博物馆。“三星堆”揭开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是一处拥有辉煌青铜文明的古蜀文化遗址。它距今约有4500年至3000年的历史,是古蜀文明的发源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游人摩肩接踵,花30元租了个讲解器,随着人流开始观瞻。</p><p class="ql-block">墙上习近平主席的一段话对“三星堆”文化做了很好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在博物馆里最吸引眼球的,就是这些造型奇特的青铜面具。有的双眼突出,仿佛能洞察世间万物;有的嘴角微微上扬,带着神秘的微笑。这是古蜀人用于祭祀的重要神器。古蜀人相信通过这些面具,可以与神灵沟通,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面具上夸张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现了古蜀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运用青铜铸造技术,将神秘的宗教信仰和对美的追求完美融合,为我们留下了这些令人惊叹的艺术瑰宝。</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种类繁多,除了青铜器,还有精美的玉器、陶器等。这些文物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古蜀文化世界。玉器以其温润的质地和精美的工艺,展现了古蜀人对美的追求和对玉石的崇拜。陶器则反映了古蜀人的日常生活和生产方式。通过这些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到古蜀人的社会结构、宗教信仰、文化艺术以及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等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这些青铜立人像,是三星堆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是三星堆的镇馆之宝。立人像通常高大威严,双手呈环抱状,似乎在进行某种神秘的仪式。他们身着华丽的服饰,头戴高冠,脚踏云台,展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这些立人像被认为是古蜀国的巫师或统治者,他们通过祭祀活动掌控着古蜀社会的精神世界。从这些立人像的姿态和服饰中,我们可以窥探出古蜀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体系。他们的存在,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古蜀人在祭祀仪式上的庄重与虔诚,感受到了古蜀文明的神秘与威严。</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另一个镇馆之宝,是令人叹为观止的青铜神树。其中一棵高大挺拔,枝繁叶茂,上面挂满了各种奇异的果实和鸟兽。神树的造型充满了奇幻色彩,它不仅是古蜀人崇拜的图腾,也是他们对宇宙观念的一种体现。在古蜀人的神话传说中,神树连接着天地,是沟通人与神、现实与神秘世界的桥梁。神树上的鸟兽或许象征着天上的神灵,而果实则代表着大地的馈赠。这棵青铜神树以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古蜀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以及他们对神秘世界的无尽探索。</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另一个镇馆之宝是青铜纵目面具,这是三星堆遗址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其造型夸张奇特,双眼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双耳舒展如蒲扇,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学界普遍认为其形象源于古蜀国首位首领蚕丛,是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礼器。‌‌可能是古蜀始祖蚕丛的神化形象,反映了古蜀人的祖先崇拜。其眼部的黛彩与朱砂痕迹更添神秘色彩。</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另一个镇馆之宝是金杖,全长143厘米,直径2.3厘米,重463克。金箔包卷在木杖上制成,表面刻有戴冠巫师、鱼鸟与箭矢图案,是古蜀王权和神权的象征。是中国现存体量最大的商代金器之一。‌</p> <p class="ql-block">祭山图玉璋也是三星堆的镇馆之宝。祭山图玉璋长54.4厘米,宽8.8厘米,两面雕刻着精细的图案,包括牙璋、小山、两排小人和云气纹。玉璋上的图案描绘了三星堆人祭祀大山的“祭山仪式”,反映了古代对山的崇拜,其雕刻工艺精湛,是三星堆出土的最精细、内涵最丰富、价值最高的玉器。</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鸟为沟通天地人神的使者,人鸟合一的形象被赋予了神性。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鸟足神像,人身鸟足,倒立,按罍顶尊。尊盖上有一立人,头戴高冠、双手握龙。这一罕见的青铜艺术杰作是中原商文化与古蜀地域文化的完美结合。</p> <p class="ql-block">青铜太阳轮则象征太阳崇拜。</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青铜器主要包括青铜神树、青铜人像、青铜面具、青铜尊、青铜罍、青铜太阳轮等‌。这些文物不仅是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更是古蜀文明的杰出代表,展现了古蜀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发现实证成都平原是长江上游的文明起源中心,是中华文明满天星斗中的璀璨星辰,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创新创造的典型范例,在世界青铜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短短四天的成都之行,使我对这个西部省会城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成都——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市井文化的繁荣 ,古迹遗产的震撼,生活气息的浓郁,古今同频的再现,繁荣安逸的并存,……——是名符其实的“天府之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