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弎人行周年聚会的日子,从退休到现在我们一起逛吃逛吃已经第三个年头了。选在了通州万象汇江边城外吃烤鱼,饭后Grid coffee小歇,拍照留影,后面有更重要的任务,去大运河博物馆看展!</p> <p class="ql-block">5月18日国际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看·见殷商展”揭幕。去年大运河博物馆中华文明起源系列是“古蜀文明三星堆特展”,提前预购了48元的早鸟票(正价票80元),下午三点进馆,躲开了早上十点开馆高峰期排队进馆(据说要排二个小时),非常明智的安排。</p> <p class="ql-block">展览全景呈现殷商文化面貌、揭秘殷商文明密码,是近年来规模最大的商代文明大展,汇集了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博物院等全国28家考古文博单位的珍贵文物338件(套)。</p> <p class="ql-block">大展中火爆出圈的妇好鸮尊、亚丑钺、亚长牛尊等文物是我国历史上青铜器铸造的巅峰。一方面反映了当时青铜制造工艺的发展,另一方面更是体现了社会权利的变迁。这三件文物既有礼器也有兵器,印证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时代特征。</p> <p class="ql-block">商,“上可追溯至夏,下可延续至周”,在早期中华文明和国家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使得人们逐渐看到,殷商时期不仅是中国青铜时代文明的顶峰,更是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融汇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对以后数千年中国社会的基本走向产生了深刻影响。</p> <p class="ql-block">展览涵盖了8处10次“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集结了河南安阳殷墟、陕西清涧寨沟、湖南宁乡炭河里、四川成都金沙等遗址众多代表性文物;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戴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铜鹰形铃,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的双面铜人像、兽面纹青铜胄、蝉纹青铜大刀等,一众“明星”文物纷纷登场。</p> <p class="ql-block">夏商周三个朝代加在一起,被称为中国的青铜时代。1500多年的青铜历史中,商朝是青铜时代的最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铜器在仰韶文化时期已出现,但考古发掘物均为小件,真正意义上的青铜时代自夏朝开始,商朝时更为丰富,铸造技艺也达到了顶点。商朝人为什么如此倾心青铜器的铸造?</p><p class="ql-block">重要的商代青铜器全是容器,大多与吃喝有关。然而,在吃喝当中贯穿了“礼”的教育,也就是说,三千年前的中国人赋予了铜器丰富的社会教化功能,融入了政治意愿,注入了精神内涵。</p> <p class="ql-block">明星展品“兽面乳钉纹铜方鼎”</p> <p class="ql-block">陶人 殷墟遗址豫北纱厂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泥质灰陶,宽面平脸,鼻梁粗大而隆起,眼球微凸,宽口粗颈。<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胸部刻“子”字,是商王的姓。</span>姓氏是古代中国社会结构中血缘关系的标志符号。“姓,所以别婚姻;氏,所以别贵贱。”氏为姓的分支,姓少而氏多。</p> <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镇馆之宝最牛的尊“亚长牛尊”到帝都出差啦!</p> <p class="ql-block">大明星 牛尊</p><p class="ql-block">安阳殷墟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牛尊整体呈体态健壮的牛形。头前伸,嘴微张,面额下凹,目字形眼,眼球凸出,两耳外展,头上有扁三棱状、向后弯卷的双角。背微下凹,上有一长方形盖,盖中部有半环形小钮,盖与器身为子母口扣合。牛尊纹饰繁缛、纹饰中有动物26个以上。尊上所有的主纹均以细密的云雷纹衬地。尊盖上钮两侧各有一夔纹。盖钮顶部饰菱形纹,钮足两端饰兽面纹。<u style="color:rgb(237, 35, 8);">在牛颈下部与器盖内壁有铭文“亚长”二字。</u></p> <p class="ql-block">青铜手</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小屯花园庄东村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比一般成人手略小,似小孩右手,呈微曲半握状,比例适中,五指微伸,指尖圆滑,指甲微露,指关节清晰可见。腕部中空,截面呈椭圆形,内残留碳化木柄。手背之上装饰半个兽面纹。其功用有“假肢”“权杖”“工具”等说法。</p> <p class="ql-block">亚醜铜钺</p><p class="ql-block">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p> <p class="ql-block">山东博物馆亚醜铜钺</p><p class="ql-block">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出土,山东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钺,无疑是青铜时代最重要的军权标志。</p><p class="ql-block">苏埠屯类型遗址是晚商文化的典型代表,其遗址分布范围大致西起鲁西北的阳谷、东阿一带,沿着泰沂山脉北侧分布。亚丑铜钺出土于青州苏埠屯1号商墓,遗址位于青州市东北苏埠屯村,共出土2件,分别收藏于国家博物馆和山东博物馆。人面兽面纹,双目圆睁,口露整齐牙齿,口侧铸有“亚醜”铭文,钺两侧饰扉棱,方肩圆弧刃。亚醜钺的铭文为宋代以来“亚醜”青铜器群提供明确出土地点,也证实青州一带为商代“亚醜”族群核心活动区。</p> <p class="ql-block">殷墟出土的一对青铜鸮尊</p><p class="ql-block">鸮尊是妇好墓的随葬器物,共出土了一对两件,分别藏于国家博物馆和河南博物院。鸮尊整体呈站立鸮形(猫头鹰),双翅并拢、宽尾下垂。器盖置于鸮首后部,盖钮为立鸟与龙形组合,器身口沿内壁铸有铭文“妇好”。通体以云雷纹为地纹,鸮首高冠饰羽翎纹,钩喙与胸部饰蝉纹,颈部两侧浮雕夔龙纹;双翅盘曲长蛇纹,间饰菱形纹;纹饰采用高浮雕、浅浮雕与阴线雕刻结合,体现“三层花”装饰技法。鸮尊以独特造型与多重象征,成为解读商代宗教、军事及性别角色的关键物证。</p> <p class="ql-block">河南省博和国博的“妇好鴞尊”时隔五十年终于聚首了,彼此相互凝望,一周后又要分开。</p> <p class="ql-block">青铜钺</p><p class="ql-block">2000年安阳殷墟遗址花园庄村东地亚长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亚长墓(M54)是目前所知殷墟出土青铜钺最多的墓葬。墓中共出土7柄铜钺,其中6柄铜钺的柄部两面均有铭文“亚长”。最大的铜钺通高40.5厘米,重5.96千克。钺是军事权力的象征,结合“亚”字铭文,推测亚长本人生前拥有极高的军事地位。</p> <p class="ql-block">青铜车軏</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青铜冑</p> <p class="ql-block">青铜铙</p> <p class="ql-block">“癸举” 铜提梁卣</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龙首提梁卣</p> <p class="ql-block">龙形觥</p><p class="ql-block">1958年山西省吕梁市石楼县桃花庄出土,山西博物院藏。</p><p class="ql-block">铜觥整体呈弧形犀牛角状,分器身和器盖两部分。器身前部为昂起的龙头,“臣”字眼,瓶状角,上下颌之间留出锯齿状空间。器身两侧有四系,以备悬挂使用。器身侧面主体纹样为阴线刻画的鳄鱼纹和龙纹,前后排列,彼此独立。主体纹样四周剩余空间填充较小的鸟、鱼、龙等纹样。器腹装饰并列的两排身体弯折的蛇纹。圈足为对称的长吻鱼纹。这些皆是殷商晚期铜器常见的纹饰和布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陶水管静</p><p class="ql-block">静地卧在角落里,除了个头比较大外,它与周围精美的青铜器一比,真是太“寒碜”了。别错过它,它可是商代高科技的代表。不过,这并非体现在烧造工艺上,而是考古人员经由这截管子挖掘与梳理出来的殷墟基建的整体面貌。这种陶水管群四通八达,南北向的保存下来17节,东西向有11节,交接处由三通管连接,形成城市地下排水系统,这一发现为研究商代城市基建、手工业水平及社会管理提供了宝贵线索。</p> <p class="ql-block">铜方彝,盛酒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铜人形器</p><p class="ql-block">成都市金沙遗址出土,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器物整体呈人形,但头部缺失,以圆形孔洞替代;上肢自然下垂,下肢微蹲,双足外展呈外八字姿态,腰部以下弦刻三角状。肩部及小腿外侧分布对称小孔,推测用于悬挂或铆接固定。器物表面无复杂纹饰,风格简洁古朴,与三星堆青铜立人像的繁复风格形成对比。</p> <p class="ql-block">铜鼓</p><p class="ql-block">1977年崇阳县白霓镇公社出土,湖北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鼓身横置长方体鼓座上,上部有弧凹形冠。圆形仿皮质鼓面无纹饰,鼓腔两端边缘饰三周仿皮鼓鼓钉的乳钉纹。鼓身及鼓座饰细线云雷纹构成的兽面纹。此类仿木腔皮鼓,存世仅两件,另有一残件藏于日本泉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双柱铜斝</p> <p class="ql-block">陶鬲形猪首盖盉</p><p class="ql-block">2010年安阳殷墟遗址安钢大道M78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器型呈猪首状,长嘴,圆眼微凸,双耳直立,憨态可掬。肩部饰三角绳纹,腹及袋足饰细绳纹,作为温酒的容器,加热后美酒从它的口中流出。</p> <p class="ql-block">玉调色板</p><p class="ql-block">2022年安阳殷墟遗址王陵区祭祀坑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调色板通体白色。上部装饰有两只相背对称的鹦鹉,鹦鹉尖喙内勾,圆眼高冠,尾翼内卷,昂首直立,背部相接处有圆形穿孔,爪子和尾翼连接箕形浅盘状的盘身。调色盘是商代时期用于调制颜料的器具之一,该板造型精美、纹饰生动,是商代制玉工艺的突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玉野猪头</p> <p class="ql-block">蝉纹青铜大刀</p> <p class="ql-block">电影《哪吒2》中,敖光手持的“龙牙刀”原型——殷墟博物馆的一件商代玉刀,也将在展览中亮相。刀身纹饰古朴神秘,三千多年前,它或许是商代贵族手中的礼器,也可能是象征权力的神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