鼋头渚:太湖褶皱里的千年诗行

雁南飞

<p class="ql-block">  没来无锡前,我总把“上有苏杭”挂在嘴边,提起江苏,脑海里最先浮现的便是苏州粉墙黛瓦的模样。直到真正踏上这片土地——</p><p class="ql-block">才知道原来这里藏着让人挪不开眼的惊喜:连续四年领跑全国的人均GDP数字下,是奔涌着的活力脉搏;作为吴文化发源地的底蕴,早把“泰伯奔吴”的传奇、评弹昆曲的婉转,都揉进了古运河的波光里。</p> <p class="ql-block">  最难忘的是它的“灵秀”:太湖浩渺,蠡湖温婉,连城里的河道都漂着层层叠叠的绿意,随手一处街角公园,都能撞见老树、青石板与潺潺流水的私语。钢筋水泥间藏着的清幽,像是给脚步留了个“缓冲带”——清晨在梁溪河畔看晨练的老人舞剑,傍晚去南长街踩一踩被夕阳染暖的青石板,连空气里都飘着甜糯的小笼香,让人心里跟着软下来。</p> <p class="ql-block">  这座把“富足”藏进山水、把“温柔”融进街巷的城市,压根不需要刻意讨好——当你第一次踩过它带着露水的石板路,第一次听见评弹从雕花窗里漫出来,第一次看见鼋头渚的樱花落在肩头时,就懂了什么叫“一眼心动,步步生情”。</p> <p class="ql-block">  “太湖美呀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当熟悉的旋律还在耳畔流转,脚步已被牵到了无锡的“太湖心脏”——鼋头渚。</p> <p class="ql-block">  早听说这里是太湖风光的“点睛之笔”,江湖上流传着“不到鼋头渚,枉来无锡城”的说法。原本我们盯着攻略上的蠡园,想着“江南园林总相宜”,却被本地朋友笑着摆手:“蠡园的精致是小家碧玉,可鼋头渚的壮阔,才是太湖真正的魂儿!</p> <p class="ql-block">  进入景区,乘上电瓶车,穿过2.6公里的绿色长廊,便抵达鼋头渚主景区。</p> <p class="ql-block">  在百年牌楼前,导游详解“鼋头渚”的由来:有人笑称名字倒读是“猪头圆”,更方便记忆。其实“鼋”字不陌生——《西游记》里背唐僧师徒过河的神龟便是“鼋”。它外形独特,是龙首、龟背、虎爪、鱼尾的“四不像”,堪称天龙与地龟的“混血儿”。</p> <p class="ql-block">  “渚”字何意?中文里,一面临水为“岸”,两面临水为“滩”,三面临水才叫“渚”,四面临水则是“岛”。从卫星俯拍图看,鼋头渚状如巨龟盘卧太湖之畔,三面临水、一面环山,这便是名字的字面深意。</p> <p class="ql-block">  鼋头渚的历史可追溯至两千多年前。早在春秋时已有记载,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明代诗人高攀龙以“鼋头渚上清波广,轻帆过处水连天”勾勒出其波澜壮阔的胜景。而民国初年无锡实业家杨翰西购地建园,始筑“横云山庄”,将私家园林与真山真水相融,奠定今日景区雏形,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引进了樱花林。后期,他担任无锡商会会长,便将每次来开会的人聚集到自己的园子中。一来二去,园子逐渐扩充,演变成今天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  每年三四月份,除了游览鼋头渚优美的景色,还能欣赏到万亩樱花。这里种植着三万多株樱花,被誉为世界三大赏樱胜地之一。其次是深冬时节,可以观赏到从西伯利亚飞来的大批红嘴鸥。这两个时段来访,能让您领略到鼋头渚不同的自然景观。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两种美景都无法看到。可以想象,万亩颜色各异的樱花樱花竞相开放,红嘴鸥在辽阔在湖面上嬉戏。山波浩渺,水声潺潺,将会是一种怎么样的绝世美景。</p> <p class="ql-block">  导游特意叮嘱我们,若问起园内樱花花期,千万别信抖音上的零散消息,不如把目光落在鼋头渚景区官网——那才是花开的“准信儿”。</p> <p class="ql-block">  鼋头渚的樱花主要分为三类:早樱、中樱和晚樱。早樱通常在春节前后开放;中樱则是无锡人最喜爱的樱花品种,由园主人在日本留学期间引进的染井吉野樱花,花色为乳白色,与常见的粉色樱花有所不同;晚樱的花束较为浓密,与康乃馨相似。相比之下,中樱的花色最为美丽。”导游的话听得人心里发痒,想着哪日定要再赴无锡,看一回这让人流连的“雪色温柔”,让中樱的清芬,也落在自己的春日里。</p> <p class="ql-block">  沿着导游旗杆所指的方向望去,一座有着绿色屋檐的建筑悄然映入眼帘,这里便是无锡的龙嘉太湖景园国宾馆。在新中国发展的初期,“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理念深入人心。彼时,无锡荣嘉集团就已积极动员当地众多民族工商业企业家,在太湖之畔大兴土木,建造起大量别墅群,为日后无锡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埋下了伏笔。</p> <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承载着一段极为重要的历史。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就是在这里修订完善。在那段意义非凡的日子里,毛泽东和刘少奇等领导人均在此辛勤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而宪法的制定关乎国家的根本走向,能在此地完成这项伟大使命,足见此地意义之特殊。如今,这里已交由国家统一管理,作为太湖景园国宾馆,继续见证着时代的变迁。这座国宾馆由龙德森的弟弟龙中进经营,在岁月的流转中,默默守护着这片承载历史与文化的土地,续写着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就会看到一处写有"太湖佳绝处"的碑坊,左侧的落款是郭沫若。1958年,中国大文豪郭沫若先生游览太湖,一路走来,发现这里是最美的地方,于是有感而发,题写了这几个字。这也成为鼋头渚作为太湖最美景点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香樟树下,湖水漫过青石板,粼粼波光里晃着淡蓝的碎影。这树生得四季葱茏,原是江南的魂——苏州、杭州、无锡,三座城都将它认作市树,像是衔着同一片绿荫的脉络。</p> <p class="ql-block">  江南人藏着些温柔的讲究:若家中添了女儿,必在庭院栽一棵香樟。树根扎进青砖缝里,听着女婴的啼哭、檐角的风铃,一点点抽出新叶。待女儿及笄,媒婆的木屐叩响门槛时,这棵树便化作樟木箱——刨木时的清芬漫满院子,木板打磨得光滑如镜,盛上丝绸、绣帕,随红盖头一并送往婆家。如今超市里的皮箱多了,可这“生女栽樟,长成作奁”的老礼儿,仍在南方的风里飘着,像樟树叶上不落的绿意,藏着父母对女儿“一世安稳”的缄默期许。</p> <p class="ql-block">  玉带桥边的风,总带着几分颐和园的韵致——桥身仿着皇家园林的形制,拱如新月,栏雕流云,往太湖的波光里一浸,便成了鼋头渚的“网红画框”。樱花沸雪时,桥栏上攒满了举着镜头的人影,粉白花瓣落上肩头,连等待打卡的眉眼间,都沾了几分春日的热闹。</p> <p class="ql-block">  若想偷得半日闲,不妨拐进桥左的茶吧。青瓷杯里腾起的热气漫过眼睫,抬眼便是太湖——水色有时静得像揉皱的蓝绢,有时又被风扯出层层银鳞,倒似人生况味,风平浪静处藏着温柔,风起云涌时自有壮阔,端的是茶烟袅袅里,看尽天地的晴雨。</p> <p class="ql-block">  过了桥再走几步,一尊青铜神鼋便驮着千年传说,在湖畔昂起了龙首。这是上海交大所赠的镇水之物,龙首鳞片在日光下泛着幽蓝,龟甲上的云雷纹深深刻进岁月——恍惚间,竟似看见大禹治水时,它正驮着息壤劈开浊浪,四爪踏碎洪波。如今孩子们笑着抛起硬币,铜钱撞在龟背上叮当作响,惊飞了栖息的白鹭,翅影掠过水面时,搅碎的不只是满湖金光,还有古老传说与现世烟火的温柔重叠。</p> <p class="ql-block">  此刻绕着神鼋慢走,听着太湖的浪声混着孩子的笑闹,忽然感觉鼋头渚的景把历史的厚重、自然的灵秀,都酿成了可触可感的人间烟火——哪怕只是桥上一站、茶吧一坐、神鼋旁一绕,都能撞见时光与风景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  投中鼋头,万事不愁;投中鼋背,长寿富贵;投中鼋角,招财进宝;投中鼋尾,做事不后悔。导游的顺口溜仍在耳畔回响,可惜这次我没有携带硬币,不然我一定投出几枚,试试运气如何。</p> <p class="ql-block">  从空中俯瞰,鼋头渚形似一只硕大的乌龟,伫立在太湖之滨。而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正好位于神鼋脖颈处,大自然的鬼父神功,浑然天成,是鼋头渚之所以能够成名的先天优势。</p> <p class="ql-block">  崖壁之上,“包孕吴越”四字遒劲如剑,吴王夫差与越王勾践的剑影仿佛在石纹间明灭。我蹲下身,指尖抚过石上深浅不一的凿痕——这方巨石,原是太湖吞吐千年的史册,每一道裂隙都藏着吴越争霸的马蹄声。</p> <p class="ql-block">  斜对面还有一处红色字体的石刻,名为“横云”。这是无锡首任知县廖伦沉船至此,天地间彩霞飘过,故题“横云”。他未曾想到,这两个字最终会镌刻在崖壁之上。位于崖壁左半侧的“恒云山庄”,便是根据这两个字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  崖臂上方还有一座黄色屋檐的建筑,出自杜牧的古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其中一座便是指这里。老一辈的同志可能看过一部电视剧《渡江侦察记》,陈涉挥指太湖拍摄的长江景致,便是用这片湖域来拍的。</p> <p class="ql-block">  往远处眺望,透过古老的帆船,吴越两国在太湖中进行厮杀的场景恍如昨天,这些帆船被固定在太湖之中,成为太湖最好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行数步,“明高忠宪公濯足处”的碑刻映入眼帘。高攀龙,这位东林党领袖,当年是否也在此处解衣赤足,任太湖水漫过脚踝?我学着古人的样子,在石阶上坐下,看浪花拍岸,忽然懂得他为何写下“轻帆过处水连天”——原来真正的隐逸,不在深山,而在与天地共呼吸的刹那。</p> <p class="ql-block">  极目远眺,远处三山岛如青螺浮于碧波,随浪影轻轻摇晃;近处浪花裹着水汽,扑向岸边嶙峋礁石,碎成万点银星。那“鼋头”似的半岛探入湖心,岛上五孔廊桥题着“蓬莱仙境”,朱漆匾额在风里晃着古韵;月老祠的红绳上,密密麻麻锁满了世人的同心愿,铜铃随步轻响;天都仙府的石窟里,道家神祇的浮雕依着山岩而立,衣袂间仿佛还凝着千年香火。</p> <p class="ql-block">  传说里,这片水泽曾有神龟驮息壤救百姓,化作此岛镇守碧波;岸边七桅古帆船静泊如剪影,棕褐色的帆桁上,似还缠着明清漕运的桨声灯影——那些载过粮米、行过商路的岁月,都沉淀在船板的纹理里,随湖水轻轻荡漾。</p> <p class="ql-block">  只可惜时间有限,我们未能登岛亲触那些藏在传说里的烟火,却也留了份“留白”的牵挂,让太湖的美,在念想里更添了几分缥缈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  鼋头渚的美,是被四季揉碎了又重新拼贴的诗——春有樱花堆雪,夏听荷叶敲雨,秋看芦荻飞霜,冬赏湖山凝玉,就连一日间的朝晖与暮色,都能泼出两幅迥异的画。</p> <p class="ql-block">  听朋友讲,一位烧伤外科的女医生,在某个黄昏撞见了鼋头渚的落日:那时太湖的水面正熔金叠紫,晚霞漫过“鼋头”半岛的亭角,连岸边礁石都镀了层柔润的橘红。这一眼惊鸿,竟让她辞去异乡的工作,辗转签约无锡的医院——只为能在每个忙碌间隙,偷得半刻时光,赴一场与落日的私约。</p> <p class="ql-block">  我总在想,究竟是怎样的暮色,能让医者的脚步为之一驻?或许是夕阳沉湖时那抹温柔的弧度,或许是归鸟掠过霞帔时的一声清啼,又或许是天地间那片无拘无束的辽阔——让见惯了伤痛的人,忽然在自然的画布上,看见了生命本该有的舒展与从容。</p> <p class="ql-block">  如今每当念起,总觉得鼋头渚的夕阳,原是藏着这般动人的力量:它未必惊世骇俗,却在某片云霞的褶皱里,某缕波光的摇曳中,悄悄叩开了人心里最柔软的那扇窗。就像那位女医生的选择——原来有些风景,早已超越了视觉的惊艳,成为了安顿灵魂的归处。</p> <p class="ql-block">  离园前,我驻足“倾城亭”——传说宋代陆游曾在此为追慕佳人筑亭寄情。亭外太湖石瘦皱透漏,原是明代王问、廖纶等名家点缀园林的遗韵。百年来,从杨翰西植桃建墅,到郭沫若题诗定名,鼋头渚始终承载着“开放包容”的太湖精神,与江南私家园林的隐逸美学迥异。离园回望,烟波亭阁如水墨长卷,耳畔似有苏东坡吟啸、郭沫若长叹,方知此地不仅是山水盆景,更是“写在书中,画在画里,绣在巾上”的江南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