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0149民国时期赣州道尹邵启贤初考

kis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与董华合作,发表在2025年6日3日赣州社科公众号人文赣州。入选2025年10月中国明史学会赣南师范大学举办第五届阳明文化国际论坛暨第二十四届明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b></p> <p class="ql-block">人文赣州丨民国时期赣南道尹邵启贤初考</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董华 骆耀明</p><p class="ql-block">赣州社科</p><p class="ql-block">2025年06月03日 </p><p class="ql-block">邵启贤作为民国初年赣南地区的重要官员与学者,其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长期以来未得到充分关注。本文将从邵启贤的家世背景、仕宦经历、政绩作为以及学术贡献四个方面,全面考察这位兼具官员与学者双重身份的近代人物。作为浙江余姚邵氏望族后裔,邵启贤不仅在北洋政府时期担任赣南道尹,主持地方政务,身体力行,带头传播、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精神,更以其深厚的家学渊源,编纂《王学渊源录》和《赣石录》等重要著作,对阳明心学的传承和赣南地方文献的保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通过对邵启贤生平的梳理,不仅可以窥见民国初年地方行政的运作实态,也能了解传统士人在近代社会转型中的学术坚守与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一、余姚邵氏家族与邵启贤的家世背景</p><p class="ql-block">余姚邵氏家族是明清时期浙江著名的科举望族,其家族历史可追溯至宋代。据光绪十四年(1888)《余姚邵氏宗谱》记载,邵氏家族自河南徙居余姚以来,世世“慎守经术”,且精治阳明之学,故有明一代,浙东诸望族中以明经及高第者,邵氏为最。清末学者俞樾对邵氏人才辈出的盛况予以高度评价:“溯有明一代,领乡荐者五十三人,登进士榜二十二人,指不胜屈,蔚然为浙东望族。”这一评价充分展现了邵氏家族在明清科举史上的显赫地位。</p><p class="ql-block">邵启贤出身于这一显赫的学术世家。据民国二十一年《余姚邵氏宗谱》记载,邵启贤属道四房老堂大房二十三世亚六房,为千八府君二十三世孙,其祖父为邵执毂,父亲为邵钦臣。邵启贤“光绪二十八年(1902)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举人”,延续了家族科举入仕的传统。邵氏家族不仅以科举功名显赫,更以学术传承著称,尤其是对阳明心学的继承与发展。邵廷采(1648-1711)作为邵启贤的先辈,是清初浙东史学派的重要成员,学宗刘宗周,以弘扬王学为己任,可谓浙东王学之后劲。这种深厚的家学渊源无疑对邵启贤后来学术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邵启贤,字敬薪,号莲士,晚号退叟,在《如社词集同人姓字籍齿录》称其“同治己巳生”即1869年,卒年不详,主要活跃于民国初年。邵启贤娶周氏,生一子邵绳祖。在家谱中,邵启贤属余姚邵氏的重要支脉,这一支脉在明清两代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学者和官员,为邵启贤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源。邵氏家族在余姚拥有广泛的社会网络和文化影响力,这种家族背景为邵启贤后来的仕途发展和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二、邵启贤仕宦经历与赣南道尹任期</p><p class="ql-block">邵启贤的仕途始于清末。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通过荐举经济特科考试,获得二等成绩,被以知县身份分发江西补用,后任广丰县知县,并保升知府。这一晋升路径显示了邵启贤在清末官僚体系中的稳步上升。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民国建立,但邵启贤的仕途并未因此中断,反而在新的政治体制下获得了更重要的职位。</p><p class="ql-block">1914年,北京政府颁布《道官制》,对地方行政体制进行调整。邵启贤于民国三年(1914)被简任为赣南道首任道尹。道尹是民国初年地方行政体系中的重要职位,根据《道官制》规定,道尹为道的行政长官,“职权包括监督道内行政、财政、司法,并有权颁布单行规程及任免属吏。”这一职位相当于清代的分巡道,但在民国初年特殊政治环境下,道尹的实际权力和影响力更为显著,道尹一职于1924年裁撤。邵启贤担任赣南道尹时期(1914-1924)正值中国政治局势动荡不安的阶段,经历了二次革命、袁世凯称帝、护法运动等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地方治理面临严峻挑战。赣南地区地处江西南部,毗邻广东、福建,地理形势复杂,历来为军事要地,同时也是匪患频发的区域。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邵启贤作为地方行政长官,肩负着维护地方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p><p class="ql-block">邵启贤能够在政权更迭之际保持仕途的连续性,这既反映了其个人能力得到认可,也体现了民国初年官僚体系的一定延续性。作为前清官员转型为民国官僚的典型代表,邵启贤的仕宦经历为我们研究清末民初官僚群体的转型与适应提供了重要个案。</p><p class="ql-block">三、邵启贤在赣南的政绩与治理实践</p><p class="ql-block">作为赣南道尹,邵启贤在赣南十年任期内,其任职期间正值二次革命及北洋军阀统治初期,邵启贤推行了一系列治理措施,涉及社会治安、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文化等多个领域,身体力行,带头传播践行王阳明“知行合一”精神,为赣南地区的发展做出了实质性贡献。</p><p class="ql-block">维护地方治安。民国初年,赣南匪患严重,对社会秩序和民生造成极大威胁。邵启贤协调驻军进行清剿,同时推行《南赣乡约》,加强地方治理,维护社会治安。邵启贤借鉴了王阳明制定的著名乡约制度,这一制度体现了邵启贤对乡贤治理传统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军事清剿与民间自治相结合的方式,邵启贤在一定程度上平定了赣南地区的匪患,其事迹散见于《赣南剿匪纪略》等地方文献中。</p><p class="ql-block">主持城墙修缮。赣州古城墙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民国初年因战乱及自然损毁而亟待维修。邵启贤任道尹期间,曾组织对城墙进行局部修缮。赣州城墙铭文砖上仍保留有“民国四年重修”字样。民国8 年,“修浚福寿沟”。城墙修缮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体现了对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邵启贤后来编纂的《赣石录》中收录了清代至民国的修城题记,为研究赣州城墙的历史变迁提供了珍贵资料。</p><p class="ql-block">八镜台自乙卯大水后渐就颓圯,邵启贤与镇守使吴题臣中将共谋修葺。落成之日,召集同官诸君子燕赏竟日,用东坡韵感怀纪事。</p><p class="ql-block">山色江声共一楼,西风吹客散烦忧。天教重补横流劫,更为遗民纪孔侯。渐觉承平气象还,眼中突兀峙高寒。尊前商略留题语,特遣长风送子安。双流百折万峰堆,回抱雄关一道开。赖有壮怀同击楫,争传琨逖渡江来。疎林楼阁断霞明,词客重来感独醒。十六年中沧海事,记曾画壁过旗亭。玉岩一老旧逃禅,归卧沧江独浩然。我亦欲求莼菜假,输君鸥梦得秋先。偶从初地度秋中,淡日微云晓气濛。乞与一龛伴弥勒,卧看塔影上城东。荒烟零落几楼台,对此苍茫倦眼开。何止寻常兴废感,摩挲铜狄亦蒿莱。月明吹徹玉参差,哀乐无端不自知。收拾唐衢闲涕泪,江山如此只宜诗。</p><p class="ql-block">应对自然灾害。清代至民国时期,赣南地区水患频发,尤其是赣江、贡水流域常受洪灾影响。民国4年(1915年)7月初,天降淫雨,洪水泛滥,会昌上游暴发地水。</p><p class="ql-block">“8日夜间三更时分,滨河低处城东一带,才渗没胫,不数小时,平地水深丈余。</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据《清光绪壬寅鹭溪钟氏族谱》记载:″民国四年乙卯夏,山洪暴涨,赣江两岸,田庐漂没,大湖江之邦,用公坟墓亦被冲破。"</b></p><p class="ql-block">如万斛泉源不择地湧出,东城墙垣崩塌数处,长约三五十丈,城北雉堞悉被淹浸。”自水浸灌入城东北隅,铺户居民避水登楼,呼救之声及颓垣倒屋之声不绝于耳,城东北隅之蕻菜塘、鲤湾塘皆成巨浸。洪峰流量为17700立方米/秒,积尸浮江而下,而城内城外之溺死压毙者,殊难数计。被灾之区田庐漂泊,人命淹殁,露宿荒郊不举火及无栖址者,以万家计,哀鸿遍野,满目疮痍。作为道尹,邵启贤的职责涵盖监督地方防灾赈灾事务,设法重建。历经浩劫,时逢袁世凯复辟,各方势力群起,救灾重建全靠地方自救。邵启贤与赣县知事许凤藻组织重建,积极参与乙卯赈灾与水灾治理。在防汛技术上,采用“水报”“羊报”等汛情传递方式,并组织修筑堤防。民国10 年3月重修西津河堤。邵启贤沿用了传统方法,同时也引入了一些新的治理理念和技术,体现了传统与现代治理方式的有机结合。</p><p class="ql-block">推广教育文化。邵启贤广交社会贤达,与刘景熙、黄衍裳、钟起衡等人交往密切,民国初年,邵启贤积极兴办赣南新式学堂,推广教育。民国4年,“设县视学,由劝学所长兼任。”秋,邵启贤利用章贡书院旧址,创办赣南道属甲种农业学校。民国5年,邵启贤“奉行洪宪年号开科取士,投考者五百余人取四十名”。民国6年,查视到校,为表彰激励,奖给幼幼小学“学能致用”匾额;民国 9 年4月,兴办赣县女小附设幼稚园。民国 10 年3月,兴办赣南道地方自治讲习所。在各县“设国语讲习所,改革小学课程”。</p><p class="ql-block">邵启贤初度日避客至师范学校,与周性初校长谈诗。移晷并偕诸生百七十六人,散步登天竺山游眺,日斜始归,留下诗作:</p><p class="ql-block">垂老悲初度,看山爱近郊。风痕平草际,秋意上林梢。适性常谋野,论诗晚定交。且随童冠乐,聊复谢纷呶。</p><p class="ql-block">作为兼管学务的道尹,邵启贤特别注重王阳明思想在赣南的传播。他收录王阳明在赣州刊印的《传习录》早期版本、讲学语录,以及弟子著作如邹守益的《王阳明先生图谱》,开展讲学活动,整理王阳明学术脉络,培养了大批弟子。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地方教育发展,也强化了赣南与浙东之间的学术联系。</p><p class="ql-block">创作诗歌作品。邵启贤游览赣州名胜,创作的诗歌作品散见于赣州通天岩等摩崖石刻,如《赣石录》辑录的题刻,留有《琼花》等大量诗篇。</p><p class="ql-block">《琼花》翠羽明珰望若仙,华鬘曾住几层天。五铢拥出春衣薄,七宝修成妙相圆。历劫已醒沧海梦,移根还数洛阳年。南荒今见花如海,欲乞瑯琊九万笺。照人冰雪藐姑仙,管领春风到洞天。镜里铅华愁欲洗,楼头璧月记同圆。好寻金粟前身影,细话瑶台小劫年。知否萝回花雨歇,更缗璎珞与重笺。</p><p class="ql-block">《岁暮感怀》甚矣吾衰早,嗟哉岁又过。老怀趋简静,往事付蹉跎。民力征输竭,天心煦育多。官书愁失实,忍泪与摩掌。章贡双流合,严城扼万山。雄关天自险,文吏气休孱。击楫还相倚,纡筹亦孔艰。太平期旦暮,归卧鉴湖间。</p><p class="ql-block">《早秋简刘赘叟》倦眼河山入早秋, 三年炎徼苦淹留。相逢惘惘人皆醉,对此茫茫我欲愁。迟暮休蹉跎赴壑,英雄终见貉同邱。平生款段言犹在,输与乡居马少游。</p><p class="ql-block">距赣县城四里贡水之东,旧有天竺山寺。唐元和初僧韬光自浙之天竺来此驻锡,故名。宋庆历中苏洵来游,得见所藏香山居士寄韬光禅师墨迹。后四十七年苏轼南迁重游此寺,则墨迹已亡,惟刻石存耳。今水东山寺陈迹久湮,邦人多以水西之山当之,山麓破寺尚题天竺古刹。丙辰清明与邦人植树于此,并蠲俸钱取亭山巅取杜诗“接叶暗巢莺”句意题曰“接叶”。是秋落成,偕萧惕尘校长往游。归而感赋,并邀赘叟、楚青同作。</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泬寥天地新亭三,竺遥分一抹青囗。太息名山今阒寂,重寻片石亦凋零。十年未信材生晚,万籁虚疑入梦听。触忤归心秋更切,尊前细与话西冷。</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诗意有未尽,用赘叟韵复成一首。</p><p class="ql-block">一亭偶为补沧桑,极目登临气莽苍。绕郭云开浮塔影,隔江雨过吸山光。前贤只惜余文藻,后起犹思托栋梁。万众随心一弹指,参天如见绿阴凉。</p><p class="ql-block">初秋晓凉,与赘叟散步城南,往观苗圃,新绿怒生,敷阴被亩,嗟赏久之,归途有作。</p><p class="ql-block">神农古有一家言,学圃从君共讨论。压岸瓜棚低瞰水,傍城茅舍静于村。头街自署园官好,身计兵如野老尊。过客不须惊长吏,为言家世本青门。</p><p class="ql-block">重阳前三日与刘赘叟、许忱、方柏舱挈次儿诒厚同游通天岩,谒宋隐士阳玉岩先生祠,瞻仰遗像,并登龙虎、翠微、忘归诸岩,遍观摩崖佛像及宋元以来名人题詠,日暮始归。</p><p class="ql-block">天荒地老余岩壑,照眼双丸去复回。沧海又惊尘世改,名山曾见古人来。衰年闻道宁嫌晚,薄宦能闲幸不材。太息隐君沽溉远,危时风节在蒿莱。粗识阳明尘外意,身闲随地足清游。兴来腰脚几忘老,劫后山川易感秋。落日天高鸦影乱,疎林风急雁声遒。樵歌不用催归去,为读摩崖更少留。</p><p class="ql-block">上巳赘叟招同人燕集盟鸥榭,摄影为图,漫题四绝。</p><p class="ql-block">风雨兼旬忘晦明,湿云如絮厌檐平。天公似惜重三节,特放山城半日城。失喜幽人偶见招,琴尊禊饮集今朝。濠梁我亦知鱼乐,来共闲鸥话寂寥。一觞一咏故寻常,胜事山阴尚不忘。后视今犹今视昔,可无文字补沧桑。</p><p class="ql-block">天竺寺中新葺塔影龛落成,偕赘叟、惕尘往游,瀹茗久谈,归纪以诗。</p><p class="ql-block">收拾新亭泪,来题塔影龛。名山天所护,历却佛能谈。地僻宾游减,时危肉食惭。相期寻道味,苦荈自回甘。</p><p class="ql-block">中秋夜,邵启贤偕方伯舲挈同次儿诒厚乘月散步,登八镜台,并绕城堞而归,赋诗七绝:</p><p class="ql-block">万家烟树郁苍苍,城阙秋风夜气凉。望远浑疑天似梦,凭高来看月如霜。较量筋力甘徒步,指点山川剩战场。八百年中几兴废,欲从玉局话沧桑。</p><p class="ql-block">自通天岩遍历龙虎、忘归、翠微诸岩,登太和山绝顶,归访阳玉岩墓,纪游三十二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是邦多岩壑,吾独爱通天。豈惟擅幽胜,尤以造像传。往者张无尽,于此结胜缘。神工琢山骨,一一湧青莲。侧闻五百躯,绵历八百年。风霜纵摧蚀,未尽化云烟。至今岚翠裹,隐隐佛光圆。龙门珠显晦,此豈造物权。恍入文字海,好语如珠穿。前哲盛题咏,绝壁纷雕镌。更谁挥巨笔,一字祝期佺。山灵为我寿,邂逅宁偶然。径转益深邃,竹树大于椽。红叶秋逾媚,如见古婵娟。五丁劳斧凿,十笏容回旋。永怀阳明子,磊落吾乡贤。忘归留遗翰,念此良拳拳。岩左有石室,半空飞梯悬。媿无鲁公纪,负此麻姑仙。归复鼓余勇,振衣太和巅。直上三百级,俯瞰星斗躔。返照人翠微,愿回义和鞭。再拜聘君墓,孰题有道阡。身隐焉用文,寄意何劳弦。忽思泥爪印,陈迹感逝川。畴复盟鸥鹭,空自怜夔蚿。万劫随大化,金石无长坚。行乐悔不早,斯语诚真诠。平生期五岳,及此未衰孱。诘朝更蜡屐,且就僧房眠。”</p><p class="ql-block">这些诗歌反映了邵启贤的个人才情、文化修养与精神追求。作为学者型赣南道尹,邵启贤在赣南治理实践体现了“知行合一”的阳明精神,将学术理念贯彻于实际施政中。</p><p class="ql-block">表:邵启贤任赣南道尹期间的主要政绩</p><p class="ql-block">邵启贤在赣南的施政实践,体现了民国初年地方官员在动荡时局下的治理智慧。他既延续了传统的治理方式,又适应新时代的要求;既注重实务治理,又不忘阳明文化传承。这种综合性的治理理念与邵启贤的学术背景和家学渊源密不可分,也为我们理解民国初年地方治理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视角。</p><p class="ql-block">四、邵启贤学术贡献与《王学渊源录》《赣石录》的编纂</p><p class="ql-block">邵启贤不仅是一位地方官员,更是一位成就斐然的学者。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体现在《王学渊源录》和《赣石录》两部重要著作的编纂上。这两部作品分别从思想史和地方文献的角度,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一)《王学渊源录》编纂背景、内容、体系与学术价值</p><p class="ql-block">《王学渊源录》是邵启贤于民国九年编辑出版的一部系统介绍王阳明及其学派思想传承的著作。邵启贤在《王学渊源录》的叙中详细阐述了自己编纂此书的动机和思考过程。“自余来尹赣南,以时接见少年承学之士,叩以此邦王门流风遗迹,或举其姓字里居,辄茫然不知所对。”作为来自余姚的阳明后学,邵启贤对王阳明教化多年的赣南地区竟然出现如此严重的学术断层深到痛心:“学绝道丧,余滋惄焉。”</p><p class="ql-block">正是基于这种文化使命感,邵启贤决定编纂一部系统介绍阳明心学及王门弟子的学术书籍,“以俟邦人有志王学者庶知考镜”。在内容选择上,邵启贤首先从清初著名学者邵廷采《思复堂文集》中选取了《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王门弟子所知传》和《姚江书院传》三篇与王阳明有关的重要传记文章。邵启贤对邵廷采的治学思想给予高度评价:“公尝曰‘文章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者不可不作',既文采未极者亦不妨作。读公文者可以与矣,启贤共敬识。”他认为这三篇传记“叙既确,审别尤精”,其中《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更是得到了梁启超的充分肯定。</p><p class="ql-block">《王学渊源录》的编纂体例反映了邵启贤对阳明学传承脉络的系统思考。全书分为两卷:卷一辑录王阳明传、王门弟子所知传、姚江书院传;卷二则包括王门学派表一、表二及赣南王门弟子表,记录了29位阳明后学,可与邹建锋《阳明夫子亲传弟子考》互相补正。这种结构既展现了阳明学的整体发展脉络,又特别突出了赣南地区在王学传承中的独特地位,对于王阳明赣南弟子后学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体现了邵启贤对本土文化资源的重视。邵启贤编纂《王学渊源录》并非单纯的学术活动,而是有着明确的社会教化目的。他希望通过此书重建赣南地区的王学传统,纠正当地青年学子对本土学术历史的无知状态。这种将学术研究与地方教化相结合的取向,与邵启贤作为赣南道尹的身份密切相关,也体现了传统士大夫“以文教化”的治理理念。</p><p class="ql-block">邵启贤编纂《王学渊源录》呈现出严谨的体例结构与深厚的学术内涵。全书采用“传-表”二元结构,上卷辑录邵廷采《思复堂文集》中的核心文献,下卷则独创性地编制了三份系统表格,构建起完整的王学传承谱系。</p><p class="ql-block">文献选编的学术考量。在选录邵廷采著作时,邵启贤特别注重文本的权威性与代表性。《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全文收录了王阳明的生平事迹、学术思想及事功成就,梁启超曾评价此传“叙阳明之学,能见其大”。而《王门弟子所知传》则详细记载了钱德洪、王畿等68位重要弟子的学术特点,其中对吉安安福邹守益的记载尤为详尽,称其“持守甚严,用功甚密,默坐澄心,终日不违如愚”。</p><p class="ql-block">谱系表格的创新体例。下卷三表体现了邵启贤的学术创新:表一《王门学派表》按地域划分七大流派,记录弟子257人;表二《王门弟子分省统计表》,首次量化分析弟子地域分布;表三《赣南王门弟子表》,详列29位本土弟子,包括会昌胡夷简(正德十四年从学)、南康刘昭文(创办龙华书院)、于都李乔崇(刊刻《传习录》赣州本)。</p><p class="ql-block">地方学脉的发掘整理。邵启贤组织本地士绅遍查赣州、南安二府方志,在《赣州府志·艺文志》基础上新增13位阳明弟子。如从嘉靖《南安府志》发掘出大庾县陈九成事迹,记载其“建见山楼讲学,门人日众”。这些发现极大丰富了赣南王学研究的基础资料。</p><p class="ql-block">(二)编纂《赣石录》在金石学的成就与地方文献价值</p><p class="ql-block">邵启贤少时即喜爱金石碑刻,在赣南任职期间接触大量当地碑碣文献。受清代金石学家刘喜海《金石苑》影响,自1914年起系统搜集赣南自唐至清的碑刻拓本,辑录赣南山川、古迹,如王阳明驻军的横水、桶冈等地,与军事、文化相关的历史地理信息,记录赣南碑刻、摩崖题记,如王阳明在崇义县平乱后所立纪功碑遗迹。</p><p class="ql-block">除《王学渊源录》外,邵启贤编纂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是《赣石录》。该书同样成书于民国九年,共三卷,主要以钩摹原拓、补正脱字为主,附隶书录文,按时间排列,保存了大量赣南碑刻文献,《赣石录》的底本为石印本。</p><p class="ql-block">《赣石录》的内容涵盖了赣南地区丰富的石刻文献,其中包括清代至民国的修城题记等重要历史记录。这些碑刻资料为研究赣南地区的社会历史、文化变迁提供了第一手材料。邵启贤以严谨的态度对这些石刻进行辑录和整理,体现了其扎实的文献功底和史学素养。</p><p class="ql-block">《赣石录》三卷本展现了邵启贤深厚的金石学造诣,其编纂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一是编纂体例的科学性,时间跨度收录唐开元五年至清宣统三年碑刻,地域范围涵盖赣州府12县、南安府4县,分类体系卷一摩崖题刻(含通天岩阳明诗刻),卷二官府碑记(含正德十二年《平浰头碑》)卷三民间碑碣(含书院学田碑);二是重要文献的保存与考订,王阳明相关碑刻包括崇义县《平茶寮碑》原拓校录、赣州郁孤台《阳明先生诗刻》考异、南安府《重修横水祠记》补阙。水利碑刻包括康熙《赣州城防洪规约》、乾隆《贡水漕运管理条规》;三是学术方法的创新性,邵启贤采用“四步校勘法”,实地考察记录碑刻现状、比对历代方志著录情况、参照黄易《小蓬莱阁金石目》体例、附考辨按语计178条。如对通天岩北宋熙宁题刻的考证,纠正了《赣州府志》将“李彝”误作“李夷”的错误。</p><p class="ql-block">从学术传统来看,《赣石录》的编纂延续了清代金石学的治学方法,但与传统的金石著作相比,邵启贤更加注重地方性文献的收集与整理。这种对地方文献的重视,与民国初年地方意识觉醒、地方志编纂兴盛的时代潮流相呼应。作为地方官员,邵启贤通过系统整理赣南碑刻,既保存了地方文化遗产,也为后世研究赣南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p><p class="ql-block">(三)两书编纂综合学术贡献与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一是构建地方知识体系,通过两书编纂,邵启贤建立起“思想传承-实物印证”的双重证据链。如《王学渊源录》记载欧阳德讲学活动,与《赣石录》收录的南康《明经书院碑记》相互印证;二是推动阳明学在地化研究,特别注重王阳明赣南事功与学术的关联性研究。在《平浰头碑》题跋中指出:“阳明先生事功皆学问,其擒宸濠、平匪患,莫非致良知之实践也;”三是开创地方文献学范式,将传统金石学与地方史研究相结合,直接影响1936年《赣县新志稿》的编纂体例。现代学者评价其“开创了赣南历史文献整理的新范式”;四是文化传承的现实意义,2021年赣州市图书馆影印出版《赣石录》,其中记录的78处碑刻现存仅39处,文献保存价值凸显。而《王学渊源录》则为当代“阳明文化在赣南”研究提供了基础性文献。</p><p class="ql-block">邵启贤的学术工作体现了传统士大夫“经世致用”的学术追求,其著作不仅具有文献价值,更蕴含了文化传承的深层意义。正如他在《赣石录》自序中所言:“金石虽坚,不敌岁月;惟赖记载,可垂久远。”这种文化自觉与历史责任感,使其学术贡献超越时代局限,至今仍滋养着赣南的地域文化研究。</p><p class="ql-block">(四)邵启贤其他文学著作与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此外,邵启贤还著有《拙存斋文钞》一卷、《天朴草堂诗钞》四卷、《须曼那丈室诗钞》四卷、《永思堂诗钞》二卷等文学作品。这些诗文作品展现了邵启贤作为文人的另一面,也反映了民国初年传统士人的精神世界和审美情趣。</p><p class="ql-block">邵启贤在赣州通天岩等地的摩崖石刻上留下了《琼花》等诗篇。这些题刻既是邵启贤个人文学创作的见证,也成为了赣南地方文化景观的组成部分。邵启贤通过诗文创作参与地方文化建设,这种“文治”传统可以追溯至王阳明等明代官员在赣南的活动,体现了历史与现实的传承。</p><p class="ql-block">邵启贤的学术贡献一是通过《王学渊源录》系统梳理了阳明心学的传承脉络,特别关注了赣南地区的王学传统;二是通过《赣石录》保存了大量赣南地方碑刻文献,为地方史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三是通过诗文创作参与了地方文化建设。这些学术活动既源于邵启贤深厚的家学渊源和个人学养,也与其作为赣南道尹的身份和使命密切相关,体现了民国初年学者型官员的典型特征。</p><p class="ql-block">(五)邵启贤与阳明心学的传承及历史评价</p><p class="ql-block">邵启贤的学术生涯与阳明心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种联系既源于其家族学术传统,也体现在他对王学传承的自觉担当。通过对邵启贤与阳明学关系的深入考证,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其在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与贡献。</p><p class="ql-block">1. 余姚邵氏与阳明心学的深厚渊源</p><p class="ql-block">邵启贤对阳明心学的关注与研究并非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家族学术渊源。余姚邵氏家族自明代以来就是阳明心学的重要传承者之一。邵廷采(1648-1711)作为邵启贤的先辈,是清初浙东史学派的重要成员,学宗刘宗周以弘扬王学为己任,可谓浙东王学之后劲。邵廷采在《明儒王子阳明先生传》《王门弟子所知传》和《明儒刘子嶯山先生传》等传记中概述了明代王门各学派代表人物的传承脉络及特点,全面描述了明末清初时期王学在江浙地区的流变。这些著作后来被邵启贤收入《王学渊源录》,成为该书的核心内容。</p><p class="ql-block">2.邵廷采学术思想对邵启贤产生了深远影响</p><p class="ql-block">邵廷采曾提出:“文章无关世道者可以不作,有关世道者不可不作”,这一观点被邵启贤在《王学渊源录》的叙言中直接引用并高度推崇。这种对文章社会功用的强调,体现了邵氏家族一以贯之的学术理念——学术研究应当服务于社会教化。邵启贤编纂《王学渊源录》的初衷正是为了纠正赣南地区王学传统的断层现象,恢复阳明心学在当地的影响力,这与其家族“文以载道”的学术传统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邵廷采年轻时入姚江书院跟随余姚王学著名学者韩孔当习阳明良知之学;后来赴绍兴参与证人讲会,开始全面研读刘宗周的著作,对刘宗周甚为推崇。由此邵廷采打通了阳明学与蕺山学,打通了明州文化与越州文化,成为明末清初浙东阳明后学的杰出代表。这种兼容并蓄的学术取向也影响了邵启贤,使他在研究阳明学时能够兼顾不同学派和地域传统。</p><p class="ql-block">3.邵启贤对阳明学在赣南传承的推动</p><p class="ql-block">作为赣南道尹,邵启贤不仅从学术角度研究阳明心学,更致力于推动王学思想在赣南地区的传播与实践。这一努力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因为赣南地区与王阳明本人有着深厚的渊源。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被任命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平定当地民变。在赣南任职期间,王阳明不仅成功平定了叛乱,还推行了《南赣乡约》,兴办社学,传播儒家思想,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然而,到了民国初年,王阳明在赣南的思想遗产却面临被遗忘的危险。邵启贤发现当地青年学子对王门流风遗迹“茫然不知所对”,这种文化断层现象促使他编纂《王学渊源录》,系统梳理阳明心学在赣南的传承脉络。该书特别关注了王阳明及门人(如邹守益、欧阳德等)在赣南的心学传播和社会影响,填补了地方学术史的空白。</p><p class="ql-block">邵启贤推动阳明学在赣南传播的努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献整理,通过《王学渊源录》系统梳理王学传承脉络;二是教育活动,邵启贤在赣州、宁都等地参与创办新式学校,将阳明学融入课程设计,提倡“事上磨炼”,结合乡土案例民俗,引导学生践行;三是地方教化与社会改良,推广基层讲会与乡约,在赣南农村组织讲学会,用方言解读阳明思想,推动移风易俗。</p><p class="ql-block">邵启贤的贡献在于将阳明学从书斋引向社会实践,通过文献、教育、地方治理三条路径,使这一学说在民国赣南焕发新的生命力。其工作为后来赣南成为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也体现了近代儒学转型的地方性样本。</p><p class="ql-block">(作者:董华,赣州市客家方志馆客家族谱文化研究员,赣州市赣商联合会阳明文化研究院院长;骆耀明,崇义县史志研究室干部,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分会会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人文赣州丨民国时期赣南道尹邵启贤初考</p><p class="ql-block">原创</p><p class="ql-block">董华 骆耀明</p><p class="ql-block">赣州社科</p><p class="ql-block">2025年06月03日 </p><p class="ql-block">邵启贤作为民国初年赣南地区的重要官员与学者,其生平事迹与学术贡献长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