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昵称:长乐居士</p><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457942</p> <p class="ql-block"> 读书时在中学历史课本中了解到黄道婆的事迹,由此膜拜,50多年过去了,今天带上小孙子一同来到黄道婆纪念公园,瞻仰黄道婆的遗像,传承黄道婆的革新精神,弘扬黄道婆的伟大功绩。</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纪念公园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徐梅路700号。公园由黄道婆纪念馆、黄道婆墓、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实践基地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纪念公园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市科普教育基地、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徐汇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乌泥泾手工棉纺织技艺实践基地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道婆纪念公园传承基地”、第一批“国家振兴传统工艺”。</p> <p class="ql-block"> 公园东侧为黄道婆纪念馆,通过丝路女儿、技术革新、先棉鼻祖三大板块宣扬黄道婆精神的现实意义与当代价值。</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1245年农历4月初6日——1330年),又名黄四娘、黄母、黄婆、巧姑,松江府乌泥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东湾村)人,1260年流落到海南岛南段的崖州(今三亚市),被水南村宋大妈认作“干女儿”,从中学习黎族人民的棉纺织技艺,约1295年坐海船返回故里。黄道婆将黎族的纺织技术带回乌泥泾并广为传授,同时大力革新棉纺织工具,推动了以松江为中心的江南棉纺织业的发展,改变了江南地区的产业结构,极大发展了区域经济。</p><p class="ql-block"> 黄道婆是宋元时期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棉神、古代棉纺织的女神、布衣始祖。黄道婆的乌泥泾技艺成为中国手工棉纺织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黄道婆为中国棉纺织业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后人奉为“先棉”。她不仅是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家,也是促进中华民族与世界文明交流融洽的杰出女性代表。由此,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级古代女科学家”。黄道婆还被称为“海运功臣”,民间把黄道婆与天后、龙王、风神、总管等水府神祗纳入海神信仰,古代至民国,每逢黄道婆诞辰日,布业商人纷纷烧香祭群。</p><p class="ql-block"> 院中央矗立一尊黄道婆塑像。</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院中展示黄道婆活动轨迹和重大贡献的五块浮雕。</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纪念馆为仿古式建筑。门楣上的“先棉”二字系著名的书画家林曦明先生题写。</p> <p class="ql-block"> 纪念馆主展厅匾额“衣被天下”由历史学家周谷城先生题写,门柱对联为中国书画家协会主席、著名的书法家、爱新觉罗氏后裔启功先生题写。展厅展示了黄道婆一生的经历以及在棉纺织业方面的革新成就,概括起来就是:擀、弹、纺、织。</p> <p class="ql-block">①纬地经天棉植见慈恩一方衣被</p><p class="ql-block"> 梯山航海机声垂教泽千载馨香</p><p class="ql-block">②纺出酸甜苦辣</p><p class="ql-block"> 织成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③一梭穿行宇宙</p><p class="ql-block"> 两手织就云霞</p><p class="ql-block">④云捧月华缀如紫贝花无数</p><p class="ql-block"> 砥平土脉昭自鸟泥泾有灵</p><p class="ql-block">⑤功勋永在彰先哲</p><p class="ql-block"> 德泽长盈润后昆</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作为中国海上丝路的亲历者、实践者和传播者,曾得到英国著名的科学家李约瑟博士的高度评价,他不愧为中国古代劳动妇女勤劳、勇敢、智慧、无私的象征,她的名字和功绩将世代相传,垂范千古。</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的棉纺织技艺和革新精神为宋元时期的科技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被后人写进了历史教科书。</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在异乡生活30多年,学会了棉花脱籽、弓弹、纺线、编织技术。</p> <p class="ql-block"> 从采摘棉花到织成棉布,要经过捍——弹——纺一一织一一染等复杂工序。</p><p class="ql-block"> 黄道婆的五大改良之法:</p> <p class="ql-block"> 捍(擀):在晾晒后的棉花中挤出棉籽,得到“净棉”。黄道婆改良的手摇木棉搅车(轧棉机)比18世纪美国人伊莱-惠特尼发明的轧棉机早了整整五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 弹:黄道婆发明改进的弹棉工具(弹棉机)——悬弓弹棉(大弹花弓),把净棉中的纤维弹得蓬松,被日本人称为“唐弓”。</p> <p class="ql-block"> 纺:蓬松的棉花团需要纺成棉线才能制成布。黄道婆发明的脚踏三绽纺车比英国人在18世纪发明的多绽纺车领先了500年。</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木棉纺车</p> <p class="ql-block"> 织:黄道婆改良织布机,“错纱、配色、综线、挈花”,在棉布上织出了各种彩色条格和花样图案,并在“崖州被”的基础上,创织出了名满天下的“乌泥泾被”,受到人们的追捧,甚至成为皇室贡品。</p> <p class="ql-block"> 织出精美的乌泥泾棉,名扬四海。元代书法家、诗人王逢盛赞:“五彩缤纷,云蒸霞蔚,绚丽如画”。到明代,松江府“绫、布二物,衣被天下”。明代发明家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描述:“凡棉布寸土皆有,而织造尚松江”。</p> <p class="ql-block"> 明代更是“棉布寸土皆有”“织机十室必有”,松江府也博得“被更乌泾名天下,仰食者千余家”的赞誉。</p> <p class="ql-block"> 染:古代的中国人用天然染料将布染出各式色彩。染赋予朴素的白色棉布更多的可能性,也满足了人们希望穿着色彩缤纷的衣被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古代染布六步法:调料一一浸泡一一浸染一一拧水一一晾干一一洗色</p> <p class="ql-block"> 乌泥泾制作的皇室贡品——龙被。</p> <p class="ql-block"> 中华民国十八年四月二十九日上海《申报》登载《棉花当选为市花》文章。</p> <p class="ql-block"> 公园正中为黄道婆墓。</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逝世后,乡人赵如珪始建道婆祠,明代万历年间,本地仕宦张之象重新修祠,天启年间,同乡巨绅张所望迁建道婆祠,1836年迁祠县城西南,列为官庙,题名曰:“先棉祠”。</p><p class="ql-block"> 黄道婆墓为圆形土墓,坐北朝南,三面叠瓦围墙,四周遍植松柏、黄杨、罗汉松等树,大理石铺地,上方架六角木亭,前有石质供桌,汉白玉墓碑“元黄道婆墓”为时任华东局书记魏文柏题写,墓背面是八字形黑壁。</p> <p class="ql-block"> 一九五七年上海县人民委员会为黄道婆墓撰写的碑文。</p> <p class="ql-block"> 西侧为实践基地,是乌泥泾手工技艺研究、传承及市民体验中心。</p> <p class="ql-block"> 进入小院落,正中为纺织文化园,展示了织布工具、棉纺织品等藏品。</p> <p class="ql-block"> 恰逢有老师在给学生传授纺织技术</p> <p class="ql-block"> 藏品有小青布、蓝花印布</p> <p class="ql-block"> 左侧为黄道婆小剧场,右侧为书屋。</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纪念公园后面是一片很大的园子一一植物科普园,主要种植棉花,旁有人工河和亲水平台,供游客观赏、休憩。</p> <p class="ql-block"> 黄道婆改革创新的精神具有超越时空的文化魅力,是一笔留给后人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在她的家乡黄道婆纪念公园展示其毕生贡献,既是为了纪念她,更是为了弘扬她不畏艰辛、敢为天下先的革新精神,以激励后来者。现在的年轻人,只喜欢看风景,观山水。因此,我们有必要教育下一代,不捧星不追剧,要尊重、纪念、传承古今科学家的爱国精神、创造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