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硕色、希福、额尔德尼在清朝初建时期,是努尔哈赤、皇太极的十分倚重的人物。他们对清王朝的贡献,主要集中在建国初始的“基础工作”,对外远交近攻、立信树威,对内建章立法、兴业强军。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虽然位于清朝十二帝前两位,但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二位并不能算作清朝的开国皇帝,因为大清国在移都北京统治中国之前,只是个地方政权而已,把这二位纳入清朝皇帝序列,是后即位皇帝忠心、孝心的体现和执政需要而已。硕色、希福、额尔德尼的贡献,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的。但与清王朝统一中国后,波澜壮阔的历史舞台上出现的赫舍里氏人物比较,分量还是轻了一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赫舍里氏篇中立传的,还有两位重要人物。</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 索尼</p><p class="ql-block">. 清朝开国功臣。清朝大学士硕色之子。因与其父一样通晓汉蒙满语言文字,与父亲、叔父一起入文馆当差,被努尔哈赤赐号“巴克什”。索尼是清朝初期高层官员中比较少有的文化人,同时,他又是努尔哈赤、皇太极亲领的正黄旗麾下一员勇猛善战的骁将。征锦州,索尼带二十余人,打得千余明军满地找牙。跟随皇太极率大军逼近北京,明军统帅袁崇焕列阵迎敌,两军厮杀难解难分,索尼数次冲入敌阵杀敌众多,并将皇太子豪格解救出来。大凌河之役,锦州明军援兵突至,清军无兵迎敌,紧急中索尼率领家丁与明军血战而获大胜。索尼以其赫赫战功官至正黄旗都统,相当于现在的战区司令员,成为深得皇帝信任的军事将领,也为他进入清王朝权力核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1643年9月,皇太极突然驾崩,清朝最高权力出现真空。为了继承皇位,在睿亲王多尔衮(皇太极之弟)和肃亲王豪格(皇太极之子)这对叔侄之间,展开了激烈争夺。危急时刻,最着急的是皇太极的妃子本布泰(俗称庄妃),她是蒙古人,在满清没有任何势力。但她是个有心计、有野心、有志向和能力的女人。她意识到皇位会旁落到多尔衮或豪格手里,都不是她所愿,却又无法阻止,怎能不心急如焚。关键时刻索尼站了出来,态度鲜明地表示:“先帝有皇子在,新君当在皇子中选择,其他人没有这个可能。”索尼坚守祖制、深明大义的表态,给予本布泰极大的支持,还促使两黄、两红、两蓝六旗表态,拥戴从皇子中选立的新君。紧接着索尼又使出了两个狠招儿,他率领两黄旗大臣在大清门盟誓效忠新君。随即调遣两黄亲兵张弓执刀,列队于议事的崇政殿外待命。尽管崇政殿内王公大臣们争吵不休,但在强大的政治和武装力量的压力下,终于决定拥立皇太极第九子九岁的福临为继位皇帝。老谋深算的多尔衮审时度势,放弃了继位的主意,换来个摄政王辅助新君。这种安排很好,即达到了从皇子中选立新君的目的,也平衡了各方势力。这场皇位风波中,索尼表现出了高度的政治成熟和应对重大事件的掌控能力,为自己以后成为顺治、康熙两帝的重臣打开了通道。本来豪格也是皇子,是有资格继承皇位的。但在崇政殿的交锋中,不知什么原因,刚才还声嘶力竭的争皇位,却突然说自己欠缺做皇帝的能力。这个倒霉蛋,在关键时刻时刻掉链子,一句违心的话就失去了永远都不可能再有的绝好机会。没过多久,多尔衮找了个理由削了豪格的爵位,把他彻底边缘化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顺治元年(1644年),索尼跟从摄政王多尔衮率清军进入北京。选立新君风波刚刚过去一年,多尔衮藐视福临幼小,专擅朝政的面目已完全显露出来。当年与索尼共同盟誓效忠新君的大臣,大多站到多尔衮的阵营里去了。索尼知道多尔衮记恨他,大臣们也在找他的茬儿,所以,索尼为人处事格外小心谨慎,每日如履薄冰,但他就是坚决不依附多尔衮。在险恶的宫廷斗争中,索尼吃亏的时候到了。顺治五年(1648年)的清明节,多尔衮派索尼去盛京祭拜昭陵。索尼刚出发,就有大臣告发说索尼暗地里串通要扶持豪格再起。多尔衮借由对索尼罢官抄家,安排他去守昭陵(现沈阳北陵皇太极与孝端文皇后合葬墓)。这是赫舍里氏族自归顺以来,第一次遭到近乎毁灭性的打击。索尼偷着乐吧,幸亏多尔衮没有杀大臣的权力,就这罪名不论真假,灭九族恐怕在所难免。索尼在昭陵守了整整三年,过的是什么日子就不得而知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顺治八年(1651年),顺治亲政,急召索尼回京。不仅回复了之前的世职,还提拔为内大臣、议政大臣,总管内务府,成为清顺治王朝的首席大臣。索尼重返清王朝权力核心,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使赫舍里氏族在清朝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达到顶峰。顺治十八年(1661年),短命的顺治皇帝驾崩,遗诏三皇子玄烨(康熙皇帝)即位。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顾命大臣,四位顾命大臣以索尼为首,在辅助康熙皇帝的八年时间里,尽管他们之间多有不睦,但在政治、军事、民生等多方面皆有建树,为康乾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康熙六年(1667年),为满州和清王朝操劳了大半生的索尼病逝。《清史稿》这样评价索尼的一生:忠于事主,始终一节,锡以美谥,诚无愧焉。</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 孝诚仁皇后</p><p class="ql-block"> 在索尼即将结束政治生涯之前,赫舍里氏族中的一位少女走进了皇宫。她是索尼的孙女,索尼长子议政大臣、领侍卫内大臣噶布喇的次女。康熙四年(1665年)七月初七,孝庄太皇太后力排众议,选立这位只有十一岁的少女为皇后。这对赫舍里氏族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利好,强有力的遏制住了因索尼疴病、去世造成的颓势。康熙大婚时也年仅十三岁,这对少年少女虽然年纪不大却很懂恩爱。婚后四年,皇后生下嫡长子承祜。这位皇长子天资聪慧,深得康熙帝喜爱。可惜这个孩子命不长,四岁时染病早殇。皇长子离世给康熙帝以很大的打击,康熙帝常常暗自流泪。康熙十三年(1674年),皇后生下嫡次子胤礽。这是皇后时隔五年,为康熙帝生下的第二个皇子,此时康熙帝已经有六个皇子了。这次该轮到皇后短命了。皇后生子时难产去世,年仅二十岁。皇后逝世后,康熙改变惯例,将灵柩暂放在自己居住的乾清宫,这是清朝历代皇后中,唯一一位得到如此高待遇的皇后。后来皇后灵柩移放另处,四年间康熙去看望过数十次。每次看望都在皇后灵柩旁静坐许久,有时还会坐上一整天。当时正值平定“三藩之乱”的关键时期,大臣们见皇帝总是这个样子也不行啊,会贻误国事的,便想办法多次好言相劝,才使康熙帝从悲情中走出来。</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康熙帝在胤礽两岁时立为太子。康熙帝这样做,肯定有与皇后深厚感情因素的影响。遗憾的是,胤礽是个扶不起来的皇太子。在二十多年间,被康熙帝两立两废,罪拘于咸安宫。其实,胤礽是个很有才华和能力的太子,但在几次关键时刻都没有把握好自己,引起康熙帝的猜疑和反感。可能是胤礽智商有余情商不足所致吧。”伴君如伴虎“,皇帝对自己的儿子也不会例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皇后死太子废,赫舍里氏族开始呈现走下坡路的迹象。但还有一位男人在朝廷中坚实的挺立着。在为皇帝效力的同时,也在为赫舍里氏族撑起最后一片天。这个人就是被康熙帝从”第一功臣”变称为“第一罪人”,一生跌宕起伏的传奇人物 --- 索额图。</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