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上之北欧之旅-纯净与诗意的邀约(第四集)

渺迹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3日,早晨3点钟起床4点钟吃早餐5点钟乘车到雷克雅未克机场乘坐FI342KEF/HEL7:30-1400航班到芬兰🇫🇮首都赫尔辛基。</p><p class="ql-block">今天的雷克雅未克风太大了,真是能把人吹走啊,这才是我想象中冰岛🇮🇸的样子呢。</p> <p class="ql-block">下午2点钟到达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机场。</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芬兰的首都和最大港口城市,坐落于芬兰湾北岸的维洛尼埃米半岛上,三面环抱波罗的海,素有“波罗的海的女儿”之美誉。这座融合古典与现代的都市,以其洁白的花岗岩建筑、星罗棋布的湖泊和森林,成为北欧优雅与自然和谐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下午3点钟到赫尔辛基岩石教堂打卡吧。</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岩石教堂(Temppeliaukion kirkko)是芬兰首都的独特地标,由苏奥马莱宁兄弟于1969年设计完成。不同于传统教堂,它创新性地利用天然巨岩:墙体由爆破的岩石直接构成,顶部覆盖放射状铜丝网(总长22公里),将北欧极简美学与自然元素完美融合。阳光透过玻璃穹顶洒入,在粗犷岩壁上投下光影,铜顶随氧化呈现从棕红到青绿的时光印记,宛如一座12米高的地下艺术圣殿。</p> <p class="ql-block">教堂不仅承担宗教功能,更因卓越声学效果成为热门音乐会场地。其设计摒弃华丽装饰,通过岩石肌理与沉静氛围引导精神内省,充分体现斯堪的纳维亚“功能与自然共生”的设计哲学。作为全球唯一建在坚固岩层中的基督教教堂,它以震撼的建筑语言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现代建筑史上有机融合自然与人文的典范之作。</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市建于1550年,1812年成为芬兰首都,1917年芬兰独立后正式确立其政治中心地位。市区面积686平方公里,人口约63.5万,大都会区人口超140万,是北欧重要的经济、文化枢纽。虽地处北纬60°,但因海洋调节,气候温和,夏季均温16℃,冬季-6℃。</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大教堂</p> <p class="ql-block">城市地标赫尔辛基大教堂矗立于参议院广场,其新古典主义风格的白墙绿顶与周边淡黄色建筑群构成视觉盛宴。</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参议院广场(Senate Square)是芬兰首都的历史中心与新古典主义建筑典范,由德国建筑师卡尔·路德维希·恩格尔(Carl Ludvig Engel)于1818至1852年间设计建成。广场呈正方形,地面铺设约40万块灰红相间的芬兰花岗岩,四周环绕三大标志性建筑:北侧的赫尔辛基大教堂(乳白色墙体配青铜圆顶)、东侧的政府大楼(原帝俄参议院)及西侧的赫尔辛基大学。</p> <p class="ql-block">广场中心矗立着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铜像(1894年立),纪念其赋予芬兰自治权。铜像底座四角饰有象征法律、和平、光明与劳动的小雕像。雕塑与建筑群共同体现了芬兰政治、宗教与学术核心地位,被列为国家重要地标。如今,广场仍是市民庆典(如独立日仪式、新年活动)及游客感受新古典美学的首选地。</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市政厅广场的石头路,铺陈着芬兰的史诗。三十万块深浅交织的花岗岩(平均尺寸15x20厘米),密布着无数磨平的棱角,早市喧嚣时人影幢幢,夕阳西沉时微光浮动,每一步都踏在时光肌理之上。</p> <p class="ql-block">1822年建成的市政厅新古典立柱下,这些石头见证过芬兰大公国时期的权杖交接,印刻下1917年独立宣言宣布时人群的奔走狂喜,也铭记着二战停战日民众相拥而泣的颤动。冰封的石头曾被雪撬犁出深痕,和平年代又浸染过仲夏节野花的芬芳。</p> <p class="ql-block">市政厅广场前的青铜喷泉池底座以花岗岩砌筑,水流日夜冲刷石面,像梳理着散落的历史碎片。如今游客举着相机轻踏石径,孩童追逐掠过石面投影——石上每一道风霜褶皱里,芬兰人对自由的渴求从未蒙尘,比铜像更沉默而坚实。</p> <p class="ql-block">这片粗砺大地,在市政厅广场的石头路上刻下了最温柔而坚韧的注脚,无言守护着一个民族穿越寒夜依然明亮的魂灵。</p> <p class="ql-block">南码头露园天自由市场</p> <p class="ql-block">颂歌图书馆(Oodi)是芬兰赫尔辛基的中央图书馆,2018年12月5日开放,耗资9800万欧元,作为芬兰独立101周年的国家礼物。</p> <p class="ql-block">建筑形似巨船,覆以芬兰云杉,三层空间分别提供活动、多功能和阅读功能,藏书仅10万册但可共享全市340万册资源。</p> <p class="ql-block">特色包括创客工坊、3D打印、影院、游戏室等,日均访客超8000人,被誉为“第三代图书馆”典范,强调平等与开放。</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国会大厦(Eduskuntatalo)是芬兰议会的所在地,位于赫尔辛基市中心曼纳海姆大道旁。由芬兰建筑师J.S. Sirén设计,建于1926—1931年,采用新古典主义与20世纪早期现代风格结合的设计,外墙以红色花岗岩(Kalvola玫瑰花岗岩)砌筑,正面矗立14根高17米的科林斯式石柱,庄严恢弘。建筑共5层,内部设有议会大厅、会议室等核心政治空间,象征芬兰民主制度。</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西贝柳斯公园。</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的岩石教堂、西贝柳斯纪念碑等则展现设计创新。作为“世界设计之都”(2012年),赫尔辛基将简约美学融入家具、时装等领域,引领全球风尚。</p> <p class="ql-block">赫尔辛基市容</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毕到索科斯万塔酒店办理入住</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4日早晨6:30分吃早餐,7点钟赶往邮轮码头,从赫尔辛基坐邮轮去爱沙尼亚🇪🇪之塔林。</p> <p class="ql-block">穿过波罗的海到达爱沙尼亚🇪🇪之塔林</p> <p class="ql-block">中午到达塔林,今天午餐吃塔林猪肘饭。</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之塔林,‌塔林是爱沙尼亚的首都‌,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是该国最大城市和重要商港。</p> <p class="ql-block">塔林位于波罗的海芬兰湾南岸,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隔海相望,相距约80公里,历史上是连接中欧、东欧与北欧的交通枢纽。‌‌</p> <p class="ql-block">塔林始建于1154年,曾受丹麦、沙俄、苏联统治,1918年爱沙尼亚独立后定名为塔林。这是老城‌‌viru门。</p> <p class="ql-block">长腿街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老城,是连接上城区(Toompea)与下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历史上,上城为贵族、主教等统治阶层居住地,下城则是商人与手工业者的聚集区。长腿街因较宽且平缓,可供马车通行,与仅供步行的陡峭“短腿街”(Luhike Jalg)形成对比。</p> <p class="ql-block">中世纪时,长腿街起点设有塔门(1380年建),夜间关闭以隔绝上下城交通,被称为“世仇之墙”,反映阶级间的矛盾。街道两侧保留着14-15世纪的原始石墙与鹅卵石路面,粗粝的灰石砖建筑和斜坡道至今维持原貌。</p> <p class="ql-block">塔林老城区保留完好的中世纪建筑,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被誉为“欧洲文化之都”。</p> <p class="ql-block">圣凯瑟琳通道</p> <p class="ql-block">塔林圣凯瑟琳通道(St. Catherine's Passage)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老城内最具中世纪风情的狭长小巷,连接Vene街与Müürivahe街,可通往圣凯瑟琳教堂。</p> <p class="ql-block">其历史可追溯至15—17世纪,原为手工艺匠人聚集地,如今两侧保留着15世纪的石砌建筑与残存墓碑,斑驳石墙与鹅卵石路诉说着千年沧桑。通道南侧设有传统工匠工作室,游客可现场观摩玻璃吹制、陶艺、织布等技艺。</p> <p class="ql-block">这里被誉为“塔林最美小巷”,融合了历史氛围与艺术创意,既有露天咖啡馆的悠闲,也有手工艺市集的活力,是感受中世纪塔林生活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议会大楼</p> <p class="ql-block">塔林市政厅(Tallinn Town Hall)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地标性建筑,位于老城中心的拉科雅广场(Raekoja Plats),始建于14世纪早期(1322年首次见于记载),1402-1404年重建后形成现存哥特式风格,是波罗的海国家唯一保存完好的中世纪哥特式市政厅。其64米高的塔楼顶端矗立着1530年安置的守护者托马斯雕像(Old Thomas),成为塔林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建筑内部保留了两大核心空间:市民大厅(曾用于宴会和法律宣读,现举办音乐会)和议会大厅(存有15世纪木雕长椅等珍贵文物)。1944年尖顶毁于二战轰炸,1950年修复。如今作为博物馆开放,每年6月老城节期间广场会举办中世纪主题庆典。1997年随塔林老城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p> <p class="ql-block">在观景台看塔林老城全景,很有点像站在青岛的小鱼山公园顶上看青岛前海一线的美景呢,不得不承认我有点想家了…</p> <p class="ql-block">塔林著名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塔林1号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塔林2号观景台</p> <p class="ql-block">最老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圣尼古拉教堂</p> <p class="ql-block">社会科学院</p> <p class="ql-block">老托马斯守护神。老托马斯(Old Thomas)是爱沙尼亚塔林的象征与守护神,其雕像自1530年起矗立于市政厅塔顶。传说他本是平民少年,因箭术超群却遭贵族迫害,后从军成为英雄。雕像头戴羽盔、手持旗帜,兼具威严与萌态,被视为塔林老城的灵魂标志。如今游客常驻足瞻仰,祈求这位中世纪传奇的庇佑。</p> <p class="ql-block">圣老来福教堂</p> <p class="ql-block">圣玛丽亚教堂</p> <p class="ql-block">塔林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主教堂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地标性东正教教堂,建于1894—1900年俄罗斯帝国统治时期,为纪念13世纪俄罗斯民族英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因1242年楚德湖战役击败条顿骑士团而闻名)而建。教堂位于老城区座堂山山顶,是塔林最大、最高的圆顶东正教堂,采用俄罗斯复兴风格与新拜占庭式设计,五座金色洋葱顶和芬兰花岗岩外墙尤为醒目。</p> <p class="ql-block">爱沙尼亚🇪🇪国会大厦</p> <p class="ql-block">丹麦国王花园,第一个旗帜诞生地</p> <p class="ql-block">塔林丹麦国王花园是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老城的历史地标,位于托姆比亚山城墙与下城区之间的斜坡上。这里因1219年丹麦国王瓦尔德马二世(胜利王)在此战役中逆转战局的神迹而闻名——传说当时丹麦军队濒临溃败,天空突降一面红底白十字旗帜(即丹麦国旗雏形),激励军队反败为胜,此后该旗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国旗之一。</p> <p class="ql-block">花园现为开放式绿地,保留中世纪城墙遗迹,内有四尊无面修士铜像(传为丹麦国王所立),毗邻少女塔和厨房塔等防御建筑。每年6月15日举行“丹尼布洛节”,纪念丹麦国旗诞生。此处还可俯瞰下城区圣尼古拉斯教堂,融合历史传说与老城风光。</p> <p class="ql-block">短腿街位于爱沙尼亚首都塔林老城,是连接上城区(Toompea)与下城区的主要通道之一,与平行的长腿街(Pikk jalg)形成对比。其名称源于街道短促陡峭、阶梯密集,仅容行人通行,历史上是铜匠、锁匠及商贩运输货物至上层贵族区的捷径。</p> <p class="ql-block">塔林最好吃的冰激凌🍦</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塔林晚上6点钟坐邮轮赶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p><p class="ql-block">旅行还在继续中,感谢朋友美照支持。</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dv74klr" target="_blank">在路上之北欧之旅-纯净与诗意的邀约(第五集)</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