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访虎丘古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姑苏之晨,晨光熹微,金乌初上,便启程前往虎丘。这素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的胜地,藏着千年的历史与传说。</p><p class="ql-block">步入虎丘,苍翠的林木层层叠叠,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画卷。坐着景区代步电瓶车沿着蜿蜒小径前行,耳畔似有隐隐约约的丝竹之声,恍惚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文人墨客云集的年代。传说吴王阖闾的宝剑就藏于剑池池底,引得无数人探寻。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曾多次游览虎丘,疏浚山塘河,为这里增添了一段佳话。等等,佳话不断,传说连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的“周王子吴鼎”,据《史记》记载,吴国为周天子封国,虎丘山寺曾有此鼎,后佚失。2004年,景区重铸了周王子吴鼎。新鼎为铜质,高3.5米,重7吨,直径2.85米。其以老虎形象为基调,饰有五虎伏地纹、虎头纹等。整体造型雄伟,气势威严,不仅是虎丘山的重要景观之一,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传递出苏州地区深厚的历史底蕴,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成为了虎丘山风景名胜区的标志性象征之一。</p> <p class="ql-block">图中的实体是毛地黄,玄参科毛地黄属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 。茎直立,少分枝;叶基生呈莲座状,叶片卵形或长椭圆形,叶缘有圆锯齿;总状花序顶生,花冠钟状,常见紫色、白色等,上具斑点 ,因形态似古时洋地黄制作的酒杯得名,全株有毒,可入药,也常作园林观赏花卉 。</p> <p class="ql-block">抬眼望去,虎丘塔矗立在山巅,这座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塔,古朴而庄重,微微倾斜的身姿更增添了几分神秘。它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不对,它就是一位饱经风霜雨雪的老者,慈眉善目,静静地俯瞰着这片土地。宋代诗人苏轼曾言:“到苏州不游虎丘,乃憾事也。”此刻站在塔下,方能真切体会到这句话的深意。塔身的每一块砖石,都镌刻着岁月的痕迹,承载着历史的厚重,诉说着经年不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虎丘塔,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建成于北宋建隆二年,是江南最古老的大型砖塔。塔高47.7米,平面呈八角形,为七级套筒式结构的仿木构楼阁式砖塔。因地基等原因,自明代起塔身向西北倾斜,塔顶偏离中心2.34米,有“东方比萨斜塔”之称。1956年塔内出土大量文物,如越窑莲花碗等。虎丘塔历经千年风雨仍屹立不倒,是苏州的象征,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剑池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其中。池水幽深似镜,清澈见底,终年不干,流淌着岁月的神秘。两侧崖壁如削,仿佛是历史的书页,刻满了岁月的痕迹。崖壁上,“虎丘剑池”四字浑厚遒劲,“风壑云泉”笔法潇洒,篆文“剑池”古朴典雅,皆出自颜真卿等名家之手,尽显文化底蕴。传说剑池之下是吴王阖闾之墓,三千宝剑陪葬,更为其增添了无尽的神秘色彩。站在双井桥上,拱桥映水成圆,与剑池、崖壁、石刻相互映衬,宛如一幅天然的历史画卷,令人沉醉其中。</p> <p class="ql-block">说到剑池,不得不挖掘一下剑池的渊源。剑池得名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p><p class="ql-block">宝剑殉葬说:相传吴王阖闾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将阖闾生前喜爱的“扁诸”“鱼肠”等三千把宝剑作为殉葬品埋在墓中,而剑池下面就是吴王阖闾埋葬的地方,因此得名“剑池”。</p><p class="ql-block">水池形状说:从外观上看,剑池的水面形状像一把平放着的宝剑,狭长而深邃,与宝剑的形态相似,这也是其被称为“剑池”的一个原因。</p><p class="ql-block">掘宝凿池说:传说秦始皇南巡时,为求阖闾宝剑,在山下安营扎寨,凿石开洞,最终形成剑池。后来孙权也曾派人挖掘,但都一无所获,而挖掘后留下的痕迹就成了剑池。</p><p class="ql-block">淬剑之地说:有观点认为剑池是古人铸造宝剑时淬火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水质和环境适合淬剑,所以被称为“剑池”。宋王禹偁《剑池铭并序》中就有“虎丘剑池,泉石之奇者也,……匪有人力,盖从天设”“龙泉一淬名因得”的描述。</p> <p class="ql-block">晴和的天气里,于虎丘领略了历史的古韵与文人的风雅。姑苏之行,在阳光的照耀下,既有对往昔岁月的追忆,又有对当下心灵的洗礼,恰似一首流淌在时光里的诗篇,令人沉醉,难以忘怀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