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搏物馆

张陶A

<p class="ql-block">作者:张陶、美篇号:369701283</p><p class="ql-block">摄影:张陶</p><p class="ql-block">文字:张陶</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是江西省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筹建于1953年,新馆位于南昌市赣江北大道698号,建筑面积8.6万平方米,展陈面积2.8万平方米。馆藏文物约5.8万件,以青铜器、陶瓷类文物最具特色,包括新干大洋洲商代青铜器、明代藩王墓出土文物等。基本陈列包括“江西古代历史文化”“红色摇篮——江西革命史”等,通过多媒体和互动体验展现江西历史与红色文化。</p><p class="ql-block">2020年5月18日江西省博物馆被中国博物馆协会评选为“2020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p><p class="ql-block">2021年5月18日江西省博物馆的基本陈列“江西古代历史文化陈列”“江西革命史陈列”被“中国博物馆协会和中国文物报社”评为“第十八届(2020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精品奖”。</p><p class="ql-block">2023年11月江西省文化中心项目1#博物馆项目入选2022~2023年度第二批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藏品3.4万余件。展品以江西各地出土的历代陶瓷器数量最多,如商周时期的印纹陶器、六朝的青瓷器、宋代的影青瓷器、元代的青花釉里红瓷器以及明清时期的粉彩、五彩、斗彩瓷器等。洪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名窑的产品更具特色。除陶瓷器外,还有1975年九江县出土的唐代炼形神冶瑞兽纹铜镜,1979年贵溪仙水岩出土的东周黑陶云雷纹兽首鼎,瑞昌码头晋墓出土的西晋洪州窑青瓷猪圈,1986年赣州七里镇窑出土的宋代七里镇窑鼓钉纹罐等一大批金银器、青铜器、玉石器和古字画等藏品。</p> <p class="ql-block">大型多媒体《跨越万年江西》视频展播</p><p class="ql-block">展播内容包括:</p><p class="ql-block"> 1、《惊世大发现﹣﹣南昌汉代海昏侯国出土成果展》:展示了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揭示了汉代贵族的生活场景。</p><p class="ql-block">2、《赣风鄱韵﹣﹣江西古代文明》:介绍了江西古代文明的演变和发展。</p><p class="ql-block">3、《红色摇篮》:展示了江西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4、《生态鄱湖》:介绍了鄱阳湖的生态环境和保护工作。</p><p class="ql-block">5、《物竞天择﹣﹣生命史话》待领取了生物进化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2号展厅</p><p class="ql-block">1号展厅今天停展,参观从2号展厅开始</p> <p class="ql-block">人杰地灵</p><p class="ql-block">物华天宝</p><p class="ql-block">江西古代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滔滔赣水,浩浩鄱湖,奇秀匡庐,逶迤五岭。</p><p class="ql-block">位于长江中下游的江西,山水辉映、钟灵毓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万年以来,积极进取、包容创新、担当奉献的江西人将这片神奇的土地开拓成为经济发达之区、人文鼎盛之地、文章节义之邦,谱写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绚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地古遗踪</p><p class="ql-block">江西地处亚热带地区,早期人类多以植物繁茂、食物充足的河谷、山地为中心活动。他们打制石器、采集植物、捕猎动物,过着游居和穴居的生活。在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内,江西形成了以潦河二、三级阶地和乐平、萍乡石灰岩洞穴为代表的旧石器时代地点和遗址。</p> <p class="ql-block">文明之光</p><p class="ql-block">先秦时期的江西</p><p class="ql-block"> 最新考古成果揭示,大约在50万年前,江西境内开始有了古人类活动,开启了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与开拓的序幕。</p><p class="ql-block">从陶器的创烧到野生稻的驯化,从逐水而居到聚落壮大,从以吴城文化为代表的青铜王国到吴头楚尾、百越之地,漫长的先秦时代,多元文化在此交流融合,奠定了江西文化的根基。</p> <p class="ql-block">远古模型</p> <p class="ql-block">文明初始</p><p class="ql-block">距今一万年前后,以磨制石器、原始农业和定居生活为标志,人类跨入了新石器时代。万年仙人洞与吊桶环发现的世界最早陶片和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表明江西是世界范围内率先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地区之一,开启了万年文明的曙光。新石器时代晚期,遍布全省灿若繁星的氏族聚落,反映出江西史前历史进入到社会复杂化阶段,社会形态开始向早期国家过渡。</p> <p class="ql-block">仙人洞与吊桶环是中国南方地区一处十分重要的早期人类活动的洞穴遗址。考古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完整地层年代序列。在这一人类文明演进过程中,江西先民开启了人类手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先河: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是制造技术上的重大飞跃;人工稻的栽培昭示着赣鄱地区是世界稻作农业的重要发祥地。</p><p class="ql-block">陶源稻祖</p> <p class="ql-block">人类历史划时代的革命:</p><p class="ql-block">稻作之祖以人工栽培稻为标志的农业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一次重大革命。仙人洞与吊桶环遗址距今约12000年的地层中发现了人工栽培稻植硅石。这是迄今所见世界上年代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之一,具有划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新干牛城,一座与吴城方国隔江对峙的商代城邑;新干大洋洲商代大墓,牛城城邑的王陵。城邑与王陵交相辉映,共同铸就了一个灿烂的南方青铜王国。牛城、大洋洲与吴城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改变了人们对赣江流域古代文明的认知,重塑了中国青铜时代文化格局。</p> <p class="ql-block">角山商代窑址是中国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商品性窑</p><p class="ql-block">场。首次揭示出陈腐池、练泥池、蓄泥池、排水沟、蓄水池、烧成坑、圆窑、马蹄</p><p class="ql-block">窑、龙窑、成品坑等反映完整窑业生产工艺流程的遗迹,为研究中国早期窑业技术和</p><p class="ql-block">原始瓷产生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烧造成器</p><p class="ql-block">陶瓷成型</p><p class="ql-block">原料加工</p> <p class="ql-block">瑞昌铜岭铜矿是中国先秦时期一处大型矿冶遗址,始于商代中期,终于战国前期。它集采矿、选矿、冶炼于一体,是商代大宗铜料的重要来源地,与长江中下游古铜矿群一道为中国青铜文明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p> <p class="ql-block">.采矿</p><p class="ql-block">古代矿床的开拓,民谚称"攻山穿井"。瑞昌铜岭铜矿的开采由浅入深,先露采、后坑采,符合矿藏开发规律。</p><p class="ql-block">-﹣露采﹣</p><p class="ql-block">自矿脉出露处富集区挖取暴露于地表的矿体。</p><p class="ql-block">-﹣坑采</p><p class="ql-block">沿矿脉凿洞向下采掘矿石,由竖井、平巷、斜巷、盲井构成一个庞大的地下采场,形成了探矿、机械提升、照明、通风、排水等一套完整的技术体系。其中,采用目前所见世界上最早的木支护技术;普遍采用船形木斗进行重力选矿,指导掘进方向;木辘轳及木滑车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木制机械提升工具。</p> <p class="ql-block">.选矿</p><p class="ql-block">铜岭钢矿西周时期已采用先进的木漏槽选矿技术,选矿场拥有引水沟、木溜槽、尾砂池、滤水台等配套设施,构成流程作业,利用水力作用和重力原理冲砂选矿。</p><p class="ql-block">冶炼</p><p class="ql-block">铜岭钢矿商周时期采用竖炉炼钢法,冶炼技术随时代发展不断进步。商代冶炼技术相对原始,钢、渣分离不彻底;至东周时期随着筑炉技术提高,耐火材料及助熔剂的广泛应用,精炼程度提升。</p> <p class="ql-block">新干粮仓</p><p class="ql-block">新干题在透过存看连城、触也平仓碱内部中分布,勇道有永塘,可能为魅也防火而水地。粮内部地面级模井闻,通局晒潮,防止永谷主義,雙袖测,在内夏化稻品师为使格。</p> <p class="ql-block">周代实行分封制以巩固政权,各诸侯国为扩大势力范围频频征战。列国纷争,促进了中国由区域分裂向国家统一的整合。江西在这一过程中充分吸收周边吴、越、楚、徐等文化,逐渐融入到华夏民族之中。</p> <p class="ql-block">龙虎山崖墓</p><p class="ql-block">崖洞葬是在峭岩绝壁的洞穴中放置棺木的一种葬俗。位于武夷山余脉的龙虎山是中国迄今有确切代可考、保存棺木最多、文物最为丰富的崖墓地点。特殊的葬俗与精美的陶瓷器、竹木器,尤其是纺织工具及乐器的发现,反映出东周时期百越民族水行山处、断发纹身、图腾信仰的独特风俗,体现了古越人高超的技艺水平和东方神秘思想的精神寄托。</p> <p class="ql-block">国之南藩</p><p class="ql-block"> 各代江西大额分地区免局入江桥、新肠户江巷、庐江明职业银料(中国房品)是江羽境内个部油,房次年祛著驰导、订我着庆成为新一倍独立行动区制,西管设区州、江表洗塘技地经与物成为江州的中6""开始成为江西的地城文表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南疆</p><p class="ql-block">秦汉至南朝时期的江西</p><p class="ql-block"> 随着垂朝统一的进成、江西地区被纳入帝国园秦汉时期、江西作为沟造中原与时间、困越的榄纽、战略地位得以提升、首次确立了独立的行政区划、获得了稳定的发展空间、六朝时期、江西作为"国之南路、贵密之地"、成为江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214年开始,秦征百越,打通赣江一大庾岭﹣珠江交通干道,江西由此成为秦军在南方的重要集结地和后援地,并在此后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开凿大庾岭</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年),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打通了南北大通道的"中梗阻",贯通了珠江一赣江一长江交通线,密切了南方与中原和海外地区联系,加快了岭南地区开发,为江西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契机。</p> <p class="ql-block">西汉初设立豫章郡,辖18县,郡治南昌,范围与今日江西省绝大部分区域重合。豫章郡的设置使江西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区划,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从此有了一个稳定的载体,揭开了江西历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江州崛起</p><p class="ql-block">次代地方行政一方面沿善泰的都易制。另一方面又实行分制制,封国官制有主国、慢国两神,其中与基同级的为列偿,两次时期江西先后分封有四个列候国:汉武帝村长涉逐王刘发之子刘推为建成债《高安)、刘成为宫春侯(宣春)、刘参为安成便(安福),汉宣市封流等,前昌邑主刘努为海香像(南昌),</p><p class="ql-block">以紫金城和历代海昏领最为代表的海香便国遗址。是中国日前发现面积大、保行最好、内进量丰富的现代仪国院落遗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列侯封国.</p><p class="ql-block">西汉观婴城携《汉书》及北院师透元(水经注》等记载,推章野治南品出西汉新陪侯温型主持掠迹,又有"准婴城"之称、南昌,取"南方质游""最大南之意。位于今南城市区东南,</p><p class="ql-block">护陵过址:委和白口站</p><p class="ql-block">庐陵县治位于今泰和县晚江南岸,城址面积23万平方来,分为内外城这是江西今现规最大,保存最好的汉代址。</p><p class="ql-block">国城址:都昌西望山城处</p><p class="ql-block">阳员治位于今都昌县,城址围的100万平方米,随着南朝以后翠闻湖水位上升,邹阳坡逐渐被水包围,枯水潮方需,</p> <p class="ql-block">三国吴政权在江西地区安抚山越、增设郡县,广开电田、发展经济,加快了江西地区的开发;西晋设立江州,提高了江西在全国的地位;西晋之后南北分洽,江西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接地带,屏藩建康制衡荆扬,特殊的战略地位使东晋及南朝各政权均将江西倚为根本。</p> <p class="ql-block">南方福地</p> <p class="ql-block">桃花园</p> <p class="ql-block">多媒体场景</p><p class="ql-block">桃花源展示</p> <p class="ql-block">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巨变,加剧了人口的流动和思想的交融。江西涌现出了一批卓越俊逸之士,中原衣冠士族在此大兴崇儒尚学之风,名山大川吸引了佛道二教在此开宗立派,江西成为多元文化汇聚、交流、碰撞的中心。</p> <p class="ql-block">雄起江南</p><p class="ql-block">隋唐五代时期的江西</p><p class="ql-block"> 待唐五代时期、大福河的异通与大孩岭的开菌、人口的南迁与经济中心的南幕、使江西获得了重要的历史发展机遇。这一时期、江西"主族人庶、财赋孔殿、艺文儒术、期之为回",作为政区的"江西"正式出现、动于长江之南、"朝廷倚为根本,民物赖以絮品"。</p> <p class="ql-block">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推进了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改变了中国东部地区</p><p class="ql-block">的交通格局,促成了"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北江﹣珠江"南北黄金水道的形成。江</p><p class="ql-block">西从此"东通浙闽,南尽大庾,西连荆楚,北至大江",成为南北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土沃人庶.</p><p class="ql-block">良江东犁</p><p class="ql-block">隋唐以降、江西平原及丘陵地区的土地被广泛垦殖,鄱阳湖区圩田建设形成规横:以丰城赣江防洪大堤、抚州千金融为代表的大规模水利工程修建;先进的江东犁、秧马及筒车普遍使用、水稻栽培技术及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以茶叶、柑橘、竹木、药材、甘蔗、油茶为代表的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江西成为全国著名的粮食及经济作物供应地</p> <p class="ql-block">.浮梁买茶.</p><p class="ql-block">茶叶是隋唐五代时期江西地区种植最为广泛的经济作物,浮染是全国著名的商品茶集散地,《元和郡县志)载,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几乎占全国茶税的三分之一。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使浮梁茶名扬天下</p> <p class="ql-block">.陆羽与《茶经》</p><p class="ql-block">陆羽(733-804年),湖北天门人,唐代茶学家,号"茶山御史",被誉为"茶仙""茶圣"。陆羽隐居信州(今上饶)等地期间,撰《茶经》三卷,是现存第一部茶学专著。</p> <p class="ql-block">唐.周昉《调琴啜茗图》</p> <p class="ql-block">隋唐以来,江西文化呈兴盛之势,文化名士辈出。伴随着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步步南移,江西作为长江中游人文昌明区域的地位也逐渐形成,史称"既状周道,兼贯鲁风,万户鱼鳞,实谓名邑"</p><p class="ql-block">有唐一代,江西秀美的山水、安定的环境、富庶的经济,让各地文人士大夫流连忘返,发出"行者如归"的感叹。他们在江西留下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为中国文学史增添了华彩乐章,也濡染了当时的江西文坛;以颜真卿、韩愈为代表的外地仕宦行教化、办学校、易风俗,使江西"浇风莫竞,文政大行"。</p> <p class="ql-block">江西山水之中蕴藉灵气,陶冶着一代又一代的书画艺术家。"开元初书家第一"的钟绍京,揭开了江西书画艺术的序幕;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江南画派",以独特的江南山水画风格,开启山水画法新时代;徐熙为晚唐五代时期花鸟画领军人物之一。他们共同开创了宋元以降江南山水、花鸟画的繁荣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钟绍京</p><p class="ql-block">钟绍京(659-746年),兴国人,江西历史上第一位宰相,唐代书法家。工楷、行、草,峻利丰秀;小楷名作《灵飞经》用笔温雅,结体绵密,是楷书中的精品。</p> <p class="ql-block">百丈立清规浮雕</p> <p class="ql-block">马祖建公林浮雕</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江西进入全面繁荣的鼎盛阶段,经济富饶、人才辈出、文化昌盛、科技日新,是江西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一时期江西的影响力辐射全国,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科技方面的所有突出成就,几乎都有江西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北宋将唐朝的"道"改为"路",全国为23路,江西分属江南西路和江南东路。元代至元十四年(1277年),将全国分为"腹里"和十个行省,整个东南地区以及今日之江西省,分属江'浙、江西两个行省,这也是江西称省的开始。</p> <p class="ql-block">人口天下最</p><p class="ql-block">滑县的之梦,</p><p class="ql-block">平元二十七年江国人口占中高国各省之营。让云从中开维中顺的千年间牌,求是在让用让海成的。</p><p class="ql-block">富庶之邦</p><p class="ql-block"> 宋元时期,鄱阳湖一赣江航道成为沟通中原和岭南的主干道,江西区位优势进一步增强,为全国人口、物产发达之区,所谓"精有余食,织有余衣,工有余材,商有余货",呈现出富庶鼎盛景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南昌瓦子角、赣州宋城福寿沟即为其见证。</p> <p class="ql-block">漕粮天下富</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江西是重要的粮食供应地。北宋,江西"赋粟输于京师为天下最";南宋,输往都城临安的赋税,占各路总数的三分之一;元代,所交赋税仍位于各行省前列。</p> <p class="ql-block">《秧马歌》</p><p class="ql-block">曾安止与《禾谱》</p><p class="ql-block">北宋泰和人曾安止(1048-1098年)所撰《禾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水稻品种专著,也是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后的又一部重</p><p class="ql-block">要古代农业科技著作。该书充分反映了北宋时期,江西(特别是吉州地区)稻作流程及技术水平。苏轼过泰和作《秧马歌》附于书后,称</p><p class="ql-block">"文既温雅,事亦详实"。</p><p class="ql-block"> .槎滩陂</p><p class="ql-block">槎滩陂位于泰和南水上游河道上,五代南唐时期周矩父子始建,宋元持续拓展完善沿用至今,"横遏江水,开洪旁注,故名槎滩陂"。这一集防洪、灌溉于一体的大型水利工程,造就了吉泰盆地沃野良田,被誉为"江南都江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技艺天下甲</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江西人口迅速增长,经济快速发展,推动了手工业的兴盛,制瓷、冶钢铸钱、翻酒、造纸、制墨等在发展规模与工艺技术方面,均具有领先优势,速有"夜艺天下甲"之说,</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江西品格</p><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江西书观林立,重文岗礼,教育与人才、文章与节义交相频映,形成了文节并重的文化品格和独特气质。</p> <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学规南宋·朱熹</p><p class="ql-block">父子有亲雲臣有义夫妇有別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右五教之目</p><p class="ql-block">博学之审同之慎思え明例之笃行え</p><p class="ql-block">右北学之序</p><p class="ql-block">書忠信行写設魁念直欲迁春改过</p><p class="ql-block">右修身之要</p><p class="ql-block">正昇煌不保募利明共道不计募功</p><p class="ql-block">右处事之要</p><p class="ql-block">己所不抵カ施千人行有不得反水諸己</p><p class="ql-block">右核物之要</p><p class="ql-block">白鹿洞书院</p> <p class="ql-block">朱陵之講席光存</p><p class="ql-block">鵝洲鐘川岳英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书院沙盘</p> <p class="ql-block">礼义忠节邦</p><p class="ql-block">"文明书文"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关平国家气兴票,两宋时期,江西务世家大厦,他们得雪家思想和民族大文作为于教育与家源族观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强化了江西白古张尚气节的传统,培养出大肚您质要国之士,使江西还有"文章书义""礼文调节"的美蕾。</p> <p class="ql-block">.黄庭坚.</p><p class="ql-block">黄庭坚(1045-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修水人。黄庭坚诗、词、书法均有不俗成就,其山谷体诗歌开一代诗风,"英笔奇气,杰句高境,自成一家",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苏轼称之为"黄鲁直体"。书法独树一帜,取法于颜真卿、怀素,笔法瘦劲,字体开张,气势恢弘,与苏轼、米芾、蔡襄并为"宋四家"。</p> <p class="ql-block">"区区彼江西,其产多材贤"。长期形成的耕读治家传统,经数百年积累,到宋代,江西人才呈井喷之势,在各个领域涌现出大批开宗立派、勇于革新的先贤。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江西"人杰地灵"的称誉得到完美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宋元时期,江西在文学、史学等领域名家辈出、群英荟萃,涌现了一批创文体流派、领一代风骚的宗师,创作出不少流传千古的名篇巨著,造就了一个创造力大爆发的巨匠时代。</p> <p class="ql-block">.姜夔与《白石道人歌曲》</p><p class="ql-block">.杨万里与诚斋体</p><p class="ql-block">杨万里(1127-1206年)。吉水人、南宋诗人,与陆游、尤菱、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诗歌取材广泛,既描写自然风光、日常生活,也抒发爱国之情、悯民之思。作品不拘一格,富有变化,语言通俗浅近、自然活渡,后世称为"诚商体"。</p><p class="ql-block">英婆(1154-1221年),鄱阳人,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多才多艺、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能向度曲、其词格律严密,作品重以空员含蓄著称,所著(白石道人歌曲)是研究宋调乐谱的珍稀资料,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重要价值。</p><p class="ql-block">.周德清与《中原音韵》</p><p class="ql-block">.刘恕、刘攽与《资治通鉴》</p><p class="ql-block">周德清(1277-1365年),高安人,元代音的学家、散曲家,工乐府,音律,静爱元曲,所著《中原音韵》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论述北曲体裁、技巧和省韵的专著,使当时广为流行的中原语音成为作曲用韵标准,描写并保存了14世纪中原地区语音原貌,被称为"北曲准岗""国音鼻祖"。</p><p class="ql-block">刘恕(1032-1078年)、高安人,史学家,北宋神宗年间与司马光共定《资治通鉴》编纂体例、梳理纷乱史事,主编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都分。</p><p class="ql-block">刘(放(1023-1089年)、樟树人、参编《资治通鉴》,主汉代部分;与弟刘歌、侄刘奉世会著《汉书标注》,并称"墨庄三刘"。</p><p class="ql-block">.朱思本与《舆地图》</p><p class="ql-block">.马端临与《文献通考》</p><p class="ql-block">朱思本(1273一?),临川人,元代地理学家,以十年之功游历诸省、"质活要府,需采群言,随地为图",以"计里面方"之法最终而成《地图》,刻于龙虎山上清宫三华院。编撰元代全国总志《九域志)80卷,为重要方志学著作,</p><p class="ql-block">马姨临(1254-1323年),乐平人,宋末元初史学家、所著《文献通考),取材广泛、既有历明正史、会要,也包经历代私家史书、传记及官员秦疏、名观议论,对研究中国古代尤其是宋代典窟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与杜依《通典)、郑德(通志》合称"三通"。</p><p class="ql-block">杨万亚</p><p class="ql-block">刘态</p><p class="ql-block">马端梅</p><p class="ql-block">周绵清</p><p class="ql-block">朱思木</p> <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江西作为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之一,延续了人才的兴盛与文化的辉煌。江西士人积极参与朝政,治国安邦;商镇林立,江右商帮遍行天下;科学著,文史鸿篇蜚声中外。晚清,江西人顺应时代变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走上了近代化探索之路。</p> <p class="ql-block">由[江]而[赣]</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江西的称谓有豫章、江州、江西、江右、西江等、元明时期随着江西行省设立,称江省,"江"成为江西简称,沿用至清。</p><p class="ql-block">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以章贡二水汇流之意改虔州为赣州,"赣"多指赣州(府)全境。晚清,"赣"逐渐取代"江",成为江西简称。</p><p class="ql-block">司省设置</p><p class="ql-block">明朝以"布政使司"取代元朝的"行省",江西为"江西布政使司",辖13府78州县;清朝改为江西省,划调为13府1直隶州77县,明清网代行政区域与现在的江西省相当。</p> <p class="ql-block">瓷路帆远昌江起航</p><p class="ql-block">清晨,景德镇昌江码头熙熙攘攘,码头边的瓷行开始热闹起来。店主热情接待着远道而来的荷兰商人,仔细核对准备交付的订烧瓷货单。把庄工在窑户与码头间往来挑运,茭草工熟练地打草结、茭瓷器,汇色工细心检验后,挑驳工小心翼翼地挑瓷上船。百舸千帆,昌江起航,以这里为起点,景德镇瓷器行水路、走陆路、跨海道,"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源源不断地销往国内外各地,成为全球化热销商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精彩纷呈</p><p class="ql-block">景德镇官窑釉彩品种无所不能,器型装饰无奇不有,瓷器质量无所不精,代表着当时中国制瓷的最高水平。民窑瓷器以官窑为风向标,又突破束缚,自由奔放,风格清新,充满活力。明清景德镇瓷器集历代名窑名品工艺技术之大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江西陶瓷历史源远流长,既是万年陶器创烧地,又是千年瓷都所在地。水、土、火在这里交融,孕育了绚丽多姿的陶瓷文化,成就了中国陶瓷最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历史上江西陶瓷沿着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运销世界各地,成为风靡全球、长盛不衰的热销商品。</p><p class="ql-block">江西历代陶瓷精品迭出、技艺万千,体现了大国工匠的气质与品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与风范。让我们穿越时空,饱览陶瓷艺术的视觉盛宴,领略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矿土遍布</p><p class="ql-block"> 陶瓷器的制作,离不开原材料﹣﹣矿土。江西位于环西太平洋成矿带,成矿条件优越,瓷土资源丰富。优质的高岭土成为瓷土矿的专有名词,是江西陶瓷业发达的物质基础。</p><p class="ql-block">丘陵利窑</p><p class="ql-block"> HILLS FAVORABLE FOR KILN - BUILDING </p><p class="ql-block">丘陵地势具有一定的坡度,自然风力可以顺畅到达窑内,利于窑炉升温,从而满足了传统龙窑烧造的基本条件。此外,窑工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还发明了阶级窑、马蹄窑、馒头窑、葫芦窑、镇窑等多种类型窑炉,集中国窑炉类型之大成,满足了窑业发展的需求。</p> <p class="ql-block">聚落精陶</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赣鄱流域原始农业发达,分布着不同文化特色的氏族聚落。他们继承发展早期陶器的制作技法,产生了最初的审美意识,追求陶器表面颜色的多样化,先后推出了红衣陶、黑衣陶、白陶等各种色彩的陶器,展现了原始文化的多元魅力。</p> <p class="ql-block">器表化妆莹润光洁</p><p class="ql-block">洪州窑是中国最早掌握化妆土装饰工艺的窑场。从南朝起,工匠们将瓷土加工调和成泥浆,施于瓷器坯体表面,使瓷器光洁莹润。</p><p class="ql-block">玲珑特艺精美镂雕</p><p class="ql-block">玲珑瓷是在素胎上镂雕出规则的"玲珑眼",施釉烧成后洞眼呈半透明亮孔的瓷器臻品。隋代洪州窑玲珑瓷为明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玲珑瓷的烧造提供了技术借鉴,是中国陶瓷烧造技术的一个重大突破。</p><p class="ql-block">模具戳印图案清晰</p><p class="ql-block">洪州窑在隋代多采用单体模具戳印图案,装饰内容有莲瓣纹、柏树纹、蔷薇、宝相花等,纹样整齐规范,提高了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p><p class="ql-block">褐釉点彩彩瓷之先</p><p class="ql-block">东吴时期的洪州窑已采用褐色点彩装饰工艺。点彩工艺突破了瓷器以拍印、刻划为主的装饰技法,开启了瓷器装饰的新思路,对美化瓷器,增强艺术效果起到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龙窑砌造窑火速升■</p><p class="ql-block">龙窑依山势构筑,犹如一条火龙自下而上,因此得名,具有体积大、热效率高、</p><p class="ql-block">燃料省、造价低等优点。洪州窑有多种形式窑炉,以龙窑为主,在三国时期即有长达</p><p class="ql-block">23.8米的龙窑,为同时期全国所罕见。</p><p class="ql-block">叠烧覆烧产量倍增</p><p class="ql-block">洪州窑采用对口扣烧法烧造芒口瓷,口沿无釉,露出胎骨,谓之芒口。同时采用叠烧法,增加了装烧量,既提高了产量,又降低了成本。</p><p class="ql-block">火照生熟掌控窑温■</p><p class="ql-block">东晋时期,洪州窑工匠率先在全国使用焙烧时测验瓷坯</p><p class="ql-block">生熟的火照。火照的使用有助于控制窑炉温度和火候,保证</p><p class="ql-block">瓷器烧造质量。</p><p class="ql-block">匣钵装烧产品洁净■</p><p class="ql-block">匣钵是烧窑时用来置放坯件的窑具,避免坯体直接接触烟火,使釉面光洁,受热均匀;并能充分利用窑室内空间,增加装烧量,为瓷器优质高产创造良好条件。洪州窑早在东晋末至南朝早期已使用匣钵,是迄今所见最早采用此工艺的窑场。</p><p class="ql-block">技艺革新 I </p><p class="ql-block">洪州密顺应时代发展,不断开拓创新,多项成果领先于同时期的其他瓷窑,对中国窑业技术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1957年2月出生于江西赣州,安徽长丰人。</p><p class="ql-block">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女陶艺家协会会员,景德镇女陶艺家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p><p class="ql-block">她擅长陶瓷青花装饰艺术,在传承传统青花艺术的基础上,广泛吸收现代艺术的二维视角模式和装饰性的构成意味,并结合中国画的"知白守黑"的理论,黑白相间,虚实相生,并把团块大小对比以及西方现代构成中的点、线、面的结合运用,组成独特的青花瓷图式,给人全新的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作品《阳光灿烂》获2016年国陶瓷艺术设计大展艺术陶瓷类金奖;《时装》获2001年第三届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中国工艺美术银奖。</p> <p class="ql-block">陆军</p><p class="ql-block">1948-2018,上海人。</p><p class="ql-block">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委,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全国城雕创作设计资格证书持有者。</p><p class="ql-block">他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东方现代的审美情趣,风格古朴典雅清新含蓄,造型能力坚实,尤其善画童子,人称"陆氏童"。</p><p class="ql-block">作品《天真》获杭州西湖博览会首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三希堂童子》瓶1999年获中国工艺美术银奖;《三月》板画在全国第五届陶瓷艺术设计创作评比中获三等奖。</p> <p class="ql-block">杨曙华</p><p class="ql-block">1954年5月生,江西樟树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二级教授,景德镇陶瓷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主任,获2018年大国非遗工匠专项公益基金资助。</p><p class="ql-block">他的瓷给作品无论种上釉下,有山川之灵秀、有云水之舒坦、有万籁之安详、有笔墨之活脱,特别是青花陶瓷,用中国画的笔墨意趣表现其作品,画面气韵生动,格调高雅清新,笔触与情感交融在一起,使陶瓷青花山水形成了独特的风格。</p><p class="ql-block">作品《云山图》获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金奖;《并风朝晖》大型瓷板画在上海世博会江西活动周中,作为江西省委、省政府馈赠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礼品;青花《风景》瓶被陈设于中南海紫光尽。</p> <p class="ql-block">吴锦华</p><p class="ql-block">1954年7月生,江西景德镇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正高级工艺美术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山大学、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院校客座教授。</p><p class="ql-block">他以中华文化为主线,研究现代陶瓷艺术领域中的设计美学、绘画美学、雕塑美学课题,注重文化理论和创作实践相结合,探索地域特色文化、时代文化特征等创新形式,开创京剧艺术和陶瓷艺术的完美结合。</p><p class="ql-block">2006年为中国东盟十一国政府首脑绘制陶瓷肖像,中国政府以国礼形式赠送;2009年6月12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吴康、吴锦华陶瓷艺术研讨会。</p> <p class="ql-block">部分重要文物</p><p class="ql-block">—、双面‌双面神人青铜面具‌(商代):国内唯一发现的双面青铜面具,融合“天圆地方”理念,体现商代信仰文化。‌‌</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二:</p><p class="ql-block">‌鹿耳四足青铜甗(甗王)‌:通高105厘米,重78.5千克,唯一四足巨型蒸器。双耳立鹿相顾,整器浑铸成型,见证商代南方高超范铸技术。‌‌‌‌</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三:</p><p class="ql-block">伏鸟双尾青铜虎‌:</p><p class="ql-block">商代青铜器巅峰之作,通长53.5厘米,重6.2千克,现存最大先秦青铜虎。虎身饰卷云纹、鳞片纹,背部伏鸟展现神秘图腾崇拜,反映长江中游商代文化特征。‌‌‌‌1</p> <p class="ql-block">伏鸟双尾青铜虎‌侧面</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四:</p><p class="ql-block">‌活环屈蹲玉羽人‌:商代叶蜡石雕件,高11.5厘米。人首鸟喙,冠后三连环掏雕,融合人兽鸟元素,开创玉器活链工艺先河,为周代玉饰发展源头。‌‌</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五:</p><p class="ql-block">‌元代青花釉里红楼阁式瓷谷仓‌:1974年景德镇出土,国家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集多种釉彩工艺,仿江南楼阁造型。‌‌‌‌</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六:</p><p class="ql-block">云雷纹兽首提梁黑陶盉:这件国家一级文物,于1979年出土自江西省鹰潭市龙虎山崖墓,属于东周时期的酒器。它通高19.8厘米,造型为扁圆体,口部设计成敛口配盖,底部则以三足支撑。其弓形提梁与兽首流、卷尾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神兽的形象。盉的周身都装饰着云雷纹,这不仅体现了青铜与黑陶文化的完美融合,更展现了制作之精美与鲜明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七:</p><p class="ql-block">团龙圆领袍:这件明代藩王服饰的代表,于1979年出土自南城县明益宣王夫妇合葬墓,原为益宣王朱翊鈏所穿。袍服以黄锦为材质,采用右衽胡袖设计,上面织有硕大的四爪团龙纹,龙形生动逼真,织造工艺堪称一绝。这件团龙圆领袍不仅彰显了明代藩王生活的奢华,更体现了当时工艺的高超水平。</p> <p class="ql-block">镇馆之宝之八:</p><p class="ql-block">元代“阳平治都功印”螭龙钮白玉印:这件法印在龙虎山天师府中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通高6.4厘米,边长12.3厘米,重972克,采用青白玉材质,质地细腻、色泽洁白。印钮部分雕刻成一只蹲踞的螭龙,形态逼真,气势非凡;而印面则以阳文九叠篆精心刻制了“阳平治都功印”六个字,笔画流畅,布局严谨。此印作为正一宗坛的重要镇坛之宝,不仅象征着张天师至高无上的地位,更彰显了其无上的权力与威</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2016年江西省南昌市西汉海香侯刘贺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四系盘口青瓷壶</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1956年江西省贵溪县文化馆移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唐大历五年铜钟</p><p class="ql-block">唐大历五年(公元770年)</p><p class="ql-block"> 1957年江西省遂川县移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徐令尹者旨型青铜炉盘</p><p class="ql-block">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1979年江西省靖安县水口公社李家头山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勾云纹青铜铙</p><p class="ql-block">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 1962年江西省新余市界水主龙山出土</p> <p class="ql-block">蟠虺纹青铜盟盘</p><p class="ql-block">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p><p class="ql-block"> 1974年江西省清江县(今樟树市)临江镇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仓</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 1960年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东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于家青铜钾</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1956年江西省九江市征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于家青铜钾</p><p class="ql-block"> 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1956年江西省九江市征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绿釉陶仓</p><p class="ql-block"> 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1960年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东汉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铜鼎</p> <p class="ql-block">于阑家青铜钾</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1956年江西省九江市征集</p> <p class="ql-block">于阑家青铜钾</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p><p class="ql-block"> 1956年江西省九江市征集</p> <p class="ql-block">青花花卉纹海星形汤盆</p><p class="ql-block">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p><p class="ql-block"> 江西省高安市收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铜羊角兽面</p><p class="ql-block">兽面羊角外卷,"臣"字目,大而凸出,造型独特,应为面具。青铜面具在商代颇为盛行,有人面型和兽面型之分,是主祭巫师在宗教祭祀活动中用于沟通天地和阴阳两界的重要法器。墓主生前可能戴此面具,作为神灵的化身"率民以事神"。</p> <p class="ql-block">青铜蒸馏器模型</p><p class="ql-block">现代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三彩骆驼俑</p><p class="ql-block">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1986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军山茅栗岗村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彩镇墓兽</p><p class="ql-block"> 唐(公元618-907年)</p><p class="ql-block"> 1986年江西省九江市永修县军山茅栗岗村唐墓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佛像</p><p class="ql-block"> 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p><p class="ql-block">i1966年江西省吉安市江仕澄塔佛龛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佛像</p><p class="ql-block">北宋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p><p class="ql-block">1966年江西省吉安市江仕澄语佛龛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马祖道一舍利石函</p><p class="ql-block"> 唐贞元七年(公元791年)</p><p class="ql-block"> 1966年江西靖安县宝峰寺马祖塔基出土</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黄地粉彩堆贴博古图缸</p><p class="ql-block"> 清(公元1644年﹣1911年)</p><p class="ql-block"> 1954年江西省财政厅移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仪仗俑</p><p class="ql-block">明嘉靖(公元1522-1566年)</p><p class="ql-block"> 1958年江西省南城县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p> <p class="ql-block">《敦煌瓷窟》</p><p class="ql-block">领衔创作:范敏祺</p><p class="ql-block">创作时间:2021年12月</p><p class="ql-block">尺寸:高270cm长530cm宽420cm</p><p class="ql-block">瓷窟壁画参考敦煌壁画而作,采用高温颜色釉作为绘画的语言和技法,完美地呈现了敦煌壁画艺术的风貌与特点。这是一种全新艺术语言的转换,是陶瓷材料中的高温色釉在瓷画形式中的本体语言的表达,体现了当今艺术家对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充分显现出沧桑、斑驳、古老、游离等敦煌壁画艺术中的自然语境。</p> <p class="ql-block">墙壁瓷画</p> <p class="ql-block">墙壁瓷画</p> <p class="ql-block">墙壁瓷画</p> <p class="ql-block">墙壁瓷画</p> <p class="ql-block">棚顶瓷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