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突然想回老部队看看,便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寻觅。</p><p class="ql-block"> 老部队撤的撤,改的改。已经不见踪影了。留下的是一栋栋残墙断壁,一片片历史的痕迹。</p><p class="ql-block"> 下午去了惠州市镇隆镇。那里曾经是我们142师师部所在地。车入镇隆,已经是面貌全非了。唯一的坐标,就是师部后面的大帽山。</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了,以前的营区早已被高墙屏蔽。虽然现在没有部队了,但围墙外面依然写着军产不可侵犯的字样。</p><p class="ql-block"> 问了几个老乡,确立了师部准确位置。隔着围墙,远远的看了一眼破烂不堪的师部大楼。依然是熟悉的建筑,门窗已经没有了,满墙斑驳,门口和楼顶上都长满了野草,这楼却以自己的钢筋铁骨坚定的支撑残体。此时夕阳西下,余辉投射在营区,一种悲凉的感觉不由涌上心头。当年的情景放电影般掠过脑海。掠过当年在侦察连抓试点的情景,掠过战士们出操时“一二一”的口号声,掠过在礼堂听报告的情景,掠过在营房周围散步的情景,掠过折一枝满蜜的荔枝花冲水喝的情景,掠过和孟克等战友在镇隆喝莲花白的情景,掠过……。往事不如烟,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部队不在了,但情怀依旧,绵绵不绝。</p> <p class="ql-block"> 离开师部大楼,往前走一段,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出现在眼前。小路已经基本上荒废了,两边杂草丛生。虽然默默无闻的静卧半个世纪,但它承载了不知多少故事。从早晨响遍营区的嘹亮军号声,到连队出操整齐的跑步声,再到战士们训练洒下的汗水,以及晚饭后战士们打球的欢笑声,仿佛都印记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路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记得很清楚,小路的左边是师侦察连的宿舍,右边过一个小操场,就是师首长的住处。当年我们在那里举办哲学学习班 我和周亚林、李锦全、龚传信就住在这几栋小别墅里。应该就是那一次办班,龚传信突发脑溢血被送进医院。</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我们的青春,这就是我们的年华。</p> <p class="ql-block"> 路两边原来没有什么村子,现在的村庄已经是小楼林立,看来老乡们的生活不错。</p> <p class="ql-block"> 过了村子就是一座石桥,河水穿桥而过。小河不大,几十年了,日复一日,不知融入了多少欣喜与悲凉故事。过了桥就是当年的军人服务社,那可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地方。记得在侦察连抓试点的时候,晚上经常到那里去买一大堆东西,用于加班时补充能量。</p> <p class="ql-block"> 小河上游的水库也是我们经常去的地方,记得我还在河中间的大石头上拍过照片。那里原来有一个游泳池,现在已经是杂草丛生,看不出原来的面貌了。只是当年游泳池的跳台还在,默默地静卧半个世纪,记载着几十年的风风雨雨。</p> <p class="ql-block"> 穿过师医院就是崇林世居,这次专门看了一看。这个围楼可不简单,始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由叶氏三世祖叶文昭建造,其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外墙采用夯土结构,墙体厚实坚固,内部布局合理,装饰精美,展现了客家人的建筑智慧和艺术才华。粤东地区现存最大的客家围屋之一。</p><p class="ql-block"> 这可是我们当年在侦察连搞批林批孔试点时的现场教材。1973年与军宣传处的姚成友、126师的李建华在师侦察连搞试点,把崇林寺居当做孔孟之道的现场教材,试点经验还刊登在解放军报头版头条。</p><p class="ql-block"> 当年随潮而动,现在想起来虽然有些好笑,但也算是历史吧。大潮如此,水珠奈何。</p> <p class="ql-block"> 回来时经过大路背,那是我们炮团的营房。50多年前,一列绿皮火车把我们拉到了樟木头,然后就坐车到了大路背,在那里开始了我们的新兵训练和军旅之涯。</p><p class="ql-block"> 现在大门漂亮了,还有部队驻防,肯定是不让进了。在门口跟一个小战士聊了聊便打道回府了。</p><p class="ql-block"> 五十多年了,虽然只是两个小时的寻觅,却走进了五十年前的军营,踏入我们曾经青春的脚印,回到那年那月的精神世界。</p><p class="ql-block"> 虽然满目疮痍,但终究是回家了。回到我们的精神故园,回到我们火热的青春,回到我们那闪光的年华……。</p><p class="ql-block"> 青春已逝,军魂依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