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那棵老槐树又开花了,串串雪白缀满枝头,风一吹,细碎的花瓣簌簌飘落。我站在故居门前,恍惚又听见父亲的声音:“下个星期回来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儿时的记忆如潮水般涌来。那时候,家里条件差,生活很苦,一日三餐能吃饱就已是奢望。可我却受到特别优待,漫漫长夜,肚子饿得睡不着,半梦半醒间总发出“嗯呢嗯呢”的声音。深夜里,父亲总会偷偷把一个热乎乎的鸡蛋送到我床边。到了启蒙读书时,许是营养不良,我脑袋常常晕晕乎乎,心也沉不下来,字写得歪歪扭扭、一塌糊涂,因多次被老师批评,我甚至不肯去学校读书。父亲一手扯着我,一手握着竹条,硬是把我送进课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暑假作业,我做一会儿就头晕疲劳。父亲一身大汗从地里回来,一边喝水,一边问我作业进度。当听到我说天气太热不想做时,他总是说:“你到有太阳的地方坐一下。”那时的我,哪里懂得父亲的良苦用心。开学在即,作业还没完成,我心里既难受又不安,又想打退堂鼓。关键时刻,父亲对我说:“你去报到,少了的那部分作业,你跟老师说我拿去卷喇叭筒了。”我家就在学校山脚下,加之成绩名列前茅,想来父亲早就与老师交涉好了。初中报名那天,天气渐凉,我穿上父亲特意为我买的回力鞋上学,好多同学都投来羡慕的目光。那些日子,父亲总是天还没亮就起来烧柴火为我煮好饭,然后又匆匆去生产队出工。几年后,当我踏上新的征途,父亲穿着老布鞋,饱经风霜的脸上已刻满深深的皱纹,他默默不语,送了我一程又一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记忆里的每个周末,我都像候鸟般带着妻儿,从远处镇上回到这个小村庄。说是看望父母,可仔细想来,倒更像是回家“蹭饭”。骑着单车拐进熟悉的村道,远远就能望见那座土砖瓦房,门前的老槐树像是忠实的哨兵,默默守护着这个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走进院子里,总是静悄悄的。母亲闻声从灶房探出头来,旧粗布衣上还沾着一些油腻和灶灰,脸上却堆满了笑:“回来啦!快洗手吃饭。”而父亲,永远不见踪影。不是在地里侍弄庄稼,就是帮邻里忙些杂活。春种秋收,寒来暑往,风雨无阻。母亲常念叨:“你父亲就是个闲不住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坐上桌子,热气腾腾的饭菜早已摆满一桌。金黄的腊肉油亮喷香,青菜翠绿鲜嫩,都是我从小爱吃的菜。母亲一边要我们多挟些菜放碗里,一边问着生活上的琐事,叮嘱我们要照顾好自己。我看着她眼角的皱纹又深了些,鬓角的白发又添了几根,心里想着要帮她分担些家务,可话到嘴边又咽下,身体也像被钉住似的挪不开脚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饭后,我在屋前屋后漫无目的地转悠。老宅的每一处都刻满了童年的回忆:后门的门槛下,父亲曾忙里偷闲跟我们讲笑话、故事;灶屋的八仙桌上,母亲一边做针线一边教我唱歌,门前的老槐树下,我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时光仿佛在这座老宅里凝固,而父母,就像两棵大树,为我遮风挡雨,护我成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夕阳西下,是该返程的时候了。母亲忙着往单车上的袋子里塞自家种的蔬菜、腌的咸菜,父亲则站在门口,望着我们欲言又止。临走时,他总会问那句一成不变的话:“下个星期回来吗?”语气里带着期待,又有些小心翼翼。我总是随口应道:“回来,肯定回来!”却从未注意到他眼里一闪而过的欣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周因为工作太忙,我破天荒没回家。想着等忙完这阵,周末一定好好陪陪父母。可命运总是如此无情,就在那个普通的清晨,满叔开着货车急冲冲地赶来,带来了那个让我肝胆俱裂的消息——父亲突发疾病,走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我跌跌撞撞地往家赶,一路上泪水模糊了视线。脑海里不断回放着和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他在田间劳作的背影,烈日炎炎下,他要我去复读时的耐心,他把最好的饭菜端到我面前的模样……原来,我错过了太多太多。那些没说出口的关心,没付诸行动的孝顺,都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父亲走后的第五年,60岁的母亲也因多年的辛劳和伤心过度离开了我。推开家门,屋子里空荡荡的,再也不见那两个忙碌的身影。我跪在堂屋父母的灵位前,泣不成声。六十岁,在如今这个年代,本该是含饴弄孙、安享晚年的时候,可他们却因为一生操劳,早早地离开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我也已64岁,女儿40岁,外孙女14岁,小外孙10岁。每当我带着孩子们回到老家,站在老槐树下,总会想起父母。自己居住在城里几十年了,常常在夜里梦见又回到了自己的老宅,那个时候的生活情景,可醒来之后,满腹的伤心惆怅。父母没有了,我常常一个人坐在老槐树下发呆。想起父亲生前总说:“人这一辈子,忙忙碌碌,为的不就是让家人过得好点吗?”他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句话,却唯独忘了自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些年每次回到老家,看着母亲生前用过的物件,仿佛她还在厨房忙碌,父亲还在门口等待。老槐树的花谢了又开,开了又谢。我终于懂得,亲情经不起等待,孝顺不能等有空。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世上最痛的遗憾,莫过于此。现在的我,只要一有空就会带着孩子们回到老家,给他们讲讲外公外婆的故事,让这份爱代代相传。我知道,这不仅是对父母的怀念,也是对自己内心的告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老槐树下,看着飘落的花瓣,我在心里默默承诺:父亲,母亲,你们放心,我会把这份爱传递给下一代。往后只要我有空这里都会有我们回家的身影。因为,这里不仅是我们的家,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时光匆匆,岁月如梭。门前的老槐树见证了太多悲欢离合,也见证了一个儿子从懵懂到成熟的蜕变。愿每一个读到这个故事的人,都能珍惜眼前人,莫等失去才追悔莫及。因为有些话,现在不说,可能就再也没机会说了;有些事,现在不做,可能就再也没机会做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不仅是一句古语,更是无数人用血泪换来的教训。愿我们都能在来得及的时候,多陪陪父母,多尽尽孝心,让人生少一些遗憾,多一些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