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邑行书近作赏评

见山堂

<p class="ql-block">李俊邑</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别署见山堂、不空斋主。1964年生于河北省元氏县。1986年毕业于河北师大。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篆刻委员会副主任,河北师大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授,河北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外聘教授,河北美研所研究员,河北省画院研究员。</span></p> <p class="ql-block">李俊邑行书近作:传统根基与个性表达的交融之美</p><p class="ql-block"> 作者:AI</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俊邑作为当代知名艺术家,在诗、书、画、印领域均有深厚造诣,其行书近作展现出独特艺术魅力,从多个维度彰显对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探索。</p><p class="ql-block"> 一、取法传统:溯源经典的根基构建</p><p class="ql-block"> 李俊邑的行书发轫于魏晋六朝及隋唐经典法帖,这是其作品深具古典韵味的根源。魏晋书法尚韵,王羲之等大家作品中萧散飘逸、自然率真的气息,在他笔下有迹可循。观其行书,笔画使转间,能感受到对“二王”笔法的揣摩与传承,如《兰亭序》的灵动、《丧乱帖》的劲挺,都化作他书写时的笔意基因。隋唐法帖的严谨法度,也融入其创作,让作品在自由挥洒中不失规整,似颜真卿行书的宽博雄浑、柳公权的骨力洞达,都为他的行书增添了深厚底蕴 。这种对传统经典的深度溯源,并非简单摹写,而是将古人笔意置于书法史脉络中咀嚼消化,汲取营养以滋养自身创作,使作品有了扎实的传统根基,如古树盘根,稳固且具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二、个性表达:跳出窠臼的艺术风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传统滋养之上,李俊邑行书尽显鲜明个性。他不拘泥于某家某派面目,临帖求悟、悟中求道,最终形成自家姿态。用笔上,顿曳分明,寓拙于巧,奇正相生。笔画或厚重如坠石,或轻盈若流风,在拙朴与精巧的转化间,营造出独特节奏。结体布局,不落俗套,字的大小、欹正、疏密,随势生发,打破常规却又和谐统一。章法上,似有自然之序,如观山水长卷,气息连贯,文气氤氲。这种个性,并非刻意求奇,而是其心性与学养的自然外显,让作品在传统书坛中脱颖而出,带着强烈的“李俊邑印记”,如在书法丛林中独树一帜的标识,让人过目难忘。</p> <p class="ql-block">三、文气涵养:诗书画印交融的审美境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李俊邑诗、书、画、印皆精,这种多元艺术素养,极大涵养了其行书的文气。他的诗文底蕴深厚,文言散文拙朴清奇,如《先考事略》,文气典雅,这种文学修养融入书法,使字里行间有了诗意流淌。绘画中对山水意境的营造、对传统笔墨的把握均达到了很高水平。所有这些,反哺书法,让行书有了画面感与空间感,似以笔为墨在纸上绘就山水气韵。篆刻的章法、刀法智慧,也渗透到行书布局与用笔,使线条、布白更具匠心。书、画、印、文相互成全,让他的行书超越单纯技法展现,成为文化与艺术交融的载体,如一杯香茗,散发着醇厚的文化芬芳,观者品味其字,亦能感受背后的文化积淀与艺术哲思。</p> <p class="ql-block">四、时代语境:传统书法的当代阐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书法生态中,李俊邑行书近作有着独特价值。面对书坛多元探索,他坚守传统又不泥古,以个性化表达诠释传统书法的当代可能。他的作品,既让书法爱好者看到传统经典的魅力,又为当代书法创新提供思路——在深厚传统根基上,融入个人心性、时代审美。他以笔为媒介,沟通古今,让魏晋风流、唐宋气象,在当代语境中焕新光彩,如为传统书法这棵古树,嫁接当代艺术的新枝,使其在新时代继续枝繁叶茂,为推动书法艺术传承与创新,提供了鲜活的实践样本,启示后来者在传统与现代的张力中,探寻书法发展的新路径。</p> <p class="ql-block">五、作品细节:微观视角的艺术品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具体作品看,其行书线条质量颇高,如“如写阳春,识者已领;若纳水捾,来者无穷”联,线条或提或按,粗细变化自然,似有呼吸节奏,传递出书写时的情感流动。笔画间呼应顾盼,字与字、行与行的疏密错落,营造出独特空间韵律,像“寒泉绕竹通幽圃,小径穿田入别村”联,布局巧妙,“寒泉”之幽与“小径”之曲,通过文字与章法,生动呈现。再观其书写苏轼《定风波》等内容,其独特的用笔及古奥随性的文字造型,对原词意境的传达,借由行书的笔势、节奏,让读者在赏字时,重温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实现书法艺术与文学意境的深度共鸣,于微观处见真章,彰显其对书法艺术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把控能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总之,李俊邑行书近作,扎根传统沃土,绽放个性之花,饱含文气滋养,呼应时代需求,在微观细节与宏观境界上,都展现出较高艺术水准,是传统书法在当代传承与创新的生动范例,为书法艺术的发展添上了富有个性与深度的一笔,值得书法界同仁深入研究与品鉴,也期待他在未来创作中,继续深耕传统与创新的土壤,结出更丰硕的艺术果实,为中国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多精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