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西市文化艺术中心东北雪公益大讲堂:画理与画论

霄川

<p class="ql-block">画道从来意趣先,形神兼备韵相连。</p><p class="ql-block">笔端悟得天然理,纸上乾坤别有天。</p> <p class="ql-block">2025年6月5日星期四,鸡西市文化艺术中心东北雪公益大讲堂,有幸请到了王英南老师,为画友们讲演了一堂生动的“画理与画论”公益课。</p> <p class="ql-block">王英南简介:王英南,男,1989年生于黑龙江省密山市,2009年考入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系,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系吉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2017至2023年先后游学、任教北京、上海等地。2022年通过黑龙江省“人才引进计划”回到鸡西市,现任黑龙江省鸡西市文化艺术中心美术辅导员。书画作品多次入展获奖。2013年作品《桃源仙境》入选东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创作展获一等奖并留校收藏。2016年作品《山亭听雨》入选“吉林省中国梦·家乡美一龙宝斋杯书画展” 三等奖。2020年作品《泛海》入选“上海市第七届教师书法大赛”优秀奖。2024年作品《岁岁安澜》获第二届黑龙江省“于志学杯”冰雪画作品双年展金奖。</p> <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画的画理画论:笔墨间的哲学与美学交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画,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璀璨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哲学表达、一种精神寄托。在传统画的创作与品鉴中,画理画论犹如基石与脉络,贯穿始终,指导着画家的创作实践,也为观者开启理解画作内涵的大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传统画的哲学根基:天人合一与自然之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源远流长,深刻影响着传统画的创作理念。道家主张“道法自然”,认为自然是最高的法则与审美标准,画家应师法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灵感与力量,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在山水画中,画家通过描绘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元素,展现大自然的雄浑壮阔、宁静祥和,传递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如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巨峰巍峨耸立,瀑布飞泻而下,商旅在山间穿行,整幅画作气势磅礴,生动展现出自然的伟大与人类在自然中的渺小,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儒家思想则强调人的品德修养与社会责任,这种观念也融入到传统画中。画家通过描绘人物的神态、动作和服饰,展现人物的品德、气质与精神风貌,以达到“成教化,助人伦”的目的。例如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曹植与洛神之间的爱情故事,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不仅展现了人物的美貌与情感,更传达出儒家所倡导的情感节制与道德规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核心理论:气韵生动与以形写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气韵生动”是中国传统画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最早由南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提出,并列为“六法”之首。它强调画作要展现出生命的活力与气息,使观者能感受到画中形象的生命力与精神内涵。气韵不仅体现在人物的神态、动作上,也体现在山水、花鸟等题材中。一幅气韵生动的画作,即使描绘的是静止的物体,也能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机与活力。如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寥寥数笔,却能将鱼、鸟等动物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独特的笔墨和构图,传达出一种空灵、孤寂的气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以形写神”由东晋顾恺之提出,主张通过对物体外形的描绘来传达其内在的精神气质。形是神的载体,神是形的灵魂,画家在创作时要注重捕捉对象的神韵,不能仅仅追求形似。在人物画中,画家通过描绘人物的眼神、表情等细节,展现人物的性格、情感和内心世界。如阎立本的《步辇图》,通过对唐太宗和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形象刻画,生动展现出唐太宗的威严与禄东赞的恭敬,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形神兼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笔墨语言:独特的艺术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笔墨是中国传统画独特的艺术语言,也是体现画理画论的重要载体。笔,包括用笔的力度、速度、节奏和变化;墨,包括墨色的浓淡、干湿、焦润等变化。笔墨不仅用于描绘物体的形状和质感,更能传达画家的情感和个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骨法用笔”是笔墨运用的重要原则,强调用笔要有力度和骨气,如同书法中的用笔一样,讲究线条的挺拔、刚劲和富有韵律感。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如中锋、侧锋、逆锋等,创造出丰富多样的线条效果,表现物体的形态和质感。如吴昌硕的花鸟画,用笔雄浑有力,线条苍劲古朴,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墨法的运用也极为关键,“墨分五色”,即通过水与墨的调和,产生焦、浓、重、淡、清五种不同的墨色变化,营造出丰富的层次感和立体感。画家通过巧妙运用墨法,表现出山水的远近、虚实,花鸟的生动、细腻。如黄宾虹的山水画,以积墨法为主,层层叠加,墨色浑厚华滋,展现出山川的深邃与厚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意境营造:心灵的诗意栖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意境是中国传统画追求的最高艺术境界,是画家通过笔墨和构图所营造出的一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艺术氛围,能让观者在欣赏画作时产生联想和共鸣,感受到画家所传达的情感和思想。意境的营造需要画家对生活有深刻的感悟,对自然有敏锐的观察力,以及高超的艺术技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山水画中,画家常常通过描绘山水的清幽、宁静,表达自己对自然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在花鸟画中,画家通过描绘花卉的娇艳、灵动,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如王维的山水画,以简洁的笔墨描绘出空灵的山水意境,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禅意;宋徽宗赵佶的花鸟画,细腻入微,意境优美,展现出皇家的富贵与典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画的画理画论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它融合了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的元素,体现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观念和精神追求。从哲学根基到核心理论,从笔墨语言到意境营造,每一个方面都相互关联、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当代社会,深入研究和传承中国传统画的画理画论,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当代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p> <p class="ql-block">主讲:王英南</p><p class="ql-block">编辑摄影:裴晓川</p><p class="ql-block">初审:郭永斌、侯广春</p><p class="ql-block">定稿:张兆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