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5月26日,進拉薩了,説説昨晚住在位于拉萨市堆龙德庆区象雄梅朵景区内的叫德吉藏家,到酒店己經很晚了,下著雨,很冷,拿了行李馬上到房間,房間冷冰冰,毫无藏家的味道,沒暖气,反正怎么都不舒服,問導游為啥住這里,導游説是北京援建的,早上的早飯更离譜,白粥加饅頭和鷄旦,下面摘录旅行社對這里的描述:“这里有丰富的象雄文化旅游资源,象雄文化是西藏本土古老的原生文化,它的痕迹贯穿于西藏的方方面面。从生产到生活,从民俗到信仰,处处都有象雄文化的影子,花间民宿,休憩驿站。寄情云水间,住进藏家里。走进藏家,淳朴藏家热情扑面。享地道民俗,体验纯正藏式风情。品新派藏餐,漫享藏家特色风味。当夜幕降临,德吉藏家的小广场上燃起了篝火,年轻的藏族姑娘和小伙儿们带着游客一起跳着欢快的锅庄...在白天的山水间,在夜晚的星空下,推窗见月色,入眠伴温情,时光就在这儿静静地流淌,祝好梦。”當看到這个介紹,眼前浮現的是藏家溫暖的燈光和爐里燒著火的場景,簡直就是牛頭對馬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p> <p class="ql-block">回到拉薩遇見彩虹</p> <p class="ql-block">下午來到西病藏医药大学藏药有限公司參觀,這个景點不是行程內的,導游征求大家意見并簽名确認安排的。進入大学藏葯公司首先有老師帶領大家从藏醫学方面開始講解,他説西藏的天葬對葬醫学作出了偉大貢獻。天葬师在分解尸体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人体的骨骼、血管、脏器等内部结构,积累了丰富的解剖经验,这些实践经验为藏医解剖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藏医对人体构造有了更准确的认识。藏医能够清晰地区分动脉和静脉,知晓桡动脉的位置,并将其作为切脉辩病的部位。當死者身体有病變,天葬师会详细詢間死者家人并记录尸体上发生的一切病变,为藏医提供了丰富、可靠的临床病理诊断资料。藏医通过分析这些资料,能够研究各种疾病的成因和发展规律,从而寻求相应的治疗方法。1704年藏医师洛扎·旦增诺布在天葬台亲自观察尸体解剖后,冲破宗教思想的传统束缚,在绘制的《四部医典系列挂图》中正确地把心脏绘在胸腔正中偏左的位置,心尖朝左下,这不仅在中国是首创,在世界医学史上也极为罕见,为医学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來到藏葯柜臺前,老師講解了西藏的藏医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实践,藏医药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3世纪,高原居民已有“有毒必有药”的医理认知,并采用简单的疗法如放血、火疗、涂摩等。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引入印度、汉地及尼泊尔医学,推动了藏医的系统化发展。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大量医书和医生,促进了汉藏医学交流,8世纪著名藏医宇妥·云丹贡布编撰《四部医典》,奠定了藏医学的理论基础。藏医的核心理论是三因学说,龙(气)一主导呼吸、运动、神经功能。赤巴(胆汁)一主管代谢、体温调节。培根(黏液)涉及体液平衡、消化吸收。藏医还强调“七物质”即饮食精微、血、肉、脂肪、骨、骨髓、精液和“三排泄物”即大便、小便、汗液的平衡。藏药以高原特有的动植物和矿物为原料,如红景天、雪莲花、甘青青兰,常用于抗疲劳、抗衰老。如麝香、羚羊角,用于活血化瘀。如金、银、珊瑚,经特殊炮制后用于治疗疑难杂症。藏药炮制方法独特,如“佐太”技术可去除矿物药的毒性。</p> <p class="ql-block">西藏牧民多以游牧為生,生病了會尋求寺廟里的喇嘛看病,夀廟里藏医的“闻尿识病”疗法是藏医学中最具特色的诊断方法之一,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8年被列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方法通过观察尿液的物理特性,如颜色、蒸汽、气味、泡沫、沉淀物等来判断疾病的性质、部位及严重程度,如要更准确的判斷,藏醫會喝病人的尿液,其理论基础源于藏医的三因学说龙、赤巴、培根和五源学说土、水、火、风、空,関于尿诊法的起源与发展,尿诊法最早可追溯至象雄时期,兴盛于吐蕃王朝,由藏医鼻祖宇妥·云丹贡布系统整理并载入《四部医典》。西藏山南市藏医医院是其保护单位,尿液的采集需清晨第一次排尿的尿液,以确保尿液能反映身体的真实状况。尿诊前一天禁止饮酒、饮茶、食用乳制品或特殊气味的食物,避免剧烈运动、房事及情绪波动,使用白色瓷碗或透明玻璃容器,避免颜色干扰尿液观察。尿诊法与现代医学的尿液分析有相似之处,但其更注重整体观和动态变化,对亚健康、慢性病有独特优势。由于现代医学的普及,传统尿诊法面临失传风险,藏医尿诊法是一种古老而精妙的诊断技术,融合了藏族的医学智慧和高原生活经验。尽管现代医学技术日益发达,但尿诊法在藏医临床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尤其在高原地区常见病的诊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老師在説到診尿這种傳統的療法時,説這种藏醫師在45歲后己經失明和疾病,隨著醫学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藏医也有很多的特色疗法,比如放血疗法用于高血压、痛风等热症。药浴疗法以五味甘露汤为基础,治疗风湿、皮肤病。火灸疗法适用于寒性疾病如胃寒、关节炎。黑白脉疗法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白脈即指神经,“黑脉”指血管。藏医药己經形成医学体系,也是藏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曼唐”也就是医学唐卡以图像形式展现藏医理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医药融合了高原医学智慧,兼具传统与现代价值。随着标准化、国际化的推进,藏医药在治疗慢性病、心脑血管疾病等领域展现出独特优势,并继续在全球范围内发挥影响力。最后還帶我們讓藏醫生診病,每四人一个醫生,藏醫生看气色説狀況,給我開了方子。</p> <p class="ql-block">晚歺在酒店對面的這家藏式小館用歺。</p> <p class="ql-block">5月27日 晴 進入布達拉宮需要預約,我們預約的是11點進入,現在在門外排隊等待進入。布达拉宫是西藏最著名的地标性建筑,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建筑群,它被誉为“世界屋脊的明珠”。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藏族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集大成者,象征着西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布宮初建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約公元631年,至今己有1400年曆史,最初被称为红山宫,用于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当时的宫殿规模宏大,有999间宫室,加上山顶修行室共1000间。吐蕃王朝崩溃后,布达拉宫因战乱和自然灾害逐渐损毁,僅剩松贊干布修行処的法王洞和帕巴拉康圣观音殿。1645年五世达赖喇嘛在蒙古和硕特部首领固始汗的支持下重建布达拉宫,形成行政与居住區的白宫,1690年又扩建宗都与靈塔區的红宫,最终奠定了今日的规模,這里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更是藏族文化、历史和艺术的集大成者,象征着西藏与中原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這是由胡歌配音的紀录片《布達拉宮》,高海拔的西藏一直不敢冒昧前往,因為這个紀彔片增加了我一定要來拉薩,親自看看神圣的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布達拉宮的建筑整体布局依红山而建,主楼高117米,外觀共13层,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由白宫、红宫及附属建筑组成。白宫达赖喇嘛的行政与生活区,外墙为白色,象征世俗权力。红宫是宗教活动核心区,外墙为红色,象征佛教神圣,内有历代达赖喇嘛灵塔。宫墙厚达2-5米,部分灌注铁汁,增强稳固性。结合藏式碉楼风格与汉式斗拱、金顶、藻井等元素。宮內的壁画涵盖历史、宗教、民俗等主题,如文成公主进藏、五世达赖觐见顺治皇帝等场景。灵塔最著名的是五世达赖灵塔,高14.85米,耗黄金11万两,镶嵌珠宝逾1.8万颗。布宮象征為政教合一,1645年至1959年,布达拉宫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文成公主带入的現供于大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和中原工匠技术深刻影响西藏。清朝康熙、乾隆帝派遣汉、满工匠参与扩建,并赐匾额、金印。1994年布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布宮是重要文物与殿堂的地方,曲吉竹普的法王洞是现存最古老建筑,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塑像。司西平措西大殿是红宫核心殿堂,悬挂乾隆御赐“涌莲初地”匾额。殊胜三界殿供奉康熙帝“长生禄位”牌,象征中央与西藏的隶属关系。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989-1994年、2001-2010年两次大修。布宮每年吸引大量游客,参观需攀爬之字形臺階,路线包括灵塔殿、壁画廊等,布达拉宫是藏族建筑艺术的巅峰之作,承载了西藏1400多年的政治、宗教与文化历史。其独特的建筑风格、珍贵的文物和深厚的汉藏交融背景,使其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隨導游進入布達拉宮參觀不許拍照,不許喧嘩,每人帶耳嘜,听講解。參觀綫路有1號綫和2號綫,常規路綫1号线雪城八景:珍宝馆、西藏新旧对比展、龙夏宅、堪苏宅、造币厂、雪巴勒空、雪监狱、羌仓。宫殿主体:德央夏、白宫门廊、白宫顶、东日光殿、强巴佛殿、坛城殿、殊胜三界殿、长寿乐集殿、上师殿、七世灵塔殿、圣观音殿、八世灵塔殿、时轮殿、无量寿佛殿、法王洞、合金殿。2号线精简路线:雪城八景与1号线相同,包括珍宝馆、西藏新旧对比展、龙夏宅、堪苏宅、造币厂、雪巴勒空、雪监狱、羌仓,宫殿主体:德央夏、白宫门廊、东大殿、轿子展、西大殿、菩提道次第殿、持明殿、五世灵塔殿、观世音本生殿。1号线是经典路线,参观内容更丰富全面,能让人更深入地领略布达拉宫的魅力和历史文化底蕴。2号线通常在旅游旺季、客流超过5000人峰值时开放,以增加接待量,缓解1号线的客流压力。按上述所説的綫路我們參觀的有欠缺,只听導游説我們走的是VIP綫路,是被勿悠的?估計限流改變了綫路吧。</p> <p class="ql-block">為了更深入了解布達拉宮,再看一次記彔片,布达拉宫法王洞,藏语称曲杰竹普**”或曲吉竹普,是布达拉宫最古老、最核心的建筑之一,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时期即公元631年,這里是松赞干布修行和居住的场所,它位于布达拉宫红山的最高点,<span style="font-size:18px;">左右两侧各有一座小白塔,象征佛教的庄严,</span>也是整座宫殿的中心,是岩洞式佛堂,法王洞是一座天然岩洞改造的佛堂,面积仅约30平方米,结构简单但极具神圣感。 布达拉宫历史上曾多次毁于战火和自然灾害,但法王洞因位置隐蔽,得以完整保存至今。洞内供奉的塑像均为吐蕃时期的艺术精品,松赞干布像位于北侧中央,面容英俊,留八字胡,头戴黄绸巾,头顶露出无量光佛小头像,象征其神圣地位。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像分列松赞干布左右,塑像色彩艳丽,服饰华美,展现了大唐与尼泊尔的文化融合。包括藏族妃子蒙萨赤嘉怀抱王子贡日贡赞,以及大臣禄东赞、藏文创始人吞米·桑布扎等。法王洞不仅是松赞干布的居所,也是他静思、制定国策的地方。传说松赞干布在此选址修建红山堡寨,后變为布达拉宫。洞内壁画和塑像记录了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象征汉藏文化交流。法王洞不仅是藏传佛教的圣地,也是吐蕃王朝历史的活化石,它见证了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创制藏文、引进佛教等重要历史事件,其艺塑像、壁畫体現其藝术价值,建筑风格对研究西藏古代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視頻來源于紀彔片《布達拉宮》 )</p> <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617—650年)是吐蕃王朝的建立者,松赞干布出生于墨竹工卡县甲玛乡今拉萨附近,父亲朗日松赞是吐蕃第32代赞普。 父王被毒杀,政局动荡,松赞干布13岁继位时,父王朗日松赞被苏毗旧贵族和羊同势力联合毒杀,吐蕃内部贵族集团趁机叛乱,如工布、达布、娘波等地相继起兵,甚至连支持王室的大臣也出现反叛,政权濒临分裂。吐蕃传统部落贵族长期掌控地方权力,对松赞干布强化中央集权的举措强烈抵触,试图通过武装反抗维护自身利益。吐谷浑、党项等外部势力干预: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吐谷浑等部落,与吐蕃存在领土和资源冲突,且受唐朝等周边政权影响,时常与吐蕃发生军事冲突,阻碍其向东扩张,由于 高原地形复杂,交通闭塞,青藏高原地势高峻,雪山、峡谷、草原交错,各部落分布分散,军事行动和物资运输极为困难,统一战争需克服恶劣自然环境,如缺氧、严寒、道路艰險吐蕃当时以游牧经济为主,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有限,各部落经济独立,难以形成统一的物资保障体系,战争所需的粮草、兵器补给面临巨大压力,青藏高原各部落语言、习俗、宗教信仰(原始苯教为主)不同,松赞干布推行的统一制度与部分部落传统冲突,需通过军事威慑和文化融合逐步消除隔阂。原始苯教在部落中影响力深远,其巫师与旧贵族勾结,以“神权”为由反对王权集中,松赞干布后期引入佛教与苯教抗衡,才逐步削弱其对政权的干预。松赞干布统一初期,唐朝已成为东亚强国,对青藏高原的局势保持警惕,若吐蕃统一过程中与唐朝发生直接冲突,可能面临强大军事压力,因此松赞干布需在扩张中谨慎处理与唐朝的关系,松赞干布继位后,平定内乱,迁都逻些,現在的拉萨,他发兵攻打吐谷浑、党项、白兰等部,占领东女国,控制多弥,统一了青藏高原,使吐蕃成为青藏高原上的强国。他效仿唐朝制度,建立中央官制,将中央大官分为赞普、大相、副相、都护等,还制定了官阶品级制度,颁发告身以区分官员等级,加强了中央集权。结合吐蕃实际,施行了特殊的均田制,把王田和部分国家财物分给贫苦自由民和奴隶,登记户口和耕地面积,征收赋税。同时统一度量衡,促进了贸易发展。革除旧的部落兵制,仿照唐朝府兵制,将吐蕃全境分为四个如,每个如又分上下两个支如,千户府既是军事组织也是行政组织,建立起兵牧合一的新型军队。他派大臣吞弥·桑布扎等人去天竺学习,创制了藏文,还迎娶了泥婆罗赤尊公主和唐宗室女文成公主,促进了佛教的传入,推动了汉藏文化的交流。他积极引进周边地区的文化和技术,如引入唐朝的医药、历法、纺织、冶金、造纸、酿酒等技术,对吐蕃的社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之松赞干布通过军事镇压、政治联姻、制度改革和文化整合等手段,逐步化解了内忧外患,最终完成吐蕃统一。整个过程既体现了军事才能,也展现了对高原复杂局势的政治驾驭能力,为吐蕃王朝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松贊干布在藏族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圖片來源于紀彔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于紀彔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约625—680年)是唐朝宗室女,在汉藏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她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故事流传千年,松赞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而文成公主在641年嫁入吐蕃,两人婚姻持续约9年。尽管松赞干布去世较早,但文成公主并未返回唐朝,而是继续留在吐蕃,直至680年离世,在吐蕃生活近40年,始终致力于汉藏文化交流,深受当地人民爱戴。公元634年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派使者前往唐朝请婚,遭唐太宗拒绝后,吐蕃与吐谷浑发生冲突,甚至陈兵唐边境以表决心,640年松赞干布再次派大相禄东赞携重礼请婚,唐太宗最终应允,将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公主从长安到逻些,行程约3000公里,沿途经甘肃、青海,翻越昆仑山、唐古拉山等,耗时近一年。传说文成公主携带大量嫁妆和工匠,一路播撒中原文化,至今青海玉树等地仍有“文成公主庙”等遗迹。嫁妆中包含大量典籍,如历法、农技、医药书籍,工具、种子如青稞、小麦、蔬菜等,随行工匠传授纺织、冶金、造纸、建筑等技术,推动吐蕃农业和手工业发展。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记载,她协助设计建造小昭寺,将带来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供奉其中,还参与布达拉宫初期建设,引入唐朝建筑风格。她教吐蕃妇女纺织刺绣,改变当地服饰工艺,推广中原历法,帮助吐蕃制定农耕时节,引入医药知识,整理藏地传统医术,编写《医学大全》。松赞干布为她改穿汉地服饰,下令吐蕃贵族子弟学习汉文,中原礼仪逐渐影响吐蕃上层社会。促进了汉藏文化融合与佛教传播。文成公主信奉佛教,嫁入吐蕃后,与松赞干布迎娶尼泊爾的泥婆罗赤尊公主共同推动佛教在吐蕃的传播。她带来的佛经、佛像成为吐蕃佛教发展的基础,小昭寺与大昭寺并立,奠定了拉萨的宗教中心地位。她将中原的音乐、诗歌、绘画等带入吐蕃,同时吐蕃的马球、服饰等也传入唐朝,双方通过和亲形成“茶马互市”等经济文化交流渠道,史称“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近40年,去世后,吐蕃为她举行隆重葬礼,唐廷派使者吊祭。至今藏地民间传说中,她被视为“绿度母”化身,拉萨大昭寺、布达拉宫等地均有她的塑像,每年藏历四月十五,传说是她的诞辰或入藏日,藏地会举行“萨噶达瓦节”纪念她。文成公主和亲开创了唐朝与周边政权“以和为贵”的外交模式,此后金城公主一唐中宗养女再次嫁入吐蕃,进一步巩固了“唐蕃会盟”的友好关系,直至9世纪双方盟誓“和同为一家”。据正史记载她的身份并非唐太宗亲女,而是宗室女,但《新唐书》《旧唐书》均肯定其对“唐蕃关系”的促进作用。在藏地文献如《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中,她被描绘为智慧与美貌并存的女性,甚至传说她以“六道难题”考验禄东赞,展现中原文化的智慧,如识别母子马、穿九曲珠等故事。文成公主的和亲之举,不仅是政治联姻,更成为汉藏文明交融的重要纽带,她的故事跨越千年,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团结的象征之一。(圖片來源于紀彔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長夀樂极殿是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曾經把這里作為寝宮,倉央嘉措是被認定為達賴五世的轉世靈童,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1683年至1706年,是西藏歷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宗教領袖之一,同時也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span style="font-size:18px;">1697年14歲的倉央嘉措在布達拉宮坐床,正式成為達賴喇嘛。</span>他的生平充滿戲劇性,既是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又是藏族文學的代表人物。倉央嘉措於1683年出生於藏南門隅地區的一個農奴家庭,父母世代信奉寧瑪派(紅教)佛教,該教派允許僧侶結婚生子,五世達賴圓寂後,其親信第巴·桑結嘉措秘不發喪,並秘密尋訪轉世靈童。1697年,14歲的倉央嘉措被選中,並在布達拉宮舉行坐床典禮,成為六世達賴喇嘛。作為格魯派(黃教)領袖,倉央嘉措被要求嚴守戒律,但他深受紅教自由思想的影響,無法適應黃教的清規戒律。他經常化名宕桑旺波,夜間流連於拉薩街頭,飲酒作樂、結交情人,並寫下大量情詩,表達對自由與愛情的渴望。他的詩歌語言優美、情感真摯,代表作如《不負如來不負卿》《那一世》《問佛》等,至今廣為流傳。當時西藏政局動盪,第巴·桑結嘉措與蒙古和碩特部首領拉藏汗爭權。1705年桑結嘉措被殺,倉央嘉措被拉藏汗指控為假達賴,並被清廷下令押解至北京。1706年他在青海湖附近圓寂,年僅23歲。關於他的死亡有多種說法,一說病死,一說被殺,也有傳說稱他逃脫並隱姓埋名,周遊各地,最終在內蒙古阿拉善去世。倉央嘉措的詩歌以《倉央嘉措情歌》最為著名,內容多描寫愛情、自由與人生哲理,語言質樸卻富有深意。他的作品被翻譯成多種語言,包括漢語、英語、法語等,並影響了後世文學、音樂和藝術創作, 藏傳佛教高僧評價他:以世間法讓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廣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詩歌淨化了無數人的心靈。倉央嘉措的命運充滿悲劇色彩,既是宗教與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又是反抗束縛、追求自由的象徵。儘管官方歷史記載他於1706年去世,但民間傳說他隱居至64歲,並在阿拉善弘揚佛法。在藏傳佛教傳統中,他仍被尊為六世達賴,而清廷後來指定的伊喜嘉措則被視為七世。倉央嘉措的一生短暫卻絢爛,他的詩歌與故事至今仍被傳頌,成為西藏文化中不可磨滅的傳奇。視頻來源于紀錄片《布達拉宮》)</p><p class="ql-block">《既见你,何必青山》倉央嘉措</p><p class="ql-block"> 你见,或不见</p><p class="ql-block">我于尘世的角落守望</p><p class="ql-block">青山的轮廓在远方沉默</p><p class="ql-block">而你是我眼中最暖的灯火我念,或不念</p><p class="ql-block">你的温柔似春风拂过</p><p class="ql-block">青山的翠影在岁月里婆娑</p><p class="ql-block">怎比你浅笑的梨涡既见你,心被填满</p><p class="ql-block">青山的巍峨都成了黯淡</p><p class="ql-block">你是我梦里的斑斓</p><p class="ql-block">星辰都不及你的璀璨你在,或不在</p><p class="ql-block">思念如藤蔓延心海</p><p class="ql-block">青山的云雾再美也散开</p><p class="ql-block">我的心只向你飘来你笑,或不笑</p><p class="ql-block">阳光都在我世界停靠</p><p class="ql-block">青山的溪流潺潺流淌</p><p class="ql-block">不如你声音的绕梁既见你,何必见青山</p><p class="ql-block">你是我灵魂深处的港湾</p><p class="ql-block">岁月变迁,此爱不迁</p><p class="ql-block">哪怕风雨将前路遮拦你走,或不走</p><p class="ql-block">牵挂如丝将我心扣</p><p class="ql-block">青山的故事再长也陈旧</p><p class="ql-block">你是我永恒的守候</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红宫位于布达拉宫的中心位置,是整座宫殿的核心建筑,公元1690年在第悉桑杰嘉措的主持下,为纪念五世达赖喇嘛阿旺罗桑嘉措,开始修建红宫,于1694年竣工。此后又陆续添建了七世、八世、九世、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及众多佛殿、经堂等建筑。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每隔一段距离灌注铁汁加固,抗震能力强。屋顶和窗檐采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等做脊饰,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多为佛教法器或八宝图案,藏传佛教色彩浓重。紅官灵塔殿共有8座达赖喇嘛灵塔殿,其中五世达赖喇嘛的灵塔殿是最大、最华丽的一座,塔身用去119082两黄金,塔上镶有珍珠、宝石等18677颗。西大殿即五世达赖喇嘛灵塔殿的享堂,是红宫内最大的宫殿,面积725平方米,屋顶由44根巨柱支撑,这里一直是历代达赖举行宗教大典、重要法事活动的场所。殊胜三界殿红宫最高的殿堂,由七世达赖喇嘛所建,殿内供有清乾隆皇帝画像及十三世达赖喇嘛花费万余两白银铸成的一尊十一面观音像。圣观音殿布达拉宫最早期的建筑物之一,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布达拉宫主供殿和心脏部位,殿门上方悬挂着清朝同治皇帝御书的“福田妙果”匾额。曲结竹普:即松赞干布修法洞,是布达拉宫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里面保存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及其大臣的塑像。佛像佛塔红宫的黎玛拉康——合金佛像殿内,藏有3700多尊佛像、佛塔,均用多种合金炼制而成。金册金印东大殿内保存着清朝顺治皇帝册封五世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喇恒喇达赖喇嘛”的金册金印。壁画唐卡,布达拉宫的壁画面积达2500多平方米,记载着西藏佛教发展历史、五世达赖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等内容,是珍贵的历史画卷和艺术瑰宝。(圖片來源于紀彔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于紀彔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圖片來源于紀彔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唐卡作为西藏文化的核心载体,融合了宗教、历史与艺术,其发展脉络与西藏的社会变迁紧密相连。唐卡诞生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传说松赞干布以鼻血绘制白拉姆女神像,成为西藏首幅唐卡,藏民为适应游牧生活,以轻便卷轴画形式替代固定寺庙塑像,成为“移动的庙宇”。文成公主与尺尊公主入藏带来中原及尼泊尔艺术风格,促成早期唐卡的多元融合,9世纪朗达玛灭佛导致唐卡艺术衰退,直至13世纪西藏归入元朝版图后,随藏传佛教复兴进入繁荣期。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格鲁派兴起推动唐卡标准化,形成勉唐、钦则等流派,并受<span style="font-size:18px;">敕封达赖、班禅</span>支持。唐卡有严苛的绘制,遵循《造像度量经》,佛像比例、姿态需严格符合宗教仪轨,画师称为“拉日巴”即画佛之人。颜料取天然矿物青金石、绿松石、金粉及植物,手工研磨调配158种色彩,畫質经久不褪。绘制即修行,画师需持诵经文,仅在白天作画,保持“不悲不喜”心境,一幅精品耗时可达数年。2006年唐卡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建立了西藏唐卡画院、2024年開館的非遗博物馆设免费传习班培养青年画师。勉薩派的勉冲·罗布斯达创办画院无偿授艺,主持布达拉宫壁画临摹工程。马才成天祝唐卡免费教学15年,150名学生考入艺术院校,推动唐卡进入高等教育体系。开发珠峰文创园区,延伸产业链,由于矿物颜料矿源缺乏威胁著传统唐卡原料。唐卡超越宗教艺术范畴,成为解码西藏文明的密钥,唐卡作為宗教圣場,开光后具神圣性,是修行观想与祈福的核心载体。從唐卡记录“猕猴变人”传说、吐蕃赞普史到新中国建设,堪称手绘史诗。 从松赞干布的鼻血传说,到今日非遗博物馆中的数字化展示,唐卡始终是西藏文化的精神坐标。它在严苛的传统中凝固信仰,在创新中呼吸时代,既是雪域高原的“移动庙宇”,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璀璨结晶。其未来唐卡的生命力,緣于矿物颜料的保护、青年画师的培养,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创造性对话之中。(視頻來源于紀錄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的红墙材料主要以赭红色的灌木树枝“白马草” 为主,白马草是生长在西藏高原的一种多年生灌木,枝条韧性强、耐腐性好,主要产自西藏山南、日喀则等地。将白马草的枝条晒干后,捆成小束,用牛皮绳扎紧,层层堆砌在墙体中。由于枝条本身呈赭红色,堆砌后形成了红墙的主体色彩,红墙的底部和基础部分会用石块和黏土砌筑,形成坚固的底座,支撑上方的白马草墙体。传统工艺中会在白马草束间加入藏红花、香料等,不仅能防腐防虫,还能散发香气,体现宗教建筑的神圣感。红墙表面会涂刷由石灰、矿物颜料(如赭石)调制的涂料,进一步加深颜色并保护白马草,使其不易褪色或受潮。白马草材质轻盈,相较于砖石墙体,能减轻建筑整体重量,适应高原地区的地质条件,增强抗震性。赭红色在藏文化中象征神圣与威严,红墙与白墙搭配,既体现布达拉宫作为宫殿和寺庙的双重属性,也符合藏式建筑的色彩美学。每年粉刷时,红墙部分会根据损耗情况补充白马草和涂料,延续这一延续千年的传统工艺。</p> <p class="ql-block">白宮的墻是每年藏历九月,在“降神节”前,布达拉宫管理处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会将牛奶、蜂蜜、白糖、红糖、藏红花等原料与白灰混合,调出白色涂料来粉刷外墙。其中白灰是主要成分,白灰来源于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和日喀则市仁布县一带的高岭土,白灰當中添加牛奶、蜜糖等,一方面是为了增加涂料的黏性和光泽度,使其更易附着在墙体表面,不易被雨水冲掉,更好地保护墙体,另一方面藏红花等还具有防腐增色的作用。在过去物资相对匮乏,信徒们会自发前来帮忙粉刷,并送来牛奶等材料,如今虽然粉刷工作主要由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完成,但这一传统习俗和配方被保留了下来,布达拉宫也因此被称为“甜蜜的宫殿”。</p> <p class="ql-block">沷墻場景(視頻來藕于紀錄片《布達拉宮》)</p> <p class="ql-block">我的抖音作品</p> <p class="ql-block">參觀完布宮,下著大雨,紅墻被雨澆濕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地下血紅一遍,導游很大聲説著“注意安全”,但還是有人摔跤了,還</span>好我背了包,打著傘慢慢走向山。</p> <p class="ql-block">葯王山位于拉萨布达拉宫右侧,海拔3725米,基本为东西走向,大致呈“S”形,有东西两个山头,与布达拉宫所在的红山咫尺相对,两山之间有北京路穿过。葯王山是藏醫發源地,17世纪末第司·桑吉嘉措为发展藏医,在山上修建门巴扎仓,从各寺挑选喇嘛来此学习医药知识,这里逐渐成为藏医学府。相传是文成公主思念家乡时向东方朝拜的地方,山上还有查拉路甫寺,以及众多摩崖石刻造像,题材广泛,有释迦牟尼像、如来、千手观音等,共计5000余尊,每年朝圣者络绎不绝。查拉鲁普石窟庙,坐落于药王山东侧陡峭的山腰上,是个造型奇特的洞窟式小庙,开凿于松赞干布时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石窟呈不规则长方形,面积只有27平方米左右,洞口有一中心石柱,石柱与洞壁之间是狭窄的转经廊道,岩壁上有69尊石刻造像。药王山与布达拉宫所在红山原为一体,曾由一座巨大白塔相接,白塔底层的门洞是拉萨城的门户,后因城市建设拆除,现又重新以塔相连。現在只有在药王山的观景台打卡拍照,這里是50元人民币背景图拍摄地,也是布达拉宫最佳观景点,药王山后面有拉萨十分著名的万佛墙,附近有很多刻玛尼石的人家,充满了浓郁的宗教氛围。</p> <p class="ql-block">往大昭寺途中</p> <p class="ql-block">大昭寺門票85元,因為我們的行程沒有包含大昭寺入內,跟著導游進入是135元,估計是導游費50元吧,大昭寺藏语称“觉康”意为佛殿,位于西藏拉萨市老城区中心,是藏传佛教最神圣的寺庙之一,也是西藏现存最古老的土木结构建筑,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大昭寺始建于公元647年,由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纪念文成公主入藏而建,最初名为“惹萨”意思是“山羊土”,后因“传昭大法会”更名为“大昭寺”。相传文成公主观天象,认为拉萨地形如仰卧的罗刹女,大昭寺所在的湖泊是她的心脏,需填湖建寺以镇压,松赞干布遂命千只白山羊驮土填湖,建成大昭寺。五世达赖时期,大昭寺成为西藏“政教合一”的核心,噶厦政府机构设于此,活佛转世“金瓶掣签”仪式也在此举行。大昭寺融合了藏、唐、尼泊尔、印度建筑风格,主殿坐东朝西,采用汉式斗拱与藏式金顶结合。寺内有5座金顶,四层主殿供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四周回廊绘有2600平方米壁画,包括《文成公主进藏图》等。囊廓是环绕主殿内转经道。八廓是环绕寺庙的中转经道,形成八廓街。林廓是外转经道,涵盖布达拉宫、药王山等。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由文成公主带入西藏,是佛教界最珍贵的佛像之一,藏民认为见此像如见佛祖真身。唐蕃会盟碑立于823年,用汉藏文记载唐蕃和盟,见证汉藏友好。大昭寺是各教派共尊的圣地,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曾在此举办传昭大法会。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大昭寺是拉萨的地理与精神中心,八廓街围绕其形成,成为拉萨最繁华的商业与朝圣区。寺前青石板留有信徒磕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终年香火不绝。</p> <p class="ql-block">拉萨八廓街又称八角街、帕廓街,<span style="font-size:18px;">位于拉萨城的中心区域,街区范围总面积133公顷。八廓街所在的拉萨市,属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全年多晴朗天气,降雨稀少,</span>是拉萨的转经道和商业中心,公元7世纪,藏王松赞干布修建小昭寺和大昭寺,人们以大昭寺为中心顺时针转经绕圈,逐渐踏出环绕大昭寺的小径,周边形成集文化、商贸、宗教、居住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区域,这便是最初的八廓古城。八廓街呈多角形,近似圆形,由八廓东街、八廓西街、八廓南街和八廓北街组成多边形环形街道,周长约1000余米,有街巷35个,街区之内有56座古建大院,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0处,还分布着4195家商业网点,售卖商品8000多种。八廓街的建筑保留了拉萨古城的原有风貌,街道由手工打磨的石块铺成,街道两旁是老式藏房建筑,白墙黑窗、彩绘装饰极具民族特色。這里是是藏传佛教信徒最重要的转经路线之一,街心有巨型香炉,昼夜烟火不断,街道沿途布满经幡、玛尼堆等,宗教氛围浓厚。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有卡垫、氆氇、藏刀等藏民族特色商品,还有来自印度、尼泊尔等地的商品,同时融合了现代咖啡馆、书店和特色餐厅。有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玛康大院、法王宫、松曲热遗址、下密院、琅赛古玩城等。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入选首届“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202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p> <p class="ql-block">西藏博物馆27至30日閉館,在門口打了卡,是西藏自治区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综合性博物馆,1994年7月,被列入西藏自治区成立30周年大庆援藏62项工程之一。1997年10月1日主体工程竣工,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1999年10月5日落成开馆。2009年7月1日实行免费开放。2017年10月28日,馆改扩建工程奠基动工,2022年7月8日重新开馆。新馆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近6.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为3层。建筑外观为传统藏式建筑,采用诸多藏式元素。内部包括陈列展示区、藏品保管区、公共服务区、文物保护研究区、综合办公区等。陈列展览:“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示西藏地区的历史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色。“离太阳最近的人——西藏民俗文化”:呈现西藏独特的民俗文化风情。“雪域丰碑——西藏革命文物展”:展现西藏革命历程中的相关文物与事迹。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由老馆改建而来,通过珍贵历史文献档案、实物、图片等,展现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的历史进程。藏品总数52万余件,主要有造像、唐卡、古籍文献、瓷器玉器、法器等,珍贵文物达4万余件(套)。像新石器时代的双体陶罐、梵文贝叶经《八千颂般若波罗密多经》、13世纪的八思巴肖像唐卡、明代的《普渡明太祖长卷》、清代的金贲巴等都是镇馆之宝。博物館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旅游景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多项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