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绘画】荔湾乡愁

晓谈

<p class="ql-block">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珠水三江汇聚白鹅潭,东延南流,缱绻着我们童年的西关。</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96年,南越王宫外,陆贾手植的荔枝树红了第一茬。两千年的香甜,酿造了“荔湾”这个名字。</p> <p class="ql-block">一口通商的年代,十三行一带帆樯如林,白银如水。</p> <p class="ql-block">愚以为“十三行”是指十三种行业,原来是个俗称,官方名称为“外洋行”,地点在现在的文化公园及“海皮”一带。</p><p class="ql-block">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控制外贸的官方代理机构,外国商人在广州的贸易活动必须通过十三行进行。</p> <p class="ql-block">旧时湾内西关一带,池塘遍布,河涌如网,水上占地一半有多,因而地名叫半塘。</p> <p class="ql-block">船头堆蚕沙(蚕粪),塘泥敷于桑树根部,体现“桑茂-蚕肥-鱼旺-泥丰”生态循环,这里藏着珠三角古老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这里还特产莲藕、马蹄、菱角、茨菇和茭笋,合称“五瘦”,缘是它们均为“瘦物”。</p> <p class="ql-block">半塘五瘦,名字太俗了。旧时“半”“泮”相通,方言“瘦”“秀”互谐,后来半塘渐称为“泮塘”,“五瘦”改谓“五秀”,文雅多了。</p> <p class="ql-block">现在泮塘一带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五秀”种植再没有立锥之地了。要目睹“五秀”芳容,只能到泮塘一带的酒家食肆,尝尝“泮塘五秀”的特色莱。</p> <p class="ql-block">锦纶会馆始建1805年,是研究清代资本主义萌芽和广州商贸发展史的重要实证。</p> <p class="ql-block">一梭一杼织就“软黄金”,五丝八丝换得白银船。</p> <p class="ql-block">会馆先后 7 次重建、重修和一次整体移位。</p> <p class="ql-block">光绪十四年(1888年),七十二县陈姓族人捐建的“陈氏书院”落成。屋脊陶塑的书生们,至今保持着赴京赶考的姿势。</p> <p class="ql-block">祠堂集岭南建筑工艺装饰之大成,展示了岭南建筑的木雕、砖雕、石雕、陶塑、灰塑、铜铁铸及彩绘壁画等建筑装饰的高超技艺。</p> <p class="ql-block">西关大屋的三重门组合体现了广府民居对气候的适应性和防卫要求。</p> <p class="ql-block">矮脚门隔尘世,趟栊纳清风,硬木大门守平安——三重门锁住的,是岭南的智慧,也是西关的烟火。</p> <p class="ql-block">瓦间藏风雨,天窗纳星辰——“拉埋天窗”的婚俗,便始于这方寸间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花阶砖,满洲窗,岭南富家之吉祥。</p> <p class="ql-block">从恩宁路十二甫西关大屋走出的“中国铁路之父”,笔下有铁轨通向远方,他主持修建京张铁路,首创“人字形”线路,打破了外国技术垄断。</p> <p class="ql-block">西关除了出名人,也出美女。粤人皆知: 东山少爷,西关美女……</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二十年代,钟声里的西堤。</p><p class="ql-block">老荔湾南,这里有生活最低层的水边疍家人,有旧中国最早和最高的“摩天大楼”,叫“大新”公司。同期建造的还有粤海关大楼(大钟楼)、邮政大楼等一批西欧建筑,与西堤江面“火船”(机动船)、乌蓬小船成为繁华的“广州外滩”。</p> <p class="ql-block">沙基惨案是1925年6月23日发生于中国广州的帝国主义武装镇压事件。为声援上海五卅运动,广州各界群众十万人集会游行。当队伍行至沙基路时,英法军警向游行群众开枪扫射,造成52人死亡、170余人重伤的惨剧。</p> <p class="ql-block">立碑记血案,毋忘此日,沙基路改名为六二三路。</p> <p class="ql-block">1938年,日本仔用飞机投放燃烧弹,“大新”被火持续燃烧了四天三夜,只剩下一个焦黑的水泥壳。</p> <p class="ql-block">解放后,这座大厦再次加固装修后,成为广州地标,新的名字叫“南方大厦”。你去过未?那时,未去过南方大厦,都不算去过广州。</p><p class="ql-block">我常在那排长长的无线电柜台前流连。一周早餐没吃,用节省下来的钱买了一个收音机零件: 一枚活动矿石。价线很贵,0.31元。</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南方大厦对面有个文化公园,游乐设备不少,有木马转盘和飞机转盘,还有一个高高“摩天轮”,当时叫“风兜”。你坐过未?</p> <p class="ql-block">青麻石街,承载着历史的厚重。纵横电线,续写着西关变奏曲。</p> <p class="ql-block">驿巷高基洪寿直,如入迷宫路不直。</p> <p class="ql-block">落雨大,水浸街,没人担柴上街卖。</p> <p class="ql-block">那时上学可以光着脚Y子,但上珠算课不带算盘一定会受老师批评。</p> <p class="ql-block">还记得那时民间野泳吗?珠水清澈,每到夏天,我们由荔湾下水,近者游千米到对面“海角红楼”,远者6、7千米游到黄歧石门上水。那时不叫野泳,代号“练兵”。</p> <p class="ql-block">太平路、清平路、杨巷路的鎏金岁月——这里曾是中国南方的华尔街,一打纽扣也能换一船生丝。</p> <p class="ql-block">带河路上有个玉器墟,日日都是墟日。价钱点样?不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千金难买心中玉。</p> <p class="ql-block">三月三,北帝诞,仁威烟绕百姓间。</p> <p class="ql-block">想知道文化公园中心台、恩宁路八和馆和村口榕树头演出最流行什么剧种的乐曲?听听本篇的背景音乐,就知道了。</p> <p class="ql-block">四月八,龙船透底挖——沉睡百年的坤甸木在汗水中苏醒,龙头雉鸡尾扬起西关人的倔强。"*</p> <p class="ql-block">那年“自摸”了一台“14吋”,天台每晚都成了“电影院”。架了一副“鱼骨”天线,居然收到以前老街坊的武打片,主角曾经住在永庆一巷13号,各字叫“李小龙”。</p> <p class="ql-block">北来的皮鞋老兄问路: “上茶楼,怎么走?”</p><p class="ql-block">广州的拖鞋老伯热情: “借女士光扶男,你先做乡下狗。你不要出洋相,进了地屎铺,有干莲香查楼。”</p> <p class="ql-block">老伯比划半天,老兄才明白: “这里是光复南路,你先走上、下九路。你不要出杨巷,进了第十甫路,有间莲香茶楼。”</p><p class="ql-block">皮鞋老兄连忙用0.5版粤话回谢: “唔该晒。”</p> <p class="ql-block">一盅两件,喝的是茶,叹的是时光。这一叹,叹了一百多年。</p> <p class="ql-block">艇仔粥是又平又正的特色美食,由珠江三角洲的水上人家(疍民)所创。用新鲜捕捞的鱼虾蟹蚬等食材熬粥,配上炸花生、鲜芫茜等,鲜美可口。这种经营最早在荔枝湾、西濠口等水域流行。</p> <p class="ql-block">沙面在宋、元、明、清时期曾是中外通商要津。1859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英法两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沙面租借条约》,将其划为租界,并人工挖掘沙基涌,使其成为独立小岛,成为外国领事馆、银行。图中为岛上众多西欧建筑之一: 是犹太人开的沙宣洋行。当年岛上洋人嚣叫: 华人与狗不得进入。</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步入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实业家霍英东先生来到沙面,面对三江交汇的白鹅潭,决定在此处建造白天鹅宾馆。这是中国第一家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自己管理的合资宾馆。1983年隆重开张之日,宾馆敞开大门,向老百姓开放。</p> <p class="ql-block">宾馆建地,是沙面岛南水边,百年前这里有间“鬼棚”——洋人的划艇俱乐部。水边连绵停靠看固定和游动的花艇,黄流黑道明潮暗涌。后来一场意外“火烛”,黑烟蔽日,情景像史上的火烧赤壁。</p> <p class="ql-block">338岁的樟树王——它的年轮里藏着沙面岛从“维多利亚酒店”到“胜利宾馆”的转身,见证了旧时的耻辱和新中国的辉煌。</p> <p class="ql-block">今年未到芒种时,</p> <p class="ql-block">荔香已经飘西关。</p> <p class="ql-block">风风雨雨二千春秋,</p> <p class="ql-block">心心念念一湾乡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