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周末无事,和老伴商量着去高陵昭慧广场和场畔转转。</p> <p class="ql-block">从地铁8号线山门口乘车,途经17个站后到达井上村站,换乘10线,北上途经未央湖、泾渭半岛、崇皇等15个站点后,直接到达目的地昭慧广场。</p> <p class="ql-block">九州县志|高陵县-典故</p><p class="ql-block">高陵县(现称为高陵区),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腹地,泾、渭河交汇区域。以下是高陵区的详细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高陵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是中国建县历史最早的县份之一。2015年8月4日,高陵县撤县设区正式挂牌。</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高陵区位于西安市辖域北部,东靠临潼区,南接未央、灞桥区,西望咸阳市渭城区、连三原县、泾阳县,北望阎良区。总面积294平方千米,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地下水资源丰富。</p> <p class="ql-block">素有关中“白菜心”之称的西安市高陵区,环抱古城的泾渭二水至此清浊并流,湍湍向东,境内发现的包括杨官寨遗址在内的丰富文化遗产,形成了高陵独特的历史积淀和文化风貌,成为了关中地区历史文化名片的重要元素之一。</p> <p class="ql-block">高陵区的考古区划图</p> <p class="ql-block">这是自从我们单位(地质矿产部第二踪合物探大队)86年下半年整体从高陵通远坊搬至西安后,我和老伴最自由自在的一次故地重游了。走出地铁10号线终点站,面对熟悉的地名,却十分陌生的环境,此刻才感到:虽然才短短的几十年,但由于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我们昔日曾居住过,很熟悉的城市竟然不敢相认了。为了节省时间,我俩叫了辆电动车直奔昭慧广场。</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拍自昭慧广场</p> <p class="ql-block">我俩顺着昭慧广场转了一周,耳边仿佛萦绕着古人的诗篇。巍巍古塔,悠悠千年,令人心驰神往。</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昭慧塔下,是高陵博物馆,高陵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在这里发现的马南遗址和灰堆坡遗址,以及著名的杨官寨遗址,证明高陵为中国古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博物馆里展出杨官寨遗址出土文物,几乎都是复制品,游客们要看真品须到陕西考古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以下图片拍自高陵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高陵历史博物馆分为一二三展厅,加之石刻长廊,上展物品约为250余件。</p> <p class="ql-block">第一展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高陵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高陵区昭慧广场南端仿古建筑群内,东距西禹高速高陵出口1公里。是高陵区唯一一座综合性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展陈面积约1400平方米,馆舍呈现轴线对称结构,为仿唐园林化设计,形成了一亭一院、两廊两区、两馆六厅的建筑布局。博物馆以专题展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高陵人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资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专题展的方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展示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高陵人生产生活的历史文化遗存及资料。物馆分室内展示陈列和室外展示陈列两大块。室内展示陈列主要包括历史文化展厅、经济社会发展展厅、红色文化展厅和临时展厅,展示了高陵本土出土的各时期珍贵文物、经济社会发展实物资料、党史文化实物资料等;室外设碑廊长度约100米,面积约200平方米,主要以高陵碑石为主,集中展示中国碑石文化。</p> <p class="ql-block">文物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是历史的凝固和文明的体现。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的积淀,不仅是现代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保护和利用文物资源、弘扬历史文化,加快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高陵博物馆,承载了高陵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积淀,来这里走走看看,亲身感受一下蕴含在文物背后的历史信息、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相信你也会和我一样,在学习了解博大历史文化成就与光荣的同时,不断增强一份文化自信。</p> <p class="ql-block">在高陵博物馆室外展陈西南角,矗立着国家一级文物、陕西省重点文保单位——李晟碑。</p><p class="ql-block">李晟碑,又名三绝碑。唐大和三年(829年)立。原址于20世纪60年代发掘于高陵耿镇马北村东渭桥北李晟墓西北200米,该碑通高4.35米,宽1.48米,厚度46厘米。碑螭首龟蚨的造型,碑文楷书,共34行,每行61个字,主要记述了唐代中期军事名相李晟生平传略及其战功业绩。</p> <p class="ql-block">李晟,字良器,洮州临洮人(今甘肃定西临洮人),曾任太尉、中书令。李晟出生于尚武之家,从小跟随父亲练习武功骑射,风雨无阻,练就了一身出类拔萃的本领。李晟一生忠君爱国,骁勇善战、深谋远虑,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18岁时,在河西节度使王忠嗣部队为小将,一位剽悍的吐蕃将领杀死了不少唐兵,吓得官兵胆战心惊,李晟一箭将他射死,“三军欢奋”,故而赢得“万人敌”美誉。大历万年,灵州被围,他亲率千骑大破吐蕃军,抓获敌军主帅,解了灵州之围,被朝廷封为合川郡王。唐德宗李适时期,泾原兵变,节度使朱泚作乱,判军盘据京城,皇帝出逃到乾县,唐王朝岌岌可危,李晟得知皇帝蒙难,心急如焚,不畏困难,从代州出发,很快赶到渭北,屯兵在东渭桥畔,浴血杀敌,大破判军,后来收复京城,挽救了唐朝的历史命运。在他67岁去世时,唐德宗亲临吊祭,并废朝五日,并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葬礼。</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的李晟碑,雕工精湛,主要记述了唐中期李晟将军生平的传略及其战功业绩。因碑文由当朝宰相裴度亲自撰写,柳公权书写,加之碑主李晟的战功卓著,三者见绝,该碑也被称为:文绝、书绝、功绝的“三绝碑”。李晟为唐德宗时期大将,朱泚作乱,李晟率兵平叛,在东渭桥畔与朱泚激战获胜,收复了京城。被封西平郡王。</p> <p class="ql-block">李晟碑碑文由唐宰相裴度亲自撰写,裴度是一位中兴名相,历时七朝,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字由著名书法家、楷体四大家之一、柳体的创始人柳公权书写,碑额篆刻的“唐故太尉兼中书令西平郡王赠太师李公神道碑”。加之碑主李晟的战功卓著,三者见绝,被称为:文绝、书绝、功绝的“三绝碑”。1956年被列为陕西第一批重点文保单位,1998年被陕西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列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以下照片为拍自昭慧塔院内</p> <p class="ql-block">渭北第一塔--昭慧塔</p><p class="ql-block">昭慧塔,又名三阳寺塔、高陵塔。.</p><p class="ql-block">据三阳寺塔下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碑记载,塔原建于三阳寺昭慧院内,因寺址地处泾阳、咸阳、渭阳交汇处,三地皆“阳”,故称三阳寺,塔因寺得名,亦称“三阳寺塔”。</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昭慧塔通高53米,塔底直径9米,顶部为圆形宝瓶式。一层南北两个券门,其余层正东、南、西、北四个券门。是典型的唐代密檐式砖塔,八面十三级。一层至八层形似楼阁,九层以上层高与面宽递减,层檐密叠,如圆锥至塔顶,整体为楼阁和密檐的混合式样。塔身的叠涩出檐、檐角微上挑等细节处理,展现出精巧的结构。除了看起来更美,结构上也保证了塔的稳定和耐久。</p> <p class="ql-block">塔内有砖阶盘旋而上,可供人登顶远眺。明代陈维宁曾登塔题写《登高陵塔有感》,描绘了登塔时所见的壮阔景象和感受。</p> <p class="ql-block">昭慧塔确切的建筑年代,是以其构造特征及塔下地宫出土的北周造像石等文物被认定的,为唐中期大中年间(847-859年)。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曾重修昭慧塔,并立有碑记。最近一次1981年至82年的全面维修,即是我们今日所见。</p> <p class="ql-block">见证过佛教文化的兴衰,也经历了地震及时间的考验,昭慧塔仍清秀挺拔地伫立在三阳之处,被誉为“渭北第一塔”。</p> <p class="ql-block">黑神话悟空已风靡于神州大地多时,不禁使人想起电视剧里唐僧扫塔时的哼唱:</p><p class="ql-block">夜色昏暗灯不明,</p><p class="ql-block">知是宝塔第几层。</p><p class="ql-block">一片禅心悲众生,</p><p class="ql-block">师徒扫塔情殷殷。</p><p class="ql-block">驱散妖雾乾坤净,</p><p class="ql-block">换来晴天月儿明。</p> <p class="ql-block">临展厅里供游人观赏的是一些奇石怪石和一些具有高陵地方特色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高陵奇石博物馆优秀文创产品是:长14厘米、宽9厘米的创意书签。</p><p class="ql-block">书签以西安高陵奇石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华神龟”为主题设计,它是方便读书的一个工具。</p> <p class="ql-block">中华神龟石,此石长102公分,宽101公分,厚48公分,重达近吨。其酷似巨龟,背甲有五彩鳞片,状如王代王冒,而头颈伸出,短尾低垂,尤其眼目半睁,好像初醒,莫不啧之称奇。</p> <p class="ql-block">庄子曾说:吾闻楚有神龟,已三千岁矣。龟出现于石炭纪,与恐龙为同一时期动物,恐龙灭绝,龟仍在繁衍。而红河石为中国古老石种,此石又捞于红河深处,采着此石真令人无限遐想,巨石是古代的神龟变吗?还是神龟以巨石再现?</p> <p class="ql-block">家有龟石,自然生长寿之喜,但龟石不仅象征长寿,它更是图腾,传说女娲以龟足撑天,龟负河图给伏羲,龟助大禹治水,它有为国为民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革命战争年代,当地可歌可敬的先驱们曾躲在昭慧塔里秘密开会联络。</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游览参观完昭慧广场后,叫了一辆电动三轮车到场畔门前。</p> <p class="ql-block">高陵场畔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高陵区通远镇仁村,是一个集农耕文化展示、休闲农业体验于一体的园区。</p> <p class="ql-block">场畔似乎要关门歇业的样子,我和老伴走了一圈,就碰见了不到5位游客。</p> <p class="ql-block">高陵场畔:繁华不再,门可罗雀的落寞之景!</p> <p class="ql-block">曾几何时,西安高陵场畔生态农耕文化产业园,承载着关中农耕文化传承的使命,带着打造全省有影响力休闲农业园区的期许,盛装开园,一时声名远扬。它规划面积达240亩 ,投资2000万元,设有博物馆区、农耕文化体验区、生态农业葫芦展示区等多个区域,关中农耕文化博物馆更是藏品上万件,藏量高达35万余件,堪称中国农耕文化传承的重要基地,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感受关中农耕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然而如今,当你踏入高陵场畔,入眼的却是另一番惨淡景象。曾经熙熙攘攘、车水马龙的大门前,如今门可罗雀。空旷的停车场上,稀稀拉拉地停放着几辆车,与往日的热闹形成鲜明对比。走进园区,主街道上,许多商铺大门紧闭,卷帘门上布满灰尘,透过模糊的窗户,能看到店内商品摆放杂乱,货架上积了一层厚厚的灰,显然已经很久没有营业了。那些曾经售卖关中特色小吃、手工艺品的店铺,如今已是人去楼空,只留下空荡荡的店面和褪色的招牌,在风中孤独地摇曳,诉说着曾经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农耕文化体验区内,各种体验设施无人问津。犁地、剥玉米、磨面等农事体验项目的工具随意地摆放着,有的已经生锈,失去了往日的光泽。曾经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如今只有寂静相伴,偶尔传来几声鸟鸣,更增添了几分落寞。博物馆区,虽然藏品依旧丰富,但前来参观的游客寥寥无几。</p> <p class="ql-block">曾经引以为傲的特色项目,如今也难以吸引游客的目光。斗羊表演的场地杂草丛生,似乎已经很久没有举办过表演了;地道、地坑院体验区,大门紧闭,门上的锁都已生锈,仿佛在拒绝人们的到访。</p> <p class="ql-block">我和老伴在十分低落的情绪驱驶下,匆匆走遍场畔的各个角落,然后来到位于大门里的雕饰艺术找位坐下小憩。</p> <p class="ql-block">边休息边等侯下午四点到高陵城里的班车。时间已过,左等不来,右等不到。在门口路边问当地老乡,他们说只要没过去,肯定有。无奈,只好怀着躁虑的心情耐心等待。</p><p class="ql-block">快5点钟了,终于看到一辆中巴公交车缓缓驶来,经打听,原来是司机有事晚发了。</p><p class="ql-block">哎!一个寂落的圽畔,加上不靠谱的交通,走向衰败,还要询问原因吗?</p> <p class="ql-block">路过鹿苑神曲转盘!</p> <p class="ql-block">高陵场畔从曾经的辉煌到如今的惨淡经营,原因是多方面的。周边旅游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新的旅游景点不断涌现,分散了客源;自身的宣传推广不足,未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网络时代缺乏足够的曝光度;园区部分设施老化,未能及时更新维护,服务质量也有所下滑,导致游客体验不佳,口碑下降,逐渐被游客遗忘。曾经备受期待的高陵场畔,如今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未来的路在何方,充满了未知与迷茫。</p> <p class="ql-block">以一首《咏高陵场畔之衰》作为场畔之游的后记吧!</p><p class="ql-block">曾喧场畔客如潮,今寂荒庭锁寂寥。</p><p class="ql-block">褪漆招牌风里晃,蒙尘展柜锈中凋。</p><p class="ql-block">农耕旧具无人问,斗羊空台蔓草凋。</p><p class="ql-block">往昔繁华皆作忆,残阳斜照影萧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