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八滩镇红色记忆与文化之旅

江苏滨海县辛立和

<p class="ql-block">  八滩镇是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下辖的建制镇,地处滨海县中部,总面积约112平方公里,户籍人口约8.9万人。该镇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因早期八户人家聚居滩涂而得名,现辖2个社区和20个行政村。八滩镇以三产服务业和蔬菜种植为特色产业,拥有工业企业38家,综合商店或超市63家。文化方面,该镇是江苏省“群众文化先进镇”,传统淮剧和民间器乐《五大宫曲》被收录为国家非遗。交通便利,S226、S327省道及多条县道贯穿全境,距沿海高速20公里,滨海港港口15公里。重要景点包括古黄河湿地生态园、苏北民俗文化街和王桥战斗烈士纪念塔。</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25年6月6日的江苏滨海县八滩镇,天气阴沉多云,但丝毫不减我对这片土地的向往。这一天,我探访了八滩镇的多个地标,从酒厂到学府,从新街道到革命遗址,每一处都让我感受到古镇浓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我首先来到的是八滩五醍浆酒厂,这座在当地颇具名气的酒厂不仅承载着悠久的酿酒传统,其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酒厂外飘扬的旗帜和醒目的“五醍浆”招牌在微风中摇曳生姿,仿佛诉说着这里酿造技艺的精湛。侧面不远处,一座多层建筑外墙蓝白相间,“五醍浆”三个大字格外醒目,办公楼前的红旗随风招展,为整个酒厂办公区、生产区增添了一片亮色。</span></p> <p class="ql-block">五醍浆酒厂历史悠久,生产的"五醍浆″系列酒名扬海外,历史上曾经创造骄人业绩,一度成为滨海县就业、创税骨干企业,职工多达一千人以上,但在计划经济时期多年经营中,也常拖欠职工工资保险,我在任社保处主任时,为维护职工切身利益,多次在厂会议室向该厂领导宣讲政策法规和強制征缴社会保险基金,但多种原因该厂仍拖欠较多,加之其他债务,企业濒临倒闭,职工下岗,最终只能破产拍卖。现在的"五醍浆″酒厂,虽为民营企业,但效益提高,经营火爆,在民营企业中仍为皎皎者,品牌响亮、又是县域创税大户。</p> <p class="ql-block">五醍浆酒厂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多年的老办公楼仍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老酒厂南厂的水塔见证了历史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随后,我参观了八滩中学,这所知名学府的大门上方悬挂着“海县八滩中学”的横幅牌匾,校园内绿化带环绕,环境整洁有序。站在门口,仿佛能听见校园内朗朗书声,感受到学子们朝气蓬勃的气息。这里不仅是知识的殿堂,也是未来希望的摇篮。就是这所中学,走出多位杰出人才,国家栋梁。1970年底就有100多名高初中毕业生到大西北203部队及5911部队军营锻炼成长,表现优异。"文革″中一度叱咤风云的清华大学蒯大富就是从这所中学走出的名流。</span></p> <p class="ql-block">八滩中学现在每年仍有200多人考入高等学府深造!</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滩中学门前,是一条繁华攸商业街。漫步于这充滿商业气氛的繁华街道,感受到这里是商业与生活的交汇点。在批发市场入口处,拱形门楼装饰精美,两侧店铺林立,其中“杨记炒货″"王家牛肉″″八滩酒业专卖”的招牌尤为吸引人。红灯笼高挂,节日氛围浓厚,即便天空阴沉,也掩盖不了这里的热闹与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八滩街道干净整洁,张灯结彩,不愧为全国百家知名城镇之一。</p> <p class="ql-block">  八滩王桥战斗是1943年3月新四军在江苏滨海县(当年为国民政府阜宁县八滩区、新四军苏皖边区阜东县八滩区)对日伪军的一次重要战役,以歼灭敌军、收复八滩镇为核心战果。1943年2月,日伪军对盐阜抗日根据地发动第二次大“扫荡”。3月29日,日军山本中队178人及伪军朱宝元部、徐继泰部共500余人第三次侵占八滩镇,企图建立据点威胁根据地。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决定趁敌立足未稳发起突袭‌。战斗由24团团长谢振华指挥,主攻部队分三路合围。二营从王桥口北侧突击,一营负责消灭镇内伪军,特务营从东南侧助攻‌。</p><p class="ql-block">‌ 30日晚9时30分发起总攻。二营副营长王光汉率突击队摧毁日军通讯设备,切断其求援通道。伪军20分钟内被击溃,日军退守王家油坊大院顽抗‌。为速战速决,新四军用煤油棉球绑手榴弹引燃日军据点,最终全歼守敌。东坎增援敌军被三营击退‌。</p><p class="ql-block">‌ 王桥战斗击毙山本中队长以下日军100余人,歼灭伪军200余人,缴获迫击炮2门、机枪3挺、步枪250余支‌。</p><p class="ql-block"> 此次战斗我军也有较大损失‌:副营长王光汉等48名指战员牺牲,团长谢振华等百余人负伤,地方武装和当地群众也牺牲30余人‌。</p><p class="ql-block"> 王桥战斗意义十分重大,它粉碎了日伪军控制滨海地区的企图,保证了新四军军工盐场的安全生产,为部队提供经费等后勤保障,迫使东坎敌军撤退,成为苏北战场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战后修建的八滩烈士陵园现存纪念碑、纪念馆和英名录,纪念牺牲将士‌。</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八滩是历史悠久的海滨重镇,更是一片充满传奇的红色土地,我专程来到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前,缅怀那段烽火岁月,致敬瞻仰革命英雄先辈。陵园内巍峨的纪念碑上镌刻着“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碑上鲜红的五角星在灰暗的天幕下熠熠生辉。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师八旅二十四团指战员在此英勇奋战,留下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多名指战员和地方民兵为抗击日伪侵略和保卫人民利益,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站在这片土地上,站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遥想当时激烈的战斗场景,追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更觉国家发展变化和人民幸福生活来之不易。</span></p> <p class="ql-block">  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和纪念馆,镌刻有当年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姓名和战斗场景。参加此次战役的新四军三师八旅和当地参战的热血青年,在取得抗战胜利后,历经多次改编,转战全国各地,出现很多师、军以上精英骨干。笔者1984年5月在甘肃平凉市采访本部老首长时,在平凉街上和战友说话交谈时,突然一位50多岁女士即刻上前,拉着我的手说″请问解放军同志你们是江苏省阜宁的吗?″我告诉她是江苏省滨海县,她不知滨海县在哪里。就又问你知道阜宁海边的八滩吗?我说知道,现在是我们滨海县的下属镇。她听了激动的泪水泉涌,连连说,"几十年了,终于见到家乡人亲人啦″,拉着我们到她家稍坐,讲述了一段深情往事。</p><p class="ql-block"> 她告诉我们,1940年底新四军到盐阜开辟抗日根据地,她老家阜宁县八滩也驻有一批新四军部队,10多岁的她看到部队爱国爱民,积极抗日,也参加了儿童团,1943年王桥战斗胜利后,她才14岁,对新四军无限崇拜,十分向往,在部队转防时,年幼无知,一时冲动,竟瞒着家人跟部队一位排长随队出走了,一转眼40年,有了两个小孩,爱人在平凉军分区任副司令员,由于她没有文化、又有思想顾虑,加之过去交通信息闭塞,山高水长,一直未与家人联系过。几十年来她日夜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在大西北平凉街上偶然听到乡音乡亲,就像见到家人一样。我们非常理解她、并安慰她,介绍了家乡几十年翻天覆地的变化,并答应她一定回滨海时设法寻找她的家人。后她在我们帮助下,终于和八滩家人联系上了,九十年代,她和老伴、孩子曾专程到滨海八滩探亲,并到王桥战斗烈士纪念碑祭奠,向巳故老战友敬献了花蓝。后来她的两个小孩都在部队锻炼成长为师职以上领导,十分关心母亲家乡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互联网的时代,她或她的子女家人,当年三师八旅24团的老革命和他们后辈亲友,一定会刷到这个视频链接,或许有丝丝蔚藉,脑海中泛起层层浪花,也是我编发此图文的又一目的。</p> <p class="ql-block">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人杰地灵精英涌现。这个小镇多少年来走出无数高官大腕、学者名流。其中很多青年在部队中建功立业,传承红色基因,很多军、师、旅、团领导在军旅生涯中创造辉煌,保证国家安全。退役战友们更是在八滩古镇常常相聚交流,共忆激情燃烧的战斗岁月,传承发扬人民军队光荣传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18px;">  古镇八滩之行,时间虽短,却让我再次从学习思考、传递信息角度简单介绍她独特的海滨古镇的历史演进,与友友一起深刻体会到革命老区的红色文化魅力与人民群众的开拓创新精神。这样的海滨小镇无论是先民开埠、醇香美酒、百年学府,还是繁华街道与英雄丰碑,都值得我们站在理性高度学习研究、用心铭记,传承发扬,更好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迈步在改革开放的新时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