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端午怀母</p><p class="ql-block"> 文/廖红英</p><p class="ql-block"> 再过三天,又是大端午了。五月,本就是母亲的节日,也是吾母去世三周年忌月。母亲许是已经新生、已成红尘中又一婴孩吧!但是,在女儿的心目中,在女儿的红尘里,她永远是那位养育之恩人。借端午怀念追思母亲,较为详细的追述跟着母亲过端午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再现的那些场景仍然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在我未成年离开家之前,母亲正是年轻力壮之时。那些年,她在我心目中总是英姿飒爽。</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端午节,她都很重视,如同过年一般。</p><p class="ql-block"> 头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节前做一次驱邪杀虫除秽消毒的大卫生。那时候住的是院子式的一层老木房,房前屋后都有排水沟,屋顶是泥土烧制的青色瓦片盖的。</p><p class="ql-block"> 南方每年端午节前就会进入雨季,端午期间更会涨涨端阳水,老房子不整修,很有可能在夏秋季饱受漏雨之苦。而且,进入夏季,蚊虫与所有生物一样,快速滋生滋长,水沟积水里喜欢生长红色的摆脑壳虫,招蚊虫和一些特别的小动物。所以,每年端午前都需要捡瓦(整理换补屋顶瓦片)和洒扫庭院,给沟沟旮旯撒上生石灰,再给室内旮旯和房屋周围喷撒用雄黄泡的大蒜酒,这也算完成了节前的最重要的准备。镇政府(那时叫城关公社)会在节前时段提前预告和组织开展卫生大检查,队上和居委会组织配送用草药熬制的预防流感的汤剂到每家每户,并在节前将卫生检查的结果(最清洁、清洁、较清洁、不清洁的标签)贴在每家每户的门上,督促“清洁”以下的家庭整改。</p><p class="ql-block"> 第二项,当然就是包粽子了,她会提前一天或头天晚上包粽子,以便端午节早上一家大小能吃上粽子。那时因条件有限,基本上包的都是清水粽子,糯米是提前储备收藏的,要么是头年收割后存下的,要么是哪次赶集买下的,要么是用自家特产与别人交换的。不像现在,商业如此发达,卖家都巴巴的希望消费者去买自己的,而且品种丰盛。那时代,条件好的年份,母亲会包四五大提,如果糯米足够,会在小端午和大端午各包一次,包得最少的年份也有两提,用大耳锅或牛武锅煮粽子,因为人多,人均算起来也只几个。新采来的箬叶清洗干净后,可直接包,也可煮一下再包,煮一下更有韧性,包的时候用筷子在叶子卷成的粽窝里使劲将泡发好的糯米插紧实,这样才会使煮熟的粽子粘性好有嚼劲且软糯清香。砍最壮最大的像大蒲扇样子的棕树叶,把叶子撕成一条条的,用来捆棕子,这个棕树叶子也要先煮一下,能撕多少条就包多少个,差不多这样自然的扇子叶条可以包二三十个甚至更多。这么大的棕扇叶,在煮棕子前不分散为一提,在哪里包用什么工具包,还真有着当时当地的特别的场景和趣味儿,陈旧的堂屋连着偏厨里只有基本的生存用具,一架可用来上阁楼的木梯便成了悬挂棕扇叶的最佳选择,用一只中号木盆装泡发好的糯米和棕叶、勺子、筷子等,木盆置放在悬挂棕扇叶的下方,我们就可以拿小板凳围坐在楼梯下的木盆周围包粽子了。从八九上十岁开始,母亲包粽子时都会喊我帮忙,一边教我包粽子,一边讲有关粽子的故事和习俗。</p><p class="ql-block"> 这第三项嘛,就是吃粽子喝雄黄酒,享特色美食了。那年代,还是大集体。不过,每家每户都分得有菜园地。端午节前后,在粮食上还有些青黄不接,土豆、瓜果及豆类倒是有得吃,能吃到粽子,真算得上美味了。我们端午节吃的虽然是清水棕子,但是很有讲究,一定会配上黄豆面拌白糖或红糖,甚至用粽子蘸蜂蜜吃。说起黄豆面,那叫一个香啊,用老品种叫“六月爆”的小黄豆打干炒,炒至金黄酥脆后用石磨碾磨成细面儿,碾碎的时候,那散发开来的香酥味儿就已经令人流口水了,再拌上适量的糖,用微温的糯粽粘着吃,那种自然清香、软糯绵甜,别提有多美。至于雄黄酒(这个雄黄酒是特制的,因雄黄的毒性大且特殊,能入药,读者如不会兑制,没把握就不要效仿饮用,我当时并未能从父母处习得此法。因此,需尊医嘱)只有父亲受母亲的允许,可以喝个小醉,父亲饮用时,会笑哈哈地让兄弟和我都呡一口尝尝味儿。</p><p class="ql-block"> 当人生走近六十年的历程。那样的时刻,现在回味,仍然充满幸福、流淌温馨!</p><p class="ql-block"> 端午前后正处于青黄不接阶段。好在我们生长在属于武陵腹地的恩施地区,山高林密,丰富的食物宝藏赐予丰富的饮食文化。端午期间,当季蔬果中的特色食品也闪亮登场。母亲从自家菜园地里采摘鲜嫩的茴香、紫苏、花椒尖儿等,兄弟到河里撮些小鱼、通几条黄鳝,香草嫩叶和小河鱼拖鸡蛋面糊用土榨新鲜菜籽油炸一大瓷盆,外酥里嫩,油香四溢。几个月欠肉吃的一家大小欢喜跳跃,对生活又滋生出无限憧憬,也变得更加勤快、更能吃苦耐劳,都积极地协助父母亲干活。</p><p class="ql-block"> 到了大端午或尾端午的时候,母亲或父亲会突然有一天拧着一只野生的团鱼回来,父亲亲自操刀操锅铲烧制团鱼,这道上档次的菜,给我们几个孩子很好地滋补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第四项,就是挂香草、储备香草药,调制雄黄酒等。</p><p class="ql-block"> 农历五月不仅青黄不接,还被认为是湿热交织的“恶月”,蚊虫滋生、易生疾患。谁都会怕且不喜蚊虫叮咬吧!艾草、菖蒲、风藤等香草为什么能够几千年被广大人民所认同,并于端午节时悬挂于大门门楣,正是因为其防虫驱虫去毒气除秽气的天然功效奇特。</p><p class="ql-block"> 一把端午香草挂门前,可防外面的蚊虫进屋,放点在窗口阳台上也可防蚊驱虫。还可以升阳气树正气。挂艾不仅仅是挂艾,还搭配菖蒲和风藤等,用这几种香草一起熬水洗澡擦身,不仅可以消毒杀虫,还能增强去风寒等药用功效。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风俗文化传播上除了屈原说、伍子胥说、曹娥说等。经不断的考证,也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完善。据说,与隋唐英雄也有关,艾草好似尉迟恭挥舞的铁鞭,菖蒲和风籐好似秦琼使用的虎头錾金枪和金装锏。好似有了忠直的神将守护在家门一样,寄托了广大人民对家宅安宁的祈愿。</p><p class="ql-block"> 悬挂的香草在自然吹干后就可取下储存,以备不时之需。</p><p class="ql-block"> 在这个时段,独大蒜也刚好可以采收了。天地间这些自然的巧合,似乎都是无与伦比的巧妙,且天然生长了雄黄这样的药矿。将雄黄、独蒜和高度白酒巧炒搭配处理,便有了驱除毒虫蛇蝎及治疗一些相关的常见疾病的功效。与香草巧配使用,竞能产生身心疗治的双重功效。在缺医少药的时代,这些自然的中草药显得尤为珍贵。从《诗经》《楚辞》里对香草的吟咏,便可追索这些香草在古代人生活中的地位和价值。尤其是在偏僻之地,或许是不可缺少的救急草。因而,几味看似普通不过的草本矿物才会如此广泛而恒久地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 还有第五项哟!药浴。小时候,在端午期间,母亲都会用新鲜的艾草、菖蒲、风籐等分多次用大牛武锅熬汁,督导我们多泡几回澡,消除身上的疮毒、风湿之气,防蚊虫咬。那时没有淋浴和浴缸,用大木盆泡澡,泡浴后立即便有身心清爽之感。</p><p class="ql-block"> 端午节气为农历五月整月,母亲会隔几天便在房屋周围及旮旯里喷洒雄黄酒,以确保安然度夏。</p><p class="ql-block"> 以上文字是从个人经历和体验的角度写的,仅供参考!</p><p class="ql-block"> 2025年农历五月上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