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老家在桃江高桥镇山区一个叫龙潭桥的地方。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里六个自然村分为了六个大队。</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这里曾属梅山地区,老一辈曾有习武、打猎、用草药或用梅山古法治病的习俗。</p><p class="ql-block"> 山民生病了,一般都是用单方治。比如:受了凉,发烧咳嗽,浑身无力,就是用艾叶,放两个鸡蛋一起煮水喝,然后盖上被子睡一觉,发身汗就好了!拔火罐,扯(刮)痧也是常用的办法。</p><p class="ql-block"> 如手上或脚上长有鱼瘤子(鱼疔),单方就是找一个3—4月的嫩桐籽,将鱼瘤子用针扎出血,将嫩桐籽切开往鱼瘤子上面檫,用完一个嫩桐籽后,七天左右就完全好了。</p><p class="ql-block"> 此外,治火烧伤的有梅水洞李ΧΧ的母亲,她用草药治好的火烧伤可以不留疤痕。治蛇伤的有我们村的“春干筋”,用梅山古法专治鸡眼的“兰桂ΧΧ”,善于梅山古法推拿的有安化下来的瓦匠“ΧΧ波”……。</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前,山里人生了病,就是自己搞些单方吃,不到起不了床,一般不会到高桥铺里去请郎中(医生)来看病。</p><p class="ql-block"> 现在我看到有些人诋毁中医,心里很不是滋味,使我想起那些年我们龙潭桥诊所的往事,想起那些为乡村医疗事业贡献一生的中医医生。……</p> <p class="ql-block"> 解放后,龙潭桥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改善。1951年萝卜洞伍次龙按照桃江卫协会要求,在钟鼓塘五行里(王Χ苏家)正式建起了(公立)石井头乡龙潭桥诊所。刚开始,只有他一名中医医生,负责龙潭桥“洞里”六个大队的医疗保健。</p><p class="ql-block"> 伍次龙,1915年3月出生,石井头罗溪(萝卜洞)人。1931年(十六岁)从师学中医三年,1934年(十九岁)在天井山乡开私人诊所(解放前,罗溪属天井山乡管,解放后划归石井头乡管),1950年加入桃江县卫协会(入公职)。</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伍次龙医生</span></p> <p class="ql-block"> 虽初期龙潭桥诊所只有伍次龙一名医生,但伍医生从不耽搁看病出诊。要知道在我们山区,跟贵州一样,地无三尺平,出门不是下坡,就是上坡。从钟鼓塘到月亮石、蓑衣田一直都是上仑,徒步需要差不多两个小时才能抵达,到楕栗洞罗家仑上、易家湾、界排仑、萝卜洞也是上仑,也要这么久时间;下到梅水洞、曹家段、横头洞、斋家山也是崎岖的山路,沿途要多次过罗溪河,有时便桥因涨水被冲垮了,还要涉水过河。</p><p class="ql-block"> 若患者病情比较紧急的,背着药箱的伍医师,跟着家属,步伐很快,甚至一路小跑着。出诊路上,他的身影总是那么风风火火!</p><p class="ql-block"> 有时病人家属很晚来接医生看病,伍医生也要出诊。看完病后,又要随病人家属打着火把返回诊所捡药(因诊所看病捡药就是他一个人)。那个时候根本不存在给医生送红包的事情。因为比较穷,去诊所捡药钱不够,本来开了五副中药的也只好先捡三副,回去筹钱再来捡剰余两副。</p><p class="ql-block"> 我印象最深的是1960年大食堂时代,我腊姨根据大队安排从楕栗洞搬到了钟鼓塘油榨里带人(类似大队幼儿园),有天突发疾病,晕倒在地,牙关紧咬,面色苍白,全身发抖。当时我妈妈正好在对河食堂切菜,听到消息,马上赶过来,赶快给腊姨掐人中,打发我去曹家塅请医生(1958年大跃进时,龙潭桥诊所已从钟鼓塘搬至曹家塅元里堂)。我刚出门,正好看到伍医生从易家湾下来,赶快把伍医生请进屋。伍医生先给腊姨号脉,脉博很微弱,翻看了一下眼皮,然后安慰我母亲,不要着急,还有得救。当即就给腊姨扎了一针,然后从药箱中翻出一小它(西)洋参,要我妈妈赶快找一个擂鉢来,将洋参和水研磨后,然后用调羹将洋参水慢慢灌入腊姨口中,好一阵,腊姨才缓过神来。然后,伍医生开出了处方,正好姨父赶回来了,马上跟随伍医生去诊所拿药。经过伍医生一段时间的诊治,腊姨好了!后来听姨父讲,那次要不是伍医生抢救及时,腊姨恐怕早就不在了!(腊姨后来活到了90岁)。</p> <p class="ql-block"> 1972年5月的一天,我正在大队茶场做事,突然听到对河有人喊,只看见肖Χ桂一家五口人全部用轿椅抬到了诊所坪里,(此时龙潭桥诊所在1966年已从曹家塅搬回了钟鼓塘)据说是食用了毒蘑菇。全家人上呕下泻,脸色乌青,因诊所的医生全部外出没人看病。时间就是性命,大伙合计:决定立即翻先锋仑抬往高桥诊治。走出诊所刚到庙山湾,正好碰上伍医生外出归来,全部人马立即折返。当即在诊所煎药灌肠处置,很快就控制了病情。全家人当晚就安全返回了家里,后吃了几副药,就彻底好了。</p> <p class="ql-block"> 1957年龙潭桥诊所终于调来了另一位医生——刘松虎。刘医生石井头戴家湾人,1926年从师学中医三年,后随师傅从事中医事业。调来龙潭桥诊所后,出诊也非常频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松虎医生</span></p> <p class="ql-block"> 我认识刘医生是在1958年,当时外婆病重,我随表哥从先锋仑茶亭子赶到曹家塅龙潭桥诊所去请医生,正好刘松虎医生在诊所。接上刘医生后,一路爬先锋仑。因为心急,表哥总是冲在前面,爬上接近75度的“公折排”后,已是累得出气不赢。</p><p class="ql-block"> 风趣幽默的刘医生为了缓解大家的着急情绪,一边走,一边跟我们讲笑话。他说山里的好多鸟叫非常有意思,你听:“尖—斗笠!”这是告诉你,明天会要下雨了!你再听:一只鸟在叫:“嘎——牙, 媳妇!”,另一只鸟接着叫:“啊——吔!”这是在逗你玩!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到了茶亭子。</p><p class="ql-block"> 外婆是肺病,起初不严重,只是咳嗽吐浓痰,舅舅按照单方就挖了一些淡竹根煮水给外婆喝,一直不见好。后来越来越严重了,不得不请郎中来看病。</p><p class="ql-block"> 刘医生(松虎先生)仔细给外婆诊了脉,看了舌苔,看了吐的浓痰,仔细问了一些日常起居琐事,才开出中药方。刘医生一再给舅舅讲,这个病是慢性病,不是一次就能看好的,要坚持吃一段时间的药。按照刘医生的医嘱,虽说那时经济困难,舅舅还是坚持请刘医生给外婆前后看病五次,也改了三次方子,每个方子都是捡药五副,直到外婆的病好。</p><p class="ql-block"> 1960年4月,梅水洞我媠娘病重,先前是吃了各种单方不见效,拖成了重病只好请松虎先生来看。这时媠娘的病真危险,家里已经做好了办后事的准备,媠娘自己已交代好了遗言。在这种情况下,松虎先生守在媠娘身边一天一晚,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办法,硬是将她从鬼门关拉回来,后期媠娘一直吃松虎先生开的中药,身体慢慢好起来,人家都讲她是两世人。她老人家直到102岁才无疾而终。</p><p class="ql-block"> 1961年,我父亲从长沙报名回乡参加农业生产,身体不适应,加上三年暂时困难时期,营养不良,全身浮肿。请来松虎先生给父亲看病后,松虎先生给母亲讲:除了要吃一段时间的中药外,还要适当增加营养。建议我去放籇(注)抓泥鳅、鳝鱼,配合做点光团子,一个星期至少要吃一次。在松虎先生的医治和家庭配合改善营养下,父亲的水肿病彻底好了!后来松虎先生还抽到转龙庵公社疗养院专门给水肿病人治水肿病去了。</p> <p class="ql-block"> 龙潭桥卫生所里小巧玲珑的玉杠铜盘中药称(戥(děng)子)、粉碎药用的铜体药锥、碾药用的铸铁碾槽、切药用的切刀,散发着浓浓中药味道的药柜,咚咚敲击极有韵味的锤药声响,屋前竹盘子里晒的橘子皮、金银花、茯苓……,病人看病取药的场景,在我少儿时代留下了很深的印象。</p><p class="ql-block"> 伍次龙医生在龙潭桥卫生所工作了27年(1980年退休),刘松虎医生在龙潭桥卫生所工作了16年(1974年退休)。</p><p class="ql-block"> 龙潭桥卫生所先后还调来了刘正亚、刘玉荣、刘中田、刘茂林几位医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刘玉荣医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戥子[děng zǐ]</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铸铁碾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中药柜</span></p> <p class="ql-block">这些医生和伍次龙、刘松虎医生一样没日没夜,不辞辛劳地工作,没有加班费,没有高额的报酬,凭医生的仁者之心,凭医生的医德,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p> <p class="ql-block"><b>注:</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籇一种竹编的渔具,大口是泥鳅黄鳝进去的口子,泥鳅黄鳝进去容易,出来就会被竹片挡住。籇子里面放有诱饵,通常是将蚯蚓烧一下,香香的,泥鳅黄鳝闻到香味就会跑进去吃,就出不来了。放籇时只要将籇平放,在大口处周围用泥巴围起来,留个口子,引导泥鳅黄鳝入籇。收籇时,只要解开绑扎的小口,泥鳅黄鳝就可以倒出来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篆</span></p> <p class="ql-block"><b> 桃花江的故事(27)</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