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润泽日讲]《孟子》的最后一讲,我们来从《孟子》到孟子,走进孟子波澜壮阔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 一、思想萌芽</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72年,孟子出生于邹国。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代,后来家道中衰,搬到了邹国。孟子3岁时,父亲早逝,为了孟子的成人成材,孟母含辛茹苦,留下了“孟母三迁”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15岁时,孟子来到鲁国,跟随子思的门人学习。子思是孔子的孙子,在孔子去世前曾托孤于曾子,后来子思也不负所望,写下了《中庸》来传承儒家的心法,和孟子一起被后世尊为“思孟学派”。孟子天资过人,很快就成为了学校风云人物,而孟子在鲁国最重要的收获可能就是明确了自己要走的道路。随着学习的深入,孟子对孔子越发崇敬。</p><p class="ql-block">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p><p class="ql-block"> 孟子将正人心、熄邪说、传承孔子之学作为自己的使命。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在这个意义上,孟子无疑是幸运的。回到邹国后,孟子创办了学校,邹国国君聘任他出任国家“宣传部长”,但孟子没有接受。</p> <p class="ql-block"> 二、思想交锋</p><p class="ql-block"> 40岁时,孟子感觉学问已臻纯熟,想起少年时代的志向,他决定周游列国。</p><p class="ql-block"> 43岁时,孟子来到齐国,见到齐威王。当时齐国正在邹忌的主持下推行变革。孟子见到齐威王,宣扬“仁者无敌”,威王没有采纳,便安排孟子入驻到稷下学宫。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学术中心,地位相当于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和社科院。来自各国的学者、士人都希望在这里赢得声望,封侯拜相。于是在稷下学宫,从修身养性到治国理政,各派学者经常会发生激烈的辩论。相较于孔子周游列国时大多被国君奉为座上宾,而孟子所处的时代则是百家争鸣的高潮阶段,为了捍卫儒家正统,他不得不与各方学者展开辩论,而好辩的名声也是在这一时期传开的。孟子曾经感慨:“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并不是我喜欢辩论啊,只是迫不得已。)</p><p class="ql-block"> 面对墨家的“兼爱”和法家“性恶论”的冲击,孟子在辩论中逐渐形成了“性善论”的思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这些都是孟子为我们留下的思想财富。</p><p class="ql-block"> 后来,由于得不到齐威王的认可,孟子便离开了齐国,先后到了宋国、魏国。在魏他见到了梁惠王,提出了“王,何必曰利?”和“五十步笑百步”。但因为梁惠王更看重军事扩张而没有被采纳。</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19年,孟子第二次来到齐国,此时齐威王去世,齐宣王即位,宣王任命孟子为卿大夫。“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经典对话都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孟子虽然得到了宣王的礼遇,但宣王一心想的是富国强兵、开疆拓土,视孟子思想为迂阔,敬而不用。</p><p class="ql-block"> 后来孟母去世,孟子回家守孝。再度返回齐国时,发现宣王已经趁机发动了对燕国的侵略,结果惨败而归。宣王羞愧至极,不敢面对孟子。孟子假装要离开,希望以此来唤醒宣王,他还特意在临淄城外的画邑停了三天,等待宣王的使者,但最终只有一位说客前来劝留。孟子以“隐几而卧”的冷淡态度来回应,并引用鲁穆公礼遇子思的典故来暗视齐宣王缺乏诚意。</p><p class="ql-block"> 后来有人对孟子的做法不理解,说:孟子如果不知道齐宣王不可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圣君,说明他不明。如果知道齐宣王做不到却还要来齐国,那就是为了求俸禄。他不远千里来见齐宣王,又因意见不合而离开,又在画邑住了三天,为什么如此拖沓呢?我对这种行为很不满。</p><p class="ql-block"> 孟子听说后,说:一般人哪里懂得我呢?我多么希望齐王能改变态度,我天天都期盼着啊!</p><p class="ql-block"> 当读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既感动又惭愧,体会孟子那一颗心:他的飘然离去,不是意气用事,而是哪怕委屈自己也要想方设法来唤醒他人的良知。这是一颗多么慈悲、多么智慧的心啊!</p><p class="ql-block"> 孟子对齐宣王不再抱有期待,他带着弟子回到邹国,创立书院,整理著述,留下了《孟子》七篇。</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289年,孟子卒于邹国,享年84岁。他的思想,经由后世韩愈、朱熹等推崇,成为儒家“亚圣”,《孟子》也被列为“四书”之一。</p> <p class="ql-block"> 两千多年的时光弹指而过,当帝王将相的功绩早已被时光风干,回望历史,那一颗光明的心却挺立在历史的深处,照亮后人前行的道路。 </p><p class="ql-block"> 孟子将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性善论,从“人性本善”这一原点出发,揭示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四端,为仁、义、礼、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 孟子的思想以性善为核,以四端为干,以求其放心为工夫论,以大丈夫为理想人格,开启了儒家心学的新纪元。</p><p class="ql-block"> 又过了1800年,阳明先生在山涧中洗心问易,体会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为儒家的心性之学添上了一个大大的感叹号。孟子泉下有知,应当是无比的欣慰。</p> <p class="ql-block"> 从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现在,又过去了五百年。从俄乌冲突到中美摩擦,从民族复兴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从外循环到内循环,从科技自强到文化自信,我们再一次来到了历史的转折点。当孟子说出“五百年必有王者兴”的时候,他站的地方是古华夏。当我们重温这句话的时候,脚下的土地已连接人类文明。从一带一路的文明对话到量子计算的科技突破,从三星堆的青铜神树到空间站的宇宙探索,这个时代正在书写新的“五百年之变”。正如一座火山的爆发绝非孤例,而是地底奔涌千年的地火。真正的“王者”不是超级英雄的个人,而是一个时代集体觉醒的精神图腾。当历史的接力棒传承到你我的手中,你又希望为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的是什么?</p><p class="ql-block"> 两千年前孟子奔走列国,呼唤仁政与大道。两千年后每一位父母都可以是民族复兴的背后的造梦者。</p><p class="ql-block"> 孟母三迁,迁的是居所,铸的是心性。它启示我们:父母的选择决定孩子的起点,父母的话语浇灌孩子的信条,父母的眼界影响孩子的格局,父母的胸怀孕育天下的栋梁!</p> <p class="ql-block"> 读《论语》如沐春风,读《孟子》如闻战鼓,请您捧起书本做文化传承的使者,丰盈自己,也温润他人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