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红旗渠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境内,地处晋、冀、豫三省交界处。上世纪六十年代,十万开山者历时十年,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筑了长达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红旗渠。</p> 一.青年洞 <p class="ql-block">红旗渠青年洞,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卢家拐村西的太行山腰,<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红旗渠总干渠的咽喉工程,也是总干渠上最长的隧洞。洞</span>长616米,高5米,宽6.2米,设计流量23立方米/秒,于1960年2月动工,1961年7月15日凿通 。1960年10月,因自然灾害和国家经济困难,红旗渠被迫停工。为早日将漳河水引入林县,建渠干部群众提出“宁愿苦战,不愿苦熬”,并挑选300余名青年组成突击队,继续施工。当时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为了填饱肚子,就上山挖野菜,下漳河捞河草充饥,很多人由于营养不良得了浮肿病,但仍坚持战斗在工地,以“愚公移山”精神,终日挖山不止。在粮食短缺、工具简陋的条件下<span style="font-size:18px;">,创</span>造出“连环炮”“三角炮”等爆破技术,将开凿山洞的日进度从0.3米提升至2米多,最终贯通这条“人工天河”的关键区段。因该洞由300余名青年修成,故名“青年洞”。</p> 二.分水闸 <p class="ql-block">红旗渠分水闸是红旗渠总干渠上的核心枢纽工程,被称为红旗渠的“水龙头”,其作用是将从山西漳河引入的总干渠水源科学分配至林州各地的灌区,是保障全渠供水秩序和效率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1.分水闸位于河南省林州市任村镇分水岭村东的太行山麓,地处红旗渠总干渠中段(总干渠全长70.6公里,分水闸距渠首“青年洞”约15公里)。此处地势由陡峭山崖转为相对平缓的台地,是总干渠从山区向平原过渡的关键节点,总干渠到此处一分为三,延伸至林州腹地。地理条件决定了其作为“分水枢纽”的天然地位。</p><p class="ql-block"> 分水闸始建于1960年3月,与红旗渠总干渠同期建设,1961年9月正式投入使用。工程由林县(今林州市)水利技术人员与民工共同设计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闸体长32米、宽8米,共有10孔闸门(中间8孔为分水闸,两侧为冲沙闸),设计最大过水量为25立方米/秒(与总干渠设计引水能力匹配)。</p><p class="ql-block">2.分水闸的核心使命是将总干渠的来水平稳、精准地分配至林州境内的三大分干渠(一干渠、二干渠、三干渠),进而覆盖全县11个乡镇的农田、村庄及工业用水需求。</p><p class="ql-block">3.分水闸的建设正值红旗渠工程最艰难的阶段(1960-1961年正值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技术落后)。林县人民在缺乏大型机械的情况下,依靠人力完成闸体混凝土浇筑、闸门安装等关键工程:</p><p class="ql-block">(1)材料短缺:水泥需从外地调运,民工便自制“土水泥”(石灰、砂石混合)补充;</p><p class="ql-block">(2)技术攻坚:闸门安装需精准测量,技术人员用“土办法”(如水平仪、麻绳测量)确保闸体水平度;</p><p class="ql-block">(3)精神象征:分水闸的建成标志着红旗渠主体工程取得阶段性胜利,林县人民从此真正掌握了“引漳入林”的主动权,被当地群众称为“幸福闸”“希望闸”。</p> 三.艰苦历程 <p class="ql-block">河南省林县(今林州市),历史上曾长期遭受干旱。据史料记载,在过去的五百年中,林县经历了38次大旱、绝收,其中甚至出现了5次人相食的情况。</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南谷洞水库</p> <p class="ql-block">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源头,来自山西平顺县的浊漳河。</p> <p class="ql-block">1960年初,河南省委与山西省委领导同志的沟通协商。</p> <p class="ql-block">林县县委组织修渠大军,三万七千人从四面八方开进太行山。</p> <p class="ql-block">工具简陋:肩扛、手推、人工打钎、凿山……</p> <p class="ql-block">悬崖安家、绝壁作业……</p> <p class="ql-block">学习毛泽东思想,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为引漳入林工程增加了思想动力和坚定的信心。</p> <p class="ql-block">青壮劳力抬起千斤石</p> <p class="ql-block">高手在民间</p> <p class="ql-block">经历千辛万苦,愚公移山,终于水来了!</p><p class="ql-block">1965年4月5日,红旗渠总干渠通水庆典在分水闸前举行,林县万人空巷,群众欢呼“水来了!”,分水闸见证了这一历史性时刻。</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时任林县第一书记、红旗渠建设指挥部政委的杨贵同志1990年作的“赠言十水”。</p> <p class="ql-block">红旗渠作为20世纪60年代中国水利工程的经典案例,至今仍在多个层面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p class="ql-block">1.红旗渠的根本作用是解决林州(原林县)的历史性缺水问题。尽管历经60余年,其主体工程(总干渠、分干渠、支渠等)仍承担着当地农业灌溉和居民生活供水的关键任务。据统计,红旗渠年均引水量约1.5亿立方米,覆盖林州11个乡镇、542个行政村,惠及70余万人口,支撑着当地约30万亩耕地的灌溉需求。尤其在干旱年份,红旗渠更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农村饮水安全的重要依托。</p><p class="ql-block">2.红旗渠不仅解决了“水从哪里来”的问题,更推动了林州农业和生态的转型。依托稳定的水源,当地逐步从传统旱作农业向高效节水农业升级(如发展温室大棚、特色种植),同时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过去因缺水导致的土地荒漠化、植被退化问题得到显著缓解,如今林州森林覆盖率已从建渠前的15%提升至40%以上,形成了“以水促绿、以绿养水”的良性循环。</p><p class="ql-block">3.红旗渠是新中国“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精神的象征,被称为“人工天河”。直到现在,红旗渠并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水利功能、生态价值、精神传承和文旅经济等多维度持续焕发活力。它不仅是一项“救命工程”,更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与奋斗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