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住在“长寿村”

山里人

<p class="ql-block">  清太坪镇核桃坪村的大幕岭自然村位于鄂西南恩施州巴东县长江南岸的大山深处,这里是我的出生地和少年成长的地方,自从走出学校踏入社会我就一直在外地工作,离别故乡40多个春秋。到龄退休后我把老家的旧房子整修了一下,和老伴一起回到乡下过上了清静的田园生活。回到老家居住才发现家乡今非昔比,除居住环境和生活条件有极大的改善外,家乡人的健康状况、平均寿命有显著提高,正如人们总结形容的那样:这里70岁的老人干活不歇息,80岁的老人肩挑背托百十来斤不扶杖,90岁的老人走路象一阵风……,老家成了远近闻名的“长寿村”。</p> <p class="ql-block">  "长寿村”地处野三关、清太坪、大支坪三镇连接处,故有“一脚踏三镇”之称。如果不是自驾游前往“长寿村”,先坐火车至野三关站,再改乘乡村的士,沿着山谷的水泥路前行,大约20多分钟后进入“长寿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处巨大的天然溶洞,此洞名叫落水洞,因黄土溪河水流入洞内而得名,不仅洞口宏大,而且听老人们说入内更是别有洞天。洞旁有一山口,是家乡人民修公路时人工开凿而成,公路冲出山口沿着缓坡盘旋而下进入“长寿村”中心地带。</p> <p class="ql-block">  “长寿村”群山环抱,茂林修竹,鸟语花香,灵泉清幽。村内现居住102家农户,常住人口321人。现有70岁以上老人39人,80岁以上老人8人,90岁以上老人2人,按近5年人口绝对减少数量计算,除去非正常死亡外,平均年龄79.5岁。</p> <p class="ql-block">  这里居住环境甚优。平均海拔1000公尺左右,年平均气温20度上下,冬天不冷,夏天凉爽。远离城镇闹市,植被茂密,空气新鲜,土地肥沃,山泉丰富。人们自产自食粮食蔬菜,直接饮用山泉水。原村支书谭元胜借用农夫山泉的广告词说:我们不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们不仅不生产水,也不搬运水,我们只是享受大自然的恩惠。一根水管从山泉水的出口直接引到厨房,味道除了甘甜而外,唯一的"缺点"就是冬天温热上口,夏天轧骨透凉。</p> <p class="ql-block">  这里自然现象神奇。人们的长寿现状似乎与大自然的神奇有种默契,村庄里生长着许多古树,其中已有500多年树龄的妹妹杉相拥而立,置身树下仰望树冠,有耸入云端之感。村内绝大部分古树生长在少土的岩石山包上,远近闻名的龙亭掌古树群,就是十多棵参天大树生长在不足2000平方米的石包上。村西头的"喊泉”更是神奇难解,站在泉水洞口敲打洞壁或高声呼喊,泉水便迅即涌出。神奇的"喊泉"吸引不少专家学者到此探究,现年78岁的谭志芳老人曾一度成为探究“喊泉”客人的义务向导。</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人们勤劳。人少地广,耕地充足,以劳而生,劳获而乐。也许不停地劳动是这里人们长寿的密诀之一吧。1964年入伍参军的退伍军人谭元相已年满81岁,老伴张国珍76岁,老两口现在还种有责任地5.2亩,去年还饲养了2头500多斤的大肥猪。田自秀已是97岁高龄老人,但她仍是耳聴眼明,天天帮忙做家务活。85岁的谭志普不仅在家里帮忙干农活,而且还到当地过红白喜事的乡邻家当帮工。……</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民风纯朴。僻乡沃土,纯厚遗风,这是来过“长寿村"的客人对这里的评价。自古至今,这里的人们勤耕稼穑,和睦相处,公益事业大家办,一家有难众人帮。招待客人喝大碗酒,吃大砣肉,这里的人们就是这么豪爽。</p> <p class="ql-block">  过去这里是穷乡僻壤,信息封闭,交通闭塞,养在深闺人不识。近些年来通过国家的惠民富民政策扶持,特别是实施脱贫攻坚项目后,这里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小康村。高速通途,阡陌交通,世外桃源通闹市;画栋楼阁,车水马龙,人人安康享太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