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一、教学环节</b></p><p class="ql-block"> 是教学点的先后安排教学环节,是对教学点的合理分配,教学目标的先后次序安排。教师引领学生先到哪些地方,再到哪些地方,这就是教学环节。从学生的角度看,教学环节是学的活动的有序展开。这里说的教学环节,是教学点也就是教学目标的展开,而不是教学内容的展开。我们平时理解的教学内容,就是文章内容。教学不能按照文章的先后顺序一段一段平面铺开,而是各个环节之间要有思维的进阶。比如教《春》有老师会按照内容的先后顺序,一段一段地教。徐杰老师是这样教的:</p><p class="ql-block">1.常规方法研读“春草图”;</p><p class="ql-block">2.对比分析,“春花图”与“春草图”有什么不同;</p><p class="ql-block">3.讨论,四个语段,草、花、风、雨,相互之间能不能调换顺序?如此,这三个活动之间,就呈现出活动的层次性,思维训练也在逐步提升的。</p><p class="ql-block"> 总之,各个环节始终以知识和能力为中心,而不是内容。</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二、各个环节间的逻辑关系</b></p><p class="ql-block"><b>1、从感性到理性 </b></p><p class="ql-block">比如教《春》,不能上来就分析运用什么手法,得有充分的朗读。</p><p class="ql-block"><b>2、从整体到局部 </b></p><p class="ql-block">比如《背影》,不能上来就问,哪一段最让你感动,感动的地方,是在特定的情境下的,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应该先整体把握。</p><p class="ql-block"><b>3、从内容到形式 </b></p><p class="ql-block">教怎样写之前,先搞清写了什么。先弄清是怎样的一个五柳先生?再思考用了什么方式表现的。</p><p class="ql-block"><b>4、从理解到运用 </b></p><p class="ql-block"> 一般肯定是先理解再拓展,但拓展部分也要能够回扣文本,能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比如教《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拓展一首辛弃疾的其它词,如果只因为都是同一作者写的,就没有多大意思。不如拓展一首其它的怀古诗,比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总之,教学环节是对教学点的先后安排,各个活动之间是思维能力进阶的的关系。教学环节一般只有三个,设计时,要注意拆分和整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