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乡,山泉的柔情

华英

<p class="ql-block">  《山泉的柔情是故乡》</p><p class="ql-block"> 文/张华英</p><p class="ql-block"> 1995年学校毕业分配到洋河北大仓盖镇政府工作。从洋河南到洋河北,离开家乡三十余载,那"崞村镇里外口泉"的山泉,却始终在我心间昼夜不息地流淌。每当夜深人静,闭目凝神,耳畔便会响起那熟悉的叮咚声似歌声与微笑,让我分外喜欢梦里梦外的泉声……</p><p class="ql-block"> 暖阳春日,解冻的泉水欢快地跃过青石板,在阳光照射下折射出七彩光芒;寒冬时节,冰凌垂挂如水晶帘幕,将流动的时光凝固成剔透的艺术品。这眼清泉,是游子心中永不干涸的乡愁源泉,是激情岁月记忆里最温柔的景绮,我怎能忘记扎着小辫儿风里雨里喜欢推车打水的乡村女孩儿,盛满四桶水在铁车上摇晃溢湿回家的路,“一桶不满,半桶晃”,却始终停不下开心快乐的脚步。</p><p class="ql-block"> 我的老家坐落于外口泉村北向阳处,四间半青砖瓦房,绿色的窗棂精美鲜亮,干净整洁的小院种满了各种绿色果蔬。一排有门面的南房曾是经营多种商品的小型超市,简洁大方的门脸横联镌着“诚信为本”,左右两侧是“门迎晓日财源广,户纳春风吉庆多。”遒劲有力,鲜红的大字,日常生活用品琳琅满目,摆放有序。穿过大街小巷排排房屋错落有致。没有城市的繁华却独有几分乡村的热闹。</p><p class="ql-block"> 入村处的公路这些年几经修缮,从最初的黄土路修成乡村柏油路,再次拓展宽阔畅通无阻双车道,像一条不断延伸的绸带,蜿蜒至黄洋山脚下。记得少年时最爱看晨光中的山岚,乳白色的雾气被朝阳染成金红色,化作万缕金线,为层层梯田绣上流动的金边。我总喜欢到公路跑步,仰望雄伟壮观的黄洋山的神奇的姿态,两只羊静卧山间,近看轻松自然,左右相对,形影娇健,栩栩如生;远看宛若是两朵祥云,好似大自然对这座山峰最美的馈赠。</p><p class="ql-block"> 站在村口向南望去柏林寺方向,山路如一条黛色丝带,在群峰间时隐时现,串联起郭家湾、上下坡底、闫樊青等星罗棋布的小小村落。</p><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春夏交替时节的景象:"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铺展在眼前,漫坡的百年柏树像忠诚的卫士,用盘虬卧龙般的根系紧紧抓住这片土地。这些老柏树干上布满裂纹,仿佛刻满了岁月的故事,树冠却始终苍翠,在春风中沙沙作响,忠诚的守护着山脚下的柏林寺村。</p><p class="ql-block"> 岁月留痕,这个养育我的村落,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是人烟阜盛的地方。村北新建了三里五村“外口泉中心小学”。村北曾有一片超过四十多年的老杏林,据说是村里一位德高望重的村干部带领村民义务种植。每年三月,粉白的杏花盛开,凋零时铺满东西整条公路,香风熏得行人醉,直把杏苑当桃源。</p><p class="ql-block"> 到了七月,枝繁叶茂,金黄的杏子压弯枝头,杏林苑便成了孩子们玩耍逗留的地方,品尝鲜果的日子,酸甜的滋味是童年最鲜活的记忆。后来老树陆续枯朽,这片土地却焕发出新的生机。</p><p class="ql-block"> 沟壑纵横的二道沟经过十余年整治,如今已把千陌变成良田。原来宣化春光乡建筑行业的负责人葛世春投资开伐建设,参与施工的人以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开启工程,光是搬运的土石方就超过百万立方。建成规模化现在的“春信赛鸽工棚”,白色屋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连片的果蔬大棚里,草莓、西红柿、棚外杏子、李子、葡萄连成一片,长势喜人,为村民就业、留守的老人提供了新的生计。</p><p class="ql-block"> 村里的老农常说:"这地啊,就像老黄牛,你待它好,它就加倍回报你,引进企业就如同招来了金凤凰啊"!</p><p class="ql-block"> 河之变迁,村西的沙河曾是我童年的游乐场所。奶奶的老屋就在河坡之上。那时候水流成河,从南向北流淌,清澈见底,金色细砂沉淀还有五彩的鹅卵石。夏日里,我们敢光着脚丫在浅滩追逐,冰凉的河水漫过脚背,是最天然的消暑方式,大人的呦呵声从河坡上不停传来,也打断了天真的孩子们嬉戏。中午时分常见女人们顶着太阳在河边的青石板上清洗衣物,木槌敲打的"啪啪"声与欢笑声交织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河滩已修成平整的柏油路,两岸的杨柳依旧随风摇曳。每到春日便飞絮如雪。沿着这条路向东南,路经一片杏树林,不出二十分钟便能走到里口泉。那里的泉水更为丰沛,喷涌而出,滋养出的豆腐白嫩细腻,豆香浓郁。梁记、刘记两家豆腐坊已有几代传人代。他们说:"咱特色美食好吃的秘诀,全在这眼活泉水,水温恒定,富含矿物质,关键还是传统大铁锅,纯正的浆水精心点出来的正宗豆腐"。</p><p class="ql-block"> 每天清晨,湛蓝的天空升腾起烟火,豆腐的清香飘满整个村落,成了方圆百里的金字招牌。新时代“豆腐西施”梁秀英精通技艺成为食品营养豆制品代言人。</p><p class="ql-block"> 去往柏林寺游客络绎不绝,驱车、骑行都会山路泉眼处停留,坚实的石坝上总有卖黑白豆腐、豆腐皮的穿戴还算时髦中年妇女摆摊,用清亮亮的金嗓子呦呵……</p><p class="ql-block"> 说到里、外口泉,不得不提那座千年古刹柏林寺的钟声。寺庙的晨钟暮鼓敲打动感的乐音,千百年来教化着一方百姓。禅门泰斗虚云法师曾经说过:“政以治民,教以化民。”一方净土养育着纯朴善良、勤劳智慧的山里人。</p><p class="ql-block"> 登临时感受最深的是第一次随父母走入庙宇之中。爱人驱车,穿过"山重水复"的幽径,忽见红墙碧瓦掩映在苍松翠柏间,我们不仅内心敬畏,心灵又一次得洗礼。寺内多宝佛塔巍然耸立,塔身佛像衣袂飘飘,仙气十足,在夕阳映照下仿佛随时会凌空飞去,庙堂之静雅,这里正是凡尘修行修性修养身心的殿堂。</p><p class="ql-block"> “先有柏林寺,后有北京城”的说法鲜为人知,凿石而成的柏林禅寺,它是张家口市建寺年代较早,规模大,建筑格局严谨,气势恢宏的殿宇。始创于北宋,最初称广福寺,千年沉浮有着神奇的传说, 古时此地并无高山,只有一片荒原。某日,一对通体金黄的仙羊从天而降,在此驻足饮水。当地百姓见其灵异,纷纷跪拜。仙羊饮毕,竟化作两座山峰,形似卧羊,护佑此地风调雨顺。后来,人们便称此山为“黄羊山”,并在山脚下修建柏林寺,以感念神羊恩泽。 </p><p class="ql-block"> 相传千年古井的井水具有灵性,明代时,寺内一位高僧梦见佛祖指点,说此井连通地下灵脉,饮其水可祛病延年。此后,百姓纷纷前来取水,甚至有重病者饮后痊愈的奇事。如今,这口井仍是香客必访之地,许多人专程来此取“圣水”祈福。 </p><p class="ql-block"> 千佛洞的护法奇缘,千佛洞曾是一处天然石洞,内刻众多佛像,其中最著名的是泥封佛像的传说, 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毁寺内佛像。一位老村民连夜用黄泥将洞内的释迦牟尼像糊住,使其看起来像普通土墙,逃过一劫。多年后,泥层剥落,佛像重现,毫发无损,众人皆叹佛法无边。至今,千佛洞仍是柏林寺最神圣的所在。</p><p class="ql-block"> “柏树听经,树形成佛,周围曾有一棵数百年古柏, 传说清代一位高僧每日在树下诵经,久而久之,柏树的纹理竟自然形成一尊佛像轮廓,清晰可辨。每逢日出,阳光透过树影,佛像若隐若现,香客视为神迹。可惜此树在近代因雷击枯死,但老辈人仍记得它的灵异。</p><p class="ql-block"> 近看柏林寺最神奇的是那个天然石球凿成的"千佛洞",大佛小佛或坐或立,在摇曳的烛光中显得格外庄严。守寺的老僧告诉我们,西佛洞的释迦牟尼像在文革期间曾被村民用黄泥封存,才得以保全。耀尊师父说:"这寺里的香火从明代延续至今,山高路远,宁静致远,柏林寺庙在古老传说中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悲欢离合。师父端坐庙宇在客房与我年迈的父母饮茶且对我们非常坚定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信仰者人生总有归处……"</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梭。三里五村也发生了变化,家乡的变化令人欣喜。河北师范大学驻村工作组带来了新理念,邻村黄家梁村昔日“三沟”治理,荒芜的西沟变成水景公园,亭台楼阁点缀其间;东沟建起现代化奶牛场,引进的荷兰奶牛每天产出数吨鲜奶,制成奶粉;村中心还修建休闲娱乐一体的文化广场,每晚星光熠熠,总会响起欢快的音乐,十几个中年轻的妇女踩着乐点,跳着轻盈的舞蹈。</p><p class="ql-block"> 最让我感慨的是,当年那座"雄伟的黄洋山下"的外口泉中学,虽然曾经校舍因学校整合已不复存在,但老校门前那排白杨依然挺拔。老树盘根如今已有合抱之粗,曾经的林荫小道依旧,没有了当年少年娃,有些落寞,或许因为没有了读书声似乎少了几分原有的底气。</p><p class="ql-block"> 夏日倾情凉风吹过时,树叶沙沙作响,仿佛还在传唱着当年的校歌:"雄伟的黄洋山下,有我们美丽的校园,挺拔的白杨,明亮教室,朗朗的书声荡满校园..."那里曾多少优秀教师诲人不倦,辛勤付出,才有莘莘学子的人生转折。</p><p class="ql-block"> 山泉人家多贵子,里口泉村素有"山泉照应出贵子"的美谈。旧堡刘家一门人才济济,七十年代就走出多位大学生刘钦军、刘钦政、刘文雄、还有卓有成就兰迟军等等;我们外口泉村也有不少寒门学子,郭存斌、王仲彪、秦永军、闫仲峰、秦鹏、张纯他们靠着山一样的的韧劲,在各行各业崭露头角。很多人都是通过不懈的努力从山村走出来的社会精英,他们说:"每次攻坚克难,就会想起青少年时代每天来回走十几里山路上学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这些走出去的游子,就像山泉分出的支流,将故乡的情怀带到远方。每年春节,他们从全国各地回到村里,带着天南海北的趣闻轶事,在泉水边与家乡亲人畅谈。</p><p class="ql-block"> 饮水思源,老家是儿时幸福的根脉,如今再回故乡,我喜欢去村南看看那眼老泉,去里口泉山泉口聆听汩汩水声,自来水多年入户,泉水依然清澈如昔,成为城乡流客们喜欢的上等饮品,堤口坝镀金"饮水思源"像是精雕的艺术作品。</p><p class="ql-block"> 阳光正好, 蹲下身来,捧一抔泉水饮下,清甜的滋味瞬间勾起无数回忆,所有的幸福时光如泉水静静的流淌,亦如千思万缕倾诉着乡村故事里的事……</p><p class="ql-block"> 时常想起池塘边夜半钟声蛙声四起,想起村里挑水时扁担的吱呀声,想起和小伙伴们在泉水旁边玩耍逗留。这潺潺的泉水不仅滋养着一方土地,更滋润着每个离乡人心中的梦想。</p><p class="ql-block"> 秋意暖暖,总会情不自禁想起我们童年喜欢吟唱的一段顺口溜,“嘎哒嘎哒剪黍子地里有个猪丑子,嘎哒嘎哒剪谷子地里有个六福子,嘎哒嘎哒剪高粱地里有个三来祥”。</p><p class="ql-block"> 当夕阳西下,暮色给黄洋山披上金色的袈裟时,我仿佛又听见往昔的欢声笑语、小姐妹们的搓衣声、牧童的柳笛声、学校的铃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在暮色中轻轻回荡,那么清晰,那么悠远。</p><p class="ql-block"> 时光如水,在追梦人的心里,杨柳青青,迎风招扬,村落里返乡的年轻人不停的赶路,神奇口泉的水仿佛能照见过去,也能映出乡村的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