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苦难中如花似玉

王腊忠

<p class="ql-block"><b>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森林,</b></p><p class="ql-block"><b>也许我们,从来不曾去过,</b></p><p class="ql-block"><b>但它一直在那里,总会在那里。</b></p><p class="ql-block"><b>迷失的人迷失了,</b></p><p class="ql-block"><b>相逢的人会再相逢。</b></p><p class="ql-block"><b> ——题记</b></p><p class="ql-block"> 表妹李珍华偶然读到我的《郭家巷记事》,文中提及她的片段,勾起三十年前的往事。她联系我时,语气里透着惊喜与激动,并央求我为她写一篇文字。</p><p class="ql-block"> 那个深秋夜晚的场景,清晰如昨。刚失恋的表妹在临江公园的长椅上,肝肠寸断,泣不成声,我和小伙伴雪雪陪她,在梧桐树下守到天明。晨雾中,眼见晨练的人陆续到来,这才搀着哭红双眼的表妹回家。一路上,我们变着法子逗她开心,最终让她破涕为笑。那个吹着柔和晚风的夜晚,成为我们之间的“限量版”记忆。</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夏天,我刚大学毕业,暂住在城西郭家巷。机缘巧合下,我与表妹李珍华有了交集。她的表叔,也是我的姨父,在巷口经营着一家橡胶制品店,店里员工都租住在同一栋居民楼,我便临时与他们同住。那时珍华来探亲小住,恰逢她经历情伤,于是我和另一位朋友雪雪,便陪她在临江公园散心。后来雪雪渐渐失去联系,但因着姨父这层关系,我和珍华始终保持着淡淡的联系。只是后来各自为生活奔波,散落天涯,无暇顾及彼此了。</p><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记忆缕缕。在郭家巷的青石板路上,曾留下我们这群追梦人的足迹。从朝九晚五的上班族,到自主创业的店主,从白手起家的公司创始人,到慧眼独具的古玩藏家,每个人都在这条荆棘丛生的路上,书写着自己的传奇。二十年光阴流转,当年同行的伙伴们,有的已跻身富豪之列,有的仍在商海沉浮。</p><p class="ql-block"> 我尤为佩服表妹李珍华。这位初中毕业就闯荡社会的女子,如今在国内古玩界已小有名气。她那双布满老茧的手,能精准鉴别明清瓷器的真伪;她带着病痛依然挺立的背影,是古玩市场最动人的风景。二十多年来,类风湿性关节炎如影随形——这种被称作"不死的癌症"的顽疾,让她每个清晨都要与僵硬的关节抗争。即便如此,她依然稳稳立在风中。</p><p class="ql-block"> 童年记忆里,表妹家的土坯房,总是飘着米缸见底的焦灼。记得有年腊月,看着大姨攥着空米袋挨家敲门的身影,她蹲在灶台边暗暗咬破了嘴唇,那颗想飞出山窝的种子,就此扎了根。</p><p class="ql-block"> 初中教室的粉笔灰总混着窘迫。当老师敲着黑板催缴学费时,她缩在起立的同学中间,校服袖口磨出的毛边硌得手腕生疼。初三毕业证墨迹未干,五金店的铁腥味就漫进了人生。15岁的少女站在镇上的玻璃柜台后,货架上密布的螺丝钉像群星闪烁,M620的镀锌件三毛二,M830的不锈钢块八毛五,这些数字在她脑中立成碑林,连同三百多个电话号码,成了最锋利的生存武器。</p><p class="ql-block"> 转机来得像场意外。常德表姐家的婴儿啼哭声中,她接住了命运抛来的绳索。给胖墩墩的侄子换尿布时,孩子在身上扭来扭去,让瘦弱的她有些招架不住。有次奶瓶砸在地板上的脆响,吓得她整晚盯着天花板数羊,胃里空得能听见回声。但橱柜里温着的剩饭,她从来只敢盛半碗。</p><p class="ql-block"> 每当长途客车驶入常德南站,透过车窗望见城市轮廓时,她就暗自发誓:一定要在这座城市安家。1992年刚满20岁,表妹揣着家里凑的125元路费,奔赴广州。最初在制衣厂流水线上钉纽扣,后来转到鞋厂刷胶水,整整两个月等不到工资发放。最艰难时,她总在傍晚站在大排档后巷,让炒菜的油烟裹住饥饿,那带着豆瓣酱香的热气,就是她的晚餐。</p><p class="ql-block"> 1994年,表妹邂逅了女儿的生父。他是土生土长的佛山人,彼时表妹在他经营的酒店前台工作。这段婚姻最终因他的风流成性而破裂。在表妹回湖南常德老家待产期间,他与酒店另一位女服务员暗通款曲。这段不伦之恋被表妹当场撞破,随之而来的是激烈的争吵与反复的纠缠。最终,这段婚姻在鸡飞狗跳中画上句号。</p><p class="ql-block"> 1998年,女儿刚满三岁,表妹的积蓄就已耗尽。为谋生计,她只身前往上海,从摆地摊卖影碟起步。恰逢《还珠格格》热播,碟片生意红火,她灵活经营,既出租也零售。</p><p class="ql-block"> 积累第一桶金后,她租下店面转型做日本品牌二手电器回收翻新。有趣的是,她与国美电器创始人几乎同时起步。但经营理念的差异,让两人走向不同轨迹:国美老板善于把握商机,持续扩张;而表妹更注重稳健经营,满足于维持家庭生计。</p><p class="ql-block"> 最终,国美成长为上市巨头,表妹的生意却始终停留在养家糊口的规模。这个对比折射出创业者格局与眼界的差异,也展现了90年代草根创业的真实图景。</p><p class="ql-block"> 表妹在上海经营两家二手电器店时,由于缺乏行业经验,逐渐暴露出售后短板,广州的维修团队难以支援异地售后,频繁的设备故障让客户满意度持续走低。恰逢女儿进入小学关键期,安乡老家的班主任多次反馈孩子需要家长陪伴。权衡之下,表妹果断清算沪上资产,带着第一桶金回到常德。</p><p class="ql-block"> 2018年秋天,女儿转学至常德某小学四年级。表妹在学校旁租了套两居室,每日严格按教育心理学规划:6:30准备营养早餐,7:30步行陪送到校,下午4点接回后先完成作业辅导,周末则安排舞蹈课和图书馆阅读。沉浸式陪读生活,反而让她体会到踏实、安心。</p><p class="ql-block"> 那段日子女儿住校,只有周末才回家。白天闲来无事,表妹跟着表姐学会了搓麻将。起初只是小打小闹,后来赌注越下越大。在上海打拼攒下的积蓄,转眼就在牌桌上输得精光。更糟的是,几次三番遇上警察抓赌,每次都吓得魂飞魄散。经历了这些,她终于下定决心戒赌。痛彻心扉之后的醒悟,是一中悲壮,更是一种完成。</p><p class="ql-block"> 2016年,表妹彻底告别赌博恶习,顺利考取驾照。当时女儿已经13岁,恰逢表妹家喜添二胎男丁。在常德又生活两年后,积蓄耗尽,生活再次陷入困境,连基本温饱都难以维系。迫于生计,她再次踏上前往上海的列车。然而十年光阴流转,这座曾经熟悉的城市,早已面目全非,让她无所适从。表妹果断调整方向,前往深圳寻找机会。</p><p class="ql-block"> 来深圳打工不到一年,刚摸清这座移民城市的商业脉搏,表妹便在街角盘下一间二十平米的铺面。上海城隍庙的淘货经历成了她的商业基因,那些年在青石板路上练就的鉴宝眼光,如今在潮湿的岭南空气中重新苏醒。开业首周,货架空着大半,左右铺面的潮汕老板们却主动将他们的瓷器、木雕摆进她的玻璃柜。他们早瞄上表妹的商机,那就是三百多个江浙沪收藏家的联系方式,每周都有提着真皮手包的老主顾专程来询价。</p><p class="ql-block"> 表妹曾以“卧底”身份深入古玩行业,一边暗中调查行业虚实,一边做些中介生意。那些年她走遍西藏、新疆和东南亚,既为寻访古玩真迹,也因风湿性关节炎反复发作,担心日后行动不便而抓紧时间游历。在深圳的13年间,她不仅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更积累了丰富的藏品经验。如今,古玩收藏已成为她毕生挚爱的事业追求。</p><p class="ql-block"> 她正一步步实现心中最大的梦想:打造一座属于自己的艺术天地。目前进展顺利,离目标越来越近。她在安乡镇上购置一处300平米的旧宅,计划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打造成一个颇具规模的古玩艺术馆。多年来精心收藏的各类藏品已相当丰富,足以支撑起这个艺术空间。</p><p class="ql-block"> 在她未来的规划中,这座艺术馆不仅是展示藏品的场所,更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相聚的乐园。她期待着与三五知己在此品茗论道,把酒言欢,共同探讨古玩艺术。对她来说,这既是对爱好的坚持,也是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在艺术与友情的滋养中,享受悠然自得的晚年时光。至于能否盈利,一切随缘。</p><p class="ql-block"> 珍华的梦想即将照进现实,正如我心里那幅老去生活图景:驾驶爱车穿越壮丽山河,让每一天都成为流动的风景画。车轮碾过的每一寸土地,都将写满动人的故事与诗意的远方。经过岁月蒸馏和洗练的我们,相逢一笑,肝胆犹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