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5.5.26.战友们聚会於扬州,今天下午到牛市街看看</p><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何园”参观</p> <p class="ql-block">何园</p><p class="ql-block">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寄啸山庄",位于扬州市老城区的东南角,原系清乾隆时"双槐园"旧址,光绪年间为湖北汉黄德道台、江汉关监督何芷规扩建故名。何园南为住宅,北为园林。园林分东西两大部分,有游廊连接。东部建有花厅、船厅、六角小亭、湖石假山。西部水池居中,池中置水心亭,水池周围复道回廊高低曲折与主楼相连,可登临鸟瞰园景。园东南部为"片石山房",有湖石假山一座,相传为清初大画家石涛手笔,被誉为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p> <p class="ql-block">清光绪九年(1883),时任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的何维键(1835-1908),因受人攻讦致开缺,遂辞官归隐扬州,购得清康熙年间盐商商总吴家龙始建的双槐园(又名片石山房)旧址,加以增建、改造,取东晋诗人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诗文的意境,命园名为"寄啸山庄"。园"占地四十亩,树石之佳,冠于一郡。"(《陈乃乾文集》)民国年间,扬州文人王振世在《扬州览胜录》中指出,何园为"咸同后城内第一名园,极池馆林亭之胜。"</p><p class="ql-block">光绪二十七年(1901),何维键举家南迁上海,何园交由管家看护。1937年前后,园林专家童离到何园考察、测绘,指出何园"为扬州私园最大而仍存者。"(《江南园林志》)。他在《东南园墅》中进一步指出,何园"为扬州最大且最著名之私家园林,其规模及营造技艺,堪与苏州园林媲美。"</p><p class="ql-block">1944年,何氏后代将何园卖给汉奸殷汝耕(1883-1947)。当时,殷汝耕"献策敌伪,修浚运河以便利运兵",任汪治理运河筹备处主任。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何园作为敌伪财产被国民政府没收。后在此办祝同中学、淮安中学。1949年初,扬州解放。何园先后为苏北军区、20速中、10所及723所驻用。</p><p class="ql-block">1959年10月1日,何园北部花园部分交给扬州市园林管理所整修后对外开放。1969年3月,扬州市革命委员会将北部园林部分交扬州市无线电厂。1979年5月,何园交扬州市园林管理处整修后再次对外开放,一直至今。其间,何园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 AAAA 级旅游景区以及首批国家重点公园。</p><p class="ql-block">现何园占地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为7000多平方米。其假山奇绝苍古,复廊回环纵横,建筑中西合璧,格局博大宏畅,造园手法推陈出新,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被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先生称誉为"晚清第一园"。</p><p class="ql-block">何园的秀美风景令人目不暇接、厚重历史使人目眩神迷。在近一百四十年的历史进程中,何家几代人作为胸怀家国天下、与时俱进中国人的缩影,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精彩、悲欢离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何园主人何维键(1835-1908),字汝持。号正规,咸半五年(1855),参加顺天乡试誉录,先后历任户部福建司。云南可郎中,后任湖北补用道。同治五年(1866),在曾国革军中主军需局。回治六至十二年(1867-1873),两署湖北武昌盐法道、贯加盐运使衔,贫戴花翎。同治十三年(1874)、任湖北督桃道。光绪元年(1875),著潮北按察使。光绪二至七年(1876-1881),任汉黄德道(即汉口、黄冈、德安三地区的道台)。并兼任江汉关监督(即负责对设在汉口的海关进行督察)。朝廷富其正一品封典,选授资政大犬,臂授光禄大夫。光绪七年十二月(1881.12),开缺。光绪九年(1883),因"亦会任太夫人春秋高,不乐久仕,遽浩然以归",辞官,归隐扬州,建"寄啸山庄"、</p><p class="ql-block">何维键在何园尽心奉养老母亲十年,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率家移居上海。在上海。何家投资大清银行。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等。何维键在上海生活了八年后,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十二月去世。(924年,他的后人遵照他的遗愿,启动他留存的资金,在上海创办持志大学。</p> <p class="ql-block">读书楼</p><p class="ql-block">当年园主人何芷舫的大公子何声灏在此读书。何声灏后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p> <p class="ql-block">读书写字之规</p><p class="ql-block">何氏是由科举及第而走向发达的家族,尤其重视对子弟的教育。本则规训是全部家训中篇幅最长的一则,用一千多字详尽论述了读书治学之道。可以概括成为治学三部曲:读书学习能不能有成,首先要看有没有"敬"-﹣从主观意识上崇尚学识,热爱学问;其次要看能不能"习"--读书以百遍为度反复咀嚼,烂熟于心;再次是会不会"思"-﹣研穷潜思参明义理,才能把知识学问化为自己的东西。</p><p class="ql-block">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规训的最后还提出了与孔孟"学而优则仕"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正统儒家思想不同的主张,要求族人实事求是量力而行:能读书的安心读书,"何必入仕然后谓之能行":不能读书的安心生理。"何必读书然后谓之能知"。</p> <p class="ql-block">楠木厅</p><p class="ql-block">此厅是扬州面积最大、保存得最为</p><p class="ql-block">完好的一座棒木厅。当年园主何芷舫在此接待嘉宾,给人一种庄重而舒朗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走进何园,便走进了园主何芷舰这个人,便走进他所营造的隐逸空间,感触到他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怀;走进何园史料馆,我们还会沿着园主的履痕踪影,走进中国近现代史,走进一个风起云涌动荡变革的社会。当知晓到"走出寄啸山庄"的何芷舫的后辈们的故事以后,人们还会从晚清翰林何声灏不愿为日本军队做事、何仲侣继承父亲遗志命自己学成归来的两个博士儿子创持志大学、何声润捐供"鸿船"救生义渡、何世桢义无反顾投入爱国民主主义运动、何世枚操劳承办持志校务、何朴荪为中共北京大学地下党组织工作到最后一息以及有"科学之剑"之称的中国科学院士何祚床等何家后人的感人事迹中,看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节、情操和才华在何家几代人身上的一脉相承。2019年8月,新中国70周年华诞之际,何家后人(含配偶)何祚庥、何祚榕、黄大用(何祚融),何践(何祚庸),何明(何祚珩)等九人获得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这些何家后人,他们走出何园,胸怀家国天下,与时俱进,把自己的生命融入社会进步的洪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为新中国的崛起和发展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无私奉献,创造出何园更加厚重、华彩的历史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片石山房</p><p class="ql-block">明末清初画坛巨匠石涛叠石的人间孤本。石涛,原名朱若极,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山水画家、开辟了扬州画派,是扬州八怪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通往“朱自清故居”的巷子</p> <p class="ql-block">当天下午四点半参观时间已过,只能门前留个影……</p> <p class="ql-block">返回到扬州皮市街逛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