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问风周原</p><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3日星期二</p><p class="ql-block">五月,夏日的风热乎乎掠过渭北高原,挟着麦穗的清香,拂过周原的每一寸土地。</p><p class="ql-block">我来到岐山脚下,站立在周原的扇形冲击台塬黄土地上,脚下是厚重的黄土,眼前是连绵的麦浪,风从远古吹来,带着青铜的锈色与农耕的芬芳。</p><p class="ql-block">在这风中,我仿佛听到历史的低语:有文王演周易的智慧,有武王伐纣的英勇,有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仁政,有《诗经》穿越千年的悠扬,有青铜编钟对历史的回响,有周礼德政的光芒。</p><p class="ql-block">这些历史的印记,如同一幅幅生动的画卷,让人心如潮涌;这些声音,如同七星河的流水,缓缓流淌,讲述中华民族三千年前的过往。</p><p class="ql-block">这风吹过了千年,依旧强劲有力。</p><p class="ql-block">周原,这片曾经孕育了西周文明的土地,如今静卧在时光里。</p><p class="ql-block">我来到古公亶父的塑像前,沉默静立,望着这位周王朝的开国之祖,他的目光深邃而坚定。这位智慧的部落首领,带领周族人民从豳地迁徙至此,开启了周朝的繁荣之路。他的塑像,威严而庄重,让人心生敬意。</p><p class="ql-block">我轻按快门,拍下一张照片,感受那份历史的厚重。塑像上的每一处雕刻,都仿佛在诉说着周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以及他们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厚谊。古公亶父的塑像,是周原上一座闪烁着亮丽光辉的丰碑,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瞻仰。</p><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古公亶父的教诲,感受到他的智慧与远见。他的精神,如同这五月的风,吹拂在我的心田。</p><p class="ql-block">召陈,一个不具千人的北方传统农人村落,承载了千年历史的厚重。博物馆一比一比例的周人部落高大建筑映入眼帘,它们用泥土、砖瓦和木材搭建而成,还原了周族人民的生活场景。这些建筑,一土一木、一砖一瓦都透露着历史的沧桑与厚重,让人仿佛置身于那段辉煌的历史之中。</p><p class="ql-block">我曾是砖厂的一名普通窑工,有限的知识都是”秦砖汉瓦“开创中国建筑文明新纪元。</p><p class="ql-block">但是,周原的遗址,却把中国建材的制造工艺往前推进了700年。周原贵族的宏伟建筑,凝固了周族先祖的文明智慧和聪明结晶。</p><p class="ql-block">漫步在召陈村的小巷里,可以感受到那份淳朴与宁静。村民们依然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方式,他们耕作、收获,传承着周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p><p class="ql-block">小小的召陈,不曾想托起了一个世界文明史上在公元前500年即崛起于古老东方的文明部落。她比肩西方文明,如同火炬,在世界文明中光焰千秋。</p><p class="ql-block">中华文化,作为世界上历史最悠久、传承最为连续的文明之一,已经延续了超过5000年而未曾中断。</p><p class="ql-block">周王朝建朝超过800年,这是世界史的伟大奇迹。</p><p class="ql-block">这种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韧性、开放性、包容性和不断重构的能力。韧性是一个伟大民族逐渐强大的个性品质;开放性坚定一个民族的格局,赋予了一个民族广阔的视野,使其能够吸纳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元素,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内涵;包容性则让一个民族能够以宽广的胸怀接纳不同的思想和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和谐共存。而重构的能力,则是民族文化能够持续发展、适应时代变迁的关键。它使得文化在保持传统精髓的同时,能够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从而保持了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周族先民原是偏居一隅,生活在中国西部秦川渭河中游一带的耕作农人,他们以农业为主,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发展灌溉农业,使得粮食产量成为民族典范。</p><p class="ql-block">但是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不断侵袭和干扰,他们不得不多次北移和迁徙。</p><p class="ql-block">可是在长期的迁徙和移动中 ,周人却凝聚锻造了自己坚韧不屈的个性品质。千年游移,形成了自己文化的独特本质。</p><p class="ql-block">中国的青铜文化和甲骨文起源于中国的中原,黄河流域的中下游。但是,召陈村我们看到了丰富的文化积淀。博物馆的玻璃展柜里,青铜器沉默地陈列着,鼎、簋、爵、尊,它们曾是祭祀的圣器,是权力的象征,也是历史的见证者。</p><p class="ql-block">甲骨上的刻痕依然清晰,那些古老的卜辞,记录着先民对天命的敬畏,对未来的惶惑。</p><p class="ql-block">瓦当上的花纹,历经千年风霜,依然能让人想象当年屋宇的庄严。</p><p class="ql-block">精美的玉器,反映了西周先民精神文化的高尚追求。</p><p class="ql-block">渔猎、手织、畜牧则是周初社会经济生活的真实写照,提供社会生活的经济基础。</p><p class="ql-block">我触摸着展柜的玻璃,仿佛能感受到那些工匠们的呼吸,他们用青铜熔铸出礼乐的秩序,用陶土塑造出生活的温度。这些器物曾经在祭坛上闪耀,在宫廷中流转,在战火中被掩埋,如今又重见天日,向后人诉说一个王朝的兴衰。</p><p class="ql-block">走出博物馆,麦田在阳光下翻滚着金色的浪涛。农人们蹲守在刚刚被收割过的麦地旁,陶醉于丰收的快乐之中。</p><p class="ql-block">这一刻,我忽然明白了什么叫“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代的文明早已消逝,但它的血脉,却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先民们用青铜铸就礼器,用陶土烧制器皿,用农具耕耘土地,而今天的农人,依然在这片土地上挥汗种收,延续着古老的生活方式。</p><p class="ql-block">遗址旁的麦田里,几株野草在风中摇曳。它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扎根的地方曾是西周的宫室,曾是诸侯的封地,曾是历史的中心。它们只是静静地生长,抽穗,结籽,像千百年来一样。</p><p class="ql-block">而麦浪翻滚的声音,仿佛是历史的回声,是先民们低语的吟唱。</p><p class="ql-block">我从遗址间廊道道路走过,无意来到周边一块麦田的田头,俯下身拾起一株麦穗,放在手心。</p><p class="ql-block">它金黄饱满,像一枚小小的青铜器。我想,或许周代的农人也曾在田野中驻足,感受过同样的风,同样的阳光。他们收割了庄稼,或许也像今天这样,被碾压成粉末,做成饼食,供养着他们的生命。</p><p class="ql-block">麦收时节,周原的风带着历史的温度。我站在遗址与麦田之间,仿佛看见了一道时光的裂隙:一边是厚重的青铜与甲骨,一边是金黄的麦浪与农人的身影。它们彼此独立,又彼此相连,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明——既有礼乐的庄严,又有耕作的质朴;既有王朝的兴衰,又有生命的延续。</p><p class="ql-block">风又起了,麦浪翻涌,像一片金色的海洋。我闭上眼睛,听见了远古的回声,听见了先民的歌声,听见了农人的劳作声,听见了少年中国。</p><p class="ql-block">我恨不得高呼,我来到了,世界史文明掠过的土地,这里是中华文化的摇篮,是民族的圣地,是东方发亮的启明星。</p><p class="ql-block">而周原的风,从西周吹到今天,带着青铜的锈色,带着麦穗的清香,带着文明的重量。</p><p class="ql-block">这风,从未停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