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雁门关和响沙湾两个五A景区,忻州古城和正定隆兴寺两个四A景区。三天时间收获圆满!超级享受端午假期。车程一共2200公里,分别在内蒙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和忻州住宿各一夜晚。</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以军事防御和边贸功能著称,核心建筑包括边靖楼(“雁门第一楼”)、明月楼(北口第一道门户)等,但未明确记载独立命名的“春秋楼”。</p><p class="ql-block">边靖楼为明代木结构古楼,高40米,以“威镇三关”巨匾闻名,是雁门关的标志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整体始建于明洪武七年(1374年),后经历多次修缮与扩建,现存关城主体为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重建。</p><p class="ql-block">明月楼与宁边楼、天险门等共同构成雁门关的防御体系,体现了中国古代边防工程的智慧与艺术。</p><p class="ql-block">明月楼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年),是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作为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极为重要,直接控制着关隘的入口通道。</p> <p class="ql-block">豹突泉,在雁门关景区内,有这样一口水井,其实这是一口古泉,名叫豹突泉。它和济南的“趵突泉”同音,但豹字不同。明代万历年间的《代州志》曾经是这样记载豹突泉的:“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雁门关地处半干旱地区,年平均气温只有6.4℃,年平均降水量只有540毫米。水资源极其匮乏,在雁门关峡谷中能有这么一口泉水,不愧是上天的恩赐。据说,千百年来,这口泉水一直滋养着守关的将士和这里的边民,旱不干涸,涝而不溢。</p> <p class="ql-block">从北门到明月楼城门的通道~边关街。在这条街吃了许多递过来的酥脆食品,由于忙着拍照或发朋友圈,也没尝出什么味道,更没来得及谢谢年轻的导购员。</p> <p class="ql-block">时为端午节,城墙上也没什么人!估计都去八达岭了。</p> <p class="ql-block">关署“雁门关官署最厉害三个镇”可能指历史上镇守雁门关的著名将领或军事机构。结合权威性较高的信息,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李牧(战国赵国):战国时期赵国名将,长期驻守雁门关抵御匈奴,采取防御策略使匈奴多年不敢进犯,奠定早期边防基础。</p><p class="ql-block">杨家将(北宋):以杨业(杨无敌)为首的杨家将镇守雁门关,多次以少胜多击退辽军,关内现存六郎庙等遗迹纪念其功绩。</p><p class="ql-block">卫青/霍去病(西汉):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曾以雁门关为战略支点,率军北击匈奴取得决定性胜利。</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明月楼是明代建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内,为关城北口的第一道门户,兼具军事防御与历史文化价值。其砖木结构楼身面阔5间,正中嵌有“雁门寨”石额,现为景区重要景点之一。</p><p class="ql-block"> 明月楼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设3孔门洞,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整体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作为明代雁门关城廓的北口第一道门户,兼具军事防御与边关管理功能。</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 楼名可能源于唐代李白诗句“举头望明月”,曾是戍边将士望月思乡之地。</p> <p class="ql-block">从雁塔敌楼俯视明月楼关口情形。</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雁塔是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雁门关景区东城过雁峰上的标志性建筑,初建于明代,毁于清末,2010年在其原址复建为高21米的方形九层砖塔。作为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关城、长城等共同见证了古代边塞的沧桑历史。</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坐落于雁门关东城过雁峰,属于明代雁门关防御体系的核心建筑群之一。</p><p class="ql-block">建筑形态:复建后的雁塔为方形九层砖塔,高21米,外观质朴雄伟,兼具军事瞭望与地标功能。其一圈城墙围出一块碑林墓地。</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关城是明代重建的军事防御体系核心,由三重防线构成,现存天险门、地利门等标志性建筑,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工程的智慧。</p><p class="ql-block">关城结构与布局</p><p class="ql-block">三重防御体系:关城分为前哨(阜戈寨)、瓮城(周长约1公里)、主关城(周长约2公里),形成纵深防御。瓮城位于关城北侧,门上刻有“雁门关”匾额,两侧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凸显其战略地位。</p><p class="ql-block">城门与城墙:现存三座城门,包括北门地利门、南门天险门,城墙高约10米,顶宽4米,马道可并行五马。天险门和地利门作为关城南北门户,保存较为完整。</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与军事功能</p><p class="ql-block">立体防御工事:城墙外侧设壕沟、铁蒺藜,内部有藏兵洞与密道直通后方。主墙外另筑“二道边”“三道边”加强纵深,白草口段的“锯齿长城”因地形起伏独特,为明长城孤例。</p><p class="ql-block">附属设施:关城内曾设校场、驿站、兵营,现存镇边祠(纪念李牧等名将)和靖边祠,成为展示戍边文化的展馆。</p><p class="ql-block">历史价值与保护</p><p class="ql-block">明代重建:现存关城主体为明洪武七年(1374年)迁建,万历年间及清代多次重修。作为长城重要关隘,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军事见证:关城历经战国至明清近2000年战事,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李牧抗匈奴、杨家将御辽等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与剑门关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地理位置、历史作用和地形特征三个方面。雁门关位于山西省,是中原王朝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核心关口;剑门关地处四川省,则是古代蜀道上的天然屏障,以险峻著称。</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与战略定位</p><p class="ql-block">雁门关</p><p class="ql-block">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处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交界带,属长城防御体系中的"外三关"之首。</p><p class="ql-block">战略定位:抵御匈奴、契丹等北方民族入侵,历代中原王朝的北部边防核心。</p><p class="ql-block">剑门关</p><p class="ql-block">位于四川省剑阁县,扼守金牛道咽喉,是连接关中与蜀地的唯一陆路通道。</p><p class="ql-block">战略定位:守护四川盆地,历史上曾阻挡十多次大规模军事进攻,仅两次被迂回攻破。</p><p class="ql-block">地形与建筑特征对比</p><p class="ql-block">特征 雁门关 剑门关</p><p class="ql-block">地形 人工开凿"V"型关隘,两侧山脉延绵形成天然屏障 大剑山与小剑山自然断裂形成的峡谷,两崖壁立如门</p><p class="ql-block">防御体系 包含瓮城、关署、长城等完整军事设施 依托天然断崖,关楼建于峡谷最窄处(宽仅18米)</p><p class="ql-block">建造规模 关城周长20公里,含72座敌楼 核心关隘长约500米,现存明代关楼</p><p class="ql-block">典型描述 "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p> <p class="ql-block">历史文化差异</p><p class="ql-block">雁门关的文化符号</p><p class="ql-block">杨家将戍边主战场,现存杨业祠、靖边寺等纪念建筑。</p><p class="ql-block">见证昭君出塞、汉武帝北征等民族融合事件。</p><p class="ql-block">剑门关的文化象征</p><p class="ql-block">三国文化核心地标,诸葛亮曾在此修筑栈道、设置关防。</p><p class="ql-block">李白《蜀道难》、杜甫《剑门》等诗篇使其成为文学意象。</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碑林在大雁塔下方,它收集了我国古代200多位诗词名人咏雁门的诗词名句,由我国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石刻;碑林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石刻的集中点之一,也是当代名家书法艺术荟萃之地,丛立如林,蔚为壮观,供游客观瞻欣赏、研习借鉴。</p> <p class="ql-block">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有“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的说法。雁门关是一座千古雄关,武则天在上面只提写了“天险”两个字。从天字的解释上,就让人知道了武则天的厉害。您可知道这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自秦汉以来,山西北部就是北朝各国统治的中心,成为民族大融合的前沿地带。雁门关所处的位置,更是关键,它北通大同,南达太原,进可主辽阔草原,退可守千里关中,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也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所以,雁门关自古就是边防战略要地。</p><p class="ql-block">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真是最热门的“兵家必争之地”。在雁门关还发生过许多名声大噪的历史故事。“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历史故事,都与雁门关有关系。</p><p class="ql-block">其中,杨家将与雁门关的联系更加令人动容。据历史记载,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被辽军,也就是契丹人疯狂攻击,这时,爱国将领杨业在雁门关大显身手,为国立功。在宋太平兴国四年,杨业又任代州刺史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他更加努力训练部下,对待疯狂的契丹人,毫不手软,不仅多次以少胜多,大败辽兵,还被当时人们誉为“杨无敌”。</p><p class="ql-block">雍熙三年,雁门关再次被攻击,辽军由于熟悉杨家将的兵法,还多次派内应、间谍,终于让杨业陷入重困,士卒全部覆没,他被辽军囚禁后,宁死不屈,绝食身亡。</p><p class="ql-block">雁门关发生过如此多可歌可泣的爱国故事,武则天同样看重它。她当年巡看雁门关时,挥笔题字“天险”,在雁门关南侧城楼的墙上雕嵌。只见那“险”字,无人不知,可另一字,笔画复杂,与汉字中的“天”无任何关系,历史学家找遍典籍,也未曾发现武则天题的“天”是何种字体?他们只能推测,“天”字是武则天自创的。</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为何要自创出“天”字?其实仔细看她所写的字,上面是草字头,可以代指粮食,中间的“田”字是指国土,下面的“戈”是指军队。总结出来,就是大量的粮食、广大国土和精锐的军队,这才是一个国家富强的三要素。</p><p class="ql-block">如何能够使一个国家做大做强?许多文人才子或者当朝皇帝,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比如大规模的建设、不必要的粉饰太平,或者是牺牲了民众幸福的劣政等等……</p><p class="ql-block">这些缥缈的计划,都没有武则天提出的这三个计划实在——依靠开垦获得大量土地,将粮食种出来,让百姓可以吃饱饭,接下来训练好自己的军队,保卫国家的土地,还有老百姓的粮食,听起来虽然简单,但是能够完完全全地做到的又有几个皇帝?武则天就做到了。</p><p class="ql-block">武则天是武周开国君主,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在封建时代,人是分三六九等的,而女人被框定在家庭里生儿育女,不仅不允许读书,更不允许参政。武则天在如此年代里,为何能一步一步的成为了伟大的帝王。</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一路隐忍地走来,最后在李治去世后,登上了帝位,他在位期间,“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选拔人才,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使得贤才辈出;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通过“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使中国古代国际地位达到顶峰。另外,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真不愧是千古一帝。</p><p class="ql-block">雁门关不仅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一种爱国精神的代表,而武则天对天字的解释,更是发聩振聋,让人耳目一新……雁门关是一个好地方,它一定会千秋万代,屹立下去。</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城楼:雁门关城楼是雁门关风景区的核心景点,城楼高18米,宽30米,长40米,是明代建筑风格的典型代表。城楼上悬挂着“中华第一关”的匾额,城楼下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的石刻。城楼内设有雁门关博物馆,展示了雁门关的历史沿革和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镇边祠始建于明正德六年(1506年),初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以纪念赵国名将李牧。</p> <p class="ql-block">古关道及石刻</p> <p class="ql-block">分道碑,雁门关风景区分道碑的地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208国道附近的雁门关风景区内。以下是关于分道碑的简要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分道碑立于清代乾隆三十六年,是中国现存不多的“古代交通规则碑”。</p><p class="ql-block">交通意义:为了解决雁门关道路交通日益繁忙的问题,代州知州决定另辟新道,并设立分道碑来规范交通秩序,规定南来车辆走东路,北来车辆走西路,有效缓解了交通压力。</p><p class="ql-block">文化价值:分道碑不仅见证了雁门关道路交通的历史变迁,也是中国古代交通规则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研究古代交通史和交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旅游价值:如今,分道碑已成为雁门关风景区的一个独特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感受古代交通文化的魅力。</p><p class="ql-block">如需获取详细地址或最新信息,建议联系当地旅游部门或景区管理单位。</p> <p class="ql-block">地利门与天险门对应,石座砖身,额匾书刻“地利”二字。城门上建有宁边楼,二层歇山顶结构,楼内原为杨六郎祠,现为雁门关古代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雁门碉楼,游客中心处的标志建筑。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p><p class="ql-block">2001年,雁门关作为“长城”的组成部分,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雁门关风景区荣获“中国最佳文化旅游观光目的地”称号。</p><p class="ql-block">雁门关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下次再来,一定从南门进,让车从北门等待接,这样就能看到昭君出塞浮雕和和亲亭等全景了。</p> <p class="ql-block">代县县城有一座阿育王塔,坐落在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城内古城圆果寺内,俗称白塔。始建于隋仁寿元年(601年),自建600多年中历遭三劫,于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建为砖塔。</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为圆锥体佛教藏式造型,塔基平面为长方形,塔建于塔基正中央。塔平面为圆形,塔身为上肩略宽圆形覆钵式,刹身为砖作相轮11层,砖雕艺术高超,是中国藏式塔中的佳作。</p><p class="ql-block">一般喇嘛塔底座均采用方形,但是此塔底座却为正圆形。</p><p class="ql-block">阿育王塔与北京妙应寺大白塔共为中原地区今存喇嘛塔早期作品之实例和典范。这次没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响沙湾旅游景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该地沙丘呈弯月状,是一个巨大的响沙回音壁,故称响沙湾。</p><p class="ql-block">响沙湾旅游景区在沙漠深处打造了4处休闲区,有以沙漠运动及游乐为主题的仙沙岛,以艺术与体育为主题的悦沙岛,以蒙古文化为主题的福沙岛,还有以佛教文化为主题的莲沙岛。莲沙度假岛上规模宏大的莲花酒店,是一座设计理念先进、绿色环保的生态度假型酒店。</p> <p class="ql-block">库布齐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又是中国距离首都最近的沙漠。</p><p class="ql-block">经过1988年—2018年30年的治沙,库布齐沙漠改良出大规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备了农业耕作条件。沙丘整体高度下降了一半,6000平方千米荒漠变成绿洲,占库布齐沙漠总面积的1/3,这些绿洲每年阻止上亿吨黄沙流入黄河。13</p><p class="ql-block">生物多样性得到了明显恢复,出现了天鹅、野兔、胡杨等100多种绝迹多年野生动植物。库布齐沙漠已有1/3面积被绿化,沙漠绿色经济创造了数百亿的生态财富,累计带动了沙区10万多人彻底摆脱贫困。</p> <p class="ql-block">骆驼铃铛摇曳,与风声、蹄声共振,重现丝绸之路上穿越千年的商队韵律。</p> <p class="ql-block">响沙湾的驼队只沿着小火车道直行近百米,就折返回出发地了。这是我见过最短距离的骑骆驼的路线,居然还收60元?而在敦煌月牙泉鸣沙山驼队至少要绕几座沙山,至少一公里不止。</p> <p class="ql-block">连绵沙丘如凝固的金色海浪,在阳光下闪耀着细碎光芒,极目远眺时天地间蓝金交融,构成令人屏息的壮美画卷。</p><p class="ql-block">沙粒细腻柔软,赤足漫步时仿佛触及流动的丝绸,每一步都激起温暖的触感与历史的回响。3</p><p class="ql-block">暮色中沙丘披覆银纱,繁星坠落天际,躺在沙海仰望银河时,宇宙的低语与沙粒的呼吸交织成永恒。</p> <p class="ql-block">2011年,响沙湾旅游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评定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还好沙漠深处还有几座可米高的沙山,登上去领略一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p> <p class="ql-block">偏关,老牛湾</p><p class="ql-block">中国山西省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地名,老牛湾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老牛湾镇</p><p class="ql-block">和内蒙古自治区清水河县老牛湾镇</p><p class="ql-block">的交界处,以黄河为界。老牛湾南依山西的偏关县,北岸是内蒙古的清水河县,西邻鄂尔多斯高原的准格尔旗,是一处“鸡鸣三市”的地方。老牛湾西窄东宽,尾部圆满,恰似葫芦状。</p><p class="ql-block">老牛湾以明成化三年(1467年)建成的老牛湾古堡而闻名,黄河从老牛湾入晋,内外长城从这里交汇,晋陕蒙大峡谷以这里为开端,中国黄土高原沧桑的地貌特征在这里彰显,大河奔流的壮丽景观在这里再现。老牛湾是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是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壮丽的峡谷景观造就了两个4A级景区,分别为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老牛湾黄河大峡谷旅游区和山西省境内偏关县老牛湾景区。</p><p class="ql-block">本次行程时间不允许,没有到老牛湾游玩。</p> <p class="ql-block">忻州西北角楼</p> <p class="ql-block">泰山庙后门</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泰山庙(又称东岳庙)是山西省忻州市古城内的重要历史建筑,始建于初唐,历经宋、明、清多次扩建与重修,现存主体为明清遗构,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p><p class="ql-block">始建与扩建:泰山庙始建于初唐(约7世纪),宋代和明嘉靖十年(1531年)扩建,清同治三年(1864年)大规模重修。</p><p class="ql-block">功能演变:历史上为道教正一派宫观,供奉东岳大帝(泰山神),主司人间吉凶祸福;民国时期曾为忻州最大钱市,商贸繁盛。</p><p class="ql-block">建筑布局与特色</p><p class="ql-block">主要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牌楼门、戏台、献殿、灵宫殿、东岳大殿,两侧配钟楼、鼓楼及财神殿等配殿。</p><p class="ql-block">遗存现状:仅东岳大殿为明代遗构,钟楼为清代遗构,其余多为近代复建。</p><p class="ql-block">艺术价值:保留明清建筑风格,雕刻、彩绘等工艺精湛,大雄宝殿内唐代三尊佛像为珍贵文物。</p><p class="ql-block">文化地位与现状</p><p class="ql-block">宗教意义:作为道教圣地,香火延续千年,现虽部分改为茶楼,仍保留传统氛围。</p><p class="ql-block">旅游亮点:位于古城泰山庙巷,毗邻美食街,免费开放,是体验忻州历史与市井文化的核心景点。</p> <p class="ql-block">财神庙</p> <p class="ql-block">泰山庙正门</p> <p class="ql-block">这巷子人太多,根本挤不进去!</p> <p class="ql-block">忻州拉面</p> <p class="ql-block">羊杂粉汤</p> <p class="ql-block">红面擦夹</p> <p class="ql-block">扭丝饼</p> <p class="ql-block">枣糕</p> <p class="ql-block">吊煎锅,这些店人太多,等不急!我就吃了一份素蛋炒饼,喝碗汤打发了晚餐。</p> <p class="ql-block">黄馍馍,以上这么多美食只是一小部分,让人目不暇接,口水直流!</p> <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祠,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天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忻州四门皆重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且每个门左右都设有配门。南门“景贤门”,城楼面阔七间,进深四间,重檐歇山顶,四角飞檐,楼梯三层,构思精巧,楼内无柱,三层檐下正中悬挂“三关总要”匾额。东门“永丰门”,城楼匾额“献佳合北”。东门到南北大街是东大街。西门“新兴门”,城楼匾额“九峰雄峙”。西门通南北大街,古城原有略显弯曲的西大街。</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的气派万千,背靠太行山,有帝王的灵气,山西王若在此建都,一定会比大同或太原更加江山稳固。</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西园彻底火了!晚上有赵氏春秋演出。</p><p class="ql-block">在忻州古城西园,多个年代的建筑被有机的保留和修缮。</p> <p class="ql-block">西门“新兴门”,城楼匾额“九峰雄峙”。西门通南北大街,古城原有略显弯曲的西大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庆观。元遗山《天庆观记》:每岁二月望,老君诞日,有鹤十数,翔舞阶庭,三日乃罢。明万历间,州城工竣,群鹤复集。魏允贞诗云:“谁知三百年来后,又睹联翩下碧云”。</p> <p class="ql-block">我近期没去网红淄博,但忻州的确让我震惊,其暴火程度一定不会亚于哈尔滨和淄博。山西可挖掘的东西太多了,从数据看仅次于平遥古城。</p> <p class="ql-block">我感觉忻州一定会比平遥强。主要是它卫生搞得好,不像平遥一股大粪味!这让我想起了六十年代的北京也是满大街大粪车,早晨倒尿盆的吆喝至今回响在耳边。</p> <p class="ql-block">忻州南城门楼是忻州古城的重要建筑之一,古称康阜门,后更名为景贤门,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2004年重建,现为古城标志性景观,兼具历史防御功能与文化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历史沿革与名称寓意</p><p class="ql-block">原名与更名:南城门最初名为“康阜门”(“阜”意为兴旺),寓意健康平安、富裕兴旺;明代更名为“景贤门”,取自“景仰圣贤”之意,寄托多出贤才的期望。</p><p class="ql-block">匾额内容:城楼悬挂“三关总要”匾额,突显其作为宁武关、雁门关、偏头关军事枢纽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关帝庙前的广场,一群业余鼓手在为端午节助兴。</p> <p class="ql-block">忻州的文创打卡地比较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北门翁城,忻州北城门楼</p><p class="ql-block">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忻州北城门楼是山西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坐落于忻州市忻府区光明东街与五台山南路交叉口,旧北城墙拱辰门上,创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楼身座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更显其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墙巍巍耸立,外涂朱红,下筑券门洞,洞顶甚高,底阔3米多。城墙内外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曲折通上墙顶。墙顶四周砖砌围廊,中部为上楼。门楼面阔7间,进深4间,重檐三滴水,歇山顶。三层檐下,四周共有红色廊柱22根。上两层廊柱间置木栏板。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联结严实,是城内唯一的高层木结构建筑。</p><p class="ql-block">城楼总高28米,宽七间,深四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明三层,暗三层),歇山式屋顶,楼内无柱,梁架结构简洁,连接严实。城楼阳面三层高悬一巨大匾额,上书“晋北锁钥”四个雄伟浑厚的大字。整个城楼,红柱蓝瓦,画栋雕梁,富丽堂皇,甚为壮观,具有很高的文物保护价值。</p> <p class="ql-block">北门拱辰门,墙顶四周砖砌围廊,中部为城楼。城楼总高二十八米,宽七间,深四间,四周围廊,重檐三滴水,歇山式屋顶,檐下高悬“晋北锁钥”门匾。楼身坐落在12米高的城墙之上,巍峨高大,雄伟壮观。城墙下筑券门洞,洞顶甚高,底阔3米多。整个城楼红柱蓝瓦,富丽堂皇。城墙内两侧,各有砖砌台阶,曲折通上墙顶。北城门楼西原有三官庙。</p><p class="ql-block"> 古城背依九龙冈,西临牧马河,平面势成椭圆,俗称卧牛城。城内有不少寺庙古建,如秀容书院、遗山祠、关帝庙、财神庙、泰山庙等。九龙冈上白鹤观,创自唐天宝年间,始为七圣观。后因有白鹤之异,故改白鹤观。</p> <p class="ql-block">天主教堂在北门外门口处!</p> <p class="ql-block">整个古城夜景灯光秀,照亮了全城!</p> <p class="ql-block">忻州除西门一段古土城保留现状,其他三门城墙都为互通,墙上设有游览代步车,便于环城墙观景。</p> <p class="ql-block">这张美食地图标明各家老字号的具体位置,十分贴心。忻州的美食物美价廉,深受欢迎,每家都排很长的队,没一两小时到不了店门口。</p> <p class="ql-block">忻州南门</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门内!</p> <p class="ql-block">北门外</p> <p class="ql-block">6月2日一早由忻州乘车路过河北省正定古城,该城始建于北周(557—581年),初为石城,规模较小。唐按镇治扩为土城。明砌为砖城,遗存至今。</p><p class="ql-block">城市内部总体格局自清以来并未发生太大变化,城墙形制与街巷空间格局得以保留。建筑沿街巷线性分布,在城市中心形成了密集的面状集合。随着城市的发展,建筑逐渐由清代的集中于城内南部向外发散,城内的水域面积大大减小。现存主要建筑有隆兴寺、正定四塔、正定城墙等。正定古城内大量的寺庙建筑及其内留存的碑文、器物等为中国北方地区佛教文化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隆兴寺内部丰富的碑刻文字等记载了该寺庙各个历史时期重要事件,是研究地方史以及北方地区佛教发展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临济寺作为临济宗的发祥地,是研究中国佛教史和中日文化交流史的历史见证;除此之外,义玄禅师的舍利塔澄灵塔,在中国佛教史上也具有很高的地位,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珍贵实物遗存。</p> <p class="ql-block">正定小火车30元一圈,但景交车15分钟一趟免费乘坐。</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位于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中段,楼七楹,单檐歇山顶,建在高敞的砖台上,两侧各有一座碑亭;楼檐面南正中悬“阳和楼”匾额,面北悬明崇祯年间名贤敬送的“广大高明”匾额;南宋理学家朱熹题写的“容膝”方石嵌放在楼上正中央,砖台跨街而建,如城门形式,东侧有阶梯可上下。台下有圆形拱门,左右各一,将行人车马分为上下道。</p><p class="ql-block">关于阳和楼确切的始建年代已难以考证。梁思成认为,从阳和楼的结构特点来看,它的建造当在宋代《营造法式》刊行后至少数十年,但远在明之前。</p><p class="ql-block">阳和楼的拆除背景与时间线</p><p class="ql-block">1947年主楼拆除。</p><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期间,为防止国民党军队反攻,阳和楼主楼于1947年9月被拆除。这一决策主要基于军事防御的紧迫性,属于战时临时措施。</p><p class="ql-block">1966年彻底毁坏。</p><p class="ql-block">剩余砖台及关帝庙在1966年"文革"时期被拆毁,此次拆除与政治运动直接相关。</p><p class="ql-block">阳和楼的历史地位与文化价值</p><p class="ql-block">阳和楼作为金末元初建筑(推测最晚建于金元时期,曾是正定府地标和元曲创作中心,其布局类似北京天安门端门,梁思成曾盛赞其结构庄严"犹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2017年重修后,现已成为正定历史文化新地标。</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距今已经1200多年依然屹立不倒,乾隆皇帝曾经登塔作诗</p><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又称多宝塔、花塔,正定“四塔”之一。位于河北省正定县正定镇生民街路东原广惠寺内。相传始建于唐代贞元年间(785~805年),按该塔的形制和有关文献资料分析,应是金代的遗存。</p><p class="ql-block">广惠寺华塔为八角砖雕砌仿木构楼阁式花塔,共四层,由主塔和附属小塔构成,全用砖砌,坐在同一方形基台上,总平面呈八角形。塔高40.5米,造型独特,结构富于变化。因塔身第三层以上八面八角的垂线有龙虎豹狮象及佛像等壁塑,形如花束,被称为华塔。华塔是中国古塔中的一种特有类型。</p><p class="ql-block">1961年3月4日,广惠寺华塔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正定博物馆(因为周一闭馆,没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赵云庙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这里可是三国名将赵云的故乡哦。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正定)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有“常胜将军”的美誉。为了纪念这位英雄人物,正定县在原清朝道光年间的旧址上重建了赵云庙,并于1997年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赵云庙气势恢宏,占地约12亩,总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它采用仿明清古建筑结构,分为一进院和二进院,主要建筑有庙门、四义殿、五虎殿、君臣殿和顺平侯殿等。这些建筑布局合理,开阔大方,整齐匀称,碑庭刻石与花草树木点缀其中,更显肃穆典雅。</p><p class="ql-block">走进赵云庙,您可以看到墙壁上精美的壁画,生动再现了赵子龙在战场上的英勇身姿。此外,庙内还展有赵云故里碑、赵云饮马槽等原存遗物,以及部分古代兵器、陶器等出土文物。这些展品不仅展示了赵云将军的生平和事迹,也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三国时期的历史氛围。</p><p class="ql-block">赵云庙不仅是一个旅游景点,更是一个具有教育意义的场所。它让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了解到赵云的英勇事迹和忠诚品质,从而受到启发和教育。</p><p class="ql-block">哦对了,赵云庙的门票价格为20元。如果您对三国文化感兴趣,或者想缅怀这位历史英雄,那么赵云庙绝对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的六个全国之最包括:宋代摩尼殿、五彩悬塑倒坐观音像、北宋转轮藏、隋代龙藏寺碑、铜铸千手千眼观音像和明代毗卢佛像。这些文物和建筑在建筑艺术、雕塑工艺、书法历史及佛教文化等领域均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价值。</p><p class="ql-block">图为弥勒佛木雕隆兴寺 弥勒佛的形象主要有两种:大肚弥勒佛 和 天冠弥勒佛 。</p><p class="ql-block">大肚弥勒佛</p><p class="ql-block">大肚弥勒佛是隆兴寺天王殿内的主要佛像。这尊佛像为金代木雕,距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其形象源于五代浙江奉化岳林寺的契此和尚,被称为“大肚弥勒”。这尊佛像被完全汉化,形象为“大肚弥勒”,面带笑容,形象亲切。</p><p class="ql-block">天冠弥勒佛</p><p class="ql-block">天冠弥勒佛位于隆兴寺的 慈氏阁 内。这尊佛像高达7.4米,是北宋时期的独木雕作品。天冠弥勒佛头戴天冠,面目慈祥,身披五彩天衣,饰以璎珞,裙带飘逸,色彩艳丽。其背后的背光通高9.9米,上雕刻有卷草纹和火焰纹,象征佛光普照,法力无边。</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始建于隋朝,盛于宋朝,拥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寺内的建筑和雕塑大多保留了宋代的风格和特点。大肚弥勒佛和天冠弥勒佛不仅是宗教信仰的象征,也是艺术和历史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与灵隐寺、白马寺等并称“中国十大名寺”,成为传统文化爱好者必访之地;“此生不入隆兴寺”暗示未亲身感受这座千年古刹的佛教艺术与建筑瑰宝将是一生的遗憾。隆兴寺作为中国古代建筑与雕塑艺术的巅峰代表,汇聚了宋代摩尼殿、倒坐观音、千手千眼铜佛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其文化价值被梁思成、鲁迅等学者誉为“艺臻极品”“东方美神”。</p><p class="ql-block">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旨意,于寺内铸造一尊巨大的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菩萨像,并建大悲宝阁,此后寺内又进行扩建,形成以大悲阁为主体的宋代建筑群。</p><p class="ql-block">隆兴寺 四十二臂铜质千手观音像目前正在维修中。大悲阁及其附属建筑正在进行整体修缮,预计将于2026年重新对外开放。该寺很特别,没有佛塔,也不设香案,禁止上香,主要是保护殿中文物!.</p> <p class="ql-block">正定隆兴寺壁画主要分布于摩尼殿内,现存约387-422平方米,主体为明代遗存,部分为清代补绘,以佛教题材为核心,展现了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巅峰水准。该壁画以释迦牟尼生平、西方净土、东方琉璃世界等题材为主,采用工笔重彩技法,布局精妙,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宗教研究价值。</p> <p class="ql-block">壁画分布于摩尼殿檐墙、扇面墙及抱厦内壁,该殿为宋代建筑,独特的十字形平面布局为壁画提供了广阔绘制空间。</p><p class="ql-block">年代考证:现存壁画主要为明代作品,少量如“十二圆觉菩萨”“八大菩萨”为清代补绘,推测北宋原绘已不存。</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壁画与永乐宫壁画的比较需从艺术风格、历史背景、保存状况等角度分析。根据现有信息,可归纳如下:</p><p class="ql-block">隆兴寺壁画特征:</p><p class="ql-block">艺术风格:融合宋金画法与文人画特色,人物衣纹流畅,花卉竹石线条洗练,尤以梅花、竹石单幅画面罕见。摩尼殿壁画采用“分幅兼通景”布局,佛传故事连贯自然,利用光线增强视觉效果。</p><p class="ql-block">题材与布局:涵盖西方胜境、二十四诸天等佛教内容,明代成化年间绘制,设计巧妙(如十字型平面均衡分配壁画板块)。</p><p class="ql-block">保存与规模:现存387平方米,明代工笔重彩继承唐宋传统,主次分明。</p><p class="ql-block">永乐宫壁画以元代道教壁画闻名,尤以三清殿《朝元图》为代表,人物高达2米,线条飘逸,色彩绚丽,体现元代宫廷绘画风格。</p><p class="ql-block">对比总结:</p><p class="ql-block">宗教类型:隆兴寺为佛教题材,永乐宫为道教题材。</p><p class="ql-block">艺术成就:隆兴寺体现明代融合性画风,永乐宫展现元代道教壁画巅峰。</p><p class="ql-block">布局创新:隆兴寺摩尼殿的连环画式设计独特,永乐宫则以宏大构图著称。</p> <p class="ql-block">檐墙:以“释氏源流”为主题,描绘释迦牟尼降生、出家、成道、涅槃等50余个场景,采用“分幅兼通景”连环画式布局。</p><p class="ql-block">扇面墙:东绘“东方净琉璃世界”,西绘“西方胜景”,以西方三圣(弥陀、观音、大势至)为中心,共绘佛、菩萨、圣众400余身。</p> <p class="ql-block">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东抱厦的“大悲尊天”“鬼子母天”等保存尤为完好。</p><p class="ql-block">艺术技法:</p><p class="ql-block">继承唐宋“墨线成型”传统,以青绿色为主调,辅以沥粉贴金工艺,凸显层次与立体感。</p><p class="ql-block">人物刻画细腻,主次分明,如“二十四尊天”通过服饰、神态展现不同性格特征。</p><p class="ql-block">布局创新:</p><p class="ql-block">利用建筑结构特点,将独立画作与整体通景结合,如以山川、云气过渡不同场景,实现自然连贯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正定天宁寺,旧名大藏院,和凌霄塔同时建于唐懿宗威通年间(公元860—874中)。当时寺院规模宏大,富丽堂皇,牌坊、重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凌霄塔等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排列。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该天宁寺与北京同名,塔的形状也相似!</p><p class="ql-block">天宁寺(Tianning Temple)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天宁寺前街甲3号的寺院,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一说唐朝)。寺内的天宁寺塔雄伟庄重,是北京地区保存较早的古塔。</p><p class="ql-block">天宁寺早期坐西向东,明代后改为坐北向南,清道光年间又改回坐西向东。现存的寺院布局仍为坐北向南,有东西、南北两条轴线,初进天宁寺有山门,上刻“天宁寺“三个大字,为灰筒瓦硬山式门顶。再往里进,则能望见须弥殿一座,面阔5间,进深3间。殿前有月台,殿后有东、西殿各三间,其中轴线上便挺立着天宁寺塔。</p> <p class="ql-block">正定开元寺作为佛教寺院,主殿供奉的应为佛教神祇,但现存史料中未明确记载其主供佛像的具体身份。该寺始建于东魏,唐代更名后延续至今,现存建筑以钟楼、须弥塔和法船殿遗址为主,其布局体现唐代典型寺院风格。</p><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历史与建筑布局</p><p class="ql-block">正定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初名净观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因玄宗诏令更名为开元寺。寺院现存天王殿、钟楼、须弥塔及法船殿遗址,其主殿在后、楼塔左右对峙的布局为唐代佛教寺院的典型实例。</p><p class="ql-block">该寺须弥塔与泉州开元寺塔形相似,说它仿造,工作人员当即反驳,说他们这里也是古迹真品!</p> <p class="ql-block">你看此塔与西安大雁塔是否一样?</p> <p class="ql-block">须弥塔座八个石像之一!</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临济寺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临滹沱河侧,因之遂得临济之名。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临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p><p class="ql-block">1983年,国务院确定其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2001年,临济寺澄灵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另外正定还有文庙和荣国府(仿建),但时间紧迫没去游览。</p><p class="ql-block">中午在正定长乐门广场正街吃了正宗排骨面,车行5小时,晚上7点多返回济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