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漫步三苏祠,我站在东厢房临瑞莲的长廊中,眼前是抱月亭,只见荷塘一池翠屏,这里记载着三苏家风许多令人感动的故事 ……</p><p class="ql-block">苏氏一门一直传承着“读书正业、孝慈仁爱、非义不取、为政清廉”的家风。这时只听见祠内讲解员向我们娓娓道来程夫人“相夫教子”的故事……</p><p class="ql-block">程夫人,眉州大理寺程文应之女,生于1010年,卒于1057年。</p><p class="ql-block">程家是书香门第大户,以进士起家,历经六世。苏洵妻程氏就出自程家,她十八岁嫁到苏家后,谨守妇职,对待长辈孝敬恭顺,礼貌周全;对待亲友和家人关心呵护,真诚友善,不因自己出生于大户人家而有丝毫倨傲之态。</p><p class="ql-block">苏洵与妻子程夫人的故事。司马光在为东坡母亲撰写的《程夫人墓志铭》中,对她有一句极高的评价语"勉夫教子,底于光大",就是说,她作为女性,勉夫和教子啟到了勉夫发奋的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苏轼的父亲苏洵年轻时候,喜欢游历,对功名不是那么在意,读书也就没那么下功夫,他曾参加过两次考试,一次是1027年的礼部贡举考试,那年苏洵十六岁。还有一次1037年的礼部进士考试,苏洵二十九岁,但两次都没有考中。程夫人从来没有冷眼对他,反而尽量去理解,关心,支持他。她觉得苏洵本身天资过人,有独立个性,并非"不学"。</p><p class="ql-block">当时,苏洵的父亲苏序年事已高,大哥苏澹体弱多病,在1037年就去世了。二哥苏涣在外为官,家中的事务就理应由苏洵来承担,但为了让苏洵专心读书,东坡母亲操持家务,教育子女尽心尽力,更可贵的是她能安贫守志,"甘此蔬粝",这点让苏洵深为感动。终于有一天,他对夫人说:"如果要静下来,一心一意的学习,可家中的生计又靠谁呢?她盼望丈夫"迷途知返"的这天终于到来了,程夫人说:"即只要你立志苦读,家庭生计的事我来担当,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从此,程夫人毅然担起了生活的重担。她并没有向娘家伸手索要钱财,而是凭借家住眉州城纱穀行的地域优势,开始经营蚕丝,勤劳智慧的她,经营有方,使苏家的日子逐渐地好了起来,苏洵三父子也能更安心地读书了。苏洵1046年还参加一次茂才异等的考试,也是名落孙山,从此以后,"悉焚旧稿,绝意于功名,而自托于学术",并且精心培养二子。苏洵的成就与她夫人对他的勉励和无私的奉献是分不开的。</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对苏轼的一生影响最大的是他的母亲程夫人。母亲是他的启蒙老师,也是帮助他迈出人生第一步。</p><p class="ql-block">东坡一家居住在眉山城纱穀行街边的一处小院落中,热闹的集市、繁华的商业气氛,改变了苏家原有的生活模式。东坡母亲是位聪明、贤惠的女人,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她变卖了娘家的陪嫁补贴家用,还毅然担起了家庭经济的重担,在纱毅行经营起了纺织生意,而且把生意做得有声有色,没过几年,苏家将这租赁的房子买下了,苏洵三父子也能安心地读书了。纺纱车转动的悦耳之声,与书房传出的朗朗读书声,在苏家的小院里此起彼伏。</p> <p class="ql-block">知书达理的程夫人,对苏氏姐弟精心抚养教育,谆谆教诲,鼓励他们"立乎大志,不辱苏门,也不悔于国家。”</p><p class="ql-block">程夫人除操持家务外,还对孩子们开展启蒙教育。她亲自教授他们诗书,并经常给他们讲古今成败治乱的故事,培养他们的品德、情操和气节。</p><p class="ql-block">有一天,程夫人翻开《后汉书》中《范滂传》,范滂是东汉时期,今河南郾城东南人。东汉末年的桓帝和灵帝时代,宦官把持朝政,贪污贿赂,结党营私,草菅人命,范滂是个敦厚质朴、谦让节俭的人,他为官清正,有学问,虽然位卑官小,却很有胆识和才干。他因同情百姓疾苦,抨击奸党豪强而遭到诬谄,惨遭杀害。范滂在临刑前,去向母亲告别,他对母亲说:"母亲,弟弟仲博是个孝顺的孩子,可以尽赡养母亲的责任,儿今天要离开您了,望您老人家不要过分悲伤。"听到儿子的一番话,范母擦干眼泪对范滂说:"儿啊,你今天得到的是与李膺、杜密一样的好名声,我还有什么悲伤的呢?名誉与长寿,二者何必一定要兼顾呢?"</p><p class="ql-block">程夫人讲到这里,不觉"慨然叹息",发出了长长的感叹之声,她敬重刚正不阿的范滂,更敬重平凡而有骨气的范母。</p><p class="ql-block">苏轼听到这里,忍不住地扑到母亲怀里,激动地说:"母亲,我长大了要做范滂那样的人,你允许吗?"</p><p class="ql-block">母亲感动不已地对苏轼说:"你能做范滂那样的人,我难道就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人吗?"</p><p class="ql-block">在母亲的教诲下,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忠心耿耿,一颗正义的火种深深地埋在苏轼姐弟的心中。</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苏轼有一篇回忆母亲的一篇文章《记先夫人不发宿藏》,说自己在凤翔为官时,一场冬雪之后,发现自己住所前的那棵大柳树下,居然一点积雪也没有。天气转晴之后,树下未积雪的地方却突然隆起数寸高。苏轼怀疑是古人埋藏丹药的地方,好奇心使得他想去发掘一下。妻子王弗得知他的想法后,立刻就制止他,王弗说:"如果母亲在,一定不会让你发掘藏品的!"苏轼听了王弗的话,感到很惭愧,打消了发掘藏品的念头,于是写下了这篇《记先夫人不发宿藏》,文中回想起当年纱穀行老家的那段往事,苏家自从搬进了纱縠行,母亲为苏家的生计着想,也开始了在纱穀行经营起蚕丝生意来。有一天,两个女仆正在熨烫丝帛时,突然间,双足陷入地中的大坑。原来这深坑中有一个大瓮罐子,上面盖着乌木板,大家都疑惑,罐子里会不会是之前居住在此的人埋藏的宝贝?如果是的话,对苏家来讲,可是个发财的好机会啊!但这份意外之财并没有让程夫人心动,相反,她把家里所有的人,包括苏氏姐弟叫过来,让人将大罐填土深埋,把土夯得严严实实。并用此事教育启发苏轼兄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就是苏家"不发宿藏"财宝故事。正是因为程夫人教导有方,铸就了苏轼兄弟积极进取独人生态度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p><p class="ql-block"> 九闲笠翁 2025.6.3.</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