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Mission: Impossible》(中文翻译碟中谍)系列自1996年首部上映以来,已成为动作电影的标杆,以高难度实拍特技、紧凑叙事和汤姆·克鲁斯的拼命精神著称。2025.5.23在北美了上映《碟中谍8:最终清算》,中国内地于2025.5.30开始上映。回顾《碟中谍》系列电影的特点可以,发现这个系列的电影拥有如下特征。第一是极限特技与实拍美学。汤姆·克鲁斯坚持亲自完成高危动作,成为系列标志:如《碟4》(2011)徒手攀爬迪拜哈利法塔;《碟5》(2015)悬挂起飞中的运输机;《碟6》(2018)HALO跳伞(高空低开);《碟8》**(2025)在2400米高空扒飞机机翼,时速225公里,创影史实拍纪录。 第二是团队协作与角色成长。早期以伊森·亨特单人英雄为主,从《碟4》起强化团队合作,如班吉(喜剧担当)、卢瑟(技术支援)及女性角色(如伊尔莎、格蕾丝)的深度参与。 新作《碟8》中,海莉·阿特维尔(饰格蕾丝)、庞·克莱门捷夫(饰帕丽斯)加入IMF小队,老角色迎来情感高潮。第三是科技与主题演进。早期聚焦政治阴谋(如《碟3》暗喻小布什时代政策),近年转向人工智能威胁。如《碟7》《碟8》反派为失控AI“智体”(The Entity),企图掌控全球核武系统,呼应现实科技伦理争议。 其次是高科技装备减少,更侧重人性对抗与道德选择(如伊森拒绝牺牲队友)。</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老白今天要讨论这个《碟中谍》系列电影呢,因为这个系列电影对应的英文Mission: Impossible,字面意义翻译过来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某个人,或者某个团队,能够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那么这个人,这个团队是不是很酷,是不是超越常人,超越普通团队。那么如果有什么事情是被普遍认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需要这样的个人或者团队去迎接挑战,解决难题了呢?那么作为一个个人,一个想追求自我提升的人,如果能够成为那个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人,是不是就可以作为自我提升的一个高级目标了。所以老白今天打算讨论一下什么样的人或者团队才能成为那个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人(团队的讨论暂时不涉及,本文只针对个人)。为了讨论的严肃性,老白首先要澄清一点,就是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人,不是仅仅出现在电影里边的,而是在历史中和现实中反复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下面就举一个在历史中和现实中出现过的完成“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例子。人类历史上,总有人以非凡的勇气、智慧和坚持,将“不可能”变为现实。这些看似无法完成的任务,不仅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也重新定义了人类的极限。以下是不同领域中突破“不可能”的经典案例,它们共同揭示了挑战“不可能”背后的核心要素:信念驱动行动,行动催生方法,而坚持则让奇迹发生。第一类是军事奇迹:绝境中的战略与意志。如1717年准噶尔远征西藏。背景是准噶尔汗国三面受敌(清帝国、俄罗斯、哈萨克汗国),兵力极度紧张。“不可能”因素是仅凭5500孤军穿越**荒废700多年**的克里野路,翻越昆仑山,穿越羌塘无人区,单程补给无后援。突破关键在于:精密伪装,以联姻麻痹西藏统治者拉藏汗;极限装备,每人配4匹马、2峰骆驼、1只羊,支撑7个月行军;绝境求生,途中“人食犬肉”,劫掠补给,最终奇袭拉萨,灭亡和硕特汗国。例如1942年圣纳泽尔突袭(二战“最伟大突袭”)。目标是摧毁纳粹德国战舰“提尔皮茨号”的唯一母港——法国圣纳泽尔干船坞。“不可能”因素是港口防守森严(80门防空炮+5000守军),海陆空常规进攻均无效。突破关键:伪装欺骗,将老式驱逐舰“坎贝尔敦号”伪装成德舰,用缴获密码本骗过哨兵;自杀式冲锋,舰载4吨炸药全速撞向船闸,队员冒死炸毁泵站;延时爆破,炸药在德军登舰检查时引爆,彻底瘫痪船坞。此役获颁5枚维多利亚十字勋章,为二战之最。 再比如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背景是中共中央被国民党围困陕北,急需外线破局。“不可能”因素是无后方支援,20天内穿越黄河、沙河、汝河、淮河等5道天险,直面国军重兵围堵。 突破关键是:轻装极限行军,全军彻底轻装,日行百里;狭路勇者胜,汝河之战中,刘伯承喊出“狭路相逢勇者胜”,率先锋队撕开敌军防线; 天时助力,淮河徒涉时河水突涨,阻截追兵。最终20天挺进千里,建立根据地,扭转解放战争态势。</p><p class="ql-block"> 第二类是科学突破:打破认知边界的“不可能”。例如从“永不可知”到触手可及。在恒星成分分析中,19世纪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断言人类永远无法知晓恒星组成。仅十余年后,原子吸收光谱技术的发现,使人类得以破解太阳元素之谜。在陨石存在中,18世纪法国科学院宣称“天上不可能掉石头”,直到1794年恩斯特·克拉德尼以目击证据和化学分析证实陨石来源。例如技术壁垒的坍塌。重于空气的飞行指1895年开尔文勋爵断言“不可能造出重于空气的飞行器”,8年后莱特兄弟成功首飞。 而核能利用指1934年爱因斯坦怀疑“无法获取核能”,但1942年费米实现核裂变连锁反应,1954年苏联建成首座核电站。 </p><p class="ql-block"> 第三类是政治智慧:化解不可能的社会危机。例如宋朝的434次起义与维稳奇迹。背景是宋朝被外族环伺(辽、金、蒙古),内部却发生434次起义,频率冠绝历代。“不可能”挑战是如何在军事弱势下避免政权被起义推翻? 突破策略是:首先士大夫绑定,推行“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使精英阶层成为维稳支柱;其次是灵活剿抚,武力镇压+金帛招安双轨并行,分化起义队伍(如宋江起义后被招安征方腊);再有就是外患转移矛盾,利用金、蒙古威胁激发民众“一致对外”心理,使起义丧失民意基础。 这一系列操作让宋朝在强敌环伺中延续319年,成为唯一未被内部起义推翻的中原王朝。</p><p class="ql-block"> 第四类是职场突破:普通人如何完成“不可能任务”。例如技术新人的临危受命。例如山特维克工程师Thelin在专利诉讼中临时代替病重领队,协调多国律师团队,每周直通高层汇报。 突破关键是以平常心应对压力,靠跨部门协作积累领导力,最终赢得信任。 例如跨界任务的逆向破解。会计师赵丽娟被要求设计IT系统,她以财务流程知识为核心,联合技术团队落地系统,反而比纯IT人员更懂业务需求。 还有极致细节赢得苛刻客户。销售陈默为客户整理周边生活全指南(医疗、购物、餐饮),用细节态度转化挑剔者为忠实伙伴。</p><p class="ql-block"> 由以上四类“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完成,可以发现超越“不可能”的共通法则。一是信念先于能力,准噶尔军“人食犬肉”也要抵达拉萨,刘伯承“勇者胜”的呐喊,皆是意志驱动; 二是创新生于约束,旧军舰撞闸门、光谱替代望远镜、会计师设计IT系统——限制催生创造力; 三是行动重构可能,如张能所言:“先接受粗糙的初稿,才能打磨出杰作。” 人类文明正是一部将“不可能”踏为阶梯的历史。当面对看似不可逾越的挑战时,这些故事提醒我们:真正的边界不在外界,而在我们敢于行动的勇气半径之内。</p><p class="ql-block"> 不仅如此,我们通过以上的例子还可以发现,完成这些“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主导者与普通人相比,展示出独特的思维特征与行为模式,那么这些思维特征与行为模式是什么呢?是哪些思维特征和行为模式促使他们能够突破常规认知的局限,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目标变为现实。总结起来有十二条思维特征与行为模式值得我们关注。</p><p class="ql-block"> 第一是成长型思维。核心信念是相信能力和智力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策略和他人帮助得到发展和提升。表现是将“不可能”视为一个需要克服的挑战,而非不可逾越的障碍。失败被看作是学习的机会和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他们乐于接受反馈并从中改进。第二是极强的目标导向与愿景清晰。核心信念是对最终目标有极其清晰、强烈且具象化的愿景。表现是目标不仅是“做什么”,更是“为什么做”(强烈的内在动机)。这个愿景能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帮助他们抵御困难、保持专注,并激励团队。第三是挑战现状与质疑假设。核心信念是不盲目接受既定的规则、限制和“不可能”的论断。相信许多限制是人为设定的或可以改变的。表现是主动提问:“为什么这是不可能的?”“哪些假设是无效的?”“规则能否被打破或改变?”(运用“第一性原理”思考)。他们勇于挑战权威和传统智慧。第四是极致的专注力与“心流”状态。核心信念是相信深度投入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关键。表现是能够在长时间内排除干扰,高度集中于手头的任务。经常能进入“心流”状态——全神贯注、沉浸其中、效率极高、忘却时间。对目标有偏执般的专注。第五是非凡的韧性与毅力。核心信念是挫折和失败是过程的一部分,而非终点。成功需要持续的坚持。表现是 面对反复的挫折、失败、批评和逆境时,展现出惊人的恢复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能够从跌倒中迅速爬起,调整策略,继续前进。拥有“打不死的小强”精神。第六是创造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核心信念是存在多种路径解决问题,标准方法可能不是最优或唯一的。表现是善于跳出思维定式,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能够连接看似不相关的信息,产生新颖、非常规的解决方案。擅长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可管理的小块,并找到创造性的途径逐一击破。第七是拥抱风险与不确定性。核心信念是巨大的成就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风险,不确定性是常态而非例外。表现是能够理性评估风险(而非盲目冒险),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做出果断决策。对未知和模糊性有较高的容忍度,能够在压力下保持冷静和判断力。不追求万无一失,而是追求在可控风险下快速行动和学习。第八是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核心信念是资源(人力、物力、信息)是可以被寻找、创造、借用或重新配置的。表现是善于发现和利用现有资源(即使有限),并积极向外拓展寻找新资源。擅长建立人脉网络,争取支持者,说服他人加入或提供帮助。懂得借力使力。第九是行动导向与快速迭代。核心信念是行动产生结果和反馈,等待完美方案会错失良机。表现是倾向于快速采取行动,边做边学。采用“小步快跑”的策略,通过快速原型、实验和最小可行性产品来验证想法,并根据反馈迅速调整优化(敏捷迭代)。避免“分析瘫痪”。第十是积极乐观与可能性思维。核心信念是相信积极的结果是可能的,即使在困难时期也能看到希望和机会。表现是心态积极,倾向于关注解决方案而非问题本身。他们的乐观不是盲目的,而是基于对自身能力、团队和方法的信心。这种乐观能感染他人,提升士气。他们思考的是“如何可能”,而非“为什么不可能”。第十一是系统思维与长远视角。核心信念是事物是相互关联的,短期牺牲可能带来长期收益。表现是能够看到问题的整体格局和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理解实现“不可能”可能需要牺牲短期利益或舒适度,着眼于长远目标。能够预见行动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第十二是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核心信念是自己对结果负有最终责任。表现是不推诿、不抱怨。当遇到障碍时,思考的是“我能做什么来解决它?”而非“这是谁的错?”。主动承担责任,驱动事情向前发展。</p><p class="ql-block"> 总之,完成不可能任务的人并非超人,而是拥有特定思维模式的人:他们用“成长”和“可能性”替代了“固定”和“不可能”;他们用“行动”和“迭代”替代了“空想”和“完美主义”;他们用“韧性”和“乐观”替代了“放弃”和“抱怨”;他们用“挑战假设”和“创新”替代了“墨守成规”;他们用“专注”和“资源整合”替代了“分心”和“资源匮乏感”。这些思维特征并非天生注定,许多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学习和实践来培养和强化的。正是这些特征的综合作用,使他们能够化“不可能”为“可能”,创造非凡的成就。真正的限制往往不在任务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如何应对它——正是这些思维特质,将不可能变成了“不,可能”。</p><p class="ql-block"> 最后需要说的几句话是,以上这十二条特征,可以将一个人打造成完成“不可能完成任务”的人,对于追求自我提升的人来说,将这十二条作为自我提升的方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要注意两点,一个是不同人所欠缺的不一样,所以只能自己找到自己的欠缺点并加以强化训练。另外一点就是一定要通过练习形成以上的思维和行为,仅仅是脑子里边记住是没用的,只有通过有意识地在日常生活中通过种种小事的实践和磨炼,也就是前面提到的“以小见大”的方式磨炼,自我提升的人才能真正掌握这些思维和行为。这里提出来与各位同修共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