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走进她,南海博物馆

书林

<p class="ql-block">我在海南佰悦湾小住期间,心心念念的还想去南海博物馆看看,总感觉一回半回囫囵枣,再去一回才尽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是座年轻的博物馆,建成于2018年,她坐落在南海之滨,位于琼海市潭门港湾的西侧,前方的潭门大桥在眼前飞过,日日迎接第一缕朝霞。博物馆宽大明亮,采光甚好。</p><p class="ql-block">她是我国著名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院士设计的。以“丝路逐浪·南海之舟”为灵感,采用白色流线型建筑,融合现代与传统元素,空中廊桥与观景台堪称完美,宛如乘风破浪的大船航行在万顷碧波的大海上,听海的波涛,讲海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馆内的文物来自大海深处,展现着八百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风浪兼程与商贸繁荣。天有不测风云,一天商船突遇强台风或海啸,船员,家禽,连同货物,瞬间葬入鱼腹。</p><p class="ql-block">2022年10月,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在开展航次工作时,在南海西北陆坡约 1500米深的区域发现两处古代沉船遗址,遗址位置在海南岛东南方向海域,距三亚市大约150公里。其中一处遗址发现多个隔舱的船货堆积,有大量的瓷器、金属器、原木等,这些文物推测年代在明代弘治至正德年间,距今约500多年左右。</p><p class="ql-block">没有高科技的应用,恐怕沉睡七八百年前的水下文物难见天日,如此神奇的水下勇士功不可没,“深海勇士”是神手,文物重见光明。</p> <p class="ql-block">产于明代各大名窑的瓷器,精美绝伦,光滑细腻,叹为观止。其粉盒数量较多,精巧美观,究其渊源,妇女使用粉盒始于战国,盛于唐代,明代大量出口。神奇有加,有的瓷器上还长出了美丽的珊瑚。种类繁多的陶瓷制品,堆积如山的钱币,展示了宋、元、明时期经济的昌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1996年,中国渔民在西沙群岛华光礁礁盘内作业时发现一艘沉船。2007-2008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多次组织了沉船遗址的发掘工作,全部船体提取出水,该船定名为“华光礁1号",这又是一个重量级的海底考古发现。</p><p class="ql-block">经过对“华光礁1号”实船残体与船货的考证,原船是南宋时期的远洋贸易货船;船体的水密隔舱技术、鱼鳞搭接和多重外板等印证了《马可波罗游记》对中国泉州六重板等造船技法的记载,是一艘典型的宋元时期远洋福船。</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引人瞩目的是大型“华光礁 1号”复原船。</p><p class="ql-block">“华光礁 1号”复原船是以水下考古发掘出水的华光礁1号沉船为基础与依据、并参考出土的泉州、新安等宋代远洋货船、有关福船记载文献以及适当的现行木船规范而复原的全木质结构风帆古代舟船。复原船按照1:0.9的比例复原,船长22.14米,宽81米,型深3.51米,设13个隔舱。主甲板下以货舱为主,尾楼设甲板室,主桅因场馆限制,现高10.6米。全船船材主要梢木,全船重量约120吨。设置三重船侧外板,并采用鱼鳞搭接,用桐油、石灰捻缝来保证水密;设贯通全船的龙骨、龙骨翼板、全船采用舱壁结构,展现了该船型的强度与抗沉性能。船底部呈尖底V字形,展现了一种海上适航性较好的中国古代风帆船。</p> <p class="ql-block">唐宋时期中国有四大海船。按古代帆船体系,可分为福船、广船、沙船等。按船底结构特征,我国的海船可区分为平底船和尖底船两大类。沙船是平底船的代表,而福船则是尖底船的代表,故有“北沙南福”之称。以长江为南北分界,长江口以北多沙岸,船只吃水浅,为便于航行,多以平底沙船为主;长江口以南多海湾,吃水深,以尖型或圆型船底为主,便于破浪,故以尖底福船为多。</p><p class="ql-block">古代的海船分鱼船、商船和官船几类,从船眼的位置角度,判断其种类。通常船眼向下的是魚船,船眼向前的是商船,船眼向上的是官船。</p> <p class="ql-block">中国古代造船业的发达和航海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中国古代沿海地区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带来了当地居民生活观念与生活方式的改变。</p><p class="ql-block">据宋元时期游记文献记载,在宋代以前,居住在东南亚一代的原始居民,吃饭时“蕉叶以为盘”,“葵叶以为碗”,更多以 “竹编”、“椰壳”为器;即使在中亚的发达地区,也多以木器、金属器作饮食器具。自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瓷器的大量输出,改变了他们的进餐方式,深刻影响了他们的饮食文化,甚至影响了那里人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p> <p class="ql-block">古代海船在海上航行中主要依靠风力。南海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船家通常在秋冬季利用东北季风出航,次年的春夏利用西南季风回航,错过季风季节就会在海上多滞留一年。一般来说,从南亚、东南亚等地到中国的船只,大抵是在五、六月之交;而从中国到东南亚、南亚等地,大抵是在十一、二月之交。</p><p class="ql-block">《萍洲可谈》中写道:“船舶去以十一月十二月,就北风:来以五月六月,就南风。”</p> <p class="ql-block">海上本没有路,航行多了便有了路。先辈们发明了指南针和更路薄,使航行少走弯路。古代无数的勇敢者和探险者,为了生机,用他们的生命换来了航海的经验,开拓了海上丝绸之路,拓展了古老华夏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融合。古代南海海域108兄弟创大海的英雄故事,后人纪念他们,想起他们便增强了战胜海上一切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还有无数的老船长,是他们默默的付出,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航海经验,成为后人海上航行的指路灯。</p> <p class="ql-block">我在馆内静静地观赏着文物,一群朝气蓬勃的少先队员过来了,其中一位少先队员主动向我问好:“叔叔好!”并要和我握手,“小鬼你好!你们是那个学校的?”我三进南海博物馆,次次都与小朋友们相遇,他们热情好奇求知的眼神,使博物馆内外充满了快乐向上的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