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厚皮动物”通常有两种理解方式:</p><p class="ql-block">1. **通俗/非正式含义:指皮肤特别厚实的现代大型哺乳动物。**</p><p class="ql-block"> * **主要指:** 大象、犀牛、河马。</p><p class="ql-block"> * **特征:**</p><p class="ql-block"> * **皮肤极其厚重坚韧:** 这是最显著的特征。大象的皮肤可达2.5厘米厚;犀牛皮肤非常坚硬,由胶原蛋白层紧密排列形成;河马皮肤也异常厚实,可达5厘米。</p><p class="ql-block"> * **体型庞大:** 它们都属于现存最大的陆生或半水生哺乳动物之列。</p><p class="ql-block"> * **植食性:** 主要以植物为食。</p><p class="ql-block"> * **主要分布在非洲和亚洲:** 非洲象、非洲草原犀牛、非洲森林犀牛、非洲河马;亚洲象、亚洲犀牛(苏门答腊犀、爪哇犀、印度犀)。</p><p class="ql-block"> * **重要说明:** 这个称呼**不是**一个科学、严格的动物分类学类群(如目、科)。它只是一个基于**共同显著特征(厚皮)** 的**描述性、非正式集合**。从**系统发育(进化关系)** 上看:</p><p class="ql-block"> * 大象属于**长鼻目**。</p><p class="ql-block"> * 犀牛属于**奇蹄目**。</p><p class="ql-block"> * 河马属于**偶蹄目**下的**鲸河马形亚目**(与鲸类亲缘关系更近)。</p><p class="ql-block"> * 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其实**比较远**。</p><p class="ql-block">2. **历史分类学含义:一个已废弃的哺乳动物分类单元“Pachydermata”。**</p><p class="ql-block"> * **起源:** 这个分类概念最早由法国博物学家**乔治·居维叶**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提出。</p><p class="ql-block"> * **包含范围:** 最初非常广泛,将所有皮肤厚实、有蹄或无蹄的大型非反刍哺乳动物都归入此类。通常包括:**大象、犀牛、河马、貘、野猪、疣猪,有时甚至包括蹄兔、树懒、食蚁兽、犰狳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一)柬埔寨 爪哇野牛</p><p class="ql-block">生物学特征</p><p class="ql-block">中文名称</p><p class="ql-block">白臀野牛或爪哇野牛</p><p class="ql-block">形态与习性</p><p class="ql-block">体型与普通牛相似,但野生种臀部有显著白色斑块</p><p class="ql-block">可被驯化用于农耕,如耕畜</p><p class="ql-block">分布与分类</p><p class="ql-block">地理分布:印尼、缅甸、泰国等地</p><p class="ql-block">分类地位:属牛科(牛科),与北美野牛(野牛)、水牛(水牛)等近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二)立陶宛 欧洲野牛</p><p class="ql-block">欧洲野牛是现今欧洲体型最大的陆生动物,也是欧洲最重的陆上动物。其体长在2.8至3.3米之间 (不包括0.3至1米长的尾巴),肩高1.8至2.1米,体重600至920千克之间,有记录最大的欧洲野牛个体重量达 到了1.9吨。与近亲美洲野牛相比,欧洲野牛的体型稍小,颈部、头部的毛发更短,尾巴和角却更长。</p><p class="ql-block">欧洲野牛曾经广泛分布在欧洲的大部分地区,包括中部山地、伏尔加河和高加索地区,甚至可能延伸至亚洲的某些 地区。然而,由于人类的开垦和猎杀,其数量急剧下降,一度濒临灭绝。幸运的是,在人类的努力下,欧洲野牛的 种群已经逐渐恢复。</p><p class="ql-block">此外,欧洲野牛还分为不同的亚种,如高加索野牛(白牛)等,这些亚种在形态和习性上可能略 有差异。但无论如何,欧洲野牛都是欧洲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值得我们共同保护和珍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几内亚 大林猪</p><p class="ql-block">大林猪属(学名:Hylochoerus):是哺乳纲、猪科,仅1属仅1种的偶蹄目动物,即大林猪(迈因内特查格尼Hylochoerus meinertzhageni),是最大的猪科动物。体长130-210厘米,肩高75-110厘米,尾长25-45厘米,体重100-275千克, 特征是面部发达的胼胝。体灰色,全身遍布暗褐色或者黑色鬃毛,可达17 厘米。激怒时颈部鬃毛可立起。栖息于海 拔低于3750米的山地森林。群居,每群约20头,以一头成年雄性为首领和保卫者。群体间具有领地性,在领地中 央的固定地点排便,粪堆达1米以上。晨昏活动。以植物及腐烂的鱼、肉为食。喜泥浴。雨季前繁殖,母猪分娩时 有群体筑窝行为,分娩后一周回到群体。寿命约12年。分布于中非。大林猪的种名"梅因特扎格尼"得名于英国 军官及动物学家理查德·梅纳茨哈根(理查德·迈纳扎根)上校的姓氏。他率先将非洲大林猪的标本送回英国国 内,以此获得了一系列国际声誉</p> <p class="ql-block">(四)吉布提 非洲疣猪</p><p class="ql-block">非洲疣猪(学名:Phacochoerus非洲):也称普通疣猪,体重在50-75千克之间,因眼部下方具疣而得名, 在挖上取食时,这些疣可能有助于保护眼睛。头较大,占体长的三分之一。背部具鬃毛。獠牙4枚,长而锋利。独 居或成群穴居,善于挖洞。以青草、苔草及块茎植物等为食,偶食腐肉。喜泥浴。生存能力很强,非常适应高温和 干旱环境,可连续数月不饮水。繁殖力很强。天敌如狮、豹、土狼等。好斗。吻部长,形成猪鼻,嗅觉极发达,犬 齿发达,雄性上犬齿外露并向上弯曲,形成獠牙,嗅觉发达。遍布非洲大陆,除了热带雨林和北非沙漠以外。</p> <p class="ql-block">(五)利比里亚 倭河马</p><p class="ql-block">侏儒河马(倭河马)基本信息与特点</p><p class="ql-block">成年倭河马体长约150-185厘米,肩高70-83厘米,体重约170-280千克,仅为普通河马的八分之一,体型与成年公 猪相当</p><p class="ql-block">头部较短且圆,四肢细长,皮肤为黑灰色且较薄</p><p class="ql-block">分布与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野生种群主要分布在西非的森林和沼泽地带,集中在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亚和科特迪瓦有少量分布</p><p class="ql-block">目前野外数量不足3000头,属于濒危物种</p><p class="ql-block">习性与行为</p><p class="ql-block">食草性,以陆生草、嫩芽、树叶和落果为食</p><p class="ql-block">与普通河马类似,倭河马排泄时会甩动尾巴抛洒粪便以标记领地,因此被戏称为"甩粪机"</p> <p class="ql-block">(六)刚果 河马</p><p class="ql-block">类与基本特征</p><p class="ql-block">分类地位:河马属偶蹄目河马科,学名 两栖河马,是现存体型最大的淡水杂食性哺 态特征</p><p class="ql-block">长3-5米,体重通常为1.3-2.6吨,野生最大个体可达3吨以上</p><p class="ql-block">肤厚达40-50毫米,呈黑褐色或紫褐色,仅尾部有少量刚毛;头部巨大,獠牙长达50厘米,哎 肢短粗,足部具四趾并有蹼状结构,适合水中活动</p><p class="ql-block">态与行为</p><p class="ql-block">息环境</p><p class="ql-block">要分布于非洲撒哈拉以南的河流、湖泊及沼泽地带,依赖水域生存,长时间离水会导致皮肤脱水 体生活,通常由 10一40 头组成,雄性具有强烈领域性</p><p class="ql-block">理适应</p><p class="ql-block">肤分泌红色黏液("河马汗"),含色素分子可反射紫外线,兼具防晒、抗菌功能</p><p class="ql-block">水时鼻孔和耳朵可闭合,能在水下停留近5分钟</p><p class="ql-block">上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 30-40 公里,采用小跑步态,四肢短暂腾空</p> <p class="ql-block">(七)利比里亚 倭河马</p><p class="ql-block">倭河马是河马科倭河马属现存的唯一物种,也被称作侏儒河马、俾格米河马、矮河马、小河马。其体长1.5-1.75米, 肩高75-83厘米,体重约160-270千克,体型远小于普通河马。倭河马躯体庞大而拙笨,四肢特别短,头部粗硕, 嘴特别大,眼睛、鼻孔、耳壳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其皮肤很厚,背部和两侧的厚度可达4-5 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光滑无毛,仅在嘴端、耳内侧和尾巴上有一些毛1。</p><p class="ql-block">倭河马是夜行性生物,主要栖息在西非的热带雨林、溪流、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如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几内 亚和科特迪瓦等地。它们喜欢单独活动,只有在交配时才会成对出现,主要以雨林中的低矮蕨类植物、阔叶植物和 掉落在地上的水果为食,一天大概花6个小时觅食12。</p><p class="ql-block">倭河马(学名:利贝里藻)体长1.5-1.75米,肩高75-83厘米,尾长15-20厘米,体重约160-270千克, 体重比河马要小要7-8倍左右。躯体庞大而拙笨,四肢特别短,有一个粗硕的头和一张特别大的嘴,眼睛、鼻孔、 耳壳等都生在面部的上端,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皮肤很厚,背部和两侧的厚度可达4-5厘米,呈黑褐色兼赤紫色, 光滑无毛,仅在嘴端、耳内侧和尾巴上有一些毛。前后肢上各有大小几乎相等的4趾,趾尖有蹄,其形状如同扁爪, 趾间略微有蹼。</p> <p class="ql-block">(八)斯威士兰 白犀牛</p><p class="ql-block">白犀牛是奇蹄目犀科白犀属 哺乳动物。体躯浑圆粗壮,皮肤厚而光滑,体表近似灰色;头部特长,门齿和犬齿退化, 发达的7对颊齿有非常厚的石灰质层;有两只角,一大一小,一前一后,角不是骨质的,而是上皮组织的衍生物, 由角质纤维堆积而成;肩部由发达的髓棘形成隆起的肩峰,髓棘连接着韧带以支持头部;四肢粗壮有力,前、后肢 均具三趾;上唇平而宽,呈方形,故有宽吻犀及方吻犀之称; 雄性体重大于雌性。</p><p class="ql-block">白犀牛分布于非洲南部和东北部,生活在丛林、草原、森林和平原附近,偶尔进入陡峭的山地沼泽。天气炎热时,它 们主要在早晨及傍晚活动,其他时间则在泥水中打滚或休息;天气凉爽时,就躺在树荫下打盹, 独居或结成小群, 雄性虽具领域性,但无强烈排他性,雌性护幼行为强。白犀牛以草类为食。雄性11岁、雌性7岁左右性成, 全年 均繁殖,孕期约17-18 个月,每3年1胎,每胎1仔。寿命近50年。</p><p class="ql-block">白犀牛以巨大的体型在犀牛王国称王,在陆生脊椎动物中,它的体型仅次于象,体重仅次于象和河马。 因其体型高大 威猛,也是各国动物园的"明星"观赏动物。 人类为了获取犀牛角而滥捕犀牛,导致白犀的数量急剧减少, 在《世 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近危(NT)等级。 之后人们通过加强保护和扩大繁殖等方式,使非洲 的很多国家公园和保护区内的白犀数量得到增加。最近的数据资料表明,森林里的白犀牛数量大约为6000头。</p> <p class="ql-block">(九)中非 黑犀牛</p><p class="ql-block">黑犀牛"指的是黑犀牛。它是犀牛的一种,具有厚皮和一到两个位于鼻子上的角。以下是关于黑犀牛的详细 解释:</p><p class="ql-block">分类:黑犀牛属于脊索动物门、奇蹄目、犀科,学名为。双角蕨</p><p class="ql-block">特征:黑犀牛以其厚皮、短而强壮的四肢以及一到两个位于鼻子前端的角而著称。它们的皮肤颜色通常为灰褐色至 黑色,这也是它们得名"黑犀牛"的原因。</p><p class="ql-block">分布:黑犀牛主要分布在非洲的草原、稀树草原和灌木丛林中,是非洲特有的犀牛种类。</p><p class="ql-block">保护状况:由于非法猎杀和栖息地丧失,黑犀牛目前面临严重的生存威胁,被列为濒危物种。保护工作对于确保黑 犀牛的未来至关重要。</p> <p class="ql-block">(十)莫桑比克 非洲草原象</p><p class="ql-block">非洲草原象(学名:非洲Loxodonta),是象科、非洲象属的一个物种,1825年由乔治·库维叶男爵(约翰·弗里德里希·布鲁门巴赫)命名。由于它的白齿有菱形齿冠,非洲象的属名"Loxodonta",便是从"菱形"(洛桑吉)此字演变而 成。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见的非洲象物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长5.4-7.5米,尾长1-1.3米,肩高2.7-3.3 米,体重3-6吨。体型较大,毛色为灰色,后臀与前肩同高,象牙极长,并向上弯曲。它们的长牙最高记录有102.7 千克重。</p><p class="ql-block">产于非洲,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 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 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是草食性动物,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 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p><p class="ql-block">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是莫桑比克和科特迪瓦的国兽。</p> <p class="ql-block">(十一)斯里兰卡 婆罗洲侏儒象</p><p class="ql-block">婆罗洲侏儒象是马来半岛东南婆罗洲的珍稀物种之一。据统计,全球侏儒象仅有大约1500只,由于这种动物数量稀 少,人们对它们的了解也十分有限。2024年6月27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将婆罗洲象正式列入濒危红色 名录。 [3]为揭开侏儒象的神秘面纱,研究人员最近把卫星技术引入侏儒象研究工作之中。婆罗洲象一直以来被认 为是近代由人类引入,是亚洲象属或非洲象属的后裔,并非当地的原生物种。一直到2003年以美国人唐·梅尔尼克 为主的学者才以DNA基因检验比对为论据提出不同意见。属于非洲象说法有一传说婆罗洲象种群起源于非洲苏丹,于 1750年左右由东印度公司献给当时部分婆罗洲岛的统治者苏禄人。属于亚洲象说法:婆罗洲岛上没有发现过象的化 石,而当地土著的土语中也没有象这个词,是以有者认为婆罗洲象是近代被人类从亚洲其他地区带进婆罗洲的。</p> <p class="ql-block">(十二)柬埔寨 马来象</p><p class="ql-block">在生物分类上,马来象的拉丁学名 象鼻 maximus 赫苏图斯 准确地描述了其物种和亚种身份。其中,象鼻 表 示象属,maximus 表示亚洲象,而 赫苏图斯 则是一个特定的亚种名称,用于区分马来象与其他亚洲象亚种。</p><p class="ql-block">此外,马来象在亚洲的自然环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物种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 响,马来象等野生大象的生存环境面临着严重威胁,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来确保其种群的稳定和繁衍</p><p class="ql-block">马来大象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物种,因为其象牙和其他身体部位的栖息地丧失,破碎,偷猎和剔除。该物种受马 来西亚法律法案76和1972年马来西亚法案的保护。现存数量约1200头,仅分布在马来西亚。</p><p class="ql-block">马来象是被毛比较明显的一个亚种,除马来西亚野生个体外,全世界只有莫斯科动物园和德国汉诺威动物园有 马来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三)加蓬 非洲象</p><p class="ql-block">非洲森林象(学名:Loxodonta Cyclotis):是象科、非洲象属的一种动物。身高2.1-2.5米,体重2.7-6吨。曾经被视 为非洲草原象(Loxodonta非洲)的亚种,但通过基因分析之后,被认为是一支独立物种,并且在约250万年前就与 非洲草原象分化。非洲森林象体型小于非洲草原象和亚洲象,平均体重只有3.5吨左右,平均身高2.5米,是现存最 小的象类。森林象的象牙质地较硬,呈黄色,有些还带有粉红色色彩。雌性非洲森林象通常 2-8头为一群,由最年 长的雌象担任首领。雄象除繁殖期外则单独活动。以树叶、果实和树皮为食,偶尔会舔矿物盐或到林间空地的水塘 取食含矿物质的塘泥。主要分布在非洲中、西部水汽充足的热带雨林,尤其是刚果盆地一带。</p><p class="ql-block">动物学史播报编辑曾经,人们一直把非洲森林象作为非洲草原象的一个亚种(非洲Loxodonta ssp.马茨基环虫, 1900)。但自21世纪开始通过DNA基因对比发现,非洲森林象和非洲草原象之间的亲缘关系可能像现代亚洲象和古代猛 犸象那么远。DNA基因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分化的时间在190-670万年前,多数学者认为是在200-300万年前。亚洲和非 洲的祖先谱系在大约 700 万年前出现分歧,而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的祖先谱系在大约100万年后开始分化。2005 年出版的《世界哺乳动物物种》(第三版)(世界哺乳动物物种)是第一个正式将非洲象指定为这两个独立物 种的版本。 雄性大象都是通过搏斗来赢得交配权,身材较小的象在与同类竞争时没有优势,但却更适合在密林 中生活。较小的象无法在草原上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体大的象又不方便进入密林。因此,两个种群便逐渐分 化,最终形成庞大的草原象和较小的森林象两个物种</p> <p class="ql-block">(十四)乌干达 非洲草原象</p><p class="ql-block">非洲草原象(学名:非洲Loxodonta),是象科、非洲象属的一个物种,1825年由乔治·库维叶男爵(约翰·弗里德里希·布鲁门巴赫)命名。由于它的臼齿有菱形齿冠,非洲象的属名"Loxodonta",便是从"菱形"(洛桑吉)此 字演变而成。非洲草原象是最常见的非洲象物种,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陆地动物,体长5.4-7.5米,尾长1-1.3米, 肩高2.7-3.3米,体重3-6吨。体型较大,毛色为灰色,后臀与前肩同高,象牙极长,并向上弯曲。它们的长牙最高 记录有102.7千克重。产于非洲,生活于从海平面到海拔5000米的多种自然环境中,包括森林、开阔草原、草地、 刺丛以及半干旱的丛林。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结成大小不一的群,一般20-30只。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 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是草食性动物, 一天要有16个小时用来采集食物,它们的消化系统效率不高,只有40%的食物可以被吸收。广泛分布于非洲大陆。 是莫桑比克和科特迪瓦的国兽。</p><p class="ql-block">动物学史播报编辑非洲草原象多被认为不能驯服,其实在公元前2世纪的埃及托勒密时期,布匿克人时期、罗马时 期、以及在现代的非洲阿比西尼亚,都出现过驯化的象。非洲草原象可完全驯服,尤其是小象。成年野生象也能养 成习惯,和研究人员或好奇的旅客接近。象懂得把怎样把他们与偷猎者和杀手区别出来。非洲草原象也能接受训练。 19 世纪未,比利时的皇帝利奥波德二世(利奥波德二世),在非洲的扎伊尔把象训练成役畜,它们非常勤奋,主动追逐 狮子。如果说非洲草原象不太聪明,也只是和亚洲象比较而言。</p> <p class="ql-block">(十五)圭亚那 大犰狳</p><p class="ql-block">分类与特征:是贫齿目犰狳科大犰狳属的唯一一种,体型较大。通常体重为27千克, 最重可达32.3千克甚至超过60千克(不同来源数据有所差异),身长89.5厘米,身体的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二的部分 是尾巴 12。体两侧和四肢外侧常覆盖着骨板与鳞板,并由几列可动的横带分成前后两部,横带间由弹性皮肤连接, 可将身体蜷缩成球状,以防御天敌侵害。耳小,舌能伸缩,前肢3-5指,指爪弯曲强大,后肢5趾,具爪;牙齿细 小,钉状,终生生长</p><p class="ql-block">生活习性:大犰狳以白蚁和蚂蚁为食,过着地栖生活,属夜行性动物。白天伏在洞内,一到晚上,它们便从洞内钻 出来觅食。昆虫、蠕虫、甲虫、鸟卵、蜗牛、蛇类、小蜥蜴、蝗虫等都是它的食物,此外,大犰狳也很喜欢吃腐烂 了的动物尸体</p><p class="ql-block">分布范围:大犰狳分布于南美洲东部的巴拉圭、阿根廷、委内瑞拉、圭亚那和巴西的亚马孙河流域等地靠近水边的 地区</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大犰狳是一种体型较大、具有独特防御机制和广泛食性的夜行性动物,分布于 南美洲的特定地区。</p> <p class="ql-block">(十六)巴拉圭 大食蚁兽</p><p class="ql-block">中文译名包括"大食蚁兽"或"巨型食蚁兽",属于哺乳纲贫齿目,是现存体型最大的食蚁兽类</p><p class="ql-block">成年个体体重可达300公斤,体长(含尾部)约2米,前肢具有锋利的镰刀状爪子,用于挖掘蚁穴,但无牙齿 分布与习性</p><p class="ql-block">主要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草原和沼泽地带,完全陆生</p><p class="ql-block">以蚂蚁和白蚁为食,每日需摄入数万只昆虫,依靠长舌(可达 60 厘米)粘取猎物</p><p class="ql-block">繁殖与保护现状</p><p class="ql-block">每胎通常仅产1仔,幼崽出生时体重约1.2-1.5公斤,双胞胎极为罕见(如2020年广州繁育案例为亚洲首例) 因栖息地破坏和非法捕猎,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列为易危物种(脆弱)</p><p class="ql-block">文化关联</p><p class="ql-block">其独特外形常被类比为"身披盔甲的中世纪骑士",在生态保护与科普展示中具有较高关注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