浚县屯子镇之行

九月

<p class="ql-block">世人,总会为一念所累、所驱、不计路途遥远,舟车劳顿,为之奔赴。也会为自己所见、所闻,心中昼思夜想、辗转不安,大有不吐不快之感。</p><p class="ql-block">今天,想写写与窦文参老师、与杨新清老师和玛丽老师的浚县屯子镇之行。</p><p class="ql-block">天气预报说,阴天,这真是太好了。</p><p class="ql-block">就在前些天,滑县申永强老师的推荐下,加了浚县屯子镇的郝尚岭老师的微信,这次浚县屯子镇之行,还专门请当地文友郝尚岭老师做向导,带我们来个浚县一日游。</p> <p class="ql-block">据郝老师所言,榆涧村,是个古代的地名,尽管在历史中它曾被更改过多个名称,但这个村名如今仍被当地人频繁使用。</p><p class="ql-block">在郝老师的安排下,第一站,榆涧村的老奶奶庙。这座奶奶庙,在当地颇有名气。庙宇不算宏大,却透着古朴的韵味。</p><p class="ql-block">庙门两侧,有一对在文革期间惨遭破坏的石狮,其中一只被严重毁容,连半边脑袋也被削去。这是在那个荒唐年代里,衍生出的荒唐人,做下的荒唐事。</p><p class="ql-block">庙前立有一块古石碑,上写“大明府浚县榆涧村”字样,详细记录了从第一次动工建庙、第二次修建门楼,栽有椿树六棵,到后来逐年添置香炉等物品,被一一篆刻在石碑上。</p><p class="ql-block">我们走进庙内,一尊慈祥的老奶奶塑像静静端坐着,眼神温柔,仿佛在默默审视着,我们这些不请自来的陌生人。</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郝老师又带我们去看榆涧村,村子里的古建筑群,李家大院。虽说眼前的院子已不复当年,甚至有了破裂的迹象,但从细微处,仍可见当初新建成时的精巧匠心。看!在屋檐下的墙角处,用青砖雕成的墀头,花纹细腻且古朴,历经百年风雨侵蚀,却依旧有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古朴韵味,仿佛在向每一位来访者展现新屋初成时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是这次屯子镇之行,最让我难以释怀的是一块被当做桥墩的​、王门村伏魔大帝行宫碑记,石碑被一根石柱生生打穿,还好碑文被毁坏的不多。石碑就这样安静地沉睡在桥下,不是被郝老师发现,也许这块伏魔大帝行宫碑,在这一世里就与我们擦肩而过了。我想这块石碑,不单只是记载了一座庙宇的前世,也许从中还能了解到一个村庄的历史。只因人们对村庄历史的漠视,才让伏魔大帝行宫碑记遭此厄运。</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第四站,在郝老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大屯村,郝老师还请来了村支书,为他们村的碑廊,做了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与伏魔大帝行宫碑记待遇截然不同的是,大屯村的村支书,竟把村子里所有刻有古文的石碑、雕刻精美的碑帽、以及水沟里寻来的那只憨态十足的石虎,拉到村头,在这里建起一片小规模的碑林,再筑起围墙,将这些文物保护起来。对古石碑感兴趣的老师们,有时间了可以到这里来看一看,通过这些石碑上的文字,了解一下历史里的大屯村,是什么样子的。也由衷感谢这位为村庄历史做出贡献的好支书。如今,很多古石碑正在被遗忘、被风化,石碑上的文字也在一点点消失,保护古石碑,迫在眉睫,大屯村村支书此举,很值得周边村子领导学习。让我们为他点个大大的赞吧!</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裴庄村红色基地,来到这里,让我想起了台儿庄红色教育基地,“以血肉之躯保卫民族”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标语。我们怀着对红色历史的崇敬与热情,来到常仙甫的故居门前。这是一座典型的北方传统院落,灰砖灰瓦,是真正属于那个年代的颜色,推开木门,“嘎吱”一声,我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争年代。那一幅幅老照片和剧照,让我们充分了解到这位有着民族大义的平民英雄、常仙甫的平生事迹。看到这些满是历史痕迹的老照片时,郝老师不由感慨:“常仙甫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呀?自己身处富裕之家,却这么仗义疏财,心系百姓。”我说:“人读书多,心胸就豁达,眼界不再狭隘,心里便会装有大义。”</p><p class="ql-block">接下来,我们一行人,认真听郝老师为我们介绍常仙甫烈士的事迹。</p><p class="ql-block">卖土地300余亩,以赈济饥民。</p><p class="ql-block">为资助党的地下工作者,仅留六亩田地维持一家生计。</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15日,常仙甫率民众打响了中原民众抗战的第一枪,从上午激战至傍晚,共击伤击毙日军160多人。</p><p class="ql-block">1938年3月24日上午,常仙甫协同汤阴司马一带民众,伏击南犯日军,打死70人,活捉1人,炸毁军车4辆。</p><p class="ql-block">这一桩桩一件件英雄事迹,只听得我们热血沸腾。</p><p class="ql-block">是啊!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这些为保家卫国流血的英雄们,都值得我们缅怀。无论他们来自哪个时代,有着怎样的家庭背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了和平。</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岁月悠然,现世安稳。可怎能忘记,这和平是无数英雄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p><p class="ql-block">裴庄村红色基地,很适合带孩子来看,让孩子们放下手机,来了解一下当下的幸福,是多么的来之不易。</p> <p class="ql-block">第六站,我们一行人来到善化山山脚下,郝老师说:此地为殷纣王派人刺杀比干处‌,北魏孝文帝曾在此地因墓建庙。虽这里并未找到现存墓地遗迹,但结合史料推断,该地可能是比干遇难后,早期为纪念毕干设定的象征性场所‌,总而言之,该区域与比干的确存在着历史渊源。</p> <p class="ql-block">第七站,为了一睹忆万年前的三叶虫化石,我们几人心无旁骛,一块块、一片片石头轻轻翻找,满怀期待,为了寻找三叶虫化石,我们上山下水,一块块,一片片页岩轻轻翻找,心中怀揣着期待,想象着历经了亿万年古老生命的三叶虫化石,或许就藏在某块石头的一角。这时候的郝老师,真成了名副其实的“好老师”。我与窦老师,清新老师和玛丽,秒变成啥也不懂的学生,每翻出一块有痕迹的石块,都要向郝老师询问一番。直累到腰背酸痛,口渴难耐,才肯罢手,想想我们几人,为了体验亲自寻找三叶虫化石的乐趣,我们上山下水,这与贪玩的孩子有什么区别?</p> <p class="ql-block">第八站:路遇三义柏</p><p class="ql-block">这是个让人沉痛的话题,郝老师说:“</p><p class="ql-block">有关三义柏,还有一个传说:商纣王昏庸无道,残害忠良,皇叔比干实在看不下去,便直言正谏,纣王竟对亲叔叔比干起了杀心,暗中派三名剑客追杀比干。</p><p class="ql-block">谁知这三名剑客,很是敬重忧国恤民的亚相比干,不忍杀害忠良。 可不杀,回去就会被纣王砍头,三位剑客一合计,与其回去被暴君处死,不如放过比干,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后世也能落个忠直之名。</p><p class="ql-block">于是三位剑侠放走比干,拔剑自刎于三棵柏下。老百姓敬佩三剑客忠义之举,便合力将他们厚葬于三棵柏树下,将这三棵柏树,取名“三义柏”。</p> <p class="ql-block">花斑石开采遗址,(地塘亦称作石船坑)是我们要去的第九站,花斑石开采遗址中的地塘,亦称作石船坑,是一处极具历史意义与独特景观的所在。它位于善化山东南部,东南距屯子集约2.5公里。站在远处眺望,石船坑像一道深深的疤痕,让人一看心疼,再看感叹。在石层中,我们还发现裸露在外的花斑石层,并有当年开采花斑石留下的痕迹。那艘船形山石,应该是整个遗址的核心亮点。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仿佛经历过百年风雨,累了,倦了,才泊在这里休憩。船形山石上围有青石柱栏板,仿佛是为了保护这艘历史之船而设。中间有一座青石四柱尖顶凉亭,为这粗犷的石船凭添了几分精致与文雅。拾级而上,想要登上小亭,来俯瞰整个石船坑的景致,看见石栏,又收回脚步,遇见就好,何必打扰呢!</p> <p class="ql-block">第十站,花斑石开采遗址。远看,这只是一道不是很深的沟壑。郝老师说,他闲来无事时,最喜欢来这里,有时候是带家人来,更多时候是一个人来。看郝老师用手抚过崖壁上一处处或深或浅的凿痕,就能看出来郝老师是真心喜欢这里。突然,郝老师停下手说对我们说:“看这里,这里原来有一块突起的像钟乳石一样、自然形成的图案,可漂亮了,快看这被切割的痕迹,一定是让谁盗去了。”听了郝老师的话,我们纷纷扭头看去,目光瞬间被石壁上奇妙的构图所牵制。在花斑石层层叠叠的底色上,某种突起的物质像一幅幅精美的浮雕画。郝老师手指的石壁上,一块很明显的切痕,赤裸裸地展现在我们眼前。那突兀的伤痕,在这自然形成的精美画面中显得格格不入。</p><p class="ql-block">我不禁心生感叹,生得如此美好,有时候竟也是一种伤害。这花斑石,凭借着自身独特的纹理与这些奇妙的突起,造就了这般令人称奇的天然壁画,可也正因为这份美好,引来了无尽的觊觎。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在它身上肆意切割、盗取,在它自然天成的身体上划出伤痕,这道新的伤疤,不仅仅是刻在石壁上,更是刺痛着喜欢它、欣赏它的人心上。</p> <p class="ql-block">行程来到了最后一站——花斑石展览馆。踏入馆门,一种因精美雕刻渲染出厚重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仿佛一下子被卷入了花斑石的世界。</p><p class="ql-block">郝老师为我们引荐了这里的主人,她便是经营这座展览馆长达四十年之久的女子。只见她眼神中透着一种深情与执着,满是对花斑石无尽的热爱。</p><p class="ql-block">相互寒暄后,她便开始为我们讲述每块花斑石的来处与质地,这些坚硬而又冰凉的石头,在她的娓娓道来中,仿佛都有了几分柔软与温度,也为我们展开了一幅花斑石历史的画卷,让我们愈发沉醉在花斑石的奇妙世界里。</p> <p class="ql-block">对于钟情于石头的我而言,既已至此,又怎能空手而返呢?两块令我一见倾心的花斑石,就这样被我收入囊中,我满心欢喜,人生有时候就是这样,很有必要偶尔取悦一下自己。</p><p class="ql-block">其中一块花斑石,咖啡色,上面的纹路像亿年前的化石一样,有很多不规则的斑块,聚集在花斑石一角,余下的斑块分散开来,留下大片空白。这疏密有致的布局,让人看了十分舒服。</p><p class="ql-block">而另一块花斑石上,却犹如夕阳的余晖下,随意散落着几朵浮云,橙红与淡黄相互晕染,还有几处椭圆形的瓦蓝色,我轻轻摩挲着它们光滑的表面,感受着大自然所赋予花斑石独特的质感,心中十分满足,这可是我浚县屯子镇之行的意外之喜呀!</p> <p class="ql-block">此次浚县屯子镇之行,真可谓丰富多彩, 令人难忘。我们于榆涧村探寻老奶庙的神秘祈愿、感受李家大院的古朴韵味、研读伏魔大帝行宫碑刻的历史痕迹;在大屯村领略古碑廊的厚重文化;走进红色基地裴庄,缅怀革命先辈汲取精神力量;途中经过墓葬区,对生死与历史有了别样思考; 于善化山寻觅三叶虫化石,触摸远古生命的印记;还在花斑石开采遗址上,见识地塘(石船坑)与老塘(黄塘)的壮观,惊叹自然与人力的奇妙结合。最后在花斑石展览馆,聆听经营者的深情讲述,深入了解花斑石文化。这一路,历史、文化、自然相互交织,在我们生命中留下了深刻且多元的印记,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有了更为深厚的情感与认知。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