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赴傅氏惊鸿宴 一睹祖地盛世颜

天涯过客

<p class="ql-block"> 远赴傅氏惊鸿宴</p><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5日,农历四月初八,初夏时节,山西平陆傅岩山上的傅相祠前旌旗猎猎。三千三百六十载岁月在香烛氤氲中流转,五千余名傅氏后裔从五湖四海汇聚于此,共同纪念傅說始祖诞辰3360周年。</p><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时空的集体朝圣,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宗族聚会,更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生命力展示;不仅是一个家族的根脉记忆,更是一个民族对自己文化基因的虔诚守护。</p><p class="ql-block"> 这场祭祖活动的盛况令人动容。五千余人的规模本身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奇观——来自不同地域、从事不同职业的傅氏族人,暂时放下现代生活的繁忙,回归到这片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 傅說作为商朝贤相,其历史地位与文化象征意义深远。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圣人,孔子在《论语》中多次提及傅說,将其德行与治国才能视为典范。在《尚书·說命》中记载的"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等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观的重要源头。傅說文化所代表的勤勉、智慧、忠诚等品德,经过三千余年的沉淀,已经内化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今天,这些品德通过祭祖仪式被重新唤醒,成为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p><p class="ql-block"> 祭祖活动对家族传承的维系功能显而易见。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传统社会结构的今天,这种大规模宗亲聚会为离散的家族成员提供了难得的凝聚机会。年轻一代通过参与仪式,得以在具象化的家族历史中定位自我身份。族谱续修、家风传承使抽象的血缘关系转化为具体的情感联结;祭祖仪式中蕴含的孝道观念、尊祖敬宗意识,为现代人提供了对抗外来文化入侵的精神资源。当每一位傅氏后裔在钦承殿前深深鞠躬时,他们延续的不仅是一个家族的记忆,更是一种文明传承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这种"仪式化教育"比单纯的说教更具感染力,能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价值传递。同时,祭祖活动也是传统美德的展演舞台,孝悌、忠信、礼义等观念得到强化。</p><p class="ql-block"> 当代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文化认同危机。在信息爆炸和价值多元的冲击下,许多人陷入精神迷失。傅氏祭祖这样的活动恰如一副文化锚点,为漂泊的现代心灵提供停泊的港湾。通过祭祖,个体得以在宏大的历史叙事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超越个人生命长度的存在意义。这种文化认同不仅关乎过去,更指向未来——了解自己从何处来,才能更清晰地决定向何处去。傅氏后裔通过纪念傅說始祖,实际上是在重申对中华文明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这种认同在全球化时代显得尤为珍贵。</p><p class="ql-block"> 站在傅相祠前,看着五千傅氏后裔虔诚祭拜的场景,我仿佛听到了血脉中传来的钟声,悠远而清晰。这钟声从三千多年前传来,穿过无数战乱与变迁,至今仍在鸣响。祭祖活动表面上是向后看的怀旧行为,实则蕴含着向前行的文化力量。当每位傅氏后裔在祖先牌位前点燃香火,他们点燃的也是文明传承的希望之火。</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承如同长跑,需要一代代人接力。五千傅氏后裔的聚集,展示了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顽强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形式,而在于让古老价值与当代生活对话。祭祖活动的真正意义,或许正在于提醒我们:在奔向未来的路上,不要忘记携带那些经过时间检验的文化基因。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既保持文明的特质,又拥有创新的勇气,让血脉的钟声永远回荡在中华民族的精神天空。</p><p class="ql-block"> 此次祭祖活动不仅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也是一次家族的盛会。下一次如此规模的家族团聚的视觉盛宴,或许还要等下一个十年周期。</p> <p class="ql-block">傅圣故里</p> <p class="ql-block">朝圣的队伍比肩接踵</p> <p class="ql-block"> 一睹祖地盛世颜</p><p class="ql-block"> 山西,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华第一圣人、世界傅氏始祖、商朝贤相傅說的故里。这片黄土地承载着五千年文明积淀,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素有“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之说。借着平陆祭祖的机会,千里迢迢踏上三晋大地,怎能不开启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朝圣之旅?来感受山西的历史和文化,探寻她的历史脉络,感受她的人文气息,领略她的自然风光。</p><p class="ql-block"> 行走在山西,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古老的传说;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每一张照片都能定格某个历史的瞬间。虽然五千年时光遥远无比,但走进山西便仿佛触手可及。</p><p class="ql-block"> 运城的晨雾中,“永乐宫”元朝壁画里的仙仗图正泛起天青色的涟漪,堪称“东方艺术瑰宝”;解州“关帝庙”的春秋楼上,青龙偃月刀折射出忠义的千年光芒;“鹳雀楼”重檐下的铜铃仿佛应和着黄河涛声,"白日依山尽"的诗句回荡耳边,"欲穷千里目"的豪情与“蒲津渡遗址”的“盛唐铁牛”遥相呼应;当“普救寺”的杏花树摇曳在红墙碧瓦间,《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又重现在脑海;当“壶口瀑布”的惊雷震碎玉壶琼浆,黄河奔腾咆哮,展现着母亲河的磅礴气势;永济“黄河铁牛”展示着古人的治水智慧;“碛口古镇”的窑洞民居诉说着黄河岸边的古老传说;当亲眼目睹“小西天”明代彩塑的精妙绝伦,让人叹为观止......这一刻我终于懂得,这片土地为何能孕育出傅說版筑兴邦的智慧,为何能传承3000年中国古建筑的不朽篇章。</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上,似乎还能看到当年的金戈铁马、还能听到当时的雷鸣战鼓;抚摸着那场突如其来的皑皑白雪,心中共鸣的分明是边关将士舍生忘死、奋勇抗敌的热血。</p><p class="ql-block"> 北魏古都,辽金陪都,明清重镇,塞外明珠,大同有着悠久厚重的历史,大同古城内,“华严寺”的辽金建筑气势恢宏,辽代塑像栩栩如生;站在“九龙壁”前,便能沐浴古代先贤智慧的光芒。</p><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那斗拱飞梁上蹲守千年的鸱吻居高远眺,仿佛正与神交已久的“飞云楼”的同类在清风中解读着《营造法式》的密码;浑源古城的暮色里,“永安寺”的元代壁画正将儒释道三教汇流的盛景娓娓道来;“悬空寺”镶嵌在峭壁之上,堪称建筑奇迹。那飞檐刺破云雾,恰似传承傅圣"举于版筑之间"的凌云之志;“云冈石窟”的佛像面带神秘微笑,与万千佛陀共同见证着民族兴盛、交融的史诗;北岳“恒山”天峰岭巅,俯瞰群山连绵、云海翻腾的自然之美;“五台山”的晨钟暮鼓声中,黛螺顶的积雪映照着文殊道场的智慧之光。 </p><p class="ql-block"> 汾河之滨的“晋祠难老泉”,依然流淌着生生不息的三晋文脉;“圣母殿”的宋代彩塑依然光彩夺目、端庄肃立;3000多年的周朝柏树依然生意盎然;“平遥古城”的古楼飞虹下,日升昌票号的算盘声仿佛还在拨动晋商传奇,讲述着明清金融中心的辉煌。</p><p class="ql-block"> 临汾1300年的“尧庙”巍峨壮观,现代“华门”仰视着华夏文明的起源;驻足于“山西博物院”的青铜器前,那些饕餮纹饰里分明跃动着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治国理念,青铜器上的铭文仿佛诉说着傅說辅佐武丁的德政;而“彭真故里”则详细记载了当代傅氏贤达的丰功伟绩。</p><p class="ql-block"> “院是一个家,家是半座城”的“王家大院”里的五巷六堡也许藏着"民间故宫"的密码,大院"三雕"艺术精美绝伦;“皇城相府”的“河山楼”见证着帝师故里的翰墨风华,彰显着清相陈廷敬家族的显赫。漫步这些晋商、官宦大院,触摸砖雕上的岁月痕迹,仿佛可以聆听曾经的商场与官场传奇。</p><p class="ql-block"> 这场跨越3000多年、意犹未尽的山西之行由商朝宰相(傅相祠)开始,到清朝宰相(皇城相府)结束。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座古建都是活的历史教科书,每一处遗迹都承载着文明密码。行走于这片黄土地,追寻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不仅是在空间中的移动,更是在时间长河里的溯游。</p><p class="ql-block"> 归途中汽车穿越在吕梁山脉,当前面出现“河南界”指示牌时,我忽然有种不舍,不禁连点刹车,让汽车慢下来、再慢下来,好让自己通过后视镜,再次回眸这片神奇的土地。</p><p class="ql-block"> 这场历时十六天的祖地朝圣之旅,让我在傅圣故里触摸到了文明的原点。从傅岩山下的版筑之术到今日之中国制造,从《说命》三篇到新时代的治国方略,先祖的智慧始终在黄土高原的血脉中奔涌。</p><p class="ql-block"> 当傅岩山顶的明月再次升起,我知道这惊鸿一瞥的余韵,将在未来继续滋养每个傅氏子孙的精神原乡。</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是为纪念吕洞宾而修建的一座道教宫观,始建于公元1247年,原建在芮城县西南20公里的永乐镇,吕祖的出生地。50年代末国家修建三门峡水库,永乐宫被规划在淹没区内,经批示,由国家水利部拨款220余万,从1959年至1965年,将永乐宫原物原貌搬迁至县城城北2公里的西周古魏国都遗址保存。</p> <p class="ql-block">  无极殿,又称三清殿。是供“太清、上清、玉清元始天尊”的神堂,为永乐宫的主殿。</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位于晋南芮城县。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span style="font-size:18px;">永乐宫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的杰作,</span>它不仅是我国绘画史上的重要杰作,在世界绘画史上也是罕见的巨制;是我国古代绘画艺术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整个壁画共有1000平方米,分别画在无极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里。其中三清殿是座主殿,殿内壁画共计403.34平方米。画面高4.26米,全长94.68米。</p><p class="ql-block"> 永乐宫壁画为道教宣传画,目的在于揭示教义和感召人心,其绘制时间略早于欧洲文艺复兴,几乎和元代共始终。现存壁画面积1005.68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永乐宫的壁画原本就斑驳残缺,在昏暗的光线下更是难睹真容,但这衣袂飘飘的感觉,不正是我们童年时代故事传说里的神仙下凡而来吗?</p> <p class="ql-block">  解州关帝庙位于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解州村,始建于隋代,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关帝庙被大火焚毁后,历时十一年,于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重新修建,主体结构为清代建筑。是始建最早、规模最大、建制最高且保存最完整的关帝庙。</p> <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位于运城市永济市蒲州镇,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在金元光元年(1222年)遭大火焚毁,1997年12月,鹳雀楼重建,2002年10月鹳雀楼正式对游客开放。</p><p class="ql-block"> 鹳雀楼为高台式十字歇山顶楼阁,外观3层4檐,内部为9层使用空间,并设置电梯、楼梯组织垂直交通。整座楼阁分为台基和楼身两部分,总高度达73.9米,是四大名楼中最高的一座,是中国仿造楼中较为精致的。鹳雀楼整个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故鹳雀楼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又名鹳鹊楼,</p> <p class="ql-block">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现在的鹳雀楼四面都看不到山,左面可以看到黄河,但此时只能在雾霾中若隐若现。</p> <p class="ql-block">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p> <p class="ql-block">  蒲州古城遗址位于永济市境西南约17公里处黄河东岸,传说中的舜都蒲板即此。引城始建于周时,是北方历史重镇。</p><p class="ql-block"> 城周长约10公里,金元之交战争破坏严重,明清修葺颇多。1959年因三门峡水库建设,城内居民全部迁出,城砖剥揭几尽,但城坦土胎轮廓几乎完整保存,城内鼓楼及南、西、北门遗构清晰可见。1989年又从古城西门外出土唐代开元时所铸铁牛、铁人各四尊。</p> <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蒲州古城遗址只剩几个修复保存的城门楼。</p> <p class="ql-block">  黄河铁牛,亦称唐代铁牛,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城西十五公里,蒲州城西的黄河古道两岸,各四尊。</p><p class="ql-block"> 该文物铸于唐开元十三年( 725年),以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后因黄河东移,黄河铁牛没入水中,逐渐为泥沙埋没。1998年8月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来。</p><p class="ql-block"> 四尊铁牛也是我国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  寺庙游历过无数,可称作爱情圣地的寺庙还是第一次!只可惜千年古刹今尤在,不见当年崔莺莺。</p> <p class="ql-block">  普救寺位于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p> <p class="ql-block">西厢</p> <p class="ql-block">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p> <p class="ql-block">  飞云楼位于运城市万荣东岳庙内,始建于明正德年间,有着700多年历史,是中国纯木质楼阁建筑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华第一木楼”,与佛宫寺释迦塔(应县木塔)一起被称为“南楼北塔”。</p> <p class="ql-block">  九年前8月拍的(山西)壶口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p> <p class="ql-block">  黄河壶口瀑布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东濒山西省临汾市吉县壶口镇,西临陕西省延安市宜川县壶口镇,为两省共有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是中国第二大瀑布,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黄河奔流至此,两岸石壁峭立,河口收束狭如壶口,故名壶口瀑布。瀑布上游黄河水面宽300米,在不到500米长距离内,被压缩到20—30米的宽度。1000立方米/秒的河水,从20多米高的陡崖上倾注而泻,形成“千里黄河一壶收”的气概。</p> <p class="ql-block">  黄河之水自天上来,壶口瀑布浪涛轰鸣,咆哮东流(此处的黄河还是南北走向)。</p> <p class="ql-block">5月初的(陕西)壶口瀑布水质清澈</p> <p class="ql-block">  壶口瀑布其实是个瀑布群,随着黄河流量的变化或增或减。</p> <p class="ql-block">碛口古镇</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位于吕梁市临县城南50公里处,古镇面积108.45平方公里,隔黄河与陕西吴堡县相望。</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依吕梁山,襟黄河水,因黄河第二碛“大同碛”而得名。古镇的街道、店铺是清代山区传统建筑的典范,古镇内仍保存着丰富而完好的明清时期建筑,包括货栈、票号、当铺等各类商业性建筑,以及庙宇、民居、码头等,景点有黑龙庙,座落在碛口卧虎山。大同碛上游与湫水河交汇处,面向黄河,北靠卧虎山,形成了地理上半圆形的碛口古镇。早在战国时期就是赵国蔺邑很重要的一个军事要冲,之后历经秦、汉、两晋皆如此。南北朝后期,“五胡”猖獗,碛口成为抗击胡人的前哨,平定胡人的门户。到了隋、唐、北宋,定胡依旧。金朝取代北宋后,实现了北方大统一。从元代开始,碛口又成为“州、县”共管的军事战略要地。明清至民国年间,碛口古镇凭借黄河水运,成为北方商贸重镇。2003年,山西省政府命名碛口为风景名胜旅游区。2017年,山西提出重点打造以“黄河、长城、太行”为支撑的三大旅游板块。</p><p class="ql-block"> 碛口古镇有着“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誉,一度是山西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西接陕、甘、宁、蒙,东连太原、京、津,为东西经济、文化之枢纽,不仅是东西南北货物的集散地,也是晋商商铺、字号密度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作为全国旅游布局黄河板块中的核心景区,也被公布为“网友最喜爱的古镇”。</p>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第一镇</p> <p class="ql-block">碛,指的是黄河河床里的这些巨石</p> <p class="ql-block">古镇最高点有座黑龙庙</p> <p class="ql-block">  隐藏在碛口古镇对面3公里的世外桃源----李家山村。因为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的一幅作品,让世人了解到黄河边上这个不为人知的小村落。</p> <p class="ql-block">  黄土高原苍绿交织之处,大雨过后的李家山村万籁俱寂,只余风声呼啸而过。</p> <p class="ql-block">  隰县小西天又名千佛庵,位于县城西的凤凰山巅,明崇祯二年(1629年)东明禅师创建。</p> <p class="ql-block">  千佛庵是一座佛教禅宗寺院。因大雄宝殿内有佛千尊而得名,后因重门额题“道入西天”,又为区别城南另一座明代寺院“大西天”而更名小西天。</p><p class="ql-block"> 千佛庵分上、下两院,建筑面积为1500平方米。上院有大雄宝殿、摩云阁、文殊、普贤两配殿;下院有无梁殿、韦陀殿、半云轩、钟鼓楼和两座掖门,一名“疑无路”,一名“别有天”。全庵建筑规模虽然不大,但殿宇三面环山,庵前临河,古木参天,清流涓涓,凤凰山崖璧如削,千佛庵危立山巅,借山布景,格局灵活,重楼叠阁。</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内,以满堂悬塑、金碧辉煌的极繁美学著称,被誉为“中国悬塑绝唱”‌。</p> <p class="ql-block">  代州古城位于忻州市代县,是一座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北魏时期,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古代军事重镇和边塞文化的重要代表。古城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格局,拥有众多历史遗迹和文化景点,如边靖楼、文庙、阿育王塔等,展现了独特的军事防御体系和儒家文化传承。</p> <p class="ql-block">边靖楼:</p><p class="ql-block"> 代州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明代军事楼阁,登楼可俯瞰古城全貌,感受古代边塞的雄浑气势。被长城专家誉为"万里长城第一楼"的代州边靖楼,始建于明洪武年间,它也是国内最大的木质鼓楼。1947年秋叶剑英元帅曾登楼赋诗"威震三关壮代州,声闻四达雁门楼"。</p> <p class="ql-block">代州文庙</p> <p class="ql-block">  代县文庙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州级文庙之一,建筑恢宏,内有大量碑刻和古树,适合文化爱好者探访。</p> <p class="ql-block">  阿育王塔是元代藏式佛塔,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身洁白,造型独特,是佛教艺术的珍贵遗存。</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路居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人曾路过代县,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位于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为“外三关”。</p> <p class="ql-block">  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派遣大将蒙恬率兵三十万,从雁门出塞,“北击胡,悉收河南之地”(即河套地区),把匈奴赶到阴山以北,并且修筑了万里长城。</p><p class="ql-block"> 汉高祖刘邦时期,匈奴围韩王信,韩王信投降,匈奴引兵南逾勾注,直驱晋阳(太原)。</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继位后,面对匈奴不断猖狂的南犯,着手反击。元光五年(前130),汉武帝下诏发卒整修雁门关。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李广等都曾驰骋在雁门古塞内外,多次大败匈奴,立下汗马功劳。“猿臂将军”李广在做代郡、雁门、云中太守时,先后与匈奴交战数十次,被匈奴称为“飞将军”。</p><p class="ql-block"> 汉元帝时,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p><p class="ql-block"> 雁门关之称,始自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唐书·地理志》描述这里“东西山岩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北宋初期,雁门关一带是宋辽(契丹人)激烈争夺的战场。爱国将领杨业(又称杨继业)及其他杨家将士都曾在这里大显身手,为国立功。</p><p class="ql-block"> 数千年以来,这里发生大小战斗2000多场。</p> <p class="ql-block">位于广武城区的汉武帝、霍去病、卫青雕像</p> <p class="ql-block">雁门关5月初的大雪</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建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最古老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高67.31米,采用无钉无铆的榫卯结构,历经千年风雨地震仍巍然屹立,全塔使用54种斗拱,通过榫卯咬合分散荷载,被誉为“斗拱博物馆”。这种“柔性结构”使其历经40余次地震、200余次战火仍保持稳定。‌‌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p> <p class="ql-block">  应县木塔被梁思成先生称之为“独一无二的伟大作品”。</p> <p class="ql-block">  历经近千年,雕塑身上的袈裟色彩依然鲜艳夺目。</p> <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位于大同市平城区,北至操场城东西街、南至南关东西街和新胜东街、东至御河南北路、西至新建南北路,面积约为327公顷。古城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同古城墙始建。</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主城以城墙围合,外围东、南、北城墙外侧有3座小城(东小城、南小城、北小城)。古城有“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之说:街巷以十字大街为骨架,东西大街为横轴,南北大街为纵轴,形成古城主干道体系;四隅内由小型街道十字相交叉,又呈现出较大规模的“坊”,形成古城次干道体系;这些“坊”再以小巷纵横分割、分配,坊内小巷交汇处大多数为“丁”字形相互连接,形成古城支路体系。</p><p class="ql-block"> 古城内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p><p class="ql-block"> 大同古城的艺术价值体现在材料、造型和美学,建筑宏伟,古城城防中的武装设计能充分体现其艺术价值,古城融合了许多朝代不同的建筑工艺和艺术风格,是研究古代艺术建筑的典型模型。</p> <p class="ql-block">清远门</p> <p class="ql-block">武定门(中国雕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辽代华严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辽,坐落于大同市中心的大西街,是中国辽金时期华严宗派的重要寺庙之一。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上寺)和薄伽教藏殿(下寺),上寺大殿面宽九间,进深五间,是辽、金时期现存的最大佛殿,也是中国保存下来的最大的佛殿之一;下寺殿内的重楼式雕木藏经阁殿,殿后的壁天宫楼阁,被称为“海内孤品”,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价值。同时,殿内共存31尊辽代塑像,艺术价值较高。</p> <p class="ql-block">四牌楼</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p> <p class="ql-block">  大同九龙壁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属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朱桂代王府前的琉璃照壁,位于大同市城区阳和街。壁高8.00米,厚2.02米,长45.50米。主要画面由9条气势磅礴的飞龙组成,壁两侧是日月图案,由426块特制五彩琉璃构件拼砌而成,风格秀雅、端庄。</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p> <p class="ql-block">琉璃照壁</p> <p class="ql-block">代王府</p> <p class="ql-block">魁星楼</p> <p class="ql-block">五龙壁</p> <p class="ql-block">朝阳宫</p> <p class="ql-block">  浑源古城是大同市浑源县的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五代后唐时期,距今已有2300多年的置县历史,以独特的“龟城蛇街”布局和丰富的文物古迹著称‌。古城位于北岳恒山脚下,1993年被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存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2处,核心区保留明清民国建筑风貌,是融合军事、商贸、宗教文化的千年边塞重镇。</p> <p class="ql-block">翁城</p> <p class="ql-block">永安禅寺</p><p class="ql-block"> 永安禅寺的三绝分别是元代壁画、琉璃鸱吻(屋顶琉璃构件)和匾额书法‌。</p> <p class="ql-block">传法正宗之殿</p> <p class="ql-block">浑源州暑</p> <p class="ql-block">州暑</p> <p class="ql-block">浑源文庙</p> <p class="ql-block">文庙</p> <p class="ql-block">圆通寺</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原叫“玄空阁”,位于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悬空寺距地面高约60米,文物建筑物面积472平方米,寺前平台面积726平方米,占地面积约921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太和十五年(491年),历代皆有修缮,其中金、元时期,南楼、北楼及悬空栈桥已大致形成现今的空间格局,中华民国时期的悬空寺与与如今所见基本一致,且现存建筑主要为明清时期修建。悬空寺寺门向南,以西为正,为木质框架式结构,呈南北走向多层次的横向布局,总体布局为 “一院二楼”,南端为一座悬空寺院, 北边为两座悬空飞楼。其中悬空寺院包括了大雄宝殿、太乙殿、关帝殿、钟楼、鼓楼、送子观音殿、伽蓝殿等,南楼有纯阳宫 、 三官殿和雷音殿,北楼有三教殿、四佛殿、三圣殿。</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是中国现存较早、保存较为完好的高空木构摩崖建筑,为恒山十八景中的第一胜景。</p><p class="ql-block"> 悬空寺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赞为“壮观”,被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惊叹为“天下巨观”,1982年2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美国《时代》周刊选为“全球十大最奇险建筑”,并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p> <p class="ql-block">诗人李白手书:“壮观”</p> <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石佛寺。位于大同市西郊17公里处的武州山南麓,是中国著名的石窟群之一。云冈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时期,北魏皇始三年(398年),道武帝拓跋珪将都城从盛乐(今和林格尔县)迁至平城(今大同市),武州山成为盛乐与平城之间的交通要冲。文成帝拓跋濬即位后,令沙门统昙曜主持复法大业。在文成帝的支持下,昙曜选择了钟灵毓秀的武州山,"凿山石壁,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高者七十尺,次六十尺,雕饰奇伟,冠于一世"。云冈的大部分洞窟在孝文帝元宏迁都洛阳前完工,但是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520~525年)。云冈石窟的开凿历时约150年,历经北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等朝代,现存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9000余尊,是中国石窟艺术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家授权开凿的石窟,反映了北魏王朝的政治雄心。与我国诸多石窟寺比较,云冈石窟最具西来样式,即胡风胡韵最为浓郁。其中既有印度、中西亚艺术元素,也有希腊、罗马建筑造型、装饰纹样、像貌特征等等,反映出与世界各大文明之间的渊源关系,这在中华艺术宝库中是独一无二的,对后世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p> <p class="ql-block">俯瞰五台山</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位于忻州市,面积600多平方公里,由一系列大山和群峰组成。其中五座高峰峰顶平坦如台,故名五台。又因山上气候多寒,盛夏仍不见炎暑,故又别称清凉山。</p><p class="ql-block"> 《名山志》载:“五台山五峰耸立,高出云表,山顶无林木,有如垒土之台,故曰五台。”五台山是中国青庙黄庙共处的佛教道场,有宗教活动场所86处,其中多敕建寺院,多朝皇帝前来参拜。著名的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南山寺、黛螺顶、金阁寺、万佛阁、碧山寺等。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2004年,五台山被评为中华十大名山。2009年6月,五台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被评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广化寺</p> <p class="ql-block">  五台山晨钟暮鼓声声入耳,是心灵的归宿,也是灵魂的洗礼圣地。</p> <p class="ql-block">殊像寺</p> <p class="ql-block">大文殊寺</p> <p class="ql-block">万佛阁(五爷庙)</p><p class="ql-block">  五爷庙前求财的芸芸众生,据说光排队进庙门就得3个小时以上。</p><p class="ql-block"> 众人烧香,皆有所求,穷问富,富问路,有富有路问劫数。可是不管哪一本经书,句句都是在劝我们要“放下”!</p> <p class="ql-block">  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p><p class="ql-block"> 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自明代,被列为北岳,清初,北岳国家祭祀也逐渐由河北曲阳移至浑源恒山,五岳文化融入恒山文化中。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p> <p class="ql-block">天峰岭(恒顶)已经近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俯瞰浑源县城</p> <p class="ql-block">云中胜迹-----北岳灵宫</p> <p class="ql-block">  晋祠位于太原市晋源区晋祠镇,原名为晋王祠,初名唐叔虞祠,是为纪念晋国开国诸侯唐叔虞(后被追封为晋王)及母后邑姜后而建。</p><p class="ql-block"> 其中难老泉、侍女像、周柏被誉为“晋祠三绝”。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园林,晋国宗祠;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集约载体,国内宋元明清至民国本体建筑类型、时代序列完整的孤例,附属彩塑壁画碑碣均为国宝;是三晋历史文脉的综合载体,晋文化系统上溯西周封唐建晋至盛唐肇创文脉传承的实证;是世界王氏、张氏发祥地。</p> <p class="ql-block">  晋祠“献殿”是晋祠三大国宝建筑之一,始建于金大定八年(1168年),为供奉圣母邑姜祭品的享堂,其独特的殿亭结合结构在国内古建筑中罕见,兼具祭祀功能与通风保鲜设计‌。献殿主要用于陈列贡品,其开放式木栅栏设计(替代传统墙壁)实现了通风保鲜功能,被称为“古代的冰箱”。</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圣母殿</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栩栩如生的宋代塑像</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难老泉(“难老”为傅山先生所书)</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绝:3000多年的周柏</p> <p class="ql-block">晋祠三宝----鱼沼飞梁:建于宋代,呈十字桥形,如大鹏展翅,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形状典雅大方,造型独特。</p> <p class="ql-block">傅山纪念馆</p><p class="ql-block"> 傅山(1607-1684),字青主,山西太原人,明末清初通才式学者,集思想家、书法家、诗人、医学家于一身,被梁启超列为‘清初六大师’之一。‌ 其书法提出‘四宁四毋’美学理念,医学上创制‘八珍汤’,哲学主张经子平等,以气节著称,著有《霜红龛集》《傅青主女科》等。</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p><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位于忻州市忻府区兴寺街。占地面积两平方公里。因形似卧牛又称“卧牛城”,始建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忻州古城是按照中华民族传统规划思想和建筑风格建设起来的城市,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特色,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坚强毅力的结晶。</p><p class="ql-block"> 经过历代修缮,忻州古城建筑规范,规制完整。古城东西南北,四门齐备。 四面城墙,四座城门,各有瓮城,瓮城各有门,形成“四面城墙八座门”的格局。城墙高大雄伟, 44座马面拱卫,城墙上的城门楼二层三檐,歇山顶式门楼多、雄伟。砖、土、瓦、木、石的组合应用,完成与完善了作为军事设施的城墙。</p> <p class="ql-block">秀容书院</p><p class="ql-block">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当时忻县称秀容县,故以此得名,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原书院东边是文昌祠,后书院逐渐扩建,文昌寺并于书院中。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正中四角亭,南八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三米,亭高约九米。六角亭旧称寥天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前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护国寺(关帝庙),具有13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忻州古城全景</p> <p class="ql-block">  尧庙位于临汾市秦蜀路南端,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尧庙,集深厚历史文化与娱乐庙会于一体的华夏文明圣地,展现尧帝丰功伟绩,传承五千年文明精髓,每年庙会吸引无数炎黄子孙共襄盛举。</p><p class="ql-block"> 尧庙原建于汾河西岸,晋元康中徙汾东,唐显庆三年(685年)迁至今址,距今已1300余年;历代均为国家级祭祀之所,并进行过多次修葺与扩建,清康熙帝、光绪帝以及慈禧太后都曾御驾临此。</p><p class="ql-block"> 尧庙现占地5.33公顷,主要有山门、五凤楼、尧井亭、广运殿、寝宫等古建筑群,以及距今已1600余年的汉代奇树柏抱槐、柏抱楸、鸣鹿柏、夜笑柏等景观。</p> <p class="ql-block">尧庙</p> <p class="ql-block">天下第一门----华门</p> <p class="ql-block">  华门位于临汾市尧都区尧都大道,尧庙广场的西面,是一座华夏文明纪念碑,建于2002年,耗时三年建成,占地150亩。</p><p class="ql-block"> 华门由基座、主门及门楼三部分构成,主体工程包括大台阶、裙房、主门、阁楼4部分,地下二层,地上7层,总高50米,长80米,宽40米。华门博采“门”建筑精华,集历史纪念和游览观光于一体,正面三门矗立,象征尧、舜、禹三帝。主门高达18米,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门,主门以刚刚开启的形式,象征尧帝开启中华文明之门。华门内部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华夏文明和民族文化,并以“源远流长、门开国盛、尧天舜日、东方巨龙、连环九鼎、天下巨联、登高望远、华门飞愿、名门博览、华门之夜”等十大景观而著称。雄居世界第一,在建筑规模和高度上堪称“天下第一门”。 </p> <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位于晋中市灵石县静升镇静升村,为灵石望族静升王氏于清代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的住宅建筑群。现存建筑多为清康熙至嘉庆年间修建,占地4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0平方米。由视履堡(高家崖)和恒贞堡(红门堡)组成,两堡之间有拱桥相连接。</p><p class="ql-block"> 王家大院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明代中叶王家致富后,宅院进一步扩展。清康熙年间,王家成为显赫官商,开始大规模建造房屋,先后建成拥翠巷、锁瑞巷、宜安院等。清雍正年间,王家开始在静升村北山坡筑堡建宅,建成崇宁堡、怀永图院等建筑。至乾隆年间,王家大院迎来筑堡建宅高峰期,相继建成拱极堡、和义堡、恒贞堡等建筑。嘉庆年间,视履堡开建,于嘉庆十六年(1811年)建成。自清咸丰年间开始,王家走向衰落,至光绪年间已经败落,并开始卖祖产谋生,例如光绪十七年(1891年),王嘉言将视履堡1.2万余平方米的宅院卖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王家大院被分给上百户村民居住。自1995年起,王家大院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开始修复。王家大院坐北朝南,有院落123座,房屋1118间。</p><p class="ql-block"> 自1997年开放后,王家大院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山西的紫禁城”。</p> <p class="ql-block">王家大院照壁</p> <p class="ql-block">视履堡(高家崖)大门</p> <p class="ql-block">鸱吻</p> <p class="ql-block">五福临门</p> <p class="ql-block">门海</p> <p class="ql-block">  孝义坊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由乾隆皇帝下旨修建,旨在表彰王氏十五世孙王梦鹏的孝行义举。嘉庆元年(1796年)扩建为孝义祠,形成祠堂与牌坊结合的完整建筑群。牌坊正反面原刻有“王梦鹏”姓名,后因家族成员行为不端被刻意抹除,成为一段历史轶事。</p> <p class="ql-block">家是一个院,院是半座城。</p> <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p><p class="ql-block"> 皇城相府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p><p class="ql-block"> 2018中国黄河旅游大会上,皇城相府被评为“中国黄河50景”。</p> <p class="ql-block">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康熙行宫</p> <p class="ql-block">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p> <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文物库区1.2万平方米,共有藏品50余万件,以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珍贵文物40282件(组),包括一级文物2129件(组),另有图书古籍11万余册。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由文明摇篮、夏商踪迹、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明清晋商等7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等5个艺术专题构成。</p> <p class="ql-block">文明摇篮展厅</p> <p class="ql-block">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彩陶罐</p> <p class="ql-block">晋国霸业展厅</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鸟尊</p> <p class="ql-block">土木华章展厅</p> <p class="ql-block">彭真故居</p> <p class="ql-block">  彭真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彭真原名傅懋恭。曾任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p><p class="ql-block"> 彭真故居位于临汾市侯马市垤上村,1902年10月12日,彭真同志出生于垤上村西沟的两孔窑洞中,窑洞坐西向东,洞内除了土坑、锅灶和几件简陋的木制家具外,别无它物。</p><p class="ql-block"> 经过岁月的沉淀,窑洞年久失修,在2011年重新修缮。</p> <p class="ql-block">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故居</p> <p class="ql-block">窑洞</p> <p class="ql-block">厨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