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今说起住房,其风格、式样没几年就会有新的变化,人们期待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要求并非遥不可及。不过住房已不是过去的分配制,虽然品质越来越好,但一说价格,还真有点算不过来,让人望而却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记得从前宣传提倡的是要以苦为乐、以苦为荣,因而对住房的要求,有瓦遮头能住就行。但开放后慢慢有了改变,想住得美一点,再后来,美了还得舒适一点,提倡的是奔小康,让人看到了乐与荣新的期盼,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 早在五十年代那会,我就一直居住在新塍镇上,用现在的眼光去描述,那时的住房搁今天都可称为是古董了。</p><p class="ql-block"> 印象中,那曾是个改天换地且捷报频传的年代,人们辛勤努力着,期待古镇会很快改造成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新世界。虽然为此投入了大量人力,看似蒸蒸日上,但古镇上的住房,倒是未受半点影响,就连维修都没跟上。</p><p class="ql-block"> 时间在无情地流逝中,我看到的小镇也一直是旧日的风貌。</p><p class="ql-block"> 比如我家住的那条吴家弄,六、七十米长,就几十户人家,看到的是已微微有些倾斜的住房。那时的路,全用石板铺成,但因长年累月使用,石板之间已是凹凸不平,人走过就会伴随着咯噔咯噔的声响,以至每说起当年的弄堂,这回荡在古街中的那带有节奏的碰撞声,总还会在我的耳边响起似的。</p><p class="ql-block"> 再说吴家弄的几十幢房子,原本应该是齐整的,但这木结构的房子毕竟也有上百年的历史了,因而我从小看到就已是椽朽墙裂,再加上吴家弄还遭受过一场火灾,吞噬了街巷二三成的住房,焦黑的断壁残垣,如历史的伤口般地裸露在这街的中间,让小街显得更加的孤零零、空荡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 看着吴家弄的街道、房屋,小时也没法体会出其中的美感,因而常常会想,要是将这些老建筑一扫而空而成为一张白纸,定能绘出一幅小镇新的画卷来。当然,这仅仅是一个小孩天真的想法,要是那时的成人也这样去想,也这样去扫除,哪还会有一点古迹留存下来?</p> <p class="ql-block"> 六十年代中期我换了住房,是插队落户的需要。新住房称草棚,由陶家汇的村民帮助盖的。</p><p class="ql-block"> 我住进草棚,吻着留存在屋内的稻草清香味,觉得还挺新鲜。不过那时正忙于每天农活,能在有清香味的草棚里躺下休息,是最大的享受了。</p><p class="ql-block"> 村上的邻居告诉我,用稻草盖的住房,冬暖夏凉,但经不起长久的风吹雨打,时间一长,雨水会从那些缝隙中钻入,这住房就成了一道道的水帘了,因而需要每隔一段时间更换一次棚顶,俗称“剃”。看来,这住房一年半载后就得“剃”一下,实在有点费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好在知青的住房问题,上级有了新政策,由村里再次帮助盖起了简易的瓦房。一些接受了多名知青的生产队,集中建成的知青住房,往往是长长的一排,虽然低矮,远看却十分显眼,成了那时知青住房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 房盖好了,但最终没留住知青返城的脚步。七十年代末,按政策,知青开始大批返城并分配了新的工作。至于住房,我工作后随即安排在了嘉兴东塔弄的集体宿舍内。</p><p class="ql-block"> 说是集体宿舍,那些年实际也都成了家属宿舍了,虽有单位食堂供应,但宿舍逼仄的楼道,还是让走廊飘满了烟火气,成了现代版的七十二家房客。</p><p class="ql-block"> 看着这集体宿舍转换成家庭住房的模式,是否将会降临到我头上?</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好在八十年代时,不少企业已在着手建造职工住宅了,这让我这个有点年龄的新工人,有了住房改善的可能。经过排队、打分、审批等分房程序,总算轮到了一套旧房。经过简单装饰,虽然小了一点,却有了几分家的模样?这让候鸟般的我,开始有了暂栖的枝丫,也给了人一丝归属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随着分房条件越来越有利自己时,房改新政开始了,曾经的住房分配政策戛然而止。看来,为寻梦而作的个人努力还是太渺小了些,政策一转身扬起的尘埃,让多数人看不清摸不着,当然也有不少人,乐在其中并有了机遇。</p><p class="ql-block"> 机遇,我说这恐怕是撞到的?但人家可不这样认为,认为那是站在了时代翻滚的浪潮中,凭着胆量紧紧抓住的。</p><p class="ql-block"> 房改浪潮袭来时,知青一代人刚好站在了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河界上,眼望着商品房如春笋破土,眼望着同事们纷纷购置新居,我却在依据土地的属性,计算着施工成本的多少,从而自说自话般地估算着这住房应有的价格。这样的思维模式今天看起来是足够的愚蠢,这看似在讲逻辑,实际上脱离了政策的导向,败下阵来是迟早的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看来新形势下对政策的学习,同样离不开实践出真知这个论断,那些政策学得好,胆子又大了点的,一不小心“抓住”了机遇,成了奔小康路上的带头人,尽管这样的经验别人并不能照着学过来!</p> <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我去了故乡新塍镇,路过昔日的吴家弄,现早已拓宽改称了朝阳路。街两旁的门面已修缮一新,相当有些古镇旅游点的味道。看看有几个游人正举着手机拍照,赞叹着这“古色古香”的新街景。我却想起自己童年在这凹凸不平的石板路上踉踉跄跄的情形,想起插队落户在草棚里度过的那些岁月,也想起集体宿舍走廊上飘着煤炉味的而立之年,当站在这曾经的家门口,我感觉恍如隔世?</p><p class="ql-block"> 岁月悠悠,住房这个生活居所,如今已远远跨越了当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曾经的梦想,见证了这一代人的成长。看着安全、舒适、绿色、智慧这日新月异的住房,看着每天在延伸着的城市,能否跟上住房这时代变化的步伐,实现梦境中的理想?</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尽管没有机遇的眷顾,我仍在努力着、勤劳着,也期待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