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歌首发|歌曲《花开两岸》作词:师善教 作曲:翟旭琴 编曲:崔凤歧 演唱: 翟旭琴 张斌

师善教

<p class="ql-block">《花开两岸》歌词创作构思及介绍</p><p class="ql-block"> 师善教</p><p class="ql-block">一、主题定位</p><p class="ql-block">本作品以"两岸同源"为核心立意,通过中华传统文化符号与地理意象的时空交织,展现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文化基因。歌词巧妙运用"门神守护"的千年传统,象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纽带,将历史纵深与现实愿景熔铸为饱含深情的民族诗篇。</p><p class="ql-block">二、意象运用</p><p class="ql-block">1. 门神符号:以唐代名将尉迟恭、秦琼的门神形象为文化坐标,既具象化中华文明的守护传统,又隐喻两岸同胞共同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2. 地理长卷:长江黄河与日月潭、秦岭昆仑与阿里山的地理对仗,构建出跨越海峡的文化版图,暗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的意境。</p><p class="ql-block">3. 数字密码:"两扇门"对应两岸,"五十六枝花"象征民族团结,"五星"暗喻国家主权,形成层层递进的意象体系。</p><p class="ql-block">三、结构分析</p><p class="ql-block">全词采用"起承转合"的古典章法:</p><p class="ql-block">- 起:门神意象开篇,奠定守护基调</p><p class="ql-block">- 承:地理铺陈展开文明血脉</p><p class="ql-block">- 转:"我家岸上住"转入现实叙事</p><p class="ql-block">- 合:民族复兴愿景收束全篇</p><p class="ql-block">四、艺术特色</p><p class="ql-block">1. 韵脚设计:采用平仄交替的押韵方式,在"门神-传人-金樽"的循环韵律中形成咏叹调效果。</p><p class="ql-block">2. 时空折叠:将"青铜器纹样"(门神)与"现代国家符号"(五星)并置,创造历史纵深与时代气息的交响。</p><p class="ql-block">3. 通感修辞:"血脉长天共一色"将生理血脉升华为文化血脉,"花开两岸"以视觉通感隐喻民族复兴。</p><p class="ql-block">五、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1. 守护传承:门神意象延续着《礼记》"五祀"传统,对接当代文化守护使命</p><p class="ql-block">2. 和合理念:"日月合璧"化用《汉书·律历志》天文意象,暗喻两岸关系的终极理想</p><p class="ql-block">3. 共同体叙事:通过"调素琴举金樽"的生活场景,构建"两岸一家亲"的情感共同体记忆</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这首词作如同流动的青铜器铭文,在传统年画色彩与现代民族交响的碰撞中,完成了一次横跨海峡的文化寻根。当浊水溪遇见金沙滩,当五十六枝花绽放在同一片艳阳下,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两岸,更是五千年文明长河在新时代激荡起的璀璨浪花。</p> <p class="ql-block">《花开两岸》音乐创作思路介绍</p><p class="ql-block"> 翟旭琴</p><p class="ql-block"> 整体风格定位</p><p class="ql-block">歌曲《花开两岸》围绕两岸同根同源、携手共筑复兴梦的主题,采用民族与流行融合的风格。以传统民族音乐元素奠定文化底蕴,融入现代流行音乐节奏,既展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厚重感,又赋予作品时代气息,吸引不同年龄层听众,引发两岸同胞情感共鸣。</p><p class="ql-block"> 旋律设计</p><p class="ql-block">主歌部分:以叙述性旋律展开,旋律线条平稳流畅,贴近口语化的节奏,如“我家两扇门,门上贴门神,左边尉迟恭,右边是秦琼”,采用级进与小跳进相结合的方式,营造亲切自然的氛围,娓娓道来两岸共同的文化记忆。在音域上控制在较窄范围,便于传唱,体现质朴情感。</p><p class="ql-block">副歌部分:旋律走向开阔激昂,通过较大跨度的跳进,如五度、六度跳进,提升情感浓度,配合“共筑中华民族复兴梦”“花开两岸艳阳天”等歌词,将情感推向高潮。音域适当拓宽,增强旋律的张力与感染力,同时融入具有民族特色的装饰音,如波音、滑音,增添韵味。</p><p class="ql-block">过渡桥段:在主副歌之间设置桥段,旋律节奏稍作变化,采用切分音等节奏型打破常规,制造情绪转折,为副歌的爆发做铺垫。旋律在音高上进行高低起伏的变化,丰富音乐层次,如从较低音区逐步攀升至高音区,象征两岸关系不断向好发展。</p><p class="ql-block">主歌节奏:采用较为规整的节拍,如4/4拍,以平稳的节奏型为主,如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交替出现,配合歌词的叙事性,呈现安定、祥和之感,仿佛在静静诉说两岸同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副歌节奏:在4/4拍基础上,加入切分音、附点音符等多样化节奏型,增强节奏感与律动感,使副歌更具冲击力,契合“共筑复兴梦”的激昂情绪。同时,在部分关键歌词处,如“携手调素琴,并肩举金樽”,适当放慢节奏,突出动作的庄重感与情感的真挚性。增强音乐的动力,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奏节奏逐渐放缓,回归平稳,与主歌节奏呼应,象征两岸关系虽经历波澜,但最终走向和谐稳定,给人以余韵悠长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在描绘自然景观与文化意象时,如“长江黄河日月潭,秦岭昆仑阿里山”,运用具有民族特色的和声色彩,强调民族文化的独特韵味。 </p><p class="ql-block"> 歌曲要求以亲切、自然的语气演唱,咬字清晰,情感真挚,注重歌词的叙事性表达,如同与听众面对面交流,传递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情感。在音量控制上,保持适中,突出旋律的平稳与舒缓。</p><p class="ql-block">副歌演唱:歌手需展现出饱满的激情与力量,适当加大音量与气息支持,在高音部分运用科学的发声技巧,确保声音明亮、通透,将“共筑复兴梦”的坚定信念与“花开两岸”的美好愿景充分表达出来。同时,在情感处理上,要比主歌更加强烈,通过声音的强弱变化、烘托歌曲的气氛,象征两岸同胞团结一心,共同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