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梅公园”园名,乃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胡厥文应邀题写。 “红梅公园”是常州市内的老牌公园,是许多老常州人美好的童年记忆,却始建于1958年,开放于1960年。是国家4A级景区,却又是免费开放的“市民公园”。 “红梅公园”由园内著名的红梅阁而得名,我们从南门入园,却是“进门见塔”,巍峨的文笔塔迎面而立。 文笔塔建于南齐建元年间(480-482),原为太平讲寺塔,《武阳合志》载:“太平寺浮屠在邑东二里,地居异已,故呼为文笔峰,相传主邑中文教。”此即“文笔”之由来。 文笔塔是一座具有神奇传说色彩的古塔。《常州府志》载:“相传塔为郡中文笔峰,每祥光腾现,辙开巍鼎之先兆。”果不其然,北宋大观年,常州一地中进士53名。皇帝下令改太平讲寺塔为文笔塔,从此,该塔便成了常州文人心目中的笔魂,每次上京赶考前必未登塔祈祷。 自塔建成后,常州先后出现了15位皇帝,9名状元,1333名进士,还涌现出了一大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优秀人才,文笔塔成就为常州文化的象征。 文笔塔高近50米,底层外径近10米,塔身为砖木结构,造型优美别致,体态轻盈,风格独异,在古塔中独树一帜。文笔塔七级八面,每层有拱门,中有旋梯环绕而上,登塔远眺全城的景色。 文笔塔历经沧桑,几度废兴。1981年在爱国人士刘国钧先生的遗孀刘鞠秀女士及其子女的资助下,古塔修茸一新。 重修文笔塔碑记 1988年修复了“文笔夕照”景区,这是以文笔塔为主体,融纳常州各个历史时期的典故、传说、文物等构成的富有江南园林风韵的景区,它是常州人文荟萃的象征和缩影。 宋代诗人杨万里“题太平寺诗”云:“太平古寺劫灰余,夕阳惟照一孤塔”,这就是“文笔夕照”景名的由来。 巍巍文笔塔每至夕阳通照,顿生“浮图会得游人意,挂住斜阳一抹云”之意境。 文笔夕照以文笔塔为主景,以塔影池为中心,围以笔架山、塔影山房、知音舫、袈裟塔、嘉贤坊等景点,这里的古建筑鳞次栉比,叠石、水景相得益彰,是公园的精华所有。 象征“高山流水遇知音”典故的知音舫 观赏文笔塔倒影的塔影山房 梦笔轩 待月亭 笔架山,笔魂之架。 袈裟塔影 袈裟塔建于明朝,塔高3米余,为五层八角形石塔,是原南宋末年常州抗元义僧万安、莫谦之的纪念塔。 1907年废寺建常州府中学堂时圈入,成为校园一景,后迁入天宁林园。1989年建文笔塔园时迁入并重修。 吴风遗韵,红梅公园八景之一。 孙慎行行书碑 嘉贤坊,纪念常州人文鼻祖季札而建。他曾周游列国,提倡礼乐,宣扬儒家思想,是与孔子齐名的圣人,素有“南季北孔”之称。 嘉贤坊坊高8米,砖木结构,斗拱装饰,飞檐战角,是公园的重要景点之一。 坊东面楹联为“延陵世泽、让国家风”,西面楹联为“春秋争弑不顾骨肉,熟如季子始终让国”。 文笔楼<br>相传文笔楼为常州骚人墨客雅聚和吟诗作画的场所,楼南侧设碑廊,西南建墨香榭、文思桥;正面有梦笔轩、砚池、星聚桥、待月亭、夕佳亭等建筑,寓意文房四宝、一应俱全。 文思桥 极道草堂 梦笔轩 待月亭 公园名为红梅就源自这座飞檐斗拱、尽显古朴的红梅阁。红梅阁始建于唐代昭宋年间,宋代曾作为贡士试院,后成为道院。原称飞霞楼,元代龚子彬遇仙移植云南红梅于此而更名红梅阁。 现存红梅阁为清光绪年重建,建筑古朴厚重,气势雄伟。阁高17米,砖木结构,分上下两层,飞檐双重,筑于2米高的土台上,造型壮丽,斗拱翘角,别具风格。阁的上层祀玉皇、斗老,文昌;下层为祖师堂,祀道教的祖师爷张天师等。现阁内外还保存有紫阳真人刻像、著经处等石刻。 阁前石坊上写有“天衢要道”四个大字,坊柱斑驳尽显沧桑,显出年代的久远。 清代常州著名诗人赵翼曾如此称赞红梅阁的美景:“出郭寻春羽客家,红梅一树灿如霞。樵阳未即游仙去,先向瑶台扫落花”。 冰梅石,千古珍奇遗迹,原是红梅阁前玄妙观的石牌坊上的石柱。 冰梅石呈圆柱形,直径35厘米,高2.5米,柱上石沥汶起,光荧有鳞次,形似梅花纹,石质晶莹如玉,下雨时,雨花沿石纹进流溅出,景象奇特。 紧邻的天宁寺天宁宝塔,常州城市地标,塔高13层153.79米,为国内4000多座宝塔之最,是一座宏伟壮观且富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佛教建筑。 天宁禅寺是常州最著名的寺庙之一,殿宇巍峨、佛像庄严、名僧辈出、法会闻名,得“东南第一丛林”之称。 红梅公园原为天宁寺林园旧址,后来逐步扩建而成。 设“砚池”“塔影池”两大水系,碧水楼阁,尽显江南园林景色。 只是冬季正值疏浚水体,湖水被抽干,景致逊色不少。 水多桥就多,公园里的桥风格迥异,有曲桥、拱桥、平桥、廊桥等。 云影桥,桥上由铭牌称“弋桥”。 云影桥原为天禧桥、弋桥,始建于唐武天如意年间,重建于北宋天禧年间,故名天禧桥,因昆陵驿设在桥东,又称驿桥,简称为弋桥。<br>1986年广化街拓宽,将弋桥按原风貌特色移至红梅公园,登桥远眺,有天光雪影共徘徊之意境,更名为云影桥。 桥名雅致,有意有境,不落俗套,此桥名“伯牙桥”。 艳秋桥 星聚桥 凤桥花径是公园八景之一。 <p class="ql-block">造园、叠石艺术家戈裕良(1764-1830)出生于武进县城(今常州市)东门,字立三。家境清寒,年少时即帮人造园叠山。好钻研,师造化,能融泰、华、衡、雁诸峰于胸中,所置假山,使人恍若登泰岱、履华岳,入山洞疑置身粤桂,曾创“钩带法”,使假山浑然一体,既逼肖真山,又可坚固千年不败,驰誉大江南北。</p><p class="ql-block">2019年戈裕良诞辰255年时,常州市园林局、市吴文化研究会联合在公园文笔塔下建戈裕良纪念碑。</p> 戈裕良纪念碑记<br>戈裕良,字立山,号东郭,乃江南造园一代宗师。所置叠山, 带联络,浑然一体,常州西圃、苏州环秀山庄、南京五松园、常熟燕园、扬州秦氏小盘谷等叠石皆出其手,环秀山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br>清嘉庆间,洪亮吉赞赏戈裕良造园艺术“奇石胸中百万堆,时时出手见心裁”,与明未清初杰出的造园叠石艺术家张南垣并为“三百年来两轶群。”<br>戈裕良出生于常州东门外东岳庙首,祖居则在太平桥季子庙后。民国戊子《洛阳戈氏宗谱》云振英,字保林,生裕昶,裕金,裕良、裕绅四子,祖宅在东直季子庙后《光绪武进阳湖合志》“延陵季子庙,一在天庆观东,太平桥者是也,晋陵令赵彦楼建。”由此推论,裕良祖宅即在大平桥北,季子庙后。<br>古人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南垣东郭,轶群绝类,奇石在胸,宛自天开。南垣者,华亭张涟也:东郭者,毗陵裕也,世人无不景仰。经与裕良族亲共议,今择运渠北涯,笔塔南隅,为园林先哲立碑纪念。碑以湖石为架,浮雕为形,刻其小传,配置小景,融为一体,视作立山,以弘扬华夏圆林之文化,大国工匠之精神。戊戌晚秋榖旦,晋陵寒雪谨记 眼中所见尽是精致的江南建筑和清秀的自然风光, 隆冬,竟暖阳温醺,霜重色浓,树木繁茂多彩,尽显幽深静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