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王醒云</b></p><p class="ql-block"><b>【双调• 碧玉箫】夜宿理工公寓高层逢九级大风</b></p><p class="ql-block">海啸山呼,窗外吼声殊;虎跃狮突,夜半睡思无。只疑天柱仆,似闻山鬼哭。风伴雨,搅得离人怵。吁,战兢兢直待东方曙。</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b>冀建新学曲:</b></p><p class="ql-block">前几天,在群里拜读了王老师这首曲,眼前一亮,有一股暗流在不停涌动,总想一吐为快!可又怕说不到点子上。躇踌再三,还是说说吧,不到之处,望老师见谅!</p><p class="ql-block">关于写夜景著名的古诗也不少,如杜甫“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孟浩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都是从视觉角度写。还有白居易《夜雪》,“已讶衾忱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首诗从触觉、视觉、听觉方面入手写夜雪情景。而王老师这首,主要是从听觉中进行想象,把看不见摸不着事物形象化,实在难得。</p><p class="ql-block">清人刘熙载说:“词如诗,曲如赋,赋可以补诗之不足者也。”王老师深谙此道,用赋的表现手法,铺陈直叙,再加上比的运用,堪称完美。</p><p class="ql-block">在铺陈上,展开丰富的想象,“海啸”、“山呼”、“虎跃”、“狮突”、“天柱仆”、“山鬼哭”,把九级风展现的淋漓尽致。既有听觉描写,更有意觉想象,还有知觉感受,三者完美结合在一起,增加曲语的表现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用词很有讲究,“啸”、“呼”、“跃”、“突”、“仆”、“哭”、“怵”、“战兢兢”、“待”,一连串动词从侧面烘托出风的凶猛与残虐,彰显了老师的文字功底,达到了“字字的确,斤两相称”高度。(王骥德《曲律》)</p><p class="ql-block">[双调·碧玉箫]共十句,四 五 四 五 五 五 三 五 一 五。要求首四句扇面对,五六句合璧对。此外,五、四、三、一句式交错出现,读来极具格律美和音乐美。而老师正是抓住制曲要点,凸现了“碧玉箫”的特点。此外,除最后一句加了衬字外,其他九句都没有加,这也是符合名家提出的小令少加衬字或不加衬字的要求,以免影响格律美。周德清在《中原音韵·作词十法》中,强调“格调高,音律好,衬字无,平仄稳”。王骥德在《曲律》小令作法中强调“要无衬字,要言简而趣味无穷”。但是如果加上衬字更能使曲意流畅,意象鲜明,我认为加一点也无大碍,元人写曲加衬字的例子也不少。何况王老师加的“战兢兢”更增加尾句的表现力和感染力。</p><p class="ql-block">周德清在《中原音韵》有“诗头曲尾”之说,乔梦符论曲有“豹尾”之语,陶宗仪要求“结要响亮”,李开先“结语必须急并响亮”,名家都强调了结尾的重要性。王老师这个结句可谓响亮,一个“吁”字独立成句,承上启下。语气词的巧用,内心感受尽在不言之中,真乃一字值千金!一个“战兢兢”以人的感受照应上文,“直待东方曙”,惊魂未定,反衬风的……,给读者留下回味余地。</p><p class="ql-block">小令由于体制短小,动起笔来容易顾此失彼,正如刘熙载所言:“盖小令一阙中,要具事之首尾,又要言外有余味,所以为难”(《艺概·词曲概》),而王老师写到如此境界,可见功力不凡。</p><p class="ql-block">总之,小令语言流畅,铺陈有致,描写细腻,想象丰富,值得我学习。当然,其中还有很多闪光之处,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学习。</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冀建新,榆社县小学教师。山西省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社员,榆社诗词学会会员,漳源散曲社社员。作品发表于人世情丛书,部分作品收录于《中国当代散曲大典》,还有部分作品散见于《中华诗词》、《中华散曲》、《当代散曲》、《中国当代散曲》、《楚天散曲》、《难老泉声》、《咸阳诗刊》等。在白雀奖季度赛中偶获小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