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之旅——洛阳

飒爽英姿

<p class="ql-block">洛阳市,古称神都、洛邑、成周、洛京,世界文化名城,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洛阳居天下之中,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p><p class="ql-block">西周“何尊”的青铜器上。其铭文将洛阳平原称为“中国”。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1500多年建都史,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历史上先后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是中国建都最早、历时最长、朝代最多的城市。世界四大圣城之一,道学发源于此、儒学兴盛于此、佛学首传于此。</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俗称五凤楼。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原名则天门,神龙元年(705年)避武则天讳改称应天门。</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唐高宗曾在此诏释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武则天曾在此登基称帝,功能类似北京午门。亦是接见日本遣隋使、遣唐使等万国来朝之所。</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有“天下第一门”之称。</p><p class="ql-block">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傍晚的灯光秀光彩夺目。</p> <p class="ql-block">隋唐洛阳城遗址公园核心区域包括定鼎门遗址、宫城核心区(明堂天堂景区)、九洲池遗址等,每到夜晚。华灯初上。夜景非常美。</p> <p class="ql-block">天堂是武则天的礼佛堂,寓意“至高无上之堂”。天堂分五级,至三级则俯视明堂,是世界古代史上的最高建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堂它是昔日女皇武则天理政、礼佛、生活的重要场所,号称“万象神宫”。明堂曾是唐洛阳紫微城的正殿。明堂的建筑形式非常独特,底层方形,象征四季;中层十二边形,象征十二时辰;上层二十四边形,象征二十四节气,展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魅力。明堂不仅是武则天执政时期的皇宫正殿,还是国家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体现了古代帝王与天地沟通的愿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应天门附近还有一座周公庙,被称为儒教祖庭。</p><p class="ql-block">周公庙是纪念天下第一圣人——“元圣”周公姬旦的祠庙。</p> <p class="ql-block">洛邑古城</p><p class="ql-block">洛邑创建于西周初年,洛邑即雒邑,西周成王时由周公主持加以扩建,称成周城;战国时改称雒阳;三国时改雒为洛;后经过隋、唐的兴建,洛阳城池的规模日渐扩大,而洛邑古城正是其中的一部分重要里坊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如今,在充分稳妥保留古城墙古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保护建筑,并以唐、宋、元、明、清、民国各时期建筑风格为建设主基调,以历史文化为基础结合旅游、餐饮、住宿、娱乐等综合业态,综合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商业、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历史文化古城。</p> <p class="ql-block">洛阳老君山,被誉为“天下无双圣境,世界第一仙山”。</p><p class="ql-block">2014年,老君山老子铜像被世界吉尼斯总部输录为 “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世界最高的老子铜像”</p> <p class="ql-block">老君山是秦岭余脉八百里伏牛山的主峰,海拔2200米,原名景室山。</p><p class="ql-block">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秋时期,被公认为道教始祖的老子李耳到此归隐修炼,使之成为“道源”(道教起源地)和“祖庭”(祖师之庭)。北魏时在此山建老君庙以纪念。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派尉迟敬德重修景室山铁顶老君庙,并赐名为“老君山”。</p><p class="ql-block">远看此山像不像一位老者静静地坐着修行。</p> <p class="ql-block">勇敢的攀岩探险者。</p> <p class="ql-block">观音听曲。</p> <p class="ql-block">金顶道观群。</p> <p class="ql-block">最高峰的老君庙。</p> <p class="ql-block">十里画廊。</p> <p class="ql-block">洛阳白马寺,是中国佛教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始建于东汉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是佛教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官办寺院。乃中国、越南、朝鲜、日本及欧美国家的“释源”和“祖庭”。</p> <p class="ql-block">20世纪末以来,日本捐资重修白马寺钟楼并立空海雕像;泰国、印度、缅甸政府相继出资于白马寺建造佛殿,使之成为全世界唯一拥有中、印、缅、泰四国风格佛殿的国际化寺院。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均来此受戒,美国、德国、加拿大皆出席该寺方丈升任法会。作为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寺院,白马寺可谓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寺”。</p> <p class="ql-block">风起洛阳城,尘落白马寺。”踏入这座被岁月温柔抚摸过的古刹,就像翻开一部厚重的历史书卷,每一页都写满了故事,每一处都散发着令人沉醉的文化沉香。</p> <p class="ql-block">东汉永平十一年,汉明帝夜梦金人,遣使西域求法,印度高僧应邀,以白马驮载佛经、佛像东归洛阳。明帝敕令建造寺庙安置,为纪念白马驮经之功,得名“白马寺”。</p> <p class="ql-block">漫步其间,中式传统建筑的飞檐斗拱,宛如飞鸟展翅,灵动又庄严。红墙在日光下愈发明艳,黛瓦错落有致,每一处细节都饱含着古人对建筑美学的极致追求。沿着中轴线前行,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等依次展开,布局对称和谐,殿内佛像慈悲肃穆,梁枋彩绘似在轻声讲述着古老的佛教传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白马寺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包容与多元。印度佛殿神秘幽深,让人仿若置身恒河之畔;泰国佛殿金碧辉煌,尽显东南亚风情;缅甸佛殿色彩明艳,独特的建筑风格令人眼前一亮。四国风格的佛殿齐聚于此,见证着不同文化跨越山海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座由官方营造的寺院 ,它开辟了佛教在中国扎根、发展、兴盛的先河,是当之无愧的“释源”与“祖庭”,稳稳担起“天下第一寺”的尊荣。</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中国世界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33</p><p class="ql-block">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25</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占地面积31.7平方千米,</p><p class="ql-block">现存2345座佛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p> <p class="ql-block">龙门石窟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开凿。</p><p class="ql-block">公元493年至528年间,塑造了适合中原地区汉民族审美和文化的“秀骨清像”的佛像,修建了古阳洞等。</p> <p class="ql-block">经过唐朝,宋朝,清朝各朝的不断开凿修缮。得以永久保存。</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又名石窟寺)成为龙门石窟中开凿年代最早的洞窟。它位于龙门西山南部,洞内列龛众多,精巧华丽,各龛龛楣装饰极富变化;龛内造像端庄文静,秀骨清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古阳洞主佛。</p> <p class="ql-block">宾阳三洞由中洞、北洞、南洞组成</p><p class="ql-block">中洞是北魏宣武帝为父母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做功德而建,开凿了24年,其富丽堂皇是龙门石窟之冠。窟顶雕有莲花宝盖,内壁原本刻有三层大型浮雕,下层著名的“皇帝礼佛图”和“皇后礼佛图”雕刻精美,是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杰作</p><p class="ql-block">北洞主佛像因拇指风化,而食指、中指间隙过大称为“剪刀手”佛</p><p class="ql-block">南洞的主佛弟子迦叶雕工精细,一幅饱经风霜,深谙世故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摩崖三佛龛共有七尊造像,其中三身坐佛,四身立佛,这种造像组合在中国石窟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万佛洞因洞内南北两侧雕有整齐排列的一万五千尊小佛而得名。洞内主佛为阿弥陀佛,端坐于双层莲花座上,面相丰满圆润,两肩宽厚,主佛施“无畏印”,表示在天地之间无所畏惧,唯我独尊。</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洞内南北两壁整齐地刻有一万五千尊小佛像,每尊只有四厘米高。</p> <p class="ql-block">莲花洞开凿于北魏,因窟顶的高浮雕莲花得名,莲花周围的飞天体态轻盈,细腰长裙。窟内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佛像褒衣博带式袈裟,衣褶简洁明快。二弟子浅浮雕,弟子迦叶深目高鼻,胸部筋骨突兀,手持锡杖,头部早年被盗,现存法国吉美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唐:</p><p class="ql-block">位于西山石窟奉先寺的卢舍那大佛,是盛唐时期石刻艺术与佛教信仰的巅峰呈现。相传在修建大佛时,武则天曾捐助两万贯脂粉钱,工匠为感谢其捐赠,将大佛的按照她的画像来雕刻,目前我们看到的卢舍那大佛,却也与其他佛像不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女性形象。</p> <p class="ql-block">卢舍那大佛‌:最著名的代表,高17.14米,面容慈祥庄严,传为武则天的“报身像”,展现了盛唐艺术的恢弘气度。675年大佛建成后取名卢舍那佛,即光明普照之意,684年武则天给自己取名为曌,即日月当空,与卢舍那光明普照之意极为相似,或许是巧合、也或许是有意而为。</p> <p class="ql-block">煌煌祖宗业,永怀河洛间”。洛阳是儒学的奠基地、道学的产生地、佛学的首传地、玄学的形成地、理学的渊源地,各类文化思想在此相融共生、大放异彩,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均诞生于此。洛阳还是全球华人的文化之根、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以“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是华夏文明的祖根文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