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拾趣-----晚秋拾遗(二十七)

圈圈

<h1> 一“阿拉上海宁”<br> 这次老友组织的四日游入住在绍兴市区的一栋叫做“福隆大厦”的芭拉顿酒店。虽然短暂,倒也有趣事二三。</h1> <h1><p> (一)“阿拉上海宁”</p><p> 到达的首顿午餐时,一位中年女士站到我们团队中间,用比较流利的普通话作了简短的欢迎词,并诚心诚意地听取游客对饮食方面的需求。</p> 天气太热,饭后我们门外去透透气 。有人与一位老妇聊天。这老人家一开口就称:“阿拉是上海宁!”<br> “上海宁?”<br> “阿拉一家门全部是上海宁。”她的地域优越感拉得满满的,“是阿拉奻经过朋友介绍来承包的酒店。”</h1> <h1> 正在拍远处景物的我听得真切,暗想刚才那中年女士便是老板。</h1> <h1> “上海撒个区?”我操起洋泾浜也参与了攀谈。<br> “普陀区。侬呢?”<br> “阿拉娘家辣勒徐家湾。”我灵机一动。<br> “喓,徐家湾个地方唠好嗄!”<br> “地方好踏我没撒关系呀!”<br> “侬一定是插队落户去个是伐!”<br> “ 矣个年代过来的,大家都有数个!”我巧妙地回避了实质性问题。<br> 老太太听我上海话讲得可以,就与我聊得越发起劲。后来女老板也凑热闹。据聊,原来这女老板的祖父也是常熟乡下人,其中姑妈的遭遇与我基本相似。我努力转移话题,盛赞女老板的魄力。她爽朗一笑:“这也没啥个魄力!趁着年纪还可以,出来闯闯看。能赚么赚一点,万一赚不到么有退休金托底呀。”</h1><h1> 这位上海宁女老板倒是并没流露出任何优越感,她给我的印象是热情、干练。</h1> <h1> 二“哪里是东?”<br> 为了看日出,入住的第二天我特意起了个早。来到五楼与大厦的辅楼连接处的一个如操场大小的大露台。迎着熹微的晨光,我哼起《北京欢迎你》:“迎接另一个晨曦,带来全新空气。气息改变情味不变,茶香飘满情谊……”</h1> <h1> 正等着日出时,天空飘起蒙蒙细雨。真没劲!放眼眺望,天朦胧地朦胧,山朦胧楼朦胧,我扫兴地缩进大楼里。</h1> <h1> 第二天继续早起,虽没下雨但有云层,我又有点失望。街上路灯还在闪烁,还早着呢,等我练习完拉伸动作后,正好路灯全熄,云层开始崩裂露出丝丝蓝天。我兴奋起来。</h1> <h1> 我怕错失日出的瞬间,向晨练的驴友请教“哪里是东?”两位男士各自略加思考后说出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哈哈,原来没太阳时他俩也难辨东西呀!</h1> <h1> 越来越明朗的天空被夜雨洗礼得湛蓝湛蓝。我边拍照边沿着露台四周转悠,眺望远处环绕的青山。</h1><h1> 哪里是东呢?心中疑惑。</h1><h1> </h1> <h1> 忽然发现那边两山的间隙很亮,并越来越亮。我判定那里就是东方了。哈哈,原来那个我们都没认定的方向倒是太阳升起的地方!</h1> <h1> 正兴奋时,天边露出一个小红点。红点越来越大,圆圆的跳出了天边云层。</h1> <h1> 深红,霞光四射。浅红,光芒万丈。发白了,耀眼无比了。<br></h1> <h1> 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h1> <h1> 三、“我要和她玩” </h1><h1> 进入绍兴东湖景区大门右侧,摆设着一条小巧玲珑的乌篷船作为景观。我撺得随团的两位学龄前儿童跳上船去让我为他俩拍照。</h1> <h1> 在家长的哄骗下才勉强答应让我“咔擦”。于是我诱导两孩子在小船里玩耍,趁机偷拍了几张。</h1> <h1> 到车上时,男童爬到我座位前冷不丁地一把拉着我手嘴里唱着“切!切!切!”一边用另一只手掌在我手臂上作刀切动作。嗨,刚才不是因陌生而排斥我的吗?这会儿来找我玩啦!我赶紧接茬——也把手掌摆成刀片状:“我、把、西瓜、一切、两!”男童的脑袋一缩钻进了座椅下面叫着:“切不着!切不着!”我把双手十指相扣握拳装大象鼻子伸向孩子:“大象——伯伯——走——来了,伸出——鼻子——摸你头。”孩子开心地乐开了花。</h1> <h1> 午餐后是自由活动时间,女童的家长来与我打招呼,说小孩闹着说:“我要与她玩。”“好的呀!”我爽快答应了。于是,整整一个下午,我们下棋、画画、玩杂耍……在后来的景点,两位幼童和乐意地主动配合我拍照了。</h1> <h1> 我好久没真正接触儿童了,因为自己的孙子也长大成人了。这次有机会与小孩子在一起,觉得捡回了童真。这是名副其实的老少同乐!</h1> <h1> 2025.6.6.</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