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来的美篇

🍁好运来

<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家风”就像传宗接代似的在每个家庭传承着、衍变着、延续着,生儿育女那是自然现象,靠的是父母健康的体魄和遗传基因,而“家风”则是靠着父母的智慧和言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时候的父母虽说文化不高,甚至没有文化,但他们血统里就是那种勤劳本份、厚道做人、勤俭持家、安分守己,不辱祖先的最基本的家风,是家庭教育的基础。纵观历史,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家训、家规、家戒数不胜数,一代廉吏于成龙、一代名臣曾国藩、以及国学大师钱基博、文学家闻一多等等的“家风”都是教育成功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可为人父母、为人子女,谁都不是天生就能做好,都是在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摸索中成长。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主人公白嘉轩一生本份做人,本着“耕织传家久,经书济世长”的信条,教育后代要“学做好人”,用“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的《乡约》教育族人,但长子白孝文还是不学好,白嘉轩尽父道由天命,作为父亲的他那种痛沉在心底,在儿子悔改后又用宽广的胸怀重新接纳了回头的浪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界名人李嘉诚曾经说过:一个人事业上再大的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 有些父母为了生存为了事业,而忽略了对子女的教育,好在有的父母能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缺失教育,尽力弥补。公众号《家长学堂》曾刊载了这样一篇美文《我可以费尽心思地把一个默默无闻的员工培养成总经理,却用漫长的 22年把心头肉变成了陌生人》,文中的父亲曾这样感慨:“那一刻,我发现我虽然始终在儿子的生命里,但是,更多的时侯却只像是一个称呼。一下子觉得,自己正悲哀地站在儿子的世界之外”。好在这位父亲的及时觉悟,被忽略的儿子幸福回归,这可能算是先知后觉的一种教育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曾有“杀一儆百、杀鸡儆猴”的典故,让我不由想起一位艰辛的母亲在众多儿女面前只教育老大,老大不好好学习,一是抽打二是体罚,让其在太阳最毒辣的时候去地里拨草,让他感受那种骄阳似火烤的苦,还是坐在教室里学的苦,这大概就是“杀鸡儆猴”的教育方法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的刘友生大善人,从小脾气大又任性不学好,后又身染多种重病,在病痛折磨中接触到了王凤仪先生的《笃行录》后深受触动,从此改变了人生规迹,开始了学做善人,身先垂范,他不是医生,可他的《性理疗病》疗人无数,救治了好多心和病交织的患者,可以说他一生都是在宣传做人的道理、训养好的家风,正应了那句“习来千句少,悟透一句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生活条件的好转,一些纯朴、警世的家风已被社会熏染的沾染了铜臭味,以至有些人们把金钱、名利作为成功的标准和追求,笑贫不笑倡,贪污、腐败、制假、诈骗在逐渐上演,微信上不时爆出的假米、假油、假肉甚至假信息、假钱币等等等等,都在侵蚀着人们的身心健康,令人很是痛心,一些人已经失去了做人的基本道德,甚至说已经坏了良心,把一些良好的“家风"在传承中遗失了,丢弃了,替代了,更改了……,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党风、政风、社风的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要加强新时期的“家风”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说:“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这是时代的呼唤、民族的呼唤、道德的呼唤,我们需要像儒家做事、道家做人、佛家修心那样,去唤醒那些迷濛的民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你瞧:长篇小说《白鹿原》中的事,“白鹿村的祠堂里每到晚上就传出庄稼汉们粗浑的背读《乡约》的声音。从此偷鸡摸狗摘桃掐瓜之类的事顿然绝迹,摸牌九搓麻将抹花花掷骰子等等赌博营生全踢了摊子,打架斗殴扯街骂巷的争斗事件再不发生,白鹿村人一个个都变得和颜可掬文质彬彬,连说话的声音都柔和纤细,想想,这是怎样一种场景一种纯朴的民风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黑龙江省的刘友生大善人他的“性理疗病”实则是疗心,他讲到“当老人的要尽慈道,为人子女的要尽孝道”,做商的有商道,做农的有土道,他用人生五行、社会五行、身体五行等等把五伦、十义、四维、八德也就是廉洁、孝道、劝善、勤俭、诚信、励志、修养、关爱的内涵道了个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国粹,是根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追寻中国古代家风风范,如《颜氏家训》中的“修身以求进,行道以利世”,《温公家范》中的“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兄弟友爱、婆慈媳婉等家庭伦理道德,以及《曾国藩家书》中的“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等等。 “家风润无声,家戒醒后人”。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志士的家风如一汪清泉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字字如珠玑,句句是箴言”。这些“家风”都是在警醒、劝诫儿孙们淡薄名利,把“耕读传家”做为信条,先人们用其一生的成败换来的切身感悟,使其家训不再只是“一家之训”,而是成为“社会之训”,对后辈产生了积极向上的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家训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我们应从这些家规家训中吸取优良的作风,“传承好家训、培育好家风”。家风作为一种精神文化,一种伦理教化,正如《首席医官》里所言,这本来就是一个潜移默化暗香袭来的过程,它不是表面工作,是利在千秋的事业,君不见“历史上多少豪杰墓,如今都以锄作田”,而哲人的思想如今仍在代代相传,不但卷诵不朽,还在继续影响着很多人,为人带来心灵的慰藉,我们的时代也需要这样的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肯说“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肯定有一位伟大的女性”,同理一个优秀的孩子背后肯定有睿智的父母,用淳厚的家风,滋润着孩子的心田,规范着他们的行为, 滋养着他们的意志,培育着他们的雄心,孩子们只有吸收了“家风”这种健康养份,才不至于犯错。“老人宣传家风,父母示范家风,夫妻掌舵家风”,这是“家风”的传承之道,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社会在这样的人文环境下会发展的更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