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上午场:让非遗在美术课堂中焕发新生</b></p> <p class="ql-block"> 中山市美术教研员沈洁老师以轻松活泼的方式,带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路径探索》专题讲座。她深入解读2022年新课标,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并指出跨学科学习应聚焦实际问题,而非流于形式。</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下午场:回归本真,探索境脉化美术课堂</b></p> <p class="ql-block"> 沈老师以中山市“香山拾遗”非遗项目为例,分享师生们在非遗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成果,从工具设计、作品分析到课程整合,生动呈现非遗与现代美术教学的融合可能,为美术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思路。她建议老师们聚焦主题,系统提炼教学成果,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非遗是传统文化的精华,未来需结合地域特色与创新实践,让美术课堂成为文化传承的沃土。</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下午场:回归本真,探索境脉化美术课堂</b></p> <p class="ql-block"> 东莞市教育局美术教研员詹逸然老师带来《基于境脉化教学样态的课堂实践》专题讲座,聚焦核心素养与情境教学的深度融合。詹老师强调,美术课堂的情境创设应立足真实生活,通过主题、问题、音像等多维手段,激发学生深度思考。他提倡“至真美课”模式——以素养为导向,在真实情境中驱动学习,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同时,他呼吁公开课摒弃过度排练,回归自然、真实的课堂生态。</p> <p class="ql-block"> 詹老师对“境脉化学习”(问题导向的知识综合运用)和真美课堂”(情境化项目学习)进行深度解读,强调美术教育应追求真实性、有效性、生成性。情境设置需贴合学生实际,避免“假大空”;学科融合应坚守学生本位,平衡深度与广度;AI技术应用要服务于美育本质,而非喧宾夺主。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美术教育更应守住"以美育人"的初心。詹老师的讲座不仅提供了理论框架,更通过丰富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落地实施,为参训教师带来了极具操作性的教学启示。</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活动尾声:思想碰撞,收获成长</b></p> <p class="ql-block"> 在两位专家精彩的讲座之后,现场学员积极分享学习心得。多位老师表示,这次教研活动让他们对传统文化教学和课堂情境设计有了全新认识,特别是"非遗进课堂"和"至真美课"的理念,为今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明确方向。普宁市里湖学校杨凯旋老师表示:“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文化传统,需深度挖掘教材中书画、非遗等文化元素,通过专题课程解析传统纹样、水墨技法等。结合博物馆研学、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临摹、创作中感受文化底蕴。此举不仅提升审美素养,更让文化基因在艺术熏陶中自然传承,厚植学生家国情怀与文化自信。”另一位老师则表示:"要立即将学到的教学策略应用到课堂中,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茂名市福华小学李佳颖老师表示:“至真美课”的学习不再是单纯的技法训练,知识记忆,而是在情境中理解艺术本源、感悟美的内涵、活学活用创造表达,提升核心素养。依托“至真美课”新教材,创设情境、贯通脉络、驱动任务,让学生在“情境”中探究“真知”,在“境脉”中感悟“美感”,在“实践”中创造“美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活动总结:传承与创新,美育的未来之路</b></p> <p class="ql-block"> 本次教研活动,既有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也有教学模式的创新探索,为美术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启示。中山经验:非遗进课堂,让文化传承可视化、可操作化;东莞智慧:境脉化教学,让美术课堂回归真实与灵动。在AI时代,如何让美育既扎根传统,又面向未来?这场教研给出了答案——守正创新,以学生为本,让艺术教育真正滋养心灵。</p><p class="ql-block">第二组教师合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