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木书画院成员风采集第二辑——《转载报刊杂志曾登载过的李巾棠先生书画作品集(下)》

若石

<p class="ql-block">2005年8月1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著名记者成莫愁老师写的关于李巾棠先生画作的评论</p> <p class="ql-block"> 李巾棠﹣﹣艺长于勤精于思</p><p class="ql-block"> 成莫愁</p><p class="ql-block">现实意境、虚幻意境,借助想象的魔杖,促使人们的精神活动达到一个广阔的秘境,有回忆,有对未来的向往与憧憬等,它不单有视觉形象,也有听觉、嗅觉与触觉形象。</p><p class="ql-block">每个画家都在发挥他能动的想象力,追求自己的心象。李巾棠也不例外,他似乎比别的画家更自由地驰骋于山水意境之中,神与物游,其神远矣。他的画,受到诸多名家的称赞。画作见诸于国内外画展和各大报刊,并有专文评介。他的佳作"一时情寄水云间"获"东方之韵"大赛一等奖。</p><p class="ql-block">李巾棠生于1946年元月,祖籍浙江宁波。他自幼嗜画,14岁师从花鸟画家乔木,后拜山水画家应野平为师,两位名家对李巾棠的真诚、勤学、尊师重道赞许有加,目睹他一步一个脚印从工笔花鸟技法中走出来,走进"愚楼"(应野平)的山水中,又走向神州四方山水。他探名胜幽境,好学不倦,在学业上不急功近利,沉浸于山水之间。他经常到北疆、走云南、去贵州、赴四川等地,一叠叠写生稿,源于自然,感于心灵,于是,便随心挥毫,将各座名山英姿风骨化为艺术上的奇峰峻岭,令观者在其意趣横生的墨象山水中,驰骋想象,触类旁通,与之共鸣。从俗到不俗,又从不俗到俗,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大俗即大雅,李巾棠的山水出于"愚楼"又脱于"愚楼",在应野平清丽、飘逸、人见人爱的山水画的基础上,他又力图变新,将西洋画法的用光、用色及各种技巧,更主要的是观念,运用到中国山水画中。他是个好学又不断总结推敲的聪明人,"艺长于勤而精于思"是他的座右铭,思索成为他的习惯,而习惯促使他的画不断开掘出新的境地。</p><p class="ql-block">在《江面春雨》一画中,大自然的造化跃然纸上:山的伟岸,空气的湿润,船在飞流行驶……画山的技巧出于传统又别于传统,整个线条构架成山石的自然裂痕状态,讲究横平竖直。联想中国先民在造字中也以方块字来记事,而自然界生物造型皆具有平衡、对称、均匀之美。李巾棠取山石的裂痕肌理而还原于整座山上,这样的艺术移植,更令人感到可信而又创出新意。在《春山云起》中,飞云、飞瀑、飞流是动;青山、松树、石头是静,"龙跳天门,虎卧凤阙",画面动静相应,线条刚柔互济,能让人看到、听到、也闻到青山之气,这样的山水有幽深之感,人间不常有,是梦境之中的山水。</p><p class="ql-block">李巾棠现为浦东新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书画研究院浦东分院副院长,其传略载入《上海市现代书画家名录》、《中国当代艺术家名人录》、《世界名人录(华人卷)》。</p> <p class="ql-block"> “愚楼”一秀</p><p class="ql-block"> 乔木</p><p class="ql-block">近闻同好中有传李巾棠与其画友在台元北市文荟堂举办画展的消息,心中不觉一喜。台北文荟堂所办的画展常是各地名家之作,巾棠能得以一席之地,至为不易,可见巾棠之画艺日臻精健也。</p><p class="ql-block">屈指算来,巾棠随我习画已有三十余载。1960年纺专筹建美术系之初,只有一个班级,色彩课由赵靓云教;中国画就由我任教了。那时巾棠还是一个稚气未脱之少年,然学画非常勤奋,每天涂鸦不辍,长进很快。两年国画教程既毕,他已通学了工笔画鸟之技法,还掌握了写意的表现方法,成绩名列前茅,四年学成毕业时于花鸟画已有建树。</p><p class="ql-block">后巾棠又随应野平先生学画山水,好学似初。应嘱其习传统、师古法,上追宋元,又不失时代气息。此后巾棠更是无分昼夜,潜心画艺。</p><p class="ql-block">近些年来,他的画既继承了"愚楼"(应野平)的风格,也揉合了自己个性。</p><p class="ql-block">为此,他曾遨游四方,以探名胜之幽境;又五入故宫,饱览历代之名画。我看到他一叠叠的写生稿,浸透他习画之苦心。</p><p class="ql-block">最近我看了他的几幅画,印象颇深。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他充分运用了墨彩在宣纸上变幻无穷的渗化效果,画面绿意淋漓酣畅,帆影、岸堤、柳荫,处理独具匠心,构图新奇,表现出大自然春光明媚、万象更新之景色,又透露出王安石依望故乡的怅慨之情,委实难得。又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在传统的表现技法上渗入了新意,于构图上作较大变革:近处大石峥嵘、残松横斜,寥寥数笔,极尽松石之坚毅;天上一轮明月,初上树梢,远处一片平松,朦胧而现;下处清泉潺潺、村姑浣衣而归,意境深远,刚柔相济。此画用笔劲健简炼,用色雅致飘逸,颇具"清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村野落之情趣。还有他的一些现代山水画,能运用严谨的传统技法。反映现实山水的风貌,显示了时代特征。</p><p class="ql-block">巾棠诚实、清芬,敬师重道,故画如其人。我已年逾古稀,昔日学童也早过不惑,我也希望他继续努力、不断进步,则攀登艺术高峰有日。</p> <p class="ql-block">2005年10月6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2006年2月10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6年4月21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 感受造化 大气自如</p><p class="ql-block"> ——评李巾棠写生作品</p><p class="ql-block"> 吴林田</p><p class="ql-block">当今海派画坛,李巾棠先生的山水画作品独树一帜。然其新近的写生国画作品,却有另外一种韵致,令人心润神怡,不忍释怀。尺幅虽小,大气自如。</p><p class="ql-block">所谓大气,实则与"大"无关。作品当气量大,气局大,气魄大,气度大。忸怩作态,甜俗艳丽等小家作派往往为其不齿。</p><p class="ql-block">《清溪公园》图就是一幅大气磅礴的写生小品。中国画写生不似西画写生,重要是表达一种艺术家的独特感受,而非客观对象的物性。历来文人墨客借助"笔墨"抒发性情,"倾吐块垒",崇尚作品的意象,情致和品格,力求那种不可言传只可意会的"味外之味",所谓情趣与意象融化之境。至"大写意",则以"太似为媚俗"为训,鄙视谨小慎微的描摹,不拘一笔一划之得失。不似并非漫无法度,《清溪公园》图界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乎有点偏似,作者良好的写实功力于此并不见"俗"的影子,反而更为通透,更为传神</p><p class="ql-block">李可染,吴冠中,黄胄之所以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全然得益于他们奔波山水之间写生的结果。现代画家,不思进取的很多,不看书,不读报,也不出门,闭门"练功",玩写偶然的"笔墨"技巧,弄巧成拙,乏应有的自然气息与文化内涵,自我陶醉,孤芳自赏,终日缠绵于不值推敲的小情调,小趣味。梅兰竹菊,花鸟虫鱼,都来自于教科书与画谱,枯索无味,老调重谈。今天这样画,明天也如此画,陈陈相因,千人一面,毫无创造与情感可言。古人的好与坏他都能弄一些,只是不见了其本人的真性情,不见了造化的勃勃生趣。</p><p class="ql-block">新鲜永远是最重要的。新鲜哪里来?新鲜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自然。李巾棠先生得前辈名家应野平真传,已绘就一手好山好水,早具备了"吃老本"的功夫,却在近花甲之年爬山涉水,不辞劳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阅遍人间春色。这确是值得周围许多画家学习的。自然打动了李巾棠,他把它写生下来,又打动了读者,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画家的快乐之处也许正在传递这种"打动"之间。</p> <p class="ql-block">2006年5月26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6日上海商学院报</p> <p class="ql-block">2006年6月26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 大自然的歌者</p><p class="ql-block"> 雨舟</p><p class="ql-block">大凡看过李巾棠画展的人,莫不为其中的诚挚细腻的情绪、大气磅礴的韵致、洒脱恬淡的诗情画意所感染。</p><p class="ql-block">李巾棠14岁师从花鸟画家乔木,后拜山水画家应野平。真诚、勤学、尊师重道的秉性使两位老师赞许有佳。多年来,他探名胜幽境,走神州山水,沉浸于对自然景观的崇拜之中。其每一幅画作都源于自然感于心灵。随心挥毫,将名山大川的英姿风骨化为艺术上的奇峰峻岭,令人在其墨象意趣横生的山水之中,驰骋触类旁通的想象,找到与之共鸣的境界。</p><p class="ql-block">"艺长于勤而精于思"。在40多年的艺术和教育生涯中,李巾棠走过的是一条充满艰辛和坎坷的道路。如今,年逾花甲的他,却依然不知疲倦地外出写生,并带领学生,像年轻人一样的跋山涉水,领略大自然的万千气象,讴歌他梦中的青山绿水之气。</p><p class="ql-block">看李巾棠的画,可以感受到画家把他的激情灌注于整个作画过程。色彩,笔触成为画家的物质载体,从而产生具有艺术感染力的作品。</p><p class="ql-block">看李巾棠的画,似乎在阅读一首首优美的抒情诗,体验到生命在初阳里的喧哗和翔舞。闻春的气息,听夏的喧嚣,悟秋的风韵,品冬的风骨。</p><p class="ql-block">看李巾棠的画,仿佛投身于大自然的怀抱、洗耳恭听密林的细语、泉溪的瀑歌、苍天的启谕和人的呼唤。</p> <p class="ql-block">2006年8月25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6年8月31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2007年2月3日美术报</p> <p class="ql-block">2007年2月16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7年5月11日联合时报卢湾报</p> <p class="ql-block">2007年7月16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2008年2月8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8年4月11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1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8年8月8日新民晚报</p> <p class="ql-block">2008年12月25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2009年4月2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p><p class="ql-block"> ——谈李巾棠近作 陈翔</p><p class="ql-block">李巾棠的山水画,在创作理念上,以写实为出发点,在绘画技法上,以写意为主要手段。</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曾师从乔木先生学习花鸟,又师从应野平先生学习山水,所以,踏实的笔墨功力使他的绘画技法能够应付自如:但是,他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而是像海派前辈一样,努于探索,并且积极向生活寻求灵感,寻求创新的动力。为此,他行万里路,以造化为师,遍历名山大川,如武夷、黄山、峨眉、桂林、雁荡,以及云贵川等地,无不留下他勤勉的脚印,每到一地,他会作大量生,搜集创作素材,庶几实践了石涛的豪言:披尽奇峰打草稿。</p><p class="ql-block">李巾棠的山水画注重生活气息,又强调笔墨的写意性,他的画多以线条为骨架,辅之以或淡雅、或浓烈的渲染,有时也以泼墨泼彩为主,稍事勾勒,亦别具情致。他的烘染,兼顾了写实性,巧妙地表现出山水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能发挥宣纸水墨的晕化效果,并且能够描绘出物象的立体感,远观如睹真山水,云烟万状,丘壑纵横;近睹则笔墨潇洒,勾勒皴染,皆能得心应手。在实践中,李巾棠有意地强调了线条在绘画中的重要支撑作用,他甚至尝试以大写意的线条组合来构建山水画的框架,并且弱化渲染,表现二维平面感,使得画面平添了许多新颖感。</p><p class="ql-block">李巾棠的花鸟画承袭了乔木先生严谨秀逸的画风,描写生动,笔墨温润,一派平和明净。他将山水画的浑厚引入花鸟,在置景和渲染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使得他的花鸟画在清丽之余,又多了一分厚重和稳健。</p><p class="ql-block">李巾棠非常注重笔墨的锤炼,他深知中国画与书法的渊源关系,他十分重视书法的实践,临帖、创作,挥毫不倦。这保证了他对毛笔的掌握愈发得心应手,同时线条也更具质感,更富蕴藉。</p><p class="ql-block">李巾棠一直勤奋耕耘,数十年如一日,始终以谦谦之风待人,以惕惕之心从艺。而对当今轰轰烈烈的艺术市场,他也能潜下心来,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坚持下生活,画了大量的速写,并且认真总结自己的写生创作经验,真心地传授给学生,这份真诚,让人感动。</p> <p class="ql-block">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9年7月17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13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黄埔时报</p> <p class="ql-block">2010年9月21日解放日报刊登</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浦东两新党建转载刊登</span></p> <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19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2010年10月15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2011年11月31日浦东两新党建报</p> <p class="ql-block">2012年3月31日浦东两新党建报</p> <p class="ql-block">2012年11月12日人民政协报</p> <p class="ql-block">2013年8月2日人民政协报</p> <p class="ql-block"> 访谈录(节选)</p><p class="ql-block"> 记者:杨华</p><p class="ql-block">杨华:您画了一辈子的画,感觉累不累?</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没呵.感觉很幸福!</p><p class="ql-block">杨华:幸福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我幸运地遇上了两位大师:乔木、应野平。</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就喜欢画,经过了艰苦的岁月和文化大革命,没想到坚持下来了。虽</p><p class="ql-block">然没发什么财,但我已经很满足,没有比画画更幸福的事!</p><p class="ql-block">杨华:乔木是什么时候结识?</p><p class="ql-block">李巾棠:上海纺织美术专科学校时,1960年纺校刚刚筹建美术系,只有一个班级,赵靓云老师教我们彩课,乔木老师教我们中国画。'</p><p class="ql-block">杨华:过去的纺织美专在哪里?</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就是现在的长宁路上,已经并入东华大学了。</p><p class="ql-block">杨华:你对乔木先生是什么印象?</p><p class="ql-block">李巾棠:他是一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教学非常认真。他首先让我们从工笔画入手,几乎一个星期开一幅工笔画稿。他一笔一笔地画给我们看,所以我的花鸟画扎实基础就是从乔木老师那里打下的。</p><p class="ql-block">杨华:你是在那年毕业的?</p><p class="ql-block">李巾棠:1964年。毕业后开始我还到乔先老师家里学。当时乔老师住在武胜路,后来文化大革命了,就去得少了。我在1972年认识了应老师,是在古北路外贸展览会上,由乔木先老师介绍的。</p><p class="ql-block">杨华:听说1991年乔木先生还特地在《解放日报》朝花版专门为你称赞:"巾棠随我习花鸟已有三十余载,后又随应野平先生习画山水,好学似初。近些年来继承了其师的风格,也揉合了自己的个性。我看到他一叠叠的写生稿,浸透他习画之苦心。巾棠诚实、清芬,敬师重道,故画如其人。</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呵呵,有这么回事,题目就是《"愚楼"一秀》。</p><p class="ql-block">杨华:应老师第一次和你见面是什么印象?</p><p class="ql-block">李巾棠:第一次他问我你画画花鸟好来,干嘛还要画山水?我说我也喜欢画山水。</p><p class="ql-block">杨华:那时你去他家一趟要花多长时间?</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应野平老师住愚园口,我住中山公园到他家也很方便。</p><p class="ql-block">杨华:哦,那也是!你多长时间去一次?</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正常每周六去一次,平时路过那里我也去看他画画。</p><p class="ql-block">杨华:野平老师对你一定很严嘛?</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是的,他在评阅作业上很认真。但他对我也是很关心的,每到年末他总要送我一件纪念品。</p><p class="ql-block">杨华:他送些什么纪念品呢?</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有画有书法等。记得1988年,他对我说要去北京中国美术馆开个人展览,要我陪他去。</p><p class="ql-block">杨华:你答应了?</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我很高兴的,正巧纺织部领导也有一些事需我去办,我就去了。共27天,住在京西宾馆,使我也长了见识。</p><p class="ql-block">杨华:看得出你在野平老师的心目中还是有一定的份量!</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在北京展览期间,他还带我一起去拜会李可染、周怀民等名家,以及拜会中国美术家协会领导,有些事也交给我去办。</p><p class="ql-block">杨华:到这种份上你可不是他一般的贴心人了。</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应老师认真教我,我也尽心报答师恩。</p><p class="ql-block">杨华:是的。我们现在艺术界很大一部人不失时机绑名人拍照留影,用名人效应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p><p class="ql-block">李巾棠:那个时候我就根本没有这个想法,如果这样那我的机遇也是很多的。</p><p class="ql-block">杨华:你婉惜吗?</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有一点,但不后悔。程十发先生也给过机会,是我自己失去的,现在讲讲也是一种财富!</p><p class="ql-block">李巾棠:记得文化大革命批林批孔时,我看到一位老先生在画一匹黑马,画得真好。当时不知道他是谁。我翘拇指夸奖他,他很高兴。下一周又在画院的走廊里见,我说:"程先生,我喜欢您的画,您能为我画一幅吗?好的".随手把他家里的地址抄个纸条给我。可惜的是我没有去,等我再想去时不好意思开口和老先生提这件事了。</p><p class="ql-block">杨华:这个机会失的大了吧?</p><p class="ql-block">李巾棠:没把握住就是没缘分有啥后悔呢。但我还是很幸运的.我感到我已经很幸福!</p> <p class="ql-block">2014年10月30日浦东时报</p> <p class="ql-block">2015年3月10日</p> <p class="ql-block">2016年1月12日联合时报</p> <p class="ql-block">以前贤规矩 开个性生面</p><p class="ql-block"> 徐建融</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兄自幼酷爱绘画,少年时曾从乔木先生学画花鸟,以刻苦勤勉而有敏悟,深得乔先生的喜欢。但他更爱好的是山水画,所以青年后便投入应野平先生之门。当时,应先生已不再收学校之外的学生,但当看到巾棠兄打开的习作,便破例将他纳入"愚楼",并加以特别的指授,还曾带着他拜访李可染、娄师白、周怀民等著名的画家,可见对这位学生的器重。</p><p class="ql-block">巾棠兄学山水,虽广取博收,但恪守应先生的师门之法。这个"师门之法",首先是"外师造化"的写生之法。他于全国各地的名山大川,饱游饭看,一一储于胸中,加以提炼、综合、再造、重塑,就像造山运动一样,变化出一个新的境界。这个境界,源于生活却不是对生活的翻版复制,高于生活又不失生活的真实生动。用恩格斯对"写实主义"艺术的定义,便是"典型地刻画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我们看他的作品,无论北方的雄峻还是江南的明秀,也无论高远、深远还是平远,"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山形步步移,山形面面看""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看此画令人生此心,如将真即其处"。然而,我们却无法据此而"案城域,辨方州,标琪阜,划浸流",指明这究竟是华山还是泰山,是黄山还是三峡。他将华山之雄、峨嵋之秀、黄山之奇荟萃于一局,而润以江南的水色,使千峰竞秀、万壑争流、涌现、隐没在云蒸霞蔚,林蓊木翳之间,浮空积翠,源于生活的真境,呈现为艺术的真境,胜似生活的真境。</p><p class="ql-block">这个"师门之法",更表现于笔墨、色彩的技法,勾、皴、点、染、刷、泼,使轻重疾徐、粗细长短、枯湿浓淡、疏密聚散的点子和线条,块面与虚空,既配合了形象美的描绘、意境美的传达,更展现为蕴藉沉着、痛快淋漓的形式美,节奏韵律,生动活泼。他的水墨画,略敷青绿,如宝石般熠熠生辉,混沌中放出光明,使水墨画赋予观者以青绿重彩的美感。他的青绿画,筑基墨骨,如璞玉般立足精神,光辉中黑入太阴,使青绿画赋予观者以水墨清淡的美感。这种既随物赋形,又自相生发的用笔、用墨、用色技法,巾棠兄已达到高度的娴熟,能大胆地运用自如,生中见熟、熟中有生,"技进乎道",应该正是他的最高追求目标。</p><p class="ql-block">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历代的、当世的名家和名作,千般的技法,万种的风貌,令人眼花缭乱,不免无处下手。巾棠兄则"三千弱水,取其一瓢"。恪守"师门之法",这并不意味着排斥、拒绝其他的营养,而是立足于"师门之法"作广泛的借鉴,进而以自已的心源融会贯通。用他自己的话:"我这样做并非固步自封,而是出于这样的考虑……能在应先生的创造中加入自已的一点理解最好,如果加不进自己的东西,能传承一点应先生的创造也就自我满足了。"正是基于这种"见贤思齐"的心态,巾棠兄以应先生的规矩,开自己的面目,使应先生的艺术得到了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艺无止境,来日方长。我由衷地期待着巾棠兄的艺术层楼更上。</p> <p class="ql-block">2019年11月12</p> <p class="ql-block">2023年1月10日</p> <p class="ql-block">上海外滩》杂志扉页整版刊登了李巾棠先生六幅作品。</p> <p class="ql-block">类似这种活动在报纸上还有不少,这里就选了这么一个。</p> 李巾棠书法作品辑 <p class="ql-block">2009年《海派书画》杂志出版了李巾棠书法作品辑。以下是作品辑里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 欲得妙于画当先妙于笔</p><p class="ql-block"> ——谈谈李巾棠的书法艺术</p><p class="ql-block"> 一瓢(刘小晴)</p><p class="ql-block">李君巾棠:字敬堂、号雪野。浙江宁波压赛堰人,1946年1月生于上海。自幼嗜画,庚子秋得著名画家乔木老师启蒙,从工笔入门。游艺于写意花鸟。后习山水,入室愚楼拜南派山水画大师应野平为师,为吾同门也。</p><p class="ql-block">古人云"书画同源",历代画家以书法透入绘画。以骨法用笔为基础,故无不臻达很高的审美境界。故凡历代著名的大画家无不兼善书法,他们的书法不仅体现在题款之中,亦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之中。可以说没有一定的书法造诣,中国画则达不到高的层次已成共识。吾友雪野勤奋于画艺之时又不忘书艺。在十年"文革"初期花鸟画被列入"四旧",雪野仍挂心于书法,在夜深人静之时以'窝藏'之《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和《九成宫碑》、《胆巴碑》为帖,奋发习字。后又得历代法书之熏陶.获益匪浅耳!</p><p class="ql-block">数十年来雪野越发体会笔墨中的气韵和线条的力度为中国画命脉,线条的中锋、侧锋、逆锋、顺锋以及富有生命律动的轻重、徐疾、偏正、曲直和墨色枯润浓淡,一如舞步之跃动、太极之内功,表现出中国书画的独步之处为西方艺术之莫及。</p><p class="ql-block">中国绘画要表现出"中国特色",管颖之功切不可偏废。为此,雪野在作画时以线条为骨架。在画中充分体现线条之质感和韵律,用点、线、面的无限变化来表现中国画之气韵。他深知能使其所作之画"强身健骨",而须借助书法之功。他又习篆,从篆书中博取养料。在历代诸多篆书中尤喜《徐三庚出师表墨迹》,为其用笔圆转婀娜、挺拔遒劲富有装饰味所倾倒。</p><p class="ql-block">当今,越来越多的实践证明,书家习画;画家练字都会有很大的好处。前辈大家的成功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雪野兄数十年如一日沉酣于山水画中。他的山水画得应野平骨苍神腴,气清质实之妙,酣畅淋漓、笔力雄健。在构图上并能自出灵裁,虚实相生、疏密得宜,给人以一种萧散雅逸的艺术感受。我想这正是得力于他的书法的缘故。他并不以书家自居,故其书法为画名所掩。从他所涉及的书体剖析可以看出他的面铺得很广。他不仅汲收篆隶古质的笔意,也吸收行草中灵动的笔意来丰富他的绘画创作,我想这正是其高明和胜人一筹之处。</p><p class="ql-block">摘自2009年6月26日《联合时报》</p> 李巾棠先生对画家作品点评文章 <p class="ql-block">2009年6月4日解放日报</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巾棠先生写的关于石永泉老师绘画作品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2008年6月6日联合时报</p><p class="ql-block">这是李巾棠先生写的关于徐冰心老师绘画作品的文章</p> <p class="ql-block">这是李巾棠先生写的关于江石邻老师绘画作品的文章</p> 后记 <p class="ql-block">李巾棠先生在主流的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至此已经全部推送完毕。需要指出的是:这些作品因为都是报刊杂志上翻拍下来的,一来报刊杂志时间久长,造成画面墨色暗淡。所以《美篇》里的照片质量比较差。二来还有一些报刊照片没有拍摄好,在整理中没有被选用。希望大家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李巾棠先生的作品在网上也有主页。需要进一步了解李巾棠先生的作品和活动讯息可以上网查看。</p><p class="ql-block">网址:www.lijintang.com。</p><p class="ql-block"> 微信公众号:雪野述事</p> <p class="ql-block">图片编辑整理:若石</p><p class="ql-block">文字审核:许晶</p> 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