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承韵润芝罘 以艺传薪耀港城”——2025年烟台市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芝罘区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专场展示活动

<p class="ql-block">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要求,2025年烟台市中小学生校园艺术节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芝罘区专场展示活动于6月3日上午在芝罘区港城小学正式拉开帷幕。烟台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美术教研员李继秀等专家评委团、全区美术教师代表参与活动,共同感受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带来的文化魅力与创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  本次芝罘区中小学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专场展示有烟台十三中、鲁峰小学、支农里小学、幸合里小学、葡萄山小学、港城小学、军民小学、锦绣小学、山水龙城小学、鲁东大学实验小学、祥发小学、国翠小学、潇翔小学、珠玑小学,共14所学校参加。工作坊展示以“匠心承韵 以艺传薪”为主题,将绘画、书法、手工制作、设计等艺术形式与泥塑、面塑、剪纸、榫卯、灯彩、刺绣、拼布、扎染等非遗技艺相结合,借助跨学科思维与AI技术赋能创新表达,在古韵与新思碰撞中,让胶东地域特色在学生的指尖上重新焕发生机,使一张张独具文化传承的“艺术名片”更加鲜活立体,彰显芝罘区美育课程的多元深度与创新活力。</p> <p class="ql-block"><b>烟台十三中:点耀・拾叁灯坊</b></p> <p class="ql-block">  烟台十三中以“灯映古今,艺传山海”为核心理念,撷取“点耀”文化意象:“点”承王阳明“心灯”哲思与鱼灯“点亮灯火”的民俗本义,“耀”引《诗经》“日月辉映”之境。工作坊以国家级非遗“渔灯节”鱼灯技艺为载体,深挖胶东渔家“敬畏自然、拼搏闯海”的精神内核,引导学生在解构“鱼跃龙门”“年年有余”的吉祥寓意中,建立对海洋文明的文化认同。工作坊将500余年祭海习俗转化为美育实践,让学生触摸竹骨裱绢的匠人温度,在“点亮心灯”中培育“拾灿传薪”的文化自觉,使非遗鱼灯成为照亮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p> <p class="ql-block"><b>鲁峰小学、支农里小学:小神农——中医药文化艺术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鲁峰小学与支农里小学的“小神农中医药文化艺术工作坊”,以“医艺融合・传承创新”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中医药文化与美育实践的跨界桥梁。工作坊以“发现・创造・传承”为主线,通过趣味实践将《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药材特性与艺术创作结合,让学生在解构“天人合一”健康理念的过程中,感受中医药“草木皆药”的智慧哲学。跨学科实践不仅提升观察力与审美素养,更在辨识药材、理解药性时,培育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使抽象的中医理论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艺术表达,助力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小传承者”,在创意实践中树立文化自信与健康生活观。​</p> <p class="ql-block"><b>幸合里小学:天工开物・古国印象——尚艺美术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幸合里小学以“古今智慧共振,匠艺传承创新”为核心理念,搭建起连接古代文明与现代实践的美育桥梁。工作坊深耕三星堆青铜、殷商饕餮纹等传统造型艺术,引导学生在凝视文物、解码符号的过程中,触摸先民对天地秩序的认知与物质创造的哲学,感受中华文明“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永恒生命力。通过跨时空的艺术对话,学生不仅能建立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同,更在现代科技(如AI辅助文物复原)与传统技艺的碰撞中,理解“继承即创造”的文化使命,让沉睡的文物成为激活文化自信的种子,培育兼具历史视野与创新精神的时代小匠人。</p> <p class="ql-block"><b>葡萄山小学:羽翼生辉——鸟类艺术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葡萄山小学以“艺术观照生命,美育连接自然”为核心理念,构建起科技、非遗与生态保护相融合的特色美育平台。工作坊以鸟类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通过多元艺术形式感知自然生灵之美,在探索鸟类形态、习性的过程中,培育敬畏自然、守护生态的责任意识。废旧材料的创意运用传递环保理念,非遗技艺的实践唤醒文化认同,跨学科探索(如生物知识融入创作)促进科学素养与人文情怀共生,让美育成为链接科技时代、传统智慧与自然伦理的桥梁,助力学生在艺术创作中树立“与自然共生”的生命共同体意识。</p> <p class="ql-block"><b>港城小学:大海传说——海洋文化艺术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大海传说”海洋文化艺术工作坊是港城小学“水润课程”滋养出的璀璨明珠。以清代《海错图》为文化密钥,引领学生开启胶东半岛海洋文化的神秘之门,探寻浪花间流淌的千年传奇与智慧结晶。工作坊以 “大海的传说” 为叙事主线,融合画、剪、染、粘等多种艺术手法,于方寸之间构建起可触可感的海洋美学场域,生动展现了胶东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这场穿越时空的蓝色对话,既是对先民“耕海牧渔”智慧的致敬,更是新时代少年用艺术语言续写的海洋史诗。</p> <p class="ql-block"><b>军民小学:纸艺华裳艺术实践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军民小学以“以纸为媒,穿承千年”为核心理念,依托折纸、剪纸等传统文化社团,构建起“服饰美学+纸艺实践”的特色美育体系。工作坊从“礼”文化出发,引领学生通过纸艺创作探寻中华服饰之美,在折剪拼贴间触摸传统服饰的形制韵味,于水墨丹青中感受华夏美学的精神内核。学生在将纸张转化为汉服、配饰的过程中,不仅提升动手能力与创意表达,更在剖析汉代深衣、明代马面裙等服饰特征时,建立对不同朝代文化的认知,让“穿在身上的历史”通过纸艺实践变得可触可感,实现传统文化传承与审美素养培育的双向赋能。</p> <p class="ql-block"><b>锦绣小学:锦绣书——手工书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锦绣小学以“五育并举”为指引,构建“以书为媒,记录成长”的特色美育空间。工作坊秉持“让每个童年都有迹可循”的宗旨,将手工制书转化为创意表达与文化传承的载体——既通过记录校园生活、地域风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情感联结,又以古诗词、文物等传统文化素材厚植文化自信。在跨学科实践中,学生不仅提升动手能力与审美素养,更在图文结合的创作中实现艺术表达与语言能力的双向发展,让每本手工书成为童年记忆的“活档案”,助力学生在装帧时光中理解“记录即创造”的成长哲学,实现美育、劳育与智育的深度融合。</p> <p class="ql-block"><b>山水龙城小学:丛林奇遇——昆虫王国艺术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山水龙城小学以“山水育人”为核心理念,打造科学与人文深度融合的美育平台。工作坊突破学科界限,将昆虫生态知识与剪纸、绘画、粘土等艺术形式巧妙结合,让学生在探索昆虫世界的过程中,感受自然万物的韵律之美,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意识。通过艺术创作,学生不仅能提升审美感知和创意表达能力,还能在了解昆虫生物特征及其文化寓意的过程中,激发对自然科学的探索兴趣,实现从观察自然到理解生命的认知跨越,使美育成为串联历史传统、科学精神与自然情怀的纽带。</p> <p class="ql-block"><b>鲁东大学实验小学:礼面人生——胶东花饽饽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鲁东大学实验小学的“礼面人生——胶东花饽饽的生命礼赞”工作坊,以省级非遗胶东花饽饽为载体,打造“面食为媒、礼俗传情”的文化传承阵地。工作坊以300余年非遗手工制馍技艺为根基,融合五谷文化、民俗礼俗与生命教育,让学生在揉面塑形中感受齐鲁先民智慧,于吉祥纹样里理解“平安健康”等寓意。通过还原婚嫁祝寿等民俗场景中的花饽饽应用,深化学生对胶东地域文化的认同,在传统与现代结合中领悟“非遗活态传承”内涵,使面食制作成为连接历史、美学与情感的桥梁,培育兼具文化根脉与创新力的“面食文化小传人”。</p> <p class="ql-block"><b>祥发小学:巧手“布”语布贴画坊</b></p> <p class="ql-block">  祥发小学以非遗文化为根基,打造“以布为媒、以美育人”的特色实践空间。学生通过碎布拼贴自然万象、表达内心世界,在色彩搭配、纹理组合与构图设计中提升审美感知力,于传统手工艺的经纬脉络间触摸民间艺术的温度。工作坊注重激活文化基因,让学生在剪裁粘贴中感受布贴画的历史韵味,萌发对传统文化的亲近与传承意识;更以“布头很精彩”为理念,在创意劳作中培养专注品格,从碎布重组中领悟“化平凡为精彩”的生命哲思,实现审美、劳动与自我认同的融合成长。​</p> <p class="ql-block"><b>国翠小学:指尖非遗 守护蔚蓝——艺术实践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国翠小学以“非遗技艺赋能生态教育”为核心理念,构建起传统工艺与海洋保护的对话桥梁。工作坊立足扎染、陶艺等千年非遗技法,引导学生在感受陶土温润、蓝染绚烂的过程中,将对珊瑚礁生态的关注转化为艺术表达,用指尖温度传递对自然的敬畏与守护责任。通过解析珊瑚礁“海底热带雨林”的生态价值及白化危机,学生不仅建立对非遗技艺的文化认同,更在创作中领悟“以艺载道”的深层内涵——让古老工艺成为生态保护的发声媒介,在传承中赋予非遗新的时代使命,培育兼具文化自信与环境责任感的“海洋小卫士”。</p> <p class="ql-block"><b>潇翔小学:衣旧焕新——布创工坊</b></p> <p class="ql-block">  潇翔小学以“环保为基、劳动为翼”为核心理念,构建起“旧物新生”的特色实践场景。工坊以废旧牛仔布为创作媒介,将环保教育与劳动实践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在解构重组布料的过程中,领悟“资源循环利用”的生态智慧,培育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通过布创实践,学生不仅掌握裁剪、缝制等劳动技能,更在变废为宝的过程中激发创新思维,建立“劳动创造价值”的认知体系。每一件布创作品都是环保理念的物化表达,让学生在针线穿梭间成为绿色生活的践行者与倡导者,实现生态教育、劳动素养与创意能力的多维提升。</p> <p class="ql-block"><b>珠玑小学:能工巧匠,童心筑梦——小鲁班传承工作坊</b></p> <p class="ql-block">  珠玑小学以中国古建筑文化为根基,构建“以建载史、以工传魂”的特色实践平台。工作坊沿循秦砖汉瓦、隋唐宫殿、宋元斗拱、明清建筑的历史脉络,引导学生在古建筑模型搭建中,触摸千年营造智慧,感受不同朝代建筑的美学特质(如隋唐雄浑、明清壮丽),从而深化对中华历史的文化认同,培育尊重传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生在复现经典建筑的过程中,不仅提升空间认知与审美能力,更在与历史对话中建立文化归属感,让“工匠精神”的种子在实践体验中生根发芽,实现历史传承与人格培养的双向赋能。</p> <p class="ql-block"><b> 现场掠影</b></p> <p class="ql-block">  本次芝罘区艺术实践工作坊展示,以各校特色工坊为画笔,以多元文化为墨韵,在素质教育的版图上勾勒出美育深耕的生动画卷。活动深度践行《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中“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的核心理念,不仅全景式展现了芝罘区中小学将非遗传承、科技融合、生态教育等多元主题融入艺术实践的创新成果,更彰显了地域文化与现代教育理念碰撞出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  芝罘区将以此次展示为新起点,锚定国家美育政策导向,持续挖掘“传统工艺活化”“跨学科融合”“数字技术赋能”等实践路径。从泥塑、布贴画、胶东花饽饽的非遗传承,到AI鸟类艺术、环保布创的创新表达,全区将进一步打通课堂内外、联结古今未来,让艺术教育成为滋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源泉,成为培育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摇篮。今后,芝罘区美育将继续深耕本土文化沃土,推动艺术教育与自然科学、社会生活深度融合,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艺术实践中发现美、创造美、传播美,成长为兼具人文底蕴与时代视野的新时代少年,让“以美育人”的种子在芝罘教育的土地上茁壮成长,绽放出更加璀璨的美育之花。</p> <p class="ql-block">撰稿:姜君玮</p><p class="ql-block">编辑/摄影:孙浩翔</p><p class="ql-block">审核: 孙广漠</p>