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们这代人上初高中时的语文课本收录了鲁迅部分名著,如《祝福》、《药》、《呐喊》等。其中祥林嫂、人血馒头、狂人、孔乙己、阿Q等人物形象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中至今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祥林嫂是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悲剧人物,她经历了两次丧夫、一次丧子,最终在封建礼教压迫和社会冷漠中沦为乞丐,惨死于风雪之夜。</p><p class="ql-block">而“人血馒头”则是描述了当时封建社会中的华老栓为儿子小栓治病而购买人血馒头的经历,深刻揭露了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扭曲,人们的愚昧无知和封建迷信成为鲁迅批判封建社会的重要符号。</p><p class="ql-block">《呐喊》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其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作品通过写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等手法,以传神的笔触生动地塑造了狂人、孔乙己、阿Q等一批不朽的艺术形象。狂人“吃人”的内涵是对封建礼教制度系统性压迫的批判,既包含对肉体摧残的隐喻,更指向精神层面的奴役与异化。孔乙己深受科举制度荼毒,即便穷困潦倒整天穿着破烂不堪仍不愿脱下象征读书人身份的长衫,满口“之乎者也”,最终沦为"不会营生"的迂腐文人。自欺欺人的“阿Q精神”生存哲学深刻反映了当时封建社会生活现状。鲁迅先生锋利笔触深刻揭露和鞭挞了封建社会的旧恶势力,渴望社会变革,为时代呐喊,唤醒国民思想并与封建社会作斗争。</p> <p class="ql-block">绍兴是鲁迅的故乡,二十年多前我来过此地参观鲁迅故居,领略了江南水乡风彩,但对鲁迅的成长环境包括读书教育环境比较模糊,近存抽象的概念。端午节前携妻再次踏进鲁迅故居游览,观赏江南水乡风景,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情和与封建社会旧思想作斗争的犀利文风、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晨起,和风日丽,初夏的太阳不热不燥温柔舒适,蓝天白云助我尽兴游玩。</span>杭州到绍兴不远,我们乘坐9点14分G7735次高铁,十八分钟便到达绍兴北。</p><p class="ql-block">此行一日游,我们重温鲁迅故居和沈园。</p> <p class="ql-block">来到目的地,熙熙攘攘的游人在“鲁迅故居”门前拍照留影,偌大的鲁迅画像栩栩如生,仿佛能透过画面看到那个时代的风貌。</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著名的江南水乡、酒乡(黄酒)、名士之乡。踏进鲁迅故居,感受当时江南建筑传统民居风格,大部分为一层土木建筑结构,部分后院少有二层,清一色白墙黑瓦,坐北朝南。承重以木梁为主,多为楠木、花梨木等名贵木材为主,砖、石、土砌护墙,堂屋为中心,整体布局与北方的四合院相似,但非常注重细节和雕梁画栋等装饰。</p><p class="ql-block">一阵微风<span style="font-size:18px;">扑面而来,仿佛穿越到百年古装。</span></p> <p class="ql-block">鲁迅故居包含三味书屋、鲁迅祖居、百草园、绍兴鲁迅纪念馆等一大批与鲁迅有关的人文古迹。</p> <p class="ql-block">走进周家老台门(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此后以“鲁迅”为笔名闻名于世),古香古色建筑风格映入眼帘,据当地导游介绍这座建于清乾隆年间(1711年—1799年)的老台门,是鲁迅祖辈世居之地。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由门厅、大厅、香火堂、座楼等组成,是目前绍兴保存最为完好的清代台门建筑之一。</p> (鲁迅纪念馆) (鲁迅卧室) <p class="ql-block">新台门则是始建于清嘉庆年间(1796年—1820年),建筑共分三进,由台门斗、大厅、侧厢及杂屋等组成。1881年9月25日,鲁迅出生在这里,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给人们留下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踪迹。</p> <p class="ql-block">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私塾。“三味”意思是指:读经(书)味如稻粱(主食),读史(书)味如肴馔(佳肴),读子(诸子百家)味如醯醢(调料)。据介绍,鲁迅12—17岁在此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塾师是寿怀鉴(1849—1930年),享年81岁,那年代算是非常高寿了,他“中极方正,质朴,博学”之人,教育出鲁迅之辈成为“勤奋好学,勤于思考,敢于揭露并同旧社会封建思想作斗争”,教育学生读书前要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因而鲁迅在这里打下了“有礼、有节、坚实”的文学基础。</p> <p class="ql-block">百草园原先是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也是鲁迅孩童时期的乐园。百草园出名出自鲁迅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记载:“我家的后面有个很大的园,相传叫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百草园内的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等等至今相传。</p> <p class="ql-block">据导游介绍,2025年4月18日上午,树龄近250年的何首乌移栽至百草园旁的朱家花园东墙边。此次移栽的何首乌,重23斤,藤蔓虬曲、根系苍劲,其形态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 “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的浪漫想象形成呼应,让书中的植物意象从文字走向现实。</p> <p class="ql-block">昵称:布谷</p><p class="ql-block">美篇号:26028670</p><p class="ql-block">文/图片:布谷,图八来自网络</p><p class="ql-block">音乐背景:《水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