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了,请您拜一拜孔子

不是我是风

镜头里的历史 人之患  在于不读史 <p class="ql-block">说民俗,讲礼仪,懂规矩,爱生活;关注我,分享中华民俗智慧。欢迎你通过留言等方式分享关于传统礼仪与民俗的话题。</p><p class="ql-block">今天与各位一起聊聊中国科举文化中,在参加高考、中考的时候祭拜孔子的习俗。其实这种习俗由来已久,在唐宋明清时期,参考科举考试的学子都要在出发前,举行祭拜孔子的仪式。无论是科举的过去,还是今天的高考,其实祭拜孔子的目的很明显:就是希望取得好的成绩和名次。今天我们就聊聊中国古代高考的相关话题。</p> 拜孔 <p class="ql-block">北京孔庙和国子监是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内的两组相邻古建筑群,共同构成中国古代“左庙右学”的礼制典范‌。孔庙始建于元大德六年(1302年),为元、明、清三朝祭祀孔子的国家级场所;国子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是三代最高学府与教育管理机构。二者均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合并为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大门名集贤门。门内东西两侧有井亭。二门名太掌门,门内左为钟亭,右为鼓亭。门北甬道中有一座琉璃牌坊,高大华美,三门四柱七座,是北京唯一一座专为教育设立的琉璃牌坊。</p><p class="ql-block">牌坊正背两面刻有“圜桥教泽”、“学海节观”,均系乾隆皇帝御书。牌坊上覆黄色琉璃瓦,以示皇家向学重教的传统。坊内左右为黄琉璃瓦重檐碑亭。北为主体建筑辟雍。</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彝伦堂原名崇文阁,建于元代(1313年),是国子监藏书的地方。后来明朝永乐年间重新翻建,改名"彝伦堂"。大堂中门上方"彝伦堂"横匾,是清康熙皇帝题。在乾隆皇帝未建辟雍大殿之前,皇帝们都是在彝伦堂讲学,在彝伦堂正中设置宝座给皇帝。</p><p class="ql-block">国子监彝伦堂的建筑形式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七间,后带抱厦三间,总面积六百多平米,是国子监里最大的厅堂式建筑。彝伦堂前,宽广的平台,称为灵台,也叫露台,是国子监召集监生列班点名、集会和上大课的场所。灵台东南角上,立有一座石刻日晷,是白天测定时间的仪器。</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的中心建筑是辟雍,为北京“六大宫殿”之一。国子监辟雍建于清乾隆四十九年(公元1784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古代“学堂”。辟雍古制曰“天子之学”。从清康熙帝开始,皇帝一经即位,必须在此讲学一次。辟雍按照周代的制度建造,坐北向南,平面呈正方形,深广各达五丈三尺,四角是攒尖重檐顶,黄琉璃瓦覆盖在顶部,上有鎏金宝珠;四面各开辟一门,四周以回廊和水池环绕,池周围有汉白玉雕栏围护,池上架有石桥,通向辟雍的四个门,构成周代“辟雍泮水”之旧制。殿内为窿彩绘天花顶,设置龙椅、龙屏等皇家器具,以供皇帝“临雍”讲学之用。</p> <p class="ql-block">大成门古时又称戟门,因门内左右列戟而得名。复原后使之名副其实,门内列戟二十四把,彰显出孔庙的庄重和威严。</p> <p class="ql-block">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国家祭祀孔子举行典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国子监是培养大学生的,贡院则是高考(或考研究生)的考场。明清两代,朝廷一般每隔3年举办一次会考,地点选在京师。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首届,在南京夫子庙附近的贡院举行。永乐九年3月,将全国科举会考地点移至北京。明朝时南京也有国子监,北京的这一座是后成立的,相当于它的分校吧。直至清光绪三十年止,500多年里两朝共举行进士考试201科,取中进士51624人。国子监内最吸引人的就是那块饱受风雨摧残的进士题名碑了,镌刻着所有进士的姓名。</p> 科举制度 <p class="ql-block">‌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南京市秦淮区夫子庙学宫东侧,是依托中国古代最大科举考场江南贡院遗址建立的专题博物馆,2017年开馆。</p> <p class="ql-block">科举从开创(首创时间有汉朝、隋朝、唐朝多种说法,主流观点是隋开创,唐继承并完善 [92-93])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世界上最后一届科举考试结束于1919年的越南阮朝),前后经历一千二百余年。 科举制度的主要考试都是定期的举行的。唐朝科举与宋初科举每年举行一次,宋太宗时期改为每一年或二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年)改为每三年举行一次科举考试。</p> 鲤鱼跃龙门 <p class="ql-block">黄河峡谷中,金色鲤鱼逆流跃龙门的千年传说,既是科举士子的命运隐喻,又暗合道家"变化"哲学。如今科学证实鲤鱼最高可跃4米完成迁徙,而"跳龙门"精神已内化为中国人挑战极限的集体心理密码。</p> <p class="ql-block">位于黄河中游山西运城河津市与陕西渭南韩城市交界处,古称“龙门”或“禹门口”,因大禹治水开凿山石形成峡谷得名。‌‌《辛氏三秦记》记载:“河津一名龙门……每逢春之际,黄鲤逆流而上,跃过者化为龙”,直接关联传说起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