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r><br><br><br><br>致我的老同学<br>此刻窗外的月光,<br>像极了教室后窗的晚自习——<br>你低头时,额前的碎发,<br>正被白杨树影子,<br>轻轻掀起。<br><br>总想起那年的操场,<br>我们蹲在沙坑边,<br>用树枝画下未来的形状:<br>你说要变成云,<br>飘去北方看雪;<br>我说要变成船,<br>载着月光去南方。<br><br>后来啊,<br>我们真的散成了云和船——<br>你在图纸上画高楼,<br>我在报表里数星辰;<br>你在产房外等第一声啼哭,<br>我在实验室等一次数据突变。<br><br>可每当桂花香漫过街角,<br>总错觉听见,<br>六中的上课铃突然响起:<br>“三班,该交数学作业了。”<br>“五班,放学别忘了关窗。”<br><br>这些年,<br>我们活成了彼此的倒影——<br>你在电话里咳嗽,<br>我立刻翻出存了十年的感冒药方;<br>我熬夜赶方案时,<br>手机突然弹出你的消息:<br>“泡杯蜂蜜水吧,<br>别像当年熬夜画图纸,<br>第二天顶着熊猫眼念课文。”<br><br>老同学啊,<br>我们终于活成了,<br>比青春更具体的模样:<br>你眼角的细纹里,<br>藏着给女儿扎辫子的温柔;<br>我掌心的老茧中,<br>摸得见机床运转的震颤。<br><br>若有一天,<br>我们真的走散了,<br>请去翻翻旧校服第二颗纽扣的缺口——<br>那里藏着,<br>半块没吃完的橘子糖,<br>和十七岁的阳光。<br><br>创作思路:以“老同学”这个身份写诗,关键是写出“熟悉的陌生人”的亲密感——既有岁月沉淀的默契,又有各自生活的差异。诗中用“云和船”的意象隐喻人生轨迹的分岔,又通过“感冒药方”“蜂蜜水”等生活细节呈现牵挂的具象化。记忆锚点选择极具校园特征的“晚自习”“操场沙坑”“上课铃”,将青春与当下勾连。末段“校服纽扣的缺口”呼应前文“青石阶上的粉笔灰”“毕业纪念册”,形成闭环——所谓老同学,不过是把青春的注脚,活成了彼此人生的底色。<br><br><br><br><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